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盼
(安徽三洲水利建設有限公司,安徽 宿州 234000)
基坑工程因其能夠有效利用地下空間而備受工程界關注,對此學者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劉暢等[1]結合天津市某基坑工程進行斜直交替支護樁現(xiàn)場監(jiān)測,首次對支護斜樁的樁身受力進行測試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斜樁對直樁存在斜撐效應。張旭群等[2]針對廣州地鐵3 號線某地鐵站基坑工程,采用有限元模擬分析方法,對鄰近隧道的受力影響進行了分析,分析結果表明:若不同區(qū)段采用不同的支護形式,可保證地鐵周圍隧道的安全。孫鵬昌等[3]依托廈門某基坑工程,研究了深基坑開挖爆破對樁錨支護結構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爆破速度可影響樁錨支護結構。陳秋爽等[4]將BIM技術應用于基坑的施工模擬、工程量統(tǒng)計、綠色建設方面,以實現(xiàn)基坑施工全過程管理的可視化、標準化和信息化。尚桌等[5]采用基底封底配合降水減壓以保證基坑安全開挖,并通過監(jiān)測數(shù)據(jù)說明了不同封底形式和降水對基坑的變形影響。張輝等[6]基于極限分析上限定理,推導了3 種破壞模式下基坑抗傾覆力矩的計算表達式。
然而以上的研究均沒有涉及地下水位不同時,基坑的開挖、排水和支護措施對地面沉降的影響,針對以上問題,本文選擇了地層巖性相同,但是地下水位線不同的兩個基坑,通過對地面的沉降監(jiān)測,對基坑的開挖、排水和支護措施進行評價,以上的研究方法可為類似的含地下水的基坑處置提供參考。
選擇兩個含地下水的基坑作為研究對象,此基坑周圍巖土體性質相同,巖土體從上而下依次為風化土、風化巖和軟巖,結合室內實驗可知,巖土體物理力學參數(shù)也相同,見表1。
表1 巖土體物理力學參數(shù)
為使基坑具有可對比性,選擇的基坑施工區(qū)域體積相同為6000 m3,長×寬×高為50 m×10 m×12 m(圖1),開挖基坑的體積為500 m3,長×寬×高為10 m×10 m×5 m,由以上數(shù)據(jù)可知,施工區(qū)域的長度是基坑長度的5 倍,高度是基坑高度的2.4 倍,結合以往施工的經驗,以上的倍數(shù)關系是能夠保證基坑的開挖不對周圍環(huán)境造成不良影響。
圖1 基坑開挖平面圖(單位:m)
結合數(shù)值模擬研究可知(圖2),嚴格按照開挖、支護和排水次序,還原基坑開挖的整個過程,模擬結果表明,若增加基坑施工區(qū)域,基坑周圍巖土體的受力和位移變化不超過0.2%,由此結果可知,針對基坑的體積方量,施工區(qū)域的邊界是合理的。
圖2 數(shù)值模擬立體圖(單位:m)
確定了基坑的開挖區(qū)域和施工區(qū)域,選擇的基坑地下水位分別是距離地面2.5 m 和4 m 處,本文的研究重點是相同的地層、施工工序、支護和排水方法,不同地下水位線處的基坑施工,對地面沉降的影響。由于施工區(qū)域是基于基坑對稱分布的,因此僅須研究地面AB 范圍內的沉降即可(圖1)。
針對地下水位位于2.5 m 處的基坑,該含地下水位的兩個基坑均采用半逆法施工,第一次開挖深度為1m,開挖后應當及時對坑底進行支護,待支護完成,且基坑周圍巖土體位移穩(wěn)定后,利用觀察儀器對AB 進行沉降監(jiān)測。第二次開挖深度為1.5 m,地下水位于第二次開挖結束時,此時發(fā)現(xiàn)地下水涌出,隨即采用井點降水法,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將地下水排盡,排盡后隨及進行第二次支護,待支護結束后利用觀察儀器對基坑巖土體AB 進行沉降監(jiān)測。依次類推,開展第三次和第四次開挖、支護、排水和監(jiān)測。
地下水位位于4 m 處基坑的開挖和支護次序可按照地下水位2.5 m 處的基坑進行,以此進行沉降對比研究,以評價地下水位不同處,基坑的施工對地面沉降的影響。
結合測量規(guī)則,沿AB方向間隔5 m選擇一個沉降觀測點,共計6 個觀測點。
首先應該設置沉降觀測基點,基點的設置應當定在壓縮性較低的土層上(圖3),以此保證沉降觀測的有效性。且基點的設置須不受其他施工措施的影響,這樣方能反映基坑開挖對地面建筑物的影響。
圖3 基點的設置
按照試驗的設點進行沉降點的觀測,不涉及排水的區(qū)域,開挖后隨及進行支護,待支護完成后,地面沉降穩(wěn)定后進行沉降的觀測,并記錄沉降數(shù)據(jù)(圖4)。涉及排水的區(qū)域時,開挖后須先進行排水處理,待排水完成并符合排水要求后,再進行支護,最后待地面沉降穩(wěn)定后進行沉降的觀測,并記錄沉降數(shù)據(jù)。
圖4 沉降的觀測
最后記錄觀測數(shù)據(jù),在基坑開挖完成后,進行沉降觀測時,必須記錄每次觀測的施工進度、開挖方量、建筑物的傾斜裂縫等各種影響沉降變化和異常的情況。由于本文是為了研究不同地下水位對基坑開挖的影響,所以基坑施工區(qū)域是不存在其他建筑物的,暫不必記錄建筑物的傾斜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沉降的觀測精度等級采用Ⅱ級水準測量,視線高度不宜低于0.5 m,應當采用閉合法消除誤差。
沉降觀測的穩(wěn)定標準為測量的數(shù)據(jù)中記錄三次觀測沉降值,每次沉降量均不大于2 2 倍測量中誤差,若達到此標準,則認為沉降已進入穩(wěn)定階段。若沉降值變化值較大,須待地面沉降穩(wěn)定后進行觀測。
嚴格按照以上操作步驟,基坑共計4 次開挖,對地面沉降的觀測也記錄了4 次,現(xiàn)按照次序依次將結果記錄見圖5~圖8。
圖5 第一次開挖不同地下水位處AB 沉降
圖8 第四次開挖不同地下水位處AB 沉降
由圖5 可知,地下水位線2.5 m 處AB 的沉降均較地下水位線4.0 m 處的大,差值約5%(兩者差值除以數(shù)值較大沉降的絕對值),說明地下水位較淺時,開挖后地面的沉降較大,但因為差值不明顯,說明開挖對沉降的影響在可控的范圍內。
由圖6 可知,地下水位線2.5 m 處時的AB 的沉降均較地下水位線4.0 m處的大,差值約4%,此差值率較第一次開挖小,說明地下水位較淺時,開挖后地面的沉降較大,但差值進一步縮小,說明第二次開挖后地面沉降差值會進一步縮小,證明支護措施是合理有效的。
圖6 第二次開挖不同地下水位處AB 沉降
由圖7 可知,地面以下2.5 m 處基坑經過排水處理后,第三次開挖兩者的差值率較前兩次小,說明排水效果明顯,達到了有效控制沉降的目的。
圖7 第三次開挖不同地下水位處AB 沉降
由圖8 可知,基坑地下水位線4.0 m 處的沉降較地下水位線2.5 m 處略大,但兩者相差不大,說明排水效果明顯,達到了控制地面沉降的目的。
綜上所述:不同地下水位處基坑的排水、支護措施是達到了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可知只要排水和支護措施滿足施工要求,均可控制地面沉降,達到工程要求的目的。
本文對不同地下水位處的基坑進行4 次開挖、排水和支護處理,并對地面沉降進行觀察,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開挖后四次沉降結果比較接近,說明基坑的開挖、排水和支護措施是達到工程要求的,且可認為現(xiàn)階段基坑的開挖、排水和支護措施已比較成熟;
(2)地下水位較淺時,地面沉降較地下水位較深處基坑略大,說明地下水位不同確實對地面沉降有一定的影響,但是此影響不明顯;
(3)本次的監(jiān)測結果適用于地下水位不超過4m 處基坑的處置,若超過此深度,此方面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