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學檢查顯示正常生長周期內(nèi)未出現(xiàn)在牙弓內(nèi)合適的牙齒診斷為埋伏阻生牙,發(fā)病率1%~2%,該病可發(fā)生在任何類型牙頜面畸形疾病,其中以上前牙埋伏阻生最為常見
。由于上前牙位于前頜中間部分,發(fā)生埋伏阻生后易導致咬合關系紊亂、牙弓形態(tài)不齊、鄰牙根吸收等,對患者頜骨發(fā)育、咀嚼功能、顏面美觀性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危害患者身心健康
。外科開窗并行正畸牽引是目前治療上前牙埋伏阻生的主要方式,但常規(guī)開放式牽引矯正易引發(fā)術后創(chuàng)口感染、牙齦緣線過高等,術后顏面美觀恢復較差
。閉合式牽引矯正是治療上前牙埋伏阻生的另一種牽引方式,但因其操作復雜、手術難度較大,相關臨床研究資料較少
?;诖?,本文就閉合式牽引矯治技術用于上前牙埋伏阻生牽引矯治的效果及美觀性展開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本實驗通過動物體內(nèi)實驗,證明人工陶瓷在復合NCTD后仍具有良好的組織相容性,人工陶瓷優(yōu)異的骨傳導性并沒有受到復合NCTD的影響。因此理論上可以應用復合NCTD的人工陶瓷既可以修復骨組織缺損,又可以對預防骨巨細胞瘤的復發(fā)起到作用。血常規(guī)、血生化結果顯示,10 ug/ml濃度NCTD對正常成骨沒有顯著抑制,且沒有顯著的生物毒性。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月-2020年1月筆者醫(yī)院收治的40例擇期擬行閉合式牽引矯治術治療的上前牙埋伏阻生患者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入院采用開放式牽引矯治術治療上前牙埋伏阻生的40例患者為對照組。本研究獲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0.05),見表1。
1.2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頜前牙埋伏阻生診斷標準
:已過上頜前牙萌出期,但牙齦處未見牙冠;經(jīng)X線檢查顯示牙胚冠部生產(chǎn)方向異常;②埋伏阻生牙根冠發(fā)育正常,比例合適;③埋伏阻生牙位于正常牙弓序列內(nèi);④既往無正畸治療史;⑤就診時牙周及其周圍組織未發(fā)生明顯炎癥,口腔衛(wèi)生良好;⑥體格發(fā)育正常,無吸煙史;⑦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①存在骨組織代謝障礙系統(tǒng)性疾病或牙根吸收家族史;②埋伏阻生牙出現(xiàn)明顯位置異常,如倒置阻生或水平阻生;③影像學檢查顯示埋伏阻生牙與牙槽骨之間牙周膜影響缺失,根骨粘連,需行手術拔除者;④認知障礙或伴有精神疾病,無法正常配合本次研究者。
1.4 方法:術前采用海藻酸鹽印模、石膏獲取患者上下頜牙齒序列模型,根據(jù)模型設計活動牽引矯正裝置;并對阻生牙行三維立體分析,確定手術進入方向及范圍。手術時在進針點涂抹5%利多卡因軟膏(同方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466)行表面麻醉,并采用4%阿替卡因腎上腺素(法國碧蘭公司,國藥準字H20140732)行唇側(cè)骨膜下局部浸潤麻醉。待麻醉完成后,沿擬定手術區(qū)域做三角形切口,翻開切瓣,切除牙冠部分牙囊及骨質(zhì),暴露阻生牙的腭側(cè)切端,紗布壓迫止血,并用生理鹽水沖洗、吹干,后采用樹脂粘連固化牽引鉤,待固化完成后并從創(chuàng)口處引出牽引鉤,將阻生牙牽引至正常牙弓(牽引力約為60 g)。開放式牽引組在切口后直接粘接托槽,閉合式牽引組待阻生牙牽引破牙齦后粘接托槽,再進行牽引治療。
近年來,為提高青稞單位面積產(chǎn)量,把科學施肥、測土配方、機耕機播、病蟲草害防治、種子精選、種子包衣和土壤處理作為重點措施進行推廣。2016年,林芝市農(nóng)牧技術推廣中心開展下鄉(xiāng)科技服務80余人次,開展科技培訓1萬多人次。以上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對于穩(wěn)定糧食生產(chǎn)、保障有效供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保持農(nóng)牧民持續(xù)穩(wěn)定增收具有重要作用,為確保林芝市青稞安全、有效供給做出了應有貢獻。
1.5 觀察指標
1.5.4 牙齒美觀評分
:①白色美觀評分:對萌出牙的牙冠形態(tài)、牙冠外形輪廓、牙冠顏色、牙冠表面質(zhì)地、透明度與周圍正常牙齒比較差異進行評估,其中較大差異賦值0分,較小差異賦值1分,無差異賦值2分,并計算總分;②紅色美觀評分:對萌出牙周圍軟組織的近中齦乳頭、遠中齦乳頭完整度進行評估,周圍軟組織缺失賦值0分,不完整賦值1分,完整賦值2分;對萌出牙與正常牙齒的唇側(cè)齦緣曲線、唇側(cè)齦緣最高點位置、根部凹陷度、軟組織顏色、軟組織質(zhì)地差異比較進行評估,其中較大差異賦值0分,較小差異賦值1分,無差異賦值2分,并計算上述7項總分。白色美觀評分于阻生埋伏牙萌出后1個月進行評估,紅色美觀評分與治療前、阻生埋伏牙萌出后1個月進行評估。
1.5.3 咀嚼功能:①咀嚼效率:將患者嚼碎的食物顆粒(花生、胡蘿卜、杏仁等)經(jīng)固定口徑的篩網(wǎng)濾過,通過計算濾過顆粒重量百分比估算咀嚼效率;②咬合力:采用常規(guī)咬合力測量儀進行評估;③咀嚼疼痛評分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評估患者咀嚼時疼痛程度。上述檢查項目分別于治療前、阻生埋伏牙萌出后1個月進行評估。
2.3 兩組咀嚼功能比較:剔除兩組中牽引矯正無效行埋伏阻生牙拔除患者,其余患者均接受咀嚼效率、咬合力及咀嚼疼痛評估。兩組治療前咀嚼效率、咬合力及咀嚼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0.05);兩組治療后咀嚼效率、咬合力較治療前顯著升高(
<0.05),咀嚼疼痛評分較治療前顯著降低(
<0.05);觀察組治療后咀嚼效率、咬合力顯著高于對照組(
<0.05),咀嚼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
<0.05),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7.50%,與對照組(95.0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0.05)。見表2。
調(diào)查結果顯示(表2),施肥能明顯提高四方竹的出筍量,施用的肥料類型不同,對出筍的影響不同,但出筍量均明顯高于對照。其中,施用有機肥的處理(處理Ⅲ)出筍量最多,施用氮肥、磷肥和鉀肥的2個處理(處理Ⅰ和處理Ⅱ)間施肥效果十分接近。試驗結果表明,施有機肥更能促進竹林發(fā)筍[3-4],可能是由于谷殼覆蓋,改善了土壤的水熱條件,從而促進了發(fā)筍行為,且發(fā)筍時間相對其他幾種處理都更早一些。
1.5.1 治療時長:記錄兩組牽引萌出時間(牽引術完成至阻生牙萌出)、正畸治療時間(牽引術完成至牽引裝置拆除)。
2.1 兩組治療時長比較:觀察組牽引萌出時間、正畸治療時間分別為(7.68±1.83)d、(33.07±2.63)d,均顯著長于對照組的(5.14±1.25)d、(28.72±3.04)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7.249、6.828,
=0.000、0.000)。
1.5.5 不良事件:觀察兩組牽引術完成后感染、牙齒疼痛、牙齦出血及牙齦愈合不良等發(fā)生情況。
格式條款的設置在電子商務交易中尤為常見,電商平臺未履行提請注意義務和說明義務已是常態(tài)。為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減少錯誤規(guī)定對格式條款相對方造成的損害,應當在適用司法解釋時運用解釋的方法盡可能架空《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九條的規(guī)定,根據(jù)合同法基本原理落實訂入規(guī)則,由此推動電商平臺更好地履行其提請注意義務和說明義務,規(guī)范電商合同訂立流程。
1.5.2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為阻生埋伏牙牽引至牙弓內(nèi),牙根未出現(xiàn)吸收或固連,牙髓活力、松動度正常,牙周組織情況良好,無發(fā)炎情況,牙齦邊緣無退縮,與鄰近牙齒接觸良好,咬合正常;有效為阻生埋伏牙牽引至牙弓內(nèi),牙根出現(xiàn)吸收或固連,牙髓無活力,松動二度及以上,牙齦退縮,萌出間隙較窄(以上情況滿足一種及以上);無效為阻生埋伏牙牽引萌出失敗,或萌出時牙根暴露,采用外科手術拔除??傆行?(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4 兩組牙齒美學評分比較:兩組治療后白色美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0.05);治療后,兩組紅色美學評分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紅色美學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0.05)。見表4。
9月24日下午,中歐水資源交流平臺高層對話會舉辦。水利部部長陳雷、丹麥環(huán)境大臣奧肯、歐盟駐華大使艾德和出席開幕式并致辭。水利部副部長李國英,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陳小江,水利部總工程師汪洪、總規(guī)劃師周學文,葡萄牙環(huán)境和空間規(guī)劃部國務秘書保羅,匈牙利地方發(fā)展部水利國務秘書科瓦奇等出席開幕式。在開幕式上,陳雷與奧肯共同簽署《中歐水資源交流平臺2012—2015年工作計劃》。
2.5 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觀察組牽引術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7.69%,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6.3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0.05)。見表5。
上前牙埋伏阻生多由乳牙脫落過早、損傷、萌出間隙不足引起,是導致錯牙合畸形的常見原因之一
。目前,治療上前牙埋伏阻生的方法有拔除法(馬欄橋修復、自體牙再植術、種植體修復等)和外科手術暴露聯(lián)合正畸矯正法(開放式或閉合式牽引矯正),其中外科手術暴露聯(lián)合正畸矯正法為該病的主要治療方式
。其中開放式牽引矯正因手術方式簡單、操作簡便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但有報道顯示,該方案去除牙囊過多,導致術后牙齦緣線較高,影響術后顏面美觀性恢復,且術后開放性創(chuàng)口暴露,易引發(fā)感染,不利于術后口腔功能恢復
。閉合式牽引矯正已被證實用于上前牙埋伏阻生的可行性,但關于術后患者顏面美觀性恢復效果的研究鮮有報道
。
算法運行時關鍵是如何確定兩種交叉方式。具體實施方法:當兩個參與交叉的個體平均適應值小于整個群體說明粒子中的優(yōu)秀個體不夠,算法仍處于迭代早期階段,使用兩點交叉,反之用一點交叉。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相當,觀察組牽引萌出時間、正畸治療時間均明顯長于對照組,且觀察組術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閉合式牽引矯正與開放式牽引矯正均可用于治療上前牙埋伏阻生,但前者術后安全性更高,治療時間更長。黃曉紅等
研究指出采用閉合式牽引矯正治療上前牙埋伏阻生可取得較好的臨床牽引效果,且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與本研究結果相符。開放式牽引矯正是通過切開埋伏阻生牙的被覆黏骨膜,適量去除骨質(zhì),暴露牙冠,最終將黏骨膜瓣覆蓋埋伏阻生牙上方2~3 mm牙冠,直視下粘接附件直接牽引導萌,導萌成功后黏骨膜瓣無需原位縫合,且術后阻生尖牙不需要穿透軟組織,在靠前、靠腭側(cè)萌出,術后萌出速度較快。由于黏骨膜瓣未原位縫合,使埋伏阻生牙及周圍軟組織處于暴露狀態(tài),易引發(fā)感染,造成牙齦發(fā)育不良。而閉合式牽引矯正畸成功后會原位縫合黏骨膜瓣,減少術后感染途徑,降低術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但閉合式牽引矯正可能需二次矯正或多次手術開窗,故在手術前應準確觀察埋伏阻生牙及其周圍組織形態(tài),提高牽引正畸成功率,避免多次手術損傷。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咀嚼效率、咬合力、紅色美學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咀嚼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相比于開放式牽引矯正,閉合式牽引矯正治療上前牙埋伏阻生術后咀嚼功能恢復更快,并可提高顏面美觀性。周航等
也證實閉合式牽引矯正治療上前牙埋伏阻生可提高術后顏面美觀性及牙周狀況,與本研究結果相符。當埋伏阻生上前牙位于相應牙槽內(nèi)時,隨著牙齒位置不斷移動,牙根會與嘴唇、骨皮質(zhì)發(fā)生接觸,若牽引手術過程中牽引力方向和大小不當,易導致發(fā)生牙槽骨吸收、裂隙或穿孔;同時,開放性牽引矯正術后埋伏阻生上前牙始終暴露于口腔中,而口腔內(nèi)致病細菌較多,難以控制炎癥發(fā)生,易發(fā)生感染,加重牙槽骨吸收,從而影響術后咀嚼功能恢復。而閉合牽引矯正雖也會因手術過程中牽引力方向和大小不當引起牙槽吸收,但術后會原位縫合切開黏骨膜瓣,避免感染,可減輕牙槽吸收程度。另外,原位縫合的黏骨膜瓣可盡量與正常牙齒周圍軟組織保持在同一高度,避免術后新生牙齦緣線過高,維持整體牙齦緣線完整性,提高美觀性。
綜上,閉合式牽引矯正與開放式牽引矯正均可用于治療上前牙埋伏阻生,但前者咀嚼功能恢復更快,顏面美觀性恢復更佳,且安全性較高。但考慮本研究選取樣本較少,可能存在抽樣誤差,故今后仍需深入調(diào)查研究。
[1]Isola G,Cicciù M,Fiorillo L,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odontoma and impacted teeth[J].J Craniofac Surg,2017,28(3):755-758.
[2]Kaczor-Urbanowicz K,Zadurska M,Czochrowska E.Impacted teeth: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J].Adv Clin Exp Med,2016,25(3):575-585.
[3]何武成,程磊,顧郁嘉,等.伴囊腫的上頜埋伏阻生中切牙早期引流助萌治療[J].口腔醫(yī)學研究,2017,33(3):278-281.
[4]王笑辰,王林,谷妍,等.上頜中切牙垂直埋伏阻生矯治療效的錐形束CT分析[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2019,54(11):739-744.
[5]李煌.埋伏阻生牙的正畸矯治風險及防范措施[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2019,54(12):819-824.
[6]蔡語馨,楊鑫,吳建勇.上頜切牙埋伏阻生的病因和正畸治療的現(xiàn)狀[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20,40(4):543-547.
[7]孟艾奇,甘泉,孫晗,等.青少年埋伏阻生牙CBCT三維定位輔助診斷的臨床研究[J].口腔醫(yī)學研究,2015,31(3):265-267.
[8]唐建清.外科正畸聯(lián)合治療方式矯正上頜埋伏尖牙療效觀察[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6,19(1):146-147.
[9]Altenburg J,Wortel K,de GraaffC S,et al.Validation of a visual analogue score (LRTI-VAS) in non-CF bronchiectasis[J].Clin Respir J,2016,10(2):168-175.
[10]陳沖,冷春濤,古力巴哈·買買提力.口腔種植修復牙列缺損的美容效果研究[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7,26(9):90-92.
[11]李波,李雪燕,陳薈憶,等.上頜尖牙腭側(cè)阻生鄰近側(cè)切牙冠根形態(tài)特征的錐形束CT研究[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16,29(3):280-285.
[12]Jeremias F,Fragelli C M B,Mastrantonio S D S,et al.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as a surgical guide to impacted anterior teeth[J].Dent Res J,2016,13(1):85-89.
[13]賴穎,潘韋霖,劉暢,等.埋伏阻生牙導致牙根外吸收鄰牙的預后的臨床觀察[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2019,37(3):280-284.
[14]李玉如,白穎,宋宇寧,等.單側(cè)腭側(cè)阻生尖牙閉合式、開放式導萌的美學效果觀察[J].山東醫(yī)藥,2016,56(28):78-80.
[15]解傳亮,劉晶晶.探討正畸治療用于上頜前牙埋伏阻生治療中的效果[J].飲食保健,2019,6(7):57.
[16]黃曉紅,許亮,林珊.上頜埋伏阻生前牙的CBCT診斷及治療[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2016,32(6):839-843.
[17]周航,劉莉,柯華峰,等.正畸牽引術后上頜唇側(cè)阻生中切牙牙周及美觀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6,9(8):472-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