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政 王 嵩 深圳市勘察測繪院(集團)有限公司
咬合樁支護一般運用在周邊環(huán)境復雜、管線密布、建(構)筑物密集且距離基坑較近的施工場所。紅線距離支護樁較近,施工場地狹窄,無法使用搓管機,運用旋挖咬合樁施工快捷方便。本文通過某項目的工程實例來論述。
鉆孔灌注咬合樁一般分為軟咬合法和硬咬合法,兩者工藝流程不同,適應的環(huán)境條件也不一致。
軟咬合:全套管+旋挖鉆機+灌注水下超緩凝混凝土技術的咬合施工工藝,素樁樁徑1000mm,葷樁樁徑1200mm/1000mm,咬合厚度250mm/300mm,葷樁需在素樁混凝土初凝前切割成樁。采用水下商品混凝土澆筑成樁,素樁為超緩凝水下C15,葷樁為普通水下C30。全套管咬合施工適用于基坑變形較敏感,支護要求較高部位。
硬咬合:即旋挖鉆機泥漿護壁成孔工藝。施工適用于上部存在舊基礎、舊樁頭、孤石等障礙物,周邊離建(構)筑物較遠,對基坑變形敏感度相對較低部位。采用素樁樁徑1000mm,葷樁樁徑1200mm/1000mm,咬合厚度250mm/300mm,葷樁需在素樁混凝土終凝后切割成樁。采用水下混凝土澆筑,素樁為普通水下C20,葷樁為普通水下C30。
咬合樁是基坑圍護結構的一種,鋼筋混凝土樁與素混凝土樁之間相互咬合排列(圖1)。為了施工方便,一般遵循中間為一根鋼筋混凝土樁(B樁)和兩側各一根素混凝土樁(A樁),相互咬合組成為一組樁的排列方式,施工過程中先施工兩側A 樁后施工B樁。軟咬合時,A 樁混凝土采用超緩凝混凝土,B 樁的施工要求必須在兩側A樁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硬咬合時,A 樁混凝土采用普通混凝土,B 樁的施工要求必須在兩側A 樁終凝后再進行。鉆孔咬合樁B 樁施工時,切割掉相鄰A 樁相交部分的混凝土,實現(xiàn)咬合,形成無縫連續(xù)的“樁墻”。達到擋土、止水和保證施工安全的新型深大基坑施工的支護結構[1]。
圖1 咬合樁平面示意圖
圖2 軟咬合旋挖灌注單樁施工工藝流程圖
4.2.1 導墻施工
按照圖紙?zhí)峁┑闹休S線,在樁頂上部施作鋼筋混凝土導墻,可以有效提高咬合樁孔口的定位精度并有效防止孔口塌陷,底部鋪設三級鋼16mm@200mm×200mm鋼筋網。
4.2.2 鉆機布置
待導墻達到設計強度后,移動旋挖鉆機至孔口標記位置,加裝套管,使鉆機抱管器中心對應定位在導墻孔位中心。
4.2.3 旋挖成孔
樁機安裝就位后,將第一節(jié)套管安裝到樁機鉗口上,校正好垂直度后,下壓套管(每節(jié)套管長度約為6m),壓入深度約為4.5m~5.0m,然后用旋挖斗從套管內取土,一邊取土、一邊繼續(xù)下壓套管,始終保持套管底口超前于開挖面的深度≮2.5m。套管壓入土中后要地面預留1.0m~1.5m 以上,便于后續(xù)套管接駁。垂直度檢查是重點,如不合格及時進行糾偏調整,合格則安裝第二節(jié)套管繼續(xù)下壓取土……,如此循環(huán)往復,直至達到設計孔底標高[2]。
4.2.4 終孔檢查
成孔達到設計標高后,對鉆孔進行孔口位置、孔深、孔徑、孔壁垂直度、孔底沉渣(孔底含水)進行檢查,合格進入下一道工序,不合格時采取措施處理。
4.2.5 鋼筋籠下放
施工B 樁,成孔檢測合格后下放鋼筋籠,應采取有效措施保證鋼筋籠標高的準確性。
4.2.6 水下混凝土灌注
咬合樁灌注方式采用汽車吊+導管系統(tǒng),素樁使用超緩凝水下C15 混凝土,葷樁使用水下C30 混凝土。
(1)灌注前準備工作
應對導管進行試拼裝,檢測其強度和氣密性,合格后方可用于水下灌注。導管位置保持居中,導管底部應與孔底間隔30cm~50cm左右。首批混凝土灌注之前放入隔水喉塞,必須保證首批混凝土的灌入量。
(2)灌注中
在確認首灌量備足后,吊車立即提起活塞。使導管埋入混凝土中深度不小于1.0m。連續(xù)不斷灌注,灌注過程中用測錘測探混凝土面高度,推算導管下端埋入混凝土深度,并做好記錄,提升導管,直至灌注到設計標高。
4.2.7 拔管成樁
混凝土澆筑過程中要注意導管及鋼套管的拔出時間及注意事項。混凝土澆筑到一定的位置時上提導管拆除,應注意始終保持導管底低于混凝土面不小于2m。
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①導管安裝完畢后,應進行鋼套管拔管檢查;②混凝土澆筑應及時拔套管,起拔量不應超高100mm,保持混凝土高出套管底端2.5m;③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套管應來回轉動;④最后一節(jié)鋼套管施拔時,應先拔套管,后拔導管。當套管拔出后,應進行混凝土補灌。
硬咬合施工:A 樁混凝土采用普通混凝土,要求必須在A樁終凝后進行B樁施工,與軟咬合施工相比差異較大??刹捎眯阢@機泥漿護壁成孔工藝,其施工工藝流程同于泥漿護壁灌注樁的工藝,如圖3所示。
圖3 硬咬合施工工藝流程
5.2.1 導墻建造
與軟咬合大致一樣均要設置導墻,導墻位置和強度要滿足要求,底部鋪設三級鋼16mm@200mm×200mm鋼筋網。
5.2.2 鉆機安置在導墻頂面上重新定位放樣排樁中心位置,移動鉆機至標記位置,使鉆頭中心對應標記孔位中心,兩者偏差不得大于1‰。
5.2.3 旋挖鉆進
鉆機準備就位后,泥漿性能合格后,各種準備條件滿足后即可開始鉆進,鉆機首先要輕壓慢轉,通過旋挖中控盤和水平垂直儀器共同監(jiān)控垂直度,如有偏差及時進行調整。鉆進時對進尺控制深度有要求,每回次控制在60cm左右,預防孔斜和樁位偏差。
根據地質情況控制鉆孔過程中進尺速度:當硬地層過渡到軟地層時,可調整鉆進速度;當從軟地層漸變?yōu)橛驳貙訒r,要減速慢進;為了防止縮徑,在易縮徑的地層中,應增加掃孔次數(shù);對硬塑層采用快轉速鉆進,以提高鉆進效率;碰到砂層地層時則采用慢轉速慢鉆進并適當增加泥漿比重和黏度。
旋挖鉆進施工時及時向孔內注泥漿,使孔內水頭保持一定的高度,以平衡孔內側壓力。
5.2.4 成孔檢查終孔后,對相應的指標進行檢查,不合格時采取措施處理。
5.2.5 清孔
由于旋挖鉆機可以直接用平斗提取鉆孔內的鉆渣,對鉆孔內的泥漿波動影響不大,靜態(tài)泥漿護壁可以減少泥漿用量,清孔工作較為簡單。通常在鉆到設計標高后,采用換漿方式進行第一次清孔,清孔后要求孔內排出或抽出的泥漿手摸無2mm~3mm顆粒,泥漿比重1.10~1.15,含砂率小于8%,黏度在18s~28s之間,檢驗合格后方可下鋼筋籠和導管。在下完鋼筋籠后如果沉渣大于200mm 時,需要進行第二次清孔。
5.2.6 鋼筋籠制作、吊放
根據設計規(guī)格、材料和制作規(guī)范,在鋼筋加工場里整段或分段制作,然后采用履帶吊至檢測合格后的孔口上方,緩慢下放到孔底,鋼筋籠標高的準確性應采取有效措施進行保證。
5.2.7 混凝土灌注
與軟咬合施工有區(qū)別的是素樁采用C20 水下混凝土,葷樁采用C30水下混凝土,采用汽車吊+導管系統(tǒng)灌注方式。其余參考軟咬合水下灌注的技術要點。
5.2.8 拔管成樁
始終保持導管底埋深于混凝土面以下不小于2m,隨澆筑過程撥出導管。
本項目支護樁樁長24m,樁端位于第四系中更新統(tǒng)殘積層礫質黏性土或燕山四期侵入巖全風化花崗巖中,巖性均為軟巖。取單根葷樁施工時間作為兩者工藝工效對比之用,不同項目具體功效還需實踐得出。本數(shù)據只適用于同等地質特征條件的項目。單根作業(yè)循環(huán)時間見表1。
表1 軟咬合和硬咬合單根葷樁施工時間表
綜上所述,同等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下硬咬合施工工藝功效要快于軟咬合施工功效,對于地質條件較好、工期要求緊迫,對周邊環(huán)境影響不敏感的工地運用硬咬合工藝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1)在周邊環(huán)境復雜、地質條件復雜的軟土地層、水文地質較差、基坑周邊變形敏感部位,采用軟咬合:即全套管旋挖鉆機+超緩凝混凝土技術的咬合施工工藝有利,能更好地控制基坑變形,對周邊環(huán)境影響較小。
(2)基坑開挖后,軟咬合樁型美觀、樁身順直、止水效果較好;硬咬合樁樁型較差,樁身鼓包、縮頸現(xiàn)象常見,對下一道工序腰梁施工有影響。
(3)同等地質條件、同類型的旋挖機械成樁時間效率較泥漿護壁咬合樁低,在搶險工程、采取趕工期、工期較緊的項目可優(yōu)先采用硬咬合:旋挖鉆機+泥漿護壁成孔工藝。
(4)軟咬合采用全套管旋挖鉆機機械相對于搓管機機械適用范圍更廣,占用施工面積較小,周轉快、靈活便利,在當前的基坑支護階段、搶險救災過程中使用較多。
(5)通過本論文的論述,初步了解了兩者工藝的流程和優(yōu)劣,依據各項目實際情況合理選擇軟咬合工藝或硬咬合工藝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