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小紅
被王安石稱為“一世之師”,并贊其“由初迄終,名節(jié)無疵”的是范仲淹,評價一個人一生名節(jié)沒有瑕疵,足見王安石對范文正公的崇敬。那么,到底范仲淹和王安石有著怎樣的交往?
讓我們把時光追溯至北宋。
回到那個時代的杭州。
北宋時的杭州到底有多美?
其時,仁宗作詩稱杭州“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州”。
皇祐元年(1049),范仲淹從鄧州移至“湖山滿清氣,賞心甲吳越”的杭州。
據(jù)范仲淹年譜記載,在杭州這一年,除了范家的二兒子范純?nèi)蔬M士及第及范氏義莊在蘇州落地以外,還記錄了一件“大事”——“王安石來訪”。
別小看這短短的五個字,信息量極大。
王安石何許人也?
當(dāng)時的王安石僅僅是個鄞縣縣令,但28歲的他已顯露出非凡的才華,王安石勤政愛民,動員民眾浚渠川,興水利,建縣學(xué),興教育,短短三年,鄞縣大變,尤其是經(jīng)他規(guī)劃治理后的東錢湖,被譽為“西湖風(fēng)光,太湖氣魄”,在鄞縣三年,王安石名聲大震。
王安石的父親叫王益,和范仲淹是同榜進士。王益一生篤行孝悌仁義之道,做地方官用“恩信”治理一方,曾“歷歲不笞一人”,深得范仲淹認(rèn)可。
范仲淹到杭州任職的消息,令王安石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與向往。
他先給范仲淹寫了一封《上范資政先狀》求見,得到回復(fù)后又寫了《謝范資政啟》,信中王安石寫道:“某比者之官敝邑,取道樂郊。引舟將次于近圻,斂板即趨于前屏。瞻望麾戟,下情無任”“童烏署第,夙荷于揄揚;立鯉聯(lián)榮,復(fù)深于契眷”。他以“童烏”和“立鯉”自喻晚輩和后生。期待拜見先公,并感謝范公能答應(yīng)接見。
范仲淹畫像 ▲
這封信從文筆到字跡都令曾經(jīng)的參知政事折服。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次杭州相見直接催生了25年之后的“熙寧變法”。
“王安石來訪”是在當(dāng)年的秋天,來訪必有問,有問必有答。
與范仲淹一樣,王安石早就立大志,以經(jīng)邦濟世為己任,自言“男兒少壯不樹立,挾此窮老將安歸。才疏命賤不自揣,欲與稷契相遐?!?。他的人生目標(biāo)頗似杜甫,學(xué)“稷”和“契”輔佐君王,實現(xiàn)自己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慶歷新政”自然成了主題,他們從北宋立國談到當(dāng)下的積貧積弱,談?wù)?,談?jīng)濟,談文化,談軍事,談慶歷新政的緣起、籌備、進程,更多的是談慶歷新政失敗的教訓(xùn);他們談天時,談地利,談人和,終究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看準(zhǔn)時機是前提,改革成功的關(guān)鍵是君臣一心。
隨著談話的深入,范仲淹愈發(fā)感到眼前的王安石和自己年輕時是何等的相似:懷憂國憂民之心,立為國為民之志,做利國利民之事!
范仲淹和盤托出了自己一生的“感悟和心得”,他告訴王安石,歷朝歷代,凡推行新政與改革,從商鞅變法到王莽改制,縱于國于民有利,然對既得利益者而言,卻是大大不利的,故往往群起而攻之,慶歷新政也不例外。
范仲淹向王安石表達著自己的心跡,因為他知道自己已經(jīng)走到了生命的黃昏,許多國事已力不從心。而王安石讓他看到了后生可畏,也讓他看到了這個國家的希望。
臨走,范仲淹整理了慶歷新政的大量資料送給王安石,并將他送到大路上拱手叮囑:“看準(zhǔn)的事,勇往直前,雖千萬人吾往矣!”
從王安石給范仲淹的感謝信《上杭州范資政書》中“粹玉之彩,開眉宇以照人;縟星之文,借談端而飾物。羈瑣方嗟于中路,逢迎下問于翹材”,不難看出,王安石對范仲淹是折服的,自己各方面的收獲也是極大的。
在杭州,王安石還登頂飛來峰,寫下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詩句,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次相見讓他對未來更加躊躇滿志了。
史書記載:皇祐三年(1051),在去青州的路上,范仲淹還向仁宗推薦了王安石。
第二年,范仲淹由青州赴穎州上任,中途病逝于徐州。32歲的王安石在舒州任通判,驚聞噩耗,眼淚飛灑,他揮筆寫下了《祭范穎州文》。
王安石用了真心,動了真情。
《祭范穎州文》用短短448個字,對范仲淹各個時期在不同職位的所作所為進行了追述和褒揚,對范仲淹的為人和政績,進行了公正、全面的評價。
文一開頭說:“嗚呼我公,一世之師。由初迄終,名節(jié)無疵?!蹦┪矂t云:“碩人今亡,邦國之憂?!蓖醢彩J(rèn)為范仲淹身系天下安危,堪稱一世師表,他的死是巨大的損失,是邦國的不幸。
王安石雕像 ▲
特別是“遂參宰相,厘我典常,扶賢贊杰,亂冗除荒……蓋公之才,猶不盡試。肆其經(jīng)綸,功孰與計?”高度稱贊范仲淹發(fā)起的“慶歷新政”,也為改革半途而廢表示無限惋惜。
王安石敬佩范仲淹,把他當(dāng)作自己的老師和學(xué)習(xí)的楷模,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理想和夙愿,那就是改革,扭轉(zhuǎn)積貧積弱的局面,實現(xiàn)國家長治久安的宏圖。
文從心出,“矧鄙不肖,辱公知尤”還對杭州面授賜教又一次表達感激和感恩。
王安石牢牢記得范仲淹的教誨,其間宰相文彥博向仁宗舉薦“安石恬然自守,未易多得”,包括韓琦、富弼、歐陽修都推薦他,朝廷每次詔他進京做官,王安石的態(tài)度總是辭,固辭,堅辭不就。
直到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進京做了度支判官,相當(dāng)于掌管財政方面的官員,此時距離他進入仕途已經(jīng)16年了,16年的基層經(jīng)驗已經(jīng)讓王安石將民間的世事洞察于心。雄心勃勃的他寫下了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堪比范仲淹當(dāng)年的萬言《上執(zhí)政書》。
書中,王安石系統(tǒng)提出了變法主張,主張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積弊,扭轉(zhuǎn)積貧積弱的局勢,并舉出晉武帝、唐玄宗等人只圖“逸豫”,不求改革終至覆滅的事例,企望“圖強變法”。
仁宗沒有回應(yīng)。
第二年,他接著寫了《擬上殿札子》提出改革方案,仁宗仍然沒有回應(yīng)。
第三年,他又寫了《上時政疏》,完善方案,仁宗依然沒有回音。
然而,王安石并沒有氣餒,瞅準(zhǔn)機會又離京到了地方,他要繼續(xù)實踐,進一步完善方案,變法興邦。
仁宗崩,英宗立。除了“丁憂”在家,王安石依然堅持在地方,英宗在位時間很短,還不足以啟動變法。
治平四年(1067),英宗崩,神宗立。王安石被起用江寧知府,旋詔為翰林學(xué)士。他用“百年冠蓋風(fēng)云會,萬里山川日月明”表達自己當(dāng)時的心境。
熙寧元年(1068)四月,宋神宗詔王安石進京越次入對。
王安石知道,他想要的機會終于來了,進京的路上他創(chuàng)作了一首《松間》:“偶向松間覓舊題,野人休誦北山移。丈夫出處非無意,猿鶴從來不自知?!币源藖硐蚴廊苏咽尽按笳煞蛞獡?dān)當(dāng)大任”。
一切都了然于胸,一切都成竹在胸。王安石向宋神宗呈上了《本朝百年無事札子》,主導(dǎo)思想就是“民不加賦而國用饒”,《札子》指出了當(dāng)時危機四伏的社會問題,期待神宗效法堯舜,簡明法制,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上有所建樹,堅定認(rèn)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
君臣一拍即合!
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直接被任命為參知政事,開始啟動了轟轟烈烈的“熙寧變法”。
“一定要汲取慶歷新政失敗的教訓(xùn)”,范仲淹的話猶在耳畔。
王安石提出當(dāng)務(wù)之急在于改變風(fēng)俗、確立法度,提議變法,神宗贊同。
設(shè)立制置三司條例司,由王安石親自掌管。他又委任呂惠卿承擔(dān)條例司的日常事務(wù),派遣提舉官40多人,頒行新法。青苗法,均輸法,農(nóng)田水利法隨之頒布。
不承想,率先出來反對變法的是御史中丞呂誨,他一下子羅列變法有十大過失,不過,第二天宋神宗就下詔將呂誨貶出京城。
令王安石始料未及的是,反對力量最為集中,也最為猛烈的幾乎全是來自范仲淹“慶歷新政”時的主將們,三朝宰相的韓琦、富弼包括文彥博以及時為文壇領(lǐng)袖的歐陽修,也有與王安石相交莫逆的好友司馬光、呂公著、韓維等,甚至范仲淹的兒子范純?nèi)室舱驹诹送醢彩膶α⒚?,反對變法?/p>
王安石想到了范仲淹在杭州給他講到的商鞅變法的故事,此時的王安石多么想念他的“一世之師”。
隨即,他寫了一首《商鞅》:
自古驅(qū)民在誠信,一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他以商鞅為鑒,希望大家要支持而不要非議新法。
此后不久,宋神宗即封王安石為宰相。
接著,市易法、方田均稅法、募役法、保甲法依次推出。
宋神宗不遺余力地支持變法,王安石也堅信變法“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沒有錯,那么“余心之所向,雖九死其猶未悔也”!
史書記載: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隨著農(nóng)田水利法的實施,全國1萬多座水庫相繼建成,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國庫積蓄甚至可供20年財政支出之用。特別是保甲法、裁軍法、將軍法、保馬法、軍器監(jiān)法等強兵之法的施行,也在節(jié)省軍費開支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了軍隊的素質(zhì)和戰(zhàn)斗力。熙寧四年(1071)“熙河之役”對西夏的戰(zhàn)斗取得了輝煌戰(zhàn)果,王韶率軍收復(fù)了熙、河、洮、岷、宕、亹五州,開拓疆土達2000余里,這場戰(zhàn)爭成為北宋以來80年間,對外所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軍事勝利。
變法還是疾風(fēng)暴雨般被強力推行著,規(guī)模、聲勢、深度和廣度都是空前的,阻力也是空前的。
大官僚、大貴族、大地主的利益受到了極大的觸動,因為各種原因,新法在推動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變形”的情況。
直到鄭俠一幅《流民圖》呈到神宗的面前——
看到流民流離失所,神宗動搖了,連太皇太后都喊出了“要王安石罷辭”。
王安石不甘心,他想起了范仲淹的“勇往直前”的囑咐,于是向神宗“喊”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人言可畏,熙寧七年(1074)王安石還是被罷相,他歸居江寧府的鐘山。在人生的夕陽里,在遠離廟堂江湖里,王安石念念不忘“慶歷新政”和“熙寧變法”,回憶著范仲淹和自己的得失成敗。
在荒野里,他一遍一遍重復(fù)著范仲淹的《西溪見牡丹》“陽和不擇地,海角亦逢春”和自己的《梅花》“凌寒獨自開,為有暗香來”。
元豐八年(1085),神宗崩,哲宗立。拜司馬光為相,隨之將“新法盡棄”。
次年,王安石在鐘山病逝。一個被列寧稱為“11世紀(jì)中國最偉大的改革家”走完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
在鐘山,王安石也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