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樹德
(宜興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科,江蘇 宜興 214221)
冠心病在臨床心內科屬于常見病與多發(fā)病,致病原因主要為機體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管腔直徑縮小,心肌組織無法得到充足的血氧供應,使心肌功能出現障礙或發(fā)生器質病變[1]。冠心病的易發(fā)人群為老年群體,冠心病患者易合并慢性左心衰竭,在對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進行治療時,介入手術為常用方法[2]。老年人易出現股動脈與髂動脈狹窄、扭曲或堵塞,使得經股動脈穿刺介入治療的實施受到影響[3]。有報道稱,經橈動脈穿刺介入治療對機體產生的創(chuàng)傷小,不易導致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且術后可實現早期下床活動,縮短患者的術后恢復時間,在冠心病介入術治療中屬于高效合理途徑[4]。但關于經橈動脈途徑介入治療在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中的應用效果及安全性尚無過多報道。本次研究就選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100例,旨在探討經橈動脈途徑介入治療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納入標準:符合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診斷標準[5],且經臨床檢查確診;左心室射血分數低于40%;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級為Ⅱ~Ⅳ級;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心臟疾?。宦宰枞苑渭膊?;凝血功能異常。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介入手術治療,在手術開展前3 d,為患者應用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y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658)300 mg以及氯吡格雷片(賽諾菲制藥,國藥準字H20154742)300 mg口服治療。在對動脈鞘管放置后,采用8 000~10 000 U肝素靜脈注射,每延遲1 h追加2 000 U肝素。對照組患者接受經股動脈穿刺介入治療,觀察組患者接受經橈動脈穿刺介入治療,指導患者保持平臥位,外展其機體右上肢,將患者的前臂抬高,和其身體呈30°的夾角,采用托架對患者的右手背進行固定,并采用軟墊放置于腕部下方。應用利多卡因(湖南中南科倫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7816)對穿刺點實施局部麻醉,劑量為4.0 mg/kg,待麻醉起效后,通過橈動脈入路實施穿刺,應用6F橈動脈鞘開展介入手術,在手術完成后對橈動脈實施壓迫止血。全部患者在手術完成后,均為其應用阿司匹林腸溶片、低分子肝素與硫酸氫氯吡格雷片開展抗凝、抗血小板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兩組手術治療指標,包括手術時間、穿刺時間、X線曝光時間、術后臥床時間與住院時間。②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包括動脈痙攣、血腫、深靜脈血栓、體循環(huán)栓塞、急性心力衰竭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治療指標比較 觀察組X線曝光時間長于對照組,術后臥床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手術時間、穿刺時間與住院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治療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手術治療指標比較()
2.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住院期間未出現死亡病例。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目前臨床上在對冠狀動脈實施血運重建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已經發(fā)展為主要方法。股動脈周圍有較多的血管,在實施穿刺手術后,容易導致出血等并發(fā)癥出現,如大血腫、動-靜脈瘺、假性動脈瘤等,使患者自身的痛苦以及治療費用增加[6]。有研究人員在1989年實施了首例經橈動脈途徑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由此表明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開展的過程中,經橈動脈途徑具備可行性。隨著手術操作人員自身經驗的積累、設備的不斷革新,使經橈動脈途徑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的應用率逐漸提高[7]。經橈動脈途徑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的優(yōu)勢主要是:橈動脈在通過肱動脈分出后,所處的位置在前臂表淺位置,且周圍不存在重要的神經以及靜脈,因此在穿刺過程中,可避免引發(fā)動靜脈瘺與神經損傷[8]。除此之外,橈動脈具備表淺位置,壓迫止血的難度低[9]。有報道稱,經橈動脈穿刺開展后,血腫發(fā)生率為5.2%~20.6%,但不易發(fā)生需要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假性動脈瘤[10]。本研究中,經橈動脈穿刺實施后血栓發(fā)生率為2.00%,明顯低于經股動脈穿刺后血栓發(fā)生率10.00%,同時經橈動脈穿刺實施后未出現嚴重出血的情況。橈動脈周圍的迷走神經分布稀疏,因此經橈動脈穿刺途徑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實施后,不易導致神經反射性血壓降低與心率降低[11]。由于機體手掌部的血液供給來自橈動脈與尺動脈,因此即便出現橈動脈閉塞,也不會導致嚴重后果出現[12]。經橈動脈穿刺途徑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實施后,患者無須嚴格制動,可實現早期下床活動,可減少由于長時間臥床制動導致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13]。
高齡冠心病患者容易出現心功能不全的情況,心功能低下是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治療后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針對擇期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治療的患者,需首先為其開展藥物治療,在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后,再為其實施手術治療,以使手術成功率提高,將手術風險降低[14]。高齡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患者,自身的心臟儲備功能較弱,對于已經出現心功能減退的患者,在手術治療過程中及手術完成后,注意對輸液速度以及輸液量進行控制。經橈動脈穿刺途徑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可縮短手術治療后患者的臥床時間,防止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的術后由于平臥導致急性左心心力衰竭的出現[15]。
經橈動脈穿刺途徑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的操作難度稍高于經股動脈穿刺途徑,主要是由于經橈動脈穿刺實施過程中,易出現橈動脈痙攣的情況,且上肢血管可能出現解剖變異的情況,特別是老年群體,受到動脈迂曲以及粥樣硬化的影響,導致在開展經橈動脈穿刺介入手術時,存在更大的難度,因此對于操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6]。隨著操作人員操作技術的逐漸成熟,會逐漸提升手術的操作成功率,縮短手術操作時間與曝光時間[17]。本次研究中,兩組手術時間、穿刺時間與住院時間無明顯差異,表明與經股動脈穿刺介入比較,經橈動脈穿刺介入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并不會明顯延長手術時間以及穿刺時間。同時本次研究中,觀察組X線曝光時間長于對照組,術后臥床時間短于對照組,表明經橈動脈穿刺介入可將X線曝光時間縮短,使患者在術后能夠盡快下床活動,其對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可起到積極作用[18]。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相較于經股動脈穿刺介入,經橈動脈穿刺介入可減少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后的并發(fā)癥,具備更高的應用安全性。相關研究亦報道:經橈動脈穿刺介入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2.00%,低于經股動脈穿刺介入術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4.50%[19]。但需要注意的是,橈動脈穿刺具備更高的操作難度,同時橈動脈在手術治療過程中容易出現痙攣癥狀,部分患者自身的肘部動脈發(fā)生彎曲或變異,若操作不慎則易導致血管損傷。有報道稱,橈動脈穿刺術中動脈痙攣發(fā)生率為25%,因此若患者的冠狀動脈出現復雜病變,由于在穿刺術中可能需對導管予以更換,并對球囊實施多次交換使用,因此并不將橈動脈作為首選的穿刺動脈[20]。在臨床應用中需根據患者自身的具體情況來選擇穿刺途徑。
綜上所述,經橈動脈途徑介入治療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確切,相較于經股動脈介入治療,可延長X線曝光時間,加快術后恢復速度,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