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州城街道辦事處,山東 東平 271500)
玉米種植中,很多農戶一直堅持傳統(tǒng)生產模式,不能夠按照玉米品種特征確定較佳定植密度,影響玉米產量和品質。為了實現(xiàn)玉米高產穩(wěn)產,設計了不同種植密度的田間試驗,了解不同種植密度下的玉米產量和品質。研究結果表明,在一定種植密度內,密度越大玉米產量和品質越高;但超過一定標準之后則呈下降趨勢[1]。
試驗在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玉米米示范種植基地進行,土壤類型為砂壤土,0~20 cm 土壤有效層有機質、全氮、速效氮、有效鉀、有效磷含量分別為22.42 g/kg、0.95 g/kg、75.83 mg/kg、259.22 mg/kg、41.25 mg/kg。
本次試驗玉米品種為鄭單958。
本次試驗采取單因素分析,設置4 種種植密度,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種植密度分別為每畝2500、3000、3500、4000 株,每個處理3 次重復,共12 個處理小區(qū),小區(qū)面積18 m2。
小區(qū)間行距0.5 m,兩邊設置保護小區(qū),保護小區(qū)長6 m、寬1.5 m,可實現(xiàn)各個區(qū)域的有效阻隔。
本次試驗中,除定植密度不同外,其他栽培管理一致,由專人看管[2]。播種前每小區(qū)施用尿素0.27 kg、磷肥0.8 kg,占總施肥量的1/3。播種后,田間管理工作按高產田管理。
1.5.1 玉米產量測定。各區(qū)域隨機挑選具有代表性的玉米果穗20 個,自然風干后室內考種,同時測定穗部性狀,包括有效穗、穗行數(shù)、千粒質量,計算畝產量。
1.5.2 玉米品質測定。玉米開花吐絲前,每小區(qū)選有代表性的5 株進行套袋自交,單獨收獲,測定玉米籽粒中的蛋白質、脂肪、淀粉、賴氨酸等營養(yǎng)成分。其中,蛋白質、脂肪、淀粉使用近紅外分析儀測定。
使用Excel 2003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制作成表格,然后使用DPS 系統(tǒng)進行差異性分析。
不同處理的玉米產量詳見表1。可知,不同種植密度下,玉米產量以及產量構成的相關因素均達到顯著水平。
表1 不同種植密度的玉米產量
玉米畝產量隨著種植密度增加,呈現(xiàn)先升高再下降趨勢。其中,每畝定植3000 株產量最高。玉米的有效穗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呈逐漸增加趨勢;但穗粒數(shù)和千粒質量隨著種植密度增加,呈逐漸下降趨勢。主要是因為隨著種植密度增加,植株之間相互競爭,導致了玉米穗部性狀發(fā)生變化。
本次試驗中,玉米的品質衡量標準主要從脂肪含量、蛋白質含量、賴氨酸含量、淀粉含量4 個維度入手,試驗結果詳見表2。脂肪含量處理4 最高,其次是處理2。蛋白質含量處理2 最高,處理4 最低。賴氨酸含量處理2 最高,處理4 最低。淀粉含量處理3 最高,其次為處理2。
表2 不同種植密度的玉米營養(yǎng)成分含量 (%)
種植密度是影響植株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高密度種植模式下,群體數(shù)量相對較多,植株間會產生競爭,長勢不均衡,不利于提高單位面積內的玉米產量和品質。低密度種植模式下,雖然千粒質量和穗粒數(shù)增加,但有效穗數(shù)量相對較少,也不利于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還使造成土地資源浪費。相關研究結果可知,有效穗數(shù)隨種植密度增加而增加,穗粒數(shù)和千粒質量隨種植密度增加而減少。玉米中的蛋白質含量和氨基酸含量是評價玉米等禾谷類作物營養(yǎng)品質的重要指標,是評定玉米品質的重要參數(shù)[3]。
本次試驗結果表明,鄭單958 種植密度以每畝3000 株時種植效益較好,可實現(xiàn)優(yōu)質高產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