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華,李金柱,晏紹良,向珊珊,林 云
(1湖北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武漢 430075;2湖北省羅田縣林特產業(yè)局,湖北 羅田 436600;3湖北省羅田縣林木種苗站,湖北 羅田 436600)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殼斗科栗屬落葉樹種,生于北半球溫帶地區(qū),原產于中國,是中國具有較高經(jīng)濟價值的名優(yōu)特農產品之一[1],板栗按地域生態(tài)劃分為北方栗品種群和南方栗品種群[2]。作為中國南方板栗最大的產區(qū),湖北省栽培面積已達27.8萬hm2。板栗在湖北省分布廣泛,以鄂東片、鄂北片、鄂西及鄂西北片三大區(qū)域為主要種植區(qū)[3]。湖北省板栗栽培歷史悠久,尤以羅田板栗最為出名。據(jù)《羅田縣志》記栽,早在春秋戰(zhàn)國之前就有人工栽培板栗的歷史,明朝嘉靖年間就有板栗栽培嫁接的記載。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板栗產業(yè)得到了長足發(fā)展,成為板栗產區(qū)尤其是大別山區(qū)的支柱產業(yè),每年為產區(qū)林農帶來可觀的經(jīng)濟效益,林農增收、林地增效,促進了區(qū)域經(jīng)濟的發(fā)展。
板栗富含大量淀粉、蛋白質、可溶性糖和礦物質,是一種健胃補腎的上等果品,與棗、柿子并稱為“鐵桿莊稼”、“木本糧食”。作為板栗種植大省,近幾年也遇到了板栗品質下降、效益不佳的產業(yè)發(fā)展瓶頸。改良板栗品質,提高板栗產品附加值對改變栗林低質低效尤為關鍵。
硒是人體生命必須的微量元素,又稱為生命元素,是人體自身不能產生只能通過飲食來攝取的[4-6]。研究發(fā)現(xiàn)硒與人和動物的40多種疾病相關,硒具有抗癌、防衰老、保護人體免疫功能等作用[7-8]。全世界許多國家缺硒,中國土壤硒含量為0.006~9.130 mg/kg,且有95%的地區(qū)處于0.047~0.993 mg/kg缺硒和低硒生態(tài)環(huán)境之中[9-11],因此,人體缺硒已是不爭的事實。培育富硒產品,可幫助人們通過餐飲富硒食物健康補硒。
本試驗通過對板栗結果樹根施硒生物有機肥,經(jīng)土壤、葉片吸收后在栗實中引入硒成分,研究不同施肥量處理對板栗中硒含量的變化以及硒與蛋白質、淀粉、可溶性糖、氮、磷、鉀含量的相關性。
湖北省羅田縣位于大別山南麓,30°35′—31°16′N、115°06′—115°46′E,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6.4℃,極端最高氣溫41.6℃,極端最低氣溫-14.6℃,無霜期平均240天。全縣年均降水量1330 mm。羅田縣板栗資源豐富,栽培面積發(fā)展到超過5萬hm2,被譽為全國板栗生產第一縣。
試驗點位于羅田縣駱駝坳鎮(zhèn)。
試驗林為當?shù)匕謇跗贩N‘玫瑰紅’,種植密度約為45株/667m2,樹齡15a。試驗用肥料為有效硒含量138 mg/kg的生物有機肥。
1.3.1 試驗設計 按照不同施肥量設置0.0(CK)、1.5、2.5、3.5、4.5 kg/株5個處理,3次重復,每次重復5株,總計75株。2015—2018年每年5月份、12月份各根施一次,連續(xù)4年。每年換邊半圓形抽槽,槽深25~30cm,均勻撒入配好的肥料。
1.3.2 樣品采集
(1)土樣采集:第一次施肥前用土鉆取試驗栗林土樣,施肥后從2015—2017年5—10月,每月分別采集不同處理的土樣,3次重復。檢測土壤有效硒含量。
(2)葉樣采集:從2015—2017年5—10月,每月采集不同處理的葉片樣品。每處理采集30片葉,3次重復。檢測葉片有效硒含量。
(3)板栗籽實采集:2015—2018年,9月板栗成熟時按各處理分別采收栗實,隨機稱取0.5 kg,3次重復。檢測栗實硒、蛋白質、淀粉、可溶性糖,全氮、全磷、全鉀含量。
1.3.3 指標測定與數(shù)據(jù)處理 用NY/T 1104—2006檢測土壤硒的含量。用LY/T 1270—1999檢測葉片有效硒含量。用GB 5009.93—2017第三法檢測板栗籽實有效硒含量,用GB 5009.5—2016第一法檢測板栗籽實的蛋白質含量,用蒽酮比色法檢測板栗籽實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用GB 5009.5—2016檢測板栗籽實的氮含量,用GB 5009.268—2016第二法檢測板栗籽實的磷和鉀的含量。
數(shù)據(jù)采用Excel和SPSS軟件分析處理。
對采集的土樣進行了有效硒的檢測,不同處理土壤三年檢測結果以圖1~3表示。
圖1 第一年土壤有效硒含量
由圖可見,栗林土壤中原有0.00089 mg/kg有效硒,第一年按不同處理施入硒肥后,硒含量變化不大,僅處理4在6月為0.00416 mg/kg,處理3在9月為0.00490 mg/kg,到10月均未檢測出硒含量。第二、第三年,在5月施肥后,土壤硒含量都有一個升高過程,由于土壤中養(yǎng)分積累、流失、轉移等因素,隨后幾個月中硒含量出現(xiàn)了差異性的變化,7—8月開始有一個明顯下降趨勢,這一點可能是板栗在完成一個年生長期后,葉片、尤其是栗實吸收了大量的硒造成的。
圖2 第二年土壤有效硒含量
圖3 第三年土壤有效硒含量
對采集的葉片進行了有效硒的檢測,不同處理葉片三年檢測結果以圖4~6表示。
圖5 第二年葉片有效硒含量
圖6 第三年葉片有效硒含量
從葉片硒含量變化曲線可見,5月施肥以后葉片硒含量均有明顯的增長,不同處理變化不一,說明根系將土壤中硒轉移到了葉片中,而且葉片硒含量隨著硒肥施入量增大呈遞增趨勢,不施硒肥的對照均處于較低水平。處理3三年9月硒含量分別達到0.393、1.630和3.300 mg/kg,處理4三年9月分別達0.489、1.600和2.320 mg/kg,均高于處理2和處理1。葉片中硒含量隨著年限延長也在增加,由此可見,土壤中的硒會不斷的被根系吸收,在樹體內積累,轉移到葉片中。以后隨著板栗籽實的膨大對硒的吸收,葉片中硒含量呈現(xiàn)下降趨勢。
2.3.1 栗實硒含量變化 連續(xù)三年按試驗設計布置試驗,9月份板栗成熟時采摘栗實進行檢測。結果見表1。
表1結果表明,在土壤中施入硒肥,栗實中硒含量均高于對照,且第二、第三年栗實中的硒含量均明顯高于第一年,這與葉片中硒含量的變化一致,說明硒元素能以代謝的方式從葉片轉移到栗實中,并隨著土壤中硒的積累,也能促進硒向栗實的轉移。由于第一年栗實中硒含量很少,不同處理中蛋白質、淀粉、可溶性糖含量差異不大。
表1 不同處理栗實養(yǎng)分含量
從每年栗實中硒含量變化也可以看出,第一年5個處理的栗實中硒含量為0.0128~0.0824 mg/kg;隨著硒用量的增加,栗實中硒含量呈遞增趨勢,但所有處理均不能達到100 μg/kg的干果富硒標準(中國富硒食品硒含量分類標準-2013)。結果表明,第一年施用硒肥后,硒會在樹體累積,但向栗實的轉移有限,不能達到規(guī)定的富硒濃度。
第二年5個處理的板栗籽實中硒含量為0.0182~0.2430 mg/kg,從大到小順序為處理3>處理4>處理2>處理1>CK。隨著硒用量的增加,栗實中硒含量也呈遞增趨勢,當硒肥用量在2.5 kg/株(處理2)以上時,栗實中硒含量0.0926 mg/kg,接近100 μg/kg的干果富硒標準,但4.5 kg/株的處理,栗實硒含量下降。同時栗實中其它養(yǎng)分含量也發(fā)生了變化:蛋白質含量變化為處理3>處理2>處理4>處理1>CK;淀粉含量變化為處理3>處理4>處理1>處理2>CK;可溶性糖含量變化為處理3>處理4>處理2>處理1>CK;氮含量變化為處理3>處理2>處理4=處理1>CK;磷含量變化為處理3=處理4>處理1>處理2>CK;鉀含量變化為處理4>處理3>處理1>處理2>CK。
第三年5個處理的栗實中硒含量為0.0000~0.3270 mg/kg,從大到小順序為處理3>處理4>處理2>處理1>CK,處理3、處理4和處理2栗實含硒量分別為0.3270、0.3040和0.1510 mg/kg,均達到100 μg/kg的干果富硒標準。檢測到的其它養(yǎng)分含量變化為:蛋白質含量變化為處理3>處理2>處理4>處理1>CK;淀粉含量變化為處理3>處理4>處理1>CK>處理2;可溶性糖含量變化為處理3>處理4>處理2>處理1>CK;氮含量變化為處理3>處理2>處理4>處理1>CK;磷含量變化為處理3=處理2=處理4>處理1>CK;鉀含量變化為處理4>處理3>處理2>處理1>CK。
2.3.2 栗實硒與其它養(yǎng)分含量的相關性 為確定不同硒肥施用量對栗實硒含量與其他養(yǎng)分含量的相關性,第四年重復上述試驗,并對各處理的栗實取樣檢測。用SPSS對檢測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分析檢驗各處理間的差異。
從表2中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施入硒肥的板栗不論是硒含量還是蛋白質、淀粉、可溶性糖和氮、磷、鉀含量均高于對照。栗實中硒含量從大到小順序為處理3>處理4>處理2>處理1>CK。處理3栗實含硒0.539 mg/kg,顯著高于其他處理,蛋白質、淀粉、可溶性糖、氮、磷含量也分別達到4.817、40.707、9.673、0.770、0.121 g/100g,也是5個處理中最高的,僅鉀的含量略低于處理4為0.595 g/100g,這與前三年試驗結果一致,說明該試驗不僅使板栗籽實富硒,同時硒也有助于板栗對蛋白質、淀粉、可溶性糖等其他營養(yǎng)成分的吸收。
表2 不同處理對栗實硒及主要養(yǎng)分含量影響
硒為人體必需的生命元素,卻只能從飲食中攝取,食用富硒產品就是一種健康有效的補硒方式。本試驗首次將硒元素用于板栗栽培中,用含硒138 mg/kg生物有機肥按不同施肥量根施板栗結果樹,從處理的板栗林分土壤、葉片和板栗籽實中均能檢測到含量不等的硒,證明硒元素能以代謝的方式由根系吸收后運輸?shù)饺~片,再轉移到板栗籽實中,且栗實硒的含量會隨著硒肥量的加大而遞增,同時栗實其它主要養(yǎng)分含量也會發(fā)生變化。以處理3效果最明顯,栗實含硒量最高,達到0.539 mg/kg,可溶性糖、蛋白質、淀粉等其他養(yǎng)分含量也處于較高水平,由此全面改良了板栗品質,提升了板栗的營養(yǎng)價值。
從四年的試驗結果可知,硒肥的肥效也是有滯后作用的。前二年效果不明顯,到第三年3個施肥處理的栗實硒含量均超過了100 μg/kg的干果富硒標準,但也并不是硒肥越多栗實硒含量越高。處理4硒含量低于處理3,表明培育富硒板栗一定有一個最適宜的硒肥用量,因此,必須正確的設計硒肥配方和施肥頻率,才能使效果達到最大化。同時在硒的應用中也必須綜合考慮土壤環(huán)境、樹體對硒的積累以及硒肥成本等其它因素。
硒在植物體中多以硒蛋白,硒多糖、硒酶、硒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存在[12],不會對人體產生毒害,還有利于健康。中國有70%的地區(qū)的人體血硒水平處于缺硒或極度缺硒狀態(tài)[13-14],富硒保健品是缺硒地區(qū)居民補硒的重要來源[15]。目前隨著人們對硒元素的逐漸認識,國內從事硒產品的企業(yè)大約有300家,富硒產品的培育成為了研究熱點。
李金峰等[16]提出硒進入植物體內后,可部分取代巰基中的硫,以硒代含硫氨基酸的形式參與蛋白質合成,同時硒也可能是植物體內一種tRNA核糖核酸鏈的必要組成部分,具有轉運氨基酸用于蛋白質合成的功能。陳玉梅[17]用2種富硒植物對大鼠高脂血癥和脂質過氧化作用的影響研究結論為,硒綠羽和富硒蒜具有控制高血脂癥發(fā)生發(fā)展能力,預防效果優(yōu)于治療效果。陳莉華[18]、王孝娣[19]分別在獼猴桃、桃的栽培中研究硒肥的施用效果,結果表明,施加硒肥的獼猴桃和桃中硒含量明顯提高,且葉面噴施比土施效果顯著。胡百順[20]認為硒濃度對馬鈴薯含量呈正相關,有機硒有吸附作用,施用過多后會降低馬鈴薯的硒含量。陳永波[21]在碎米薺、韭菜、大豆等蔬菜栽培研究中發(fā)現(xiàn),影響作物含硒量最大的因素是作物品種,同時土壤pH值增加有利于植物對硒的吸收。張朝陽[22]在藤茶富硒增產技術研究結果可見,硒肥施用方式對藤茶硒含量有極顯著影響,以硒肥根施+噴施的施肥方式,藤茶硒含量最高。因此,培育健康的富硒產品,改良經(jīng)濟產品的品質,將為人們提供一種健康的補硒方式。
目前,硒在板栗栽培中的應用研究未見報道,本項試驗還只是相關研究的初探,植物體內硒的生理生化作用機制、硒元素的吸收利用率、吸收規(guī)律以及影響硒營養(yǎng)的化學形態(tài)等都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