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秦安國
文藝作品一直在追尋生命的底色,或是鮮活璀璨,或是蒼涼悲壯。生命存在的價值,在于其多元性、差異性和不確定性。我們能見證所經歷的悲歡離合,承受生命之苦難,在無數個過程之后,逐漸成長,學會更好地關愛身邊人、奉獻社會大眾。央視熱門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親愛的小孩》,似乎完美貼合了關于生命底色的追問。蕓蕓眾生的我們,都無意間游走在劇中,扮演父親、母親、子女、朋友、同事等角色,劇情折射家庭生活中遭遇的“一地雞毛”,更凸顯歷經苦難之后,人性難得的可貴與溫暖。
婚姻的本質是相互成全,更是一種情感層面的“價值交換”。因各種誤會,加上長期爭吵情感消耗,在冷靜之后,方一諾與肖路終究離婚。方一諾認為婚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自己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需要贍養(yǎng)父母、履行教師本職工作、照顧女兒禾禾等,至于丈夫肖路并不是一個必備品。離婚之后,方一諾敢于接受新的戀情,以坦然的姿態(tài)面對新的生活,走入新的家庭。電視劇呈現的女性形象方一諾,已不單純是個體形象,更代表了獨立果敢、強大堅毅的新時代職業(yè)女性,她們保持清醒的生活態(tài)度,選擇經濟獨立、精神獨立、人格獨立,兼顧事業(yè)和家庭,并且勇于放下,活出最真實的自我。
文藝作品來源于現實生活,并經過藝術加工,融入大量的敘事策略與原型再造,成為現實生活的映射與升華,引導廣大受眾的審美偏好和價值取向。電視劇《親愛的小孩》也是通過原型故事改編而成,真實事件是貴州的離異女性閆女士因大兒子患上白血病,急需移植骨髓,但骨髓庫中并沒有合適的配型,小兒子由于年紀太小也不具備捐獻資格。為了挽救大兒子的性命,閆女士將希望投向了臍帶血,她找到前夫,希望兩個人能夠再生一個孩子,用第三個孩子的臍帶血來救大兒子??墒切律鷥旱哪殠аc大兒子的配型并未成功,意味著大兒子無法延續(xù)生命。閆女士的悲慘遭遇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切和同情。
從哲學層面上,苦難是伴隨生命的永恒存在。哲學家加繆曾說:“苦難是通向陽光的唯一道路。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帶著病痛活下去。”生活的底色有時呈現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殘酷與悲涼,可是生命還需繼續(xù)延續(xù),死亡無法逃避。死亡和求生是對立,追求“活著”自古以來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作家余華在小說《活著》中,將主人公福貴承受的接踵而至的“人生苦難”落于筆端,塑造了一個生命力頑強的個體形象,再現了生命的韌性與不可屈服性,追問了生命存在的價值。
文藝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聚焦當下社會關注的焦點熱點話題,不遺余力弘揚真善美,不斷激揚社會正氣。電視劇《親愛的小孩》通過層層加疊的沖突化生活架構,一方面直視家庭和婚姻背后的苦難和痛處,另一方面卻充滿溫情和希望,體現了創(chuàng)作者更加寬厚的人性悲憫情懷,也契合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對“圓滿”主題的永恒追求,以藝術再造的手法詮釋了存活在人世間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