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以康,楊 洋,劉 旭
(沈陽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心血管內科,沈陽 110002)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中國35歲以上居民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為1.3%,患者約890萬[1-2],5年病死率約42%,與某些惡性腫瘤相當[3]。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病情復雜、花費巨大、療效較差和預后不良的特點[4],已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歐洲心臟病學會《急、慢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于2016年首次將心力衰竭分為射血分數中間值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HFmrEF)、射血分數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射血分數降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3種亞型。其中左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介于40%~49%,稱為HFmrEF[5]。隨后《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6]也采納了上述分型。研究[7]發(fā)現,上述3種亞型間會相互轉換,特別是在疾病確診的第1年,且轉換為HFrEF的患者預后差[8]。因此,早期識別HFmrEF并積極干預,患者會有更好的遠期預后。隨著介入技術的出現和發(fā)展,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也逐漸應用于冠心病HFmrEF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行PCI治療的有效性有待進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通過比較兩種治療方式,來評估在藥物基礎上使用PCI治療冠心病HFmrEF患者的療效,以期為疾病治療提供參考。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沈陽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心血管內科住院治療的101例冠心病HFmrEF患者臨床資料,根據其意愿將56例接受PCI的患者納入PCI治療組,45例不接受者納入單純藥物治療組。收集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身高、體質量、是否吸煙、有無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腦卒中、陳舊心肌梗死病史,有無冠心病家族史及心血管疾病藥物治療情況。檢查并記錄入院期間血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血糖、電解質及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LVEF、N末端腦鈉肽前體(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
納入標準:1)按照《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納入符合HFmrEF亞型診斷標準的患者[6];2)年齡18歲及以上;3)同意行冠脈造影檢查,有行PCI手術指征。排除標準:1)其他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如心臟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高血壓、甲亢、貧血等);2)有急、重癥感染、創(chuàng)傷或重大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3)消化道大出血、腦癱、急性腦卒中、嚴重免疫系統(tǒng)疾病、惡性腫瘤及重度甲狀腺功能障礙等患者;4)既往接受冠脈支架植入術或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5)3個月內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者;6)妊娠、哺乳期婦女。
所有患者給予口服藥物治療:使用阿司匹林腸溶片、阿托伐他汀鈣片或瑞舒伐他汀鈣片、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angiotensin receptor enkephalin enzyme inhibitors,ARNI)、醛固酮受體拮抗劑(aldosterone receptor antagonists,ARA)、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o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ngiotensinⅡreceptor antagonist,ARB)、呋塞米、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進行治療。術者根據冠脈病變結果來判斷是否聯(lián)合使用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或替格瑞洛片。PCI組在口服藥物的基礎上行PCI,PCI手術成功標志:靶血管殘余狹窄程度<20%,靶血管冠脈血流分級可達TIMI3級,且手術期間未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術者根據患者冠脈的病變情況,術中或術后酌情給予GPⅡb/Ⅲa受體拮抗劑、PCI術后常規(guī)給予口服藥物。
收集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年后復查的LVEDD、LVEF、NT-proBNP、6 min步行試驗數據,追蹤收集治療1年后兩組患者的臨床事件,包括:出血(包括顱內出血、消化道出血、腹膜后出血)、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發(fā)心絞痛行PCI治療、心衰再住院、全因死亡。根據世界心臟聯(lián)盟、歐洲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協(xié)會、美國心臟病學會于2018年聯(lián)合制定的第4版心肌梗死定義,來確定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支架內再狹窄的診斷[9]。按照學術研究聯(lián)合會共識來評估是否再行PCI治療[8]。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中位數和四分位數[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U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身高、體質量、疾病史、LVEDD、LVEF、NT-proBNP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治療1年后,兩組患者NT-proBNP值均較治療前降低,且PCI治療組的低于單純藥物治療組(P均<0.05);兩組患者LVEF較治療前均升高,且PCI治療組高于單純藥物治療組(P均<0.05);兩組患者LVEDD較治療前下降,治療后PCI治療組LVEDD值低于單純藥物治療組(P均<0.05);兩組6 min步行距離均較治療前增加,治療后PCI治療組6 min步行距離高于單純藥物治療組(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1年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1年后,心衰再住院率、全因病死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發(fā)生率、再發(fā)心絞痛行PCI治療發(fā)生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1年后臨床事件比較[例(%)]
HFmrEF是2016年歐洲《急、慢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中初次將其單獨分出的一種亞型,我國在2018年心力衰竭指南也對此概念進行更新和闡述,其病理生理學特點、臨床特征和治療方法有待進一步研究。王華等[10]開展的中國心力衰竭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fā)現,住院HFmrEF患者中最常見的病因為冠心病,高達60%。而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以HFmrEF亞型最為常見[11-12]。針對冠心病HFmrEF患者,給予抗血小板、抗心衰等常規(guī)藥物治療,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其心力衰竭的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并幫助改善預后,但藥物治療對心肌功能恢復存在局限性,心力衰竭的病死率仍高居不下。冠心病HFmrEF患者和HFrEF患者發(fā)生心肌缺血事件風險比例更高,同時具有更高的心臟性猝死風險[13-14]。心衰患者常伴隨一定數量頓抑、冬眠心肌,早期積極行冠脈血運重建治療,及時改善心肌供血,不僅能阻止心肌細胞繼續(xù)缺血壞死,同時能挽救心肌頓抑和冬眠的心肌細胞,進而阻止甚至逆轉心室重構,從根本上解除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病因,更有利于緩解患者心衰癥狀,有更優(yōu)的臨床預后。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HFmrEF占比約為30.3%,老年患者年齡偏大以及共病的特點[15],給外科行冠脈搭橋術治療帶來了挑戰(zhàn)。PCI是冠脈血運重建治療的另一個重要方法,與外科冠脈搭橋術相比較,PCI具有創(chuàng)傷小、血管開通率高、手術時間短、患者術后恢復快、手術重復操作易行、費用低等優(yōu)勢。因此,PCI是治療冠心病HFmrEF亞型患者的重要措施。
本研究收集并分析101例冠心病合并HFmrEF患者的1年的隨訪資料,根據患者意愿采取PCI術治療或單純藥物治療。1年后評估兩組不同治療方式患者的心功能指標、臨床事件情況。治療1年后,兩組LVEDD、NT-proBNP、LVEF、6 min步行試驗結果均優(yōu)于治療前,提示冠心病合并HFmrEF患者采用PCI術治療或單純藥物治療,均能改善心功能,抑制心室重構。兩組間NTproBNP、LVEF、LVEDD、6 min步行試驗距離比較,PCI術治療組較單純藥物治療組改善顯著,提示冠心病合并HFmrEF患者采用PCI術治療策略對心功能改善、心室重構逆轉更優(yōu)于單純藥物治療組,與史慧婷等[16]對冠心病合并HFmrEF患者行PCI術治療后隨訪的結果一致。記錄1年內兩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發(fā)生、再發(fā)心絞痛行PCI治療、心衰再住院、全因死亡等臨床事件,結果顯示PCI治療組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發(fā)生率、再發(fā)心絞痛行PCI治療發(fā)生率、心衰再住院率、全因病死率發(fā)生率較單純藥物治療低,提示對冠心病合并HFmrEF患者采用PCI術治療比單純藥物治療能進一步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率、再發(fā)心絞痛行PCI治療率、心衰再住院率及病死率。高曼等[17]研究表明,HFmrEF患者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行PCI術對患者進行冠脈血運重建治療后,LVEF恢復至50%以上的患者,其不良預后發(fā)生風險降低。胡鋒等[18]針對缺血性心肌病住院患者的研究同樣發(fā)現,HFmrEF患者接受PCI治療后,其生活質量和治療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冠心病合并HFmrEF患者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基礎上行PCI治療,可進一步改善患者近期預后,有更優(yōu)的臨床療效,具有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本研究為單中心、小樣本量的干預性實驗,樣本量有限,隨訪時間較短,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聯(lián)合多中心,擴大樣本量,并設計嚴格的隨機對照試驗來驗證PCI對冠心病HFmrEF患者各項指標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