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上期封面
文物是發(fā)展的見證,歷史是時代的回響,它們是時光與萬物的共振,也是人生與天地的交響,更是古人與今人的對話。
縱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古流傳的遺跡太多,而我們所知的太少。因此,如何用祖先留下的遺產,為當代及后人勾勒出中華文明肇始之初的磅礴大氣,恢宏燦爛,做好“以物論史”和“以史增信”兩篇大文章,讓文物活起來,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成了當代文博界最大的責任與使命。
因此,上海博物館此次以呈現(xiàn)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宅茲中國”大展,來詮釋“何以中國”的主題,真可謂恰如其分。
從殷商甲骨到輝煌青銅,禮樂文明,上古傳說,歷史記載……在幾百件厚重、敦實、璀璨的文物展陳中,一一展現(xiàn),回答了“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將到哪里去?”的核心問題。
正如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所說的那樣:“以中原為核心的夏商周時期創(chuàng)造的青銅文明與禮樂文化,奠定了中華文化、民族精神的基礎,孕育形成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質,深刻影響著后世。希望借此展覽,讓觀眾了解和認識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源和主干。”
盛夏時節(jié),這樣一個有分量、有影響、有深厚歷史底蘊與人文精神的大展,無疑是上海這座城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象征,也構成了極具影響力的文化盛事。
淚目痛心!我是多么希望那石頭上的父子能夠生存下來呀。
看看前幾年當?shù)芈糜瓮莆陌桑l(fā)展鄉(xiāng)村旅游安全先行。
騙人的把戲。只要你不想貪占便宜,永遠不會吃虧。
希望能夠健全見義勇為的事后保障機制,不要一陣風過去了就沒有下文了。
不能忘記其他幾位英雄,他們的動機和作為是一樣的,人品同樣高尚,值得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