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昭通 張 瀟 林祖銳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和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重大決策。傳統(tǒng)村落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傳承地[1]。近年來,快速城鎮(zhèn)化導致村落人口流失,原始風貌破壞,傳統(tǒng)村落日漸衰敗。在我國公布的傳統(tǒng)村落中,近一半以上的村落位于山地,山地傳統(tǒng)村落中人口的大量流失,村落老齡化、空心化現(xiàn)象較其他村落更為明顯,傳統(tǒng)村落公共空間作為村民日常生產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其內在活力也在不斷喪失。在傳統(tǒng)村落旅游開發(fā)的過程中,如何讓公共空間“活”起來,是激發(fā)傳統(tǒng)村落活力的重要抓手。
當前有關傳統(tǒng)村落公共空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空間的類型[2-3]、功能及其演變[4-5]、公共空間的價值內涵[6]、公共空間形成的驅動機制[7-8]等方面,研究的視角主要是從當?shù)卮迕竦囊暯侨胧郑鴱挠慰鸵暯侨胧?,對旅游開發(fā)后傳統(tǒng)村落公共空間的特色研究較少,基于此,本文從游客視角入手,通過認知地圖和調查問卷結合的方法,分析游客視角下公共空間的認知,并提出相關的活化策略。
“認知地圖”一詞是格式塔派心理學家托爾曼創(chuàng)造的術語。他曾以白鼠為實驗對象研究它們在迷津中的尋址能力。美國城市規(guī)劃教授林奇對城市居民認知地圖進行研究,提出了城市意象研究中的五要素,其理論和方法被用于城市建設并很快在美國及世界其他地區(qū)推廣應用。國內有關認知地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方面的研究,學者采用認知地圖和其他手段結的方法,進行城市意象空間[9]及歷史街區(qū)的居民認知情況進行研究[10]。而認知地圖在傳統(tǒng)村落方面的應用研究相對較少,多集中于村落整體意象的研究。相關學者通過認知地圖與GIS等技術的配合,研究當?shù)厝苏J知中的村落文化景觀[11],探求傳統(tǒng)村落保護方法的創(chuàng)新[12]。認知地圖可以較為直觀地表現(xiàn)人對于所處環(huán)境的認知情況,通過圖示語言的形式表現(xiàn)不同事物的識別性高低。
大前村(圖1)位于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岔口鄉(xiāng),東與平定縣岔口鄉(xiāng)楊樹莊相接,西與盂縣接壤,南與主鋪掌村紅巖嶺玉皇洞相接,北臨河北井陘仙臺山風景區(qū)。大前村歷史悠久,從明末正式建村至今已有約500年的歷史。由于偏僻的地理位置和相對閉塞的交通,大前村仍保有傳統(tǒng)農耕型村落的特征,村內保留下了濃郁的民風民俗,保存多處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其中民居大院30余處,寺廟建筑3處,抗戰(zhàn)遺址2處。大前村地理環(huán)境獨特,位于兩山之間,當?shù)卮迕窬偷厝〔?,依山而建,村內的建筑全部以石砌而成,與山體融為一體,形成了錯落有致的村落形態(tài),因此大前村也被稱為“懸崖峭壁上的石頭村”(圖2)。2016年,大前村成功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并制定了大前村保護和發(fā)展規(guī)劃。近年來,在保護規(guī)劃的指導下,大前村已經(jīng)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旅游開發(fā),旅游的發(fā)展影響著村落的整體風貌發(fā)展和公共空間的建設。
圖1 地理區(qū)位
圖2 大前村
根據(jù)實地調研,通過了解公共空間的功能和使用情況,把大前村的公共空間分為生產型公共空間、生活型公共空間、信仰型公共空間、政治型公共空間(表1)。
表1 大前村公共空間類型
生活性公共空間是指村落中為村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務,村民日常交流、娛樂的空間。包括水口空間、戲臺、廣場。生產性公共空間是村民用于日常生產活動的場所,主要為打谷場。信仰型公共空間是村民舉辦傳統(tǒng)祭祀活動的場所。村落中的村民對于神靈有著強烈的敬畏感和尊崇感,不論是送子觀音廟,還是掌管降雨的龍王廟,人民虔誠地期盼神明護佑他們平安吉祥、風調雨順。政治型公共空間是具有政治性質的空間,包括村落日常管理的村委會和抗戰(zhàn)時期的路北縣政府舊址、看守所遺址。
(1)緊扣功能,布局合理
大前村作為傳統(tǒng)農耕型村落,村內公共空間的選址布局(圖3)重點考慮村民日常生產生活的便利。水口作為村內重要的生活型公共空間,是村民取水的場所,為便于村民的使用,水口布局在居民集中居住的區(qū)域。在大前村內,打谷場仍是村內糧食晾曬的主要場所,為獲得充足的陽光以及便于糧食的運輸,打谷場選在耕地集中并且日照充足的村落北邊的山腰處。作為村內信仰中心的寺廟空間,為便于村民的集聚,布局在交通便利的區(qū)域??箲?zhàn)時期的路北縣政府和看守所,為躲避敵人的視線,布局在村內較為隱蔽的地區(qū)。村委會作為村內主要政治活動的場所,為便于日常的管理工作,布局于村落主要道路一側,與村落各方面的聯(lián)系較強。
圖3 大前村公共空間分布圖
(2)形態(tài)自由,尺度適宜
大前村地勢起伏較大,公共空間的建造受到地形的限制較大,各個類型的公共空間形態(tài)較為自由(表2),由于山地村落用地較為緊張,各個類型公共空間的尺度不一,但各個尺度的公共空間卻讓人感覺較為適宜。生活型和生產型的公共空間較為開敞,村民在此休憩、從事生產活動,給人感覺較為輕松。觀音廟和龍王廟的尺度相對較小,也較為封閉,身在其中,讓人感到神秘莊嚴。
(3)依山就勢,層次分明
作為山地傳統(tǒng)村落,大前村公共空間的建造與地勢結合較為密切,就地取材,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的地形環(huán)境造就了大前村公共空間在豎向分布上呈現(xiàn)出多層次的特色。從大前村公共空間豎向分布圖(圖4)上可以看出公共空間在豎向上有層次感地分布,高低錯落,同時各個類型公共空間在豎向上的分布也充分考慮公共空間的功能。打谷場作為生產型公共空間,為便于糧食的晾曬,選擇于地勢較高處。觀音廟和龍王廟作為村內主要的信仰性公共空間,為了便于村民祭拜和營造莊嚴神圣的氛圍,建造位置相對高一些。廣場和戲臺作為村內日常活動的場所,位于地勢較低處,便于村民的集聚使用。
圖4 公共空間豎向分布圖
本文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問卷調查和認知地圖相結合。認知地圖采用自由描畫的方式,讓游客描畫出個人的游覽路線和參觀的景點,并對每個景點的基本情況進行描述,解釋參觀的原因等。問卷調查對游客的基本信息和對公共空間的認知情況進行了解。調研組選擇的調研時間為2020年10月1日至10月7日,調查地點是大前村,期間采用面對面向游客發(fā)放認知地圖和調查問卷的方式,共發(fā)放50份認知地圖和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地圖和問卷45份,基本上能達到分析的樣本數(shù)量。對于回收到的有效認知地圖和調查問卷,通過ArcGIS10.2和Excel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處理。
(1)認知地圖結果統(tǒng)計
對回收的認知地圖進行篩選,去掉不符合要求的地圖,對45份有效的認知地圖(圖5)進行統(tǒng)計,統(tǒng)計地圖中游客繪制的公共空間的位置、名稱,對各個公共空間出現(xiàn)的頻次輸入到Excel表格里。在數(shù)據(jù)分析階段,我們首先采用ArcGIS10.2軟件對認知地圖數(shù)據(jù)進行整體性分析。對回收的認知地圖出現(xiàn)的認知偏差進行幾何校正,然后將出現(xiàn)頻次不同的公共空間要素通過軟件進行空間疊合,采用核密度估計(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分析來統(tǒng)計公共空間的游客認知度分布(圖6)。
圖5 游客繪制有效的認知地圖示例
圖6 公共空間的游客認知度分布圖
圖中從冷色調到暖色調的變化表示,游客對于公共空間認知程度從低到高,紅色的較深,面積較大的區(qū)域,表示游客對這個區(qū)域的公共空間認知程度較高。從圖中可以看出游客認知程度最高的地方是觀音廟、戲臺,其次是路北縣政府、村委會、廣場,而分布于村落邊緣的水口、打谷場等公共空間,游客的認知程度普遍較低。從空間類型上看,游客認知的空間類型主要為信仰型公共空間、政治型公共空間和生活型公共空間,對于生產型公共空間的認知程度較低。從空間的功能上看,首先,游客對于承載村落特色文化的公共空間認知程度較高,如觀音廟和龍王廟是村落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路北縣政府舊址體現(xiàn)了村落的紅色文化。其次,游客對提供旅游服務設施的公共空間的認知程度較高,這是受游客自身需求的影響。
(2)調查問卷結果統(tǒng)計
為了對游客的認知進行更為深入的了解,對繪制認知地圖的游客進行進一步的訪談,獲取游客對于公共空間的認知狀況和優(yōu)化建議。問卷主要包含兩部分:一是調查游客在公共空間中的活動;二是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研究游客對于各個類型公共空間的認知情況。
①游客在公共空間的活動統(tǒng)計。對游客訪談的結果進行分類統(tǒng)計之后可以看出:a 游客對于公共空間的關注點主要包括歷史文化、功能服務、自然景觀等方面(圖7),其中游客對于公共空間的歷史文化和功能服務這兩方面的關注度較高。b 游客對于公共空間的提升提出的建議(圖8),主要有增加公共空間的講解和宣傳標識、完善配套服務、增加體驗項目,提高空間的安全性,增加綠化景觀設計。其中,增加公共空間的講解、交通提升、完善配套設施、增加體驗項目這些方面的建議較多。
圖7 游客對公共空間關注點匯總圖
圖8 游客對公共空間提升建議匯總圖
②游客對各個類型公共空間的認知得分。選取各個類型公共空間中的典型認知要素,讓每位游客根據(jù)自身對于各個類型公共空間的認知情況,對各個認知要素進行打分,分值從低到高(很差、差、一般、好、非常好)的賦值為1到5分。對搜集到所有問卷結果進行統(tǒng)計,計算出游客對于各個認知要素的平均得分(表3)。從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游客對各個類型公共空間的認知平均得分較低。a 生產型公共空間中交通條件(2.36)得分最低,說明生產型公共空間的可達性較低,游客不方便到達。b 公共空間文化的展示得分偏低,如民俗展示(3.25)、農耕文化展示(2.65)、歷史文化(3.24),反映了大前村公共空間的歷史文化沒有很好地展示出來,游客對于這些歷史文化的認知較低。c 公共空間的休息設施(2.62)、餐飲服務(3.15)、講解服務(2.65)的得分較低,表明了大前村公共空間的配套設施不足,不能滿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表3 游客對各個類型公共空間的認知得分
為了更為客觀地分析大前村的道路可達性對游客認知的影響,將大前村主要道路系統(tǒng)在CAD軟件中簡化描出,得到道路的軸線圖,使得道路空間與軸線相聯(lián)系,將其導入空間句法軟件DepthmapX中進行分析,通過軟件將其轉化為可量化的圖示語言,得到道路軸線的整合度(integration)分析圖,同時,將大前村主要的公共空間與道路整合度圖進行疊加(圖9),圖中數(shù)值的大小由色彩的冷暖區(qū)分,顏色越偏暖就表示數(shù)值越大,反之則越小。整合度越高則該區(qū)域的可達性就越高,該處空間對于人群的吸引能力也就越大。
圖9 大前村道路整合度與公共空間疊加圖
通過圖中可以看出村落中部具有較強的整合力與空間滲透力,集中了村內主要的公共空間。實地調研表明,村落中部道路坡度相對較緩,易于建筑的營建,在多條道路相交處形成了公共空間,便于村民和游客的使用。村落的南部主要是村內居民的住宅,村落北部的公共空間分布較為分散。從道路整合度和公共空間的關系來看,公共空間的分布與道路可達性之間有著密切的正相關關系。
(1)高低錯落的村落環(huán)境
大前村地勢起伏較大,位于兩山之間,呈帶狀分布,公共空間的分布與地形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游客認知程度較高的空間主要位于地勢相對低緩的地區(qū),位于地勢較高的水口、打谷場等,較為分散,游客的認知程度較低;另一方面,大前村高低錯落的村落環(huán)境也形成了公共空間依山而建,在豎向上形成層次感的效果。這些依山而建的公共空間,體現(xiàn)了與自然環(huán)境較好的協(xié)調性,增加了游客體驗的趣味性。同時那些有層次、錯落分布的公共空間,從整體上給游客不同于平原地區(qū)公共空間的體驗。這些公共空間對于游客的吸引力較大,游客的認知程度也較高。
(2)公共空間的歷史文化和功能服務
通過對游客認知地圖和調查問卷的統(tǒng)計分析看出,公共空間的歷史文化和功能服務影響游客的認知。傳統(tǒng)文化和紅色文化是大前村的特色文化,觀音廟和龍王廟承載了村內的傳統(tǒng)的信仰文化,路北縣政府舊址和看守所遺址則承載了抗戰(zhàn)時期留下的紅色文化,這些空間是游客認知程度較高的空間。同時,隨著村落旅游開發(fā)的進行,游客對于公共空間的功能服務關注較多,村內的廣場、民宿餐廳這些空間提供了停車、集散、餐飲的服務功能。其他的水口、打谷場這些仍然是原有的生產生活功能的空間,自身的特點不夠凸出,游客對其認知較低。
(3)公共空間的可達性
結合大前村道路整合圖和公共空間的游客認知度分布圖可以看出,游客對于公共空間的認知程度與公共空間的可達性有著密切關系??蛇_性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游客是否能夠方便地進入公共空間。游客認知程度較高的村委會、廣場、戲臺、觀音廟、龍王廟等公共空間的可達性較好,游客方便進入。而可達性較低的水口、打谷場等公共空間,游客的認知程度相對較低。因此,游客更傾向于到達那些方便進入的公共空間。
歷史文化的融入,有利于提升傳統(tǒng)村落公共空間的場所認同感,如何將村落的“記憶”融入到公共空間的更新改造中是旅游開發(fā)過程中必須重點關注的問題。首先,對于大前村的歷史文化進行深入地挖掘,明確每個公共空間的歷史演變過程,提取公共空間所承載的村落記憶。其次,由于文化是無形的,但文化的特征卻是可以感知的,所以在公共空間的更新中要對其內在的文化要素進行抽象化提取,進而體現(xiàn)在空間的界面、景觀、裝飾以及周圍環(huán)境設計中,讓游客在這些公共空間中可以激發(fā)對于村落文化的探索熱情。
公共空間作為傳統(tǒng)村落旅游開發(fā)中的重要部分,不僅要注重于空間意象性的營造,更應該注重于“場所感”與“體驗感”的融入,強調游客在公共空間中的體驗和實踐。村落中生活型和生產型公共空間增加相應的傳統(tǒng)農耕型村落的體驗項目,讓游客親身體驗村落的日常生產生活。信仰型公共空間定期舉辦傳統(tǒng)祭祀活動和廟會,讓游客能夠更多地接觸村落的傳統(tǒng)文化。
傳統(tǒng)村落在旅游開發(fā)的過程中,單一功能、缺乏特點的公共空間已經(jīng)不能滿足村落發(fā)展的需求,對于這些空間,通過功能植入等方式,完善相應的基礎設施,融入村落旅游發(fā)展所需求的功能,增加自身的吸引力。在各個類型的公共空間中增加休憩設施,讓游客更多地停留在空間中,增加游客對于公共空間的認知。
可達性影響游客是否能夠方便到達不同的公共空間,因此在進行村落旅游路線規(guī)劃時,要綜合考慮不同公共空間的分布狀況,增加分布于村落邊緣公共空間的可達性。規(guī)劃時考慮不同公共空間之間功能的互補,合理規(guī)劃旅游參觀路線。為游客提供更多的參觀選擇,引導游客進入公共空間。
山地傳統(tǒng)村落公共空間受到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較大,在空間布局、形態(tài)等方面有著自身的特點。在當今傳統(tǒng)村落旅游開發(fā)快速發(fā)展的時期,對于山地傳統(tǒng)村落公共空間的保護和活化,是帶動山地傳統(tǒng)村落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本文從游客視角出發(fā),通過認知地圖和問卷調查結合的方法研究游客對于山地傳統(tǒng)村落公共空間的認知狀況,分析影響游客公共空間認知的因素,并提出相應的活化策略,以期為傳統(tǒng)村落公共空間的保護和旅游開發(fā)提供參考。
資料來源:
文中所有圖表為作者自繪或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