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燕燕
“教—學—評一致性”就是以學習目標為中心,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課堂的評價協調配合,從而達成一致。在這個有效的教學理念下,教學設計注重將評價貫穿過程始終,通過評價對“教”和“學”的完成情況進行總結分析,既可督促教師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也有助于學生找到問題,提出建議,及時糾正一些錯誤的學習問題,從而提高高中生物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和促進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1]。下面,筆者以“DNA 的結構”為例,闡述在高中生物學教學設計中如何運用“教—學—評一致性”的策略。
教師制訂精準的教學目標要以課程標準中的課程內容要求和學業(yè)質量水平為依據。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將課程標準細化,有利于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因此,教師首先要分析教材內容的結構組成,對接課程內容要求和學業(yè)質量水平,通過分析各個知識點的邏輯關系,確定學生的學習順序。其次,要對我們的課堂主人公“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分析。分析的內容包含了學生現有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水平、通過學習后要達到的水平、“現有的”與“達到的”差距等。不同水平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潛能,有了這個參考,教師才能制訂出符合實際情況的教學目標。作為教學評價和教學活動的依據,學習目標的表述必須是清晰的、能操作的,且是可評測的。學習目標的要素一般包含了行為條件(完成學習任務的條件,如輔助手段、提供信息)、行為動詞(“說出”“寫出”等外顯學習行為)、核心概念(知識點名詞)和行為程度(學生對目標達到的表現水平)。
筆者依據課程標準中與“DNA 的結構”對應的“內容要求”,幫助學生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1)通過閱讀DNA 結構模型的構建(科學史),回憶科學家構建模型的研究歷程,說出模型建構在研究中的應用,體會持之以恒的科學精神(側重科學思維和社會責任)。(2)通過探究活動“制作DNA 雙螺旋結構模型”,提升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及空間想象能力等(側重科學探究)。(3)通過探究活動的總結和觀察模型,歸納DNA 的結構層次和主要特點,進一步理解DNA 穩(wěn)定性、多樣性和特異性,形成結構與功能觀(側重生命觀念和科學思維)。(4)通過總結DNA 結構模型中各種材料的數量關系,概括出有關DNA 雙螺旋結構的計算規(guī)律,進一步理解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側重科學思維)。
學習目標的確定也要根據發(fā)展不同的核心素養(yǎng)而改變策略:側重形成生命觀念的教學案例,要緊扣核心概念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綜合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探究技能建構核心概念體系,生成過程應盡量避免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側重發(fā)展科學思維的教學案例,要創(chuàng)設真實具體的情境,將學習目標分解成具有清晰邏輯線條的問題串,讓學生在問題引領下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發(fā)展科學思維能力;學習目標的生成途徑要多樣化,同時要體現科學思維的基本特征;側重提升科學探究能力的教學案例,需設計特定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確保學生主動參與,體現探究能力形成和發(fā)展過程,避免為了探究而探究;側重培養(yǎng)社會責任的教學案例,需以核心概念為主線,充分挖掘相關材料,創(chuàng)設社會化復雜情境,嘗試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參與;在學習目標預設與生成過程中,要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變化。
評價任務是與學習目標相對應的、可評價的學習任務,除了傳統(tǒng)的紙筆測試,也可以是一些表現性任務,包括書面的、口頭的、操作的等各類形式,如判斷、填空、選擇、表述、交流、制作模型等[2]。這樣可以使學生把課堂學習內容和測驗內容聯系起來,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水平。
本節(jié)的評價任務設計:(1)閱讀DNA 結構模型的構建過程,完成學案中的概念圖(指向學習目標1)。(2)小組合作討論P49 思考題,并由不同小組的成員說出討論結果(指向學習目標1)。(3)各個小組利用教師提供的材料用具,根據P51 設計考慮的問題,合作完成DNA 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制作(指向學習目標2)。(4)每個小組派代表一邊展示自制的DNA 結構模型一邊表述制作的過程,其他小組成員認真傾聽并給予評價(指向學習目標2)。(5)觀察并比較每個小組構建的DNA 模型,說出各模型的共同點,從而歸納出DNA 的結構特點;再說出各模型的不同點,從而歸納DNA 分子結構多樣性和特異性的原因(指向學習目標3)。(6)分別計數DNA 結構模型中雙鏈和單鏈中代表堿基的材料數目,歸納出雙鏈中嘌呤和嘧啶的數量關系及各占堿基總數的比值(指向學習目標4)。
設計完評價任務后,什么時候、怎樣安排評價任務,就是教學活動中要完成的內容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要工作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借助PPT、教具等清晰地呈現評價任務,讓學生明白他們要完成什么任務,如何完成;在學生執(zhí)行任務時,教師要走入學生中通過傾聽、觀察、提問等方法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正確的、錯誤的、欠缺的、整體的、個別的等);分析、總結學生的學習情況:“正確的”給予肯定和表揚,“錯誤的”“欠缺的”給予糾正、補充和鼓勵,“整體的”進行總結歸納,“個別的”進行引導點撥。學生的主要工作是明白自己的學習任務,執(zhí)行學習任務時要根據評價任務的特點來確定自己的學習方式。本節(jié)的教學活動設計如下。
教師活動1:導入新課后,要求學生先閱讀教材中的科學史,再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資料討論有關DNA 結構方面的問題。
學生活動1:閱讀教材第48~49 頁“思考·討論”——“DNA 結構模型的構建”,討論問題。
[自我評價1]判斷:(1)由于DNA 雙螺旋結構的發(fā)現,沃森、克里克和威爾金斯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yī)學獎。( )(2)A-T 堿基對和G-C 堿基對的形狀和直徑是不相同的,使DNA 的直徑也不同。( )(3)受威爾金斯和富蘭克林的影響,沃森和克里克改變了堿基配對的方式。( )(4)沃森和克里克構建了一個將磷酸-脫氧核糖骨架排在螺旋外部,堿基排在螺旋內部的雙鏈結構。( )
教師活動2:PPT 展示“DNA 結構模型的構建過程”概念圖(如圖1),與學生一起梳理DNA 結構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生回顧科學家的最早認知,即有關DNA 的化學組成。
圖1
學生活動2:根據必修一所學的知識,回答DNA的基本單位及其3 個組成成分。
教師活動3:提供并介紹材料用具,PPT 展示制作模型前應該考慮的問題,引導學生依次進行模型建構。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走近學生觀察他們的討論和制作過程,適時給予點撥和補充。
學生活動3:以小組為單位,討論PPT 提示的問題,按照模型建構順序“脫氧核苷酸—脫氧核苷酸鏈—平面脫氧核苷酸雙鏈—立體雙螺旋結構”合作制作DNA 雙螺旋結構模型。
教師活動4:肯定和表揚學生在構建模型過程中的合作和持之以恒的科學精神,請小組代表表述制作模型的過程。
學生活動4:小組代表一邊展示本組自制的模型一邊說明制作模型的具體步驟。其他小組認真傾聽,并給予評價。
[自我評價2]填空:某學習小組利用材料制作了DNA 雙螺旋結構模型,合理的制作順序是( ):(1)組裝脫氧核苷酸模型;(2)組成多核苷酸長鏈;(3)制作若干個磷酸、堿基和脫氧核糖;(4)獲得DNA 分子的立體結構;(5)制作DNA 分子的平面結構。
教師活動5:在每小組匯報結束后,及時給予肯定和糾正;板書歸納制作流程;將每小組的模型并排放置在講臺上,要求學生對這些模型進行分析和觀察,說出共同點。
學生活動5:對比每組模型并說出共性,歸納DNA 結構的主要特點。
教師活動6:進一步要求學生分析模型,說出它們的不同點;完成教材P51 的討論題。
學生活動6:小組討論后,歸納出DNA 的結構特性:穩(wěn)定性、多樣性和特異性。
[自我評價3]圖2為DNA(片段)平面結構模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圖2
(1)圖中1、2、3 結合在一起的結構叫__________,其中2 是__________。
(2)若3 表示胸腺嘧啶,則4 表示__________(填寫中文名稱)。
(3)DNA中3與4是通過__________連接起來的。
教師活動7:引導學生對自制的雙鏈模型中的材料數量進行統(tǒng)計,并填入學案中的表格。
學生活動7:完成表1的填空,小組討論,雙鏈中嘌呤和嘧啶的數量關系是什么,各占堿基總數的比例是多少。
表1
開展評價任務時,學生會生成評價信息,教師要及時收集和判斷,并確定下一步的教學安排。因此,教師設計教學活動要考慮很多因素,如教學活動的時間和數量。當一個教學活動不能突破難點時,教師就要增加教學活動的數量,讓學習目標能更好地真正實現。所以教學活動3 的創(chuàng)設可以進行如下更改。
教師活動3.1:PPT 展示教材P50 插圖3~8(也可補充介紹4 種堿基的結構式),提供材料用具,引導學生找出哪些材料可以模擬插圖中的脫氧核苷酸的組成成分。
學生活動3.1:仔細觀察教材插圖,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后找出數量一一對應的若干個磷酸、脫氧核糖和堿基,并制作脫氧核苷酸模型。
教師活動3.2:PPT 介紹連接每兩個脫氧核苷酸之間的磷酸二酯鍵;同時確定鏈端和鏈尾的方向。
學生活動3.2:小組合作繼續(xù)完成2 條脫氧核苷酸鏈模型的制作。
教師活動3.3:提供查哥夫的發(fā)現史,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并找出兩條單鏈形成雙鏈的化學鍵。
學生活動3.3:小組合作制作DNA 的平面結構模型和立體結構模型。
“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理念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得到了很多同人的認可和應用,但是在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設計策略要在一線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得到廣泛采用,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教師去探索。筆者相信,不斷踐行“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理念一定會提高高中生物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實現師生共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