陳茂飛 王佳寧 劉春玲
吉林師范大學化學學院 吉林四平 136000
當今高中化學逐漸成為一門綜合學科,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1]?!眰鹘y(tǒng)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逐漸與社會發(fā)展相脫軌,傳統(tǒng)課堂學生不積極、不主動,而對分課堂模式雖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考慮到化學知識多樣性與繁雜性,深度學習有利于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過程,降低繁雜多樣化學知識的學習難度,故將深度學習理念融入對分課堂模式中,在對分課堂中形成知識結構化與遷移。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而對分課堂模式強調把課堂時間一分為二,一半留給教師講授,另一半留給學生進行討論,不是傳統(tǒng)的“講授+討論”,而是在講授和討論之間引入一個“亮考幫”任務驅動的內化環(huán)節(jié)[2]。對分課堂可分為講授、獨學、討論、對話四個過程,小組討論是對分課堂的核心。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運用時需遵循一定的教學原則,這才能使該模式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教學過程中首先要遵循權責對分原則,教師與學生之間要明確個人的權利和責任,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課堂上開展高效的師生、生生交流。進行教學評價時,要以學生的個體學習與集體學習綜合表現(xiàn)為依據(jù),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制定科學可行的評價體系。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重點在于創(chuàng)新教學評價體系,與傳統(tǒng)以考試為主的評價體系不同,該模式下的評價體系要具有時效性、系統(tǒng)性、實踐性的原則。同時,對分課堂也可稱為“PAD”教學模式,即Presentation(講授)、Assimilation(內化吸收)、Discussion(討論)[3]。
深度學習理念是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重點是使知識結構化,促進知識的遷移[4]。學習者可根據(jù)自身情境的需求和學習興趣,在處理知識信息過程中運用多種學習策略,建立學科之間聯(lián)系,同時通過多方位渠道了解新知識,將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舊知識與新知識相融合,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達到學以致用,培養(yǎng)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因此,深度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將其內化吸收并能夠進行綜合遷移,提升實踐能力,在學習中學會思考,在思考中學會應用,在應用中提升動手能力、遷移能力、合作溝通能力,使學習者在各個方面均得以提高。深度學習具有以下特征,包括批判理解、信息整合、反思加工、遷移應用、問題解決、主動深思、終身學習。其具體的操作策略可分為七個步驟,包括設計標準與課程、預評估、營造積極的學習文化、預備與激活先前知識、獲取新知識、深加工知識、設計標準課程[5]。
融合深度學習的對分課堂是在對分課堂中引入深度學習理念,將深度學習由淺入深的觀念引入對分課堂四個過程中,在講授、獨學、討論、對話中完成知識的內化吸收。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決斷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注重平等自由,更加有利于學生人格的養(yǎng)成。[6]融合深度學習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從理論上,兩者之間互為表里,具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1)深度學習與對分課堂內容完整、基礎深厚,通過不同年代、不同思維角度的碰撞,尋找深度學習與對分課堂的關聯(lián)點,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尋找融合深度學習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中應用的突破口。
(2)對分課堂融合深度學習,二者相互關聯(lián)、相互融合,融合深度學習是實現(xiàn)對分課堂模式的主要理論基礎。
(3)對分課堂融合深度學習的嘗試,根據(jù)對分課堂的過程總結與深度學習由淺入深的教學模式融合,構建融合深度學習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流程與教學策略。
通過對分課堂與深度學習的融合,實現(xiàn)知識的結構化與促進知識的遷移,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
由于高中化學知識抽象且復雜,在教學過程中引入隔堂對分的教學策略,更加適合高中化學知識特點,結合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理論[7],將其與深度學習理論融合得出課堂操作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課堂操作流程圖
為適應高中化學知識特點,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授課時,融合深度學習理念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從學生、教材、教學環(huán)境等方面進行了解,為做好知識遷移,培養(yǎng)學生問題解決與信息整合能力做好準備。
第一,學生方面。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主體地位,教師要了解學生知識儲量以及學生的學習進度及自學能力,了解學生的性格與習慣,這樣才能確保分組更加合理,同時還要提前對學生進行分組,分組原則為組間同質、組內異質。
第二,教材方面。教材是連接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載體,混合模式下,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入分析,確定好討論內容及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突出重點和難點。
第三,教學環(huán)境方面,教師需要規(guī)劃課程與評價標準,對學生學習狀態(tài)進行預評估。關注學習文化氛圍,創(chuàng)設積極、安全、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討論與深度思考。
由于課程采用隔堂對分教學策略,教師在實際教學操作過程中利用課上前20分鐘進行上節(jié)課的討論匯報,后25分鐘進行新課講授。講授部分雖然比傳統(tǒng)課堂縮短一半,但知識點不可遺漏,重難點也要強調和突出,確保學生形成淺層的理解和記憶。
以元素化合物知識為例,元素化合物知識遵循元素周期表規(guī)律,課堂學習時教師一般會從元素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元素的制備及用途的角度進行講解。在對分課堂中融入深度學習理念,首先,要對知識進行精講,抓住重難點,從已有知識出發(fā)總結規(guī)律,建構元素規(guī)律性。例如,鈉元素的講解,其同一周期還有鎂、鋁,同一主族有鋰。教師采用故事導入引出鈉元素,使用板書形式,將鈉的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一一介紹。其次,化學學科注重實驗教學,故可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吸引學生探究,這里引入實驗微課視頻,將鈉的化學性質實驗用微課演示出來,包括鈉與水的反應、鈉與氧氣的反應、鈉的燃燒。最后,采用思維導圖形式引出鈉的化合物氧化鈉、過氧化鈉、碳酸鈉、碳酸氫鈉,引導學生嘗試自主進行思維導圖設計,明確各種物質之間的轉化。
課上教師要給出課下要解決的問題,問題的選擇是根據(jù)本節(jié)課知識點的延伸。例如,可讓學生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小蘇打(碳酸氫鈉)、食鹽(氯化鈉)等切實去做一下鈉元素的相關實驗?;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探究可加深學生印象,根據(jù)課上微課的學習,課后教師組織各小組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設計實驗方案并實施,在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恰好符合深度學習理念。
內化吸收環(huán)節(jié)主要是教師引導,學生自學,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完成課后作業(yè),作業(yè)能培養(yǎng)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應用與分析。課下操作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課下操作流程圖
以元素化合物知識為例,首先,學生需完成教師留下的“亮考幫”問題,對于其中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不要拘泥于課本知識,可以利用課外書籍和網(wǎng)絡尋找最佳結果,對結果進行探究分析,了解其前后邏輯,不要只關注結果,更要注重過程。元素化合物知識點較雜,聯(lián)系密切,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思維導圖的構建,將各個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同學之間可以相互借鑒,涉及一些高中必備的實驗時,課后教師應組織學生對其進行實際操作,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對分課堂以小組討論為核心,討論既可以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合作學習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討論過程要做好評價與創(chuàng)造,評價包括組內評價和組間評價,最后教師要對各組進行總結評價;創(chuàng)造是學生經過激烈討論,對上節(jié)課知識點進行整合形成新的體系,并對其他知識點有所概括。
例如,討論有機化學時,大家掌握了乙烯化學性質,進而總結出來烯烴的化學性質。討論部分需要老師有控場能力,以確保討論有序進行。具體實施流程如圖3所示:
圖3 課上討論實施流程圖
3.4.1 組內討論
該部分內容為同學之間對上節(jié)課知識有疑問的地方進行相互討論,組內每位成員必須發(fā)表觀點,采取輪流發(fā)言的形式,因此教師必須選定一名負責任、有領導力的組長進行調動和協(xié)助教師。組內成員需表達個人觀點,對自己回答的問題進行評價,確定組內一個最佳答案。以氧化還原反應為例,組內成員需總結出氧化還原反應發(fā)生的概念與實質,掌握本節(jié)課重點內容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擔當維持秩序和保持氛圍的角色,確保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對討論中較困難知識點的疑問與錯誤要及時回答和改正。如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其難點為如何判斷氧化劑、還原劑、氧化產物、還原產物,教師需要及時進行解答。
3.4.2 組間討論
各小組派出代表進行發(fā)言,教師在此環(huán)節(jié)下要創(chuàng)設一個自由環(huán)境,鼓勵學生站在臺上表達觀點,即使出現(xiàn)錯誤不要立刻加以否定,應對其加以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學生代表之間可以就某一知識點相互討論評價,促使全體學生參與其中。
3.4.3 擴展討論
該部分標志著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與任務已圓滿完成,若在課堂實際操作過程中仍有空余時間,教師可創(chuàng)設一個問題情境,聯(lián)系社會與生活,給出一些社會熱點內容,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例如,我們在學習酯類化合物時,教師可以引出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創(chuàng)新提取抗瘧藥青蒿素的事例,教師可寫出青蒿素的結構式,讓學生判斷其可以發(fā)生的化學反應有哪些。
3.4.4 教師總結
在討論的最后部分,教師要對本次討論課進行點評,點評出學生出現(xiàn)問題的地方,并對本節(jié)討論課進行總結,總結本節(jié)課學生的表現(xiàn)。同時,總結要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例如,本節(jié)課為鐵及化合物的討論課,鐵是金屬,同時也是元素,教師總結時不僅要涉及元素化合物知識,還要與之后要學習的知識相聯(lián)系。
對分課堂與深度學習相結合,貼合化學學科的特點。對分課堂作為新興的教學模式,可以是骨架支撐,而深度學習理念正好可以作為骨肉依附于骨架之上,使對分課堂得到補充和完善。學生在課堂中不僅學到了化學知識,而且還養(yǎng)成了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提升了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將深度學習與對分課堂相融合,使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完成高階學習,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的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