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瑞,鮑中英,王碩,姜敏,郭楊志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肝臟疾病一大重要因素,可導致慢性肝病、肝硬化、肝細胞癌和與肝臟相關(guān)的死亡等,已成為重大的全球公共衛(wèi)生問題。盡管HBV 疫苗已廣泛接種,但其感染率仍然較高[1]。乙型肝炎病毒的脫氧核糖核酸(HBV?DNA)載量是反映HBV 活躍程度的指標,可作為HBV 感染的臨床診斷依據(jù)及反映療效程度。HBV?DNA 水平升高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發(fā)展為肝硬化的危險因素[2]。乙型肝炎被認為肝細胞存在炎癥,而作為參與炎癥反應的關(guān)鍵因子,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在乙型肝炎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著重要作用。HBV 感染患者機體內(nèi)的T細胞亞群失衡產(chǎn)生并釋放促炎細胞因子,誘導IL?6激活炎癥信號通路,引起肝細胞損傷,促進慢性乙型肝炎進展,產(chǎn)生肝慢性纖維化,進而發(fā)展為肝硬化。國內(nèi)外研究顯示,IL?6 在不同肝臟疾病中的水平具有差異,在HBV 感染過程中扮演著重要作用,然而其感染機制尚不清楚[3-4]。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常見于胃黏膜上皮細胞,是導致胃炎、胃潰瘍、胃癌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近些年研究報道稱,HP 感染可能與肝臟疾病有關(guān),與HBV共同促進乙型肝炎患者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發(fā)生和發(fā)展[5-6]。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IL?6 水平、HBV?DNA 載量及感染HP 的情況,探討IL?6 參與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可能機制。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yī)院2017 年6 月至2021 年6 月收治的126 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為研究組,其中男性71 例,女性55 例,年齡21~72 歲[(48.62 ± 12.36)歲],Child?Pugh 分級[7]:A 級31 例、B 級60 例、C 級35 例。選取同期接受體檢的60 例健康人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33 例,女性27 例,年齡22~70 歲[(47.13±11.88)歲],2 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設(shè)計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納入標準:(1)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制定的乙型肝炎診斷標準,經(jīng)病理學確診為肝硬化[8];(2)近1 個月內(nèi)未使用抗菌、抗病毒治療;(3)病歷資料完整;(4)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感染性疾?。唬?)合并其他原因所致的肝硬化;(3)合并惡性腫瘤;(4)合并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
1.2 方法 (1)IL?6 水平檢測?;颊呷朐簳r采集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以離心半徑為10 cm、轉(zhuǎn)速為3 000 r/min 離心15 min,收集上清液待測。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IL?6 水平,試劑盒購于美國R&D systems 公司。(2)肝功能測定?;颊呷朐簳r采集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以離心半徑為10 cm、轉(zhuǎn)速為3 000 r/min 離心15 min,收集上清液待測。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檢測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使用日本日立7600 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3)HBV?DNA 載量檢測?;颊呷朐簳r采集空腹外周靜脈血2 ml,以離心半徑為10 cm、轉(zhuǎn)速為3 000 r/min 離心15 min,收集上清液待測。采用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方法檢測血清中HBV?DNA 載量,所需引物:上游引物(CCTCCT?CATCCTGCTGCT)、下游引物(AACT?GAAAGCCAAACAGTG) 、探 針 序 列(TET ?TCCCATCCCATCATCCCTGGGCTTT?TAMRA),均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試劑盒購于廣州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4)HP 感染檢測。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法檢測血清中HP-抗體水平,試劑盒購于華美生物工程公司。HP-抗體≥100 dpm/mmol 為陽性,<100 dpm/mmol 為陰性。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均采取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展開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guān)性采用Pearson 分析;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肝功能、IL?6、HBV?DNA 及HP 感染情況 研究組患者ALT、AST 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ALB 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研究組患者IL?6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研究組患者HBV?DNA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研究組患者HP 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研究組和對照組肝功能、IL?6、HBV?DNA 及HP 感染情況(± s)
表1 研究組和對照組肝功能、IL?6、HBV?DNA 及HP 感染情況(± s)
注:ALT 為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ST 為天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B 為白蛋白,IL?6 為白細胞介素?6,HBV?DNA 為乙型肝炎病毒的脫氧核糖核酸,HP 為幽門螺桿菌
HP 陽性[例(%)]82(65.08)25(41.67)9.119 0.003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 值P 值例數(shù)126 60 ALT(U/L)153.12±41.65 19.74±5.32 24.679<0.001 AST(U/L)112.99±34.59 15.74±4.29 21.671<0.001 ALB(g/L)27.74±6.09 45.25±5.74 18.659<0.001 IL?6(ng/ml)42.50±29.26 9.29±4.44 8.733<0.001 HBV?DNA(IU/ml)4.92±1.78 0.00±0.00 21.358<0.001
2.2 不同Child?Pugh 分級患者肝功能、IL?6、HBV?DNA 載量及HP 感染比較 不同Child?Pugh 分級患者ALT、AST、ALB、IL?6、HBV?DNA 等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組間兩兩比較,C 級患者ALT、AST、IL?6、HBV?DNA 明顯高于B 級,B級患者明顯高于A 級(P<0.01);C 級患者ALB 明顯低于B 級,B 級患者明顯低于A 級(P<0.01)。不同Child?Pugh 分級患者HP 陽性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Child?Pugh 分級患者肝功能、IL?6、HBV?DNA 及HP 感染比較
2.3 IL?6 與肝功能、HBV DNA、HP 感染的相關(guān)性 Pearson 分析結(jié)果顯示,IL?6 與ALT、AST、HBV?DNA 等呈顯著正相關(guān)(r=0.606、0.645、0.549,P<0.05);IL?6 與ALB 呈顯著負相關(guān)(r=-0.446,P<0.05)。見圖1。IL?6 與HP 陽性呈顯著正相關(guān)(r=0.489,P<0.05)。
圖1 IL?6 與肝功能、HBV DNA 的相關(guān)性
乙型肝炎是肝臟最常見的傳染性疾病。據(jù)報道,全球估計有2.4 億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每年有2%~4%的患者發(fā)展為肝硬化,導致患者反復住院,生活質(zhì)量下降,甚至引發(fā)死亡,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9]。因此,如何有效治療、提高患者預后成為臨床首要任務,其中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機制有利于臨床診療。
肝硬化是由復雜的細胞因子介導的信號通路網(wǎng)絡(luò)調(diào)控造血干細胞的激活和纖維生成。肝纖維化是發(fā)展為肝硬化的必要途徑,多見于不同病因的慢性肝臟疾病,其形態(tài)、生理特征主要是細胞外基質(zhì)大量沉積于肝組織,降低肝功能,其中細胞因子、微小核糖核酸參與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10]。IL?6 是一種多生物學功能細胞因子,作為炎癥介質(zhì)在免疫反應、炎癥、細胞分化和腫瘤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有學者發(fā)現(xiàn)IL?6 在損傷、創(chuàng)傷、應激、感染等因素引起的炎癥反應中的表達量顯著上調(diào),作為重要因素誘發(fā)和促進慢性肝炎的發(fā)生、發(fā)展[11]。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IL?6 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機體中的表達量明顯高于正常人,且隨著Child?Pugh 等級增加而增多,而有學者發(fā)現(xiàn)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經(jīng)治療后IL?6 水平明顯降低。相關(guān)性分析顯示,IL?6 表達水平與肝功能呈明顯的正相關(guān),進一步說明IL?6 與肝硬化密切相關(guān),原因在于IL?6 在肝細胞、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膜上與受體IL?6R 結(jié)合形成復合物,激活細胞NF?κB 信號傳導和Ras?MAPK 通路,刺激T 細胞和B淋巴細胞,促進B 淋巴細胞成熟和分化,誘導機體產(chǎn)生C 反應蛋白和纖維蛋白原等炎癥因子,誘發(fā)級聯(lián)反應,介導肝細胞損傷[12]。
近年來研究證明,HBV 感染是肝病的主要原因,25%~30% 的HBV 感染患者最終發(fā)展為肝硬化。HBV 首先附著在肝細胞膜上,與包膜蛋白結(jié)合進入受體蛋白,隨后HBV 包膜與病毒的內(nèi)體膜內(nèi)吞和融合[13]。本研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檢測出較高的HBV 載量,而對照組則無HBV 感染,提示乙型肝炎肝硬化與HBV 活性密切相關(guān)。本研究相關(guān)性分析顯示,IL?6 與HBV 感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guān),原因在于當HBV 感染后,其在肝細胞內(nèi)大量復制,導致肝細胞受損,引起機體免疫應答,激活巨噬細胞、淋巴細胞等免疫細胞,誘發(fā)免疫級聯(lián)反應,分泌大量的IL?6,加重炎癥反應,引起肝細胞壞死、肝功能下降,進而激活肝星狀細胞,增加肝內(nèi)膠原合成,導致肝硬化[14]。有學者報道IL?6 與HBV 的復制密切相關(guān),通過體內(nèi)、體外試驗發(fā)現(xiàn),在IL?6 存在的微環(huán)境中,HBV 感染性增強,IL?6 能促進HBV的感染[15]。也有學者發(fā)現(xiàn),HBV 感染的患者IL?6表達水平增加,主要是因為HBV?X 蛋白通過與轉(zhuǎn)錄因子結(jié)合調(diào)控IL?6 基因的轉(zhuǎn)錄、翻譯,從而促進肝炎的進展,導致肝硬化[16]。因此,IL?6 與HBV 感染、復制等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HP 感染是臨床常見的革蘭氏陽性病原菌,主要感染部位在胃部,是導致各類胃部疾病的重要因素,同時也在脂肪性肝、肝炎、肝纖維化和肝硬化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17]。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臟組織存在HP 的DNA,影響脂質(zhì)代謝紊亂,導致肝細胞脂肪積累、變性,使肝細胞纖維化,肝纖維化后患者免疫功能不全,肝內(nèi)免疫細胞數(shù)量減少,因此可能通過門靜脈流入肝臟的HP 不能被及時捕獲和消除,導致HP 免疫逃逸[18]。HP 感染會引起機體體液免疫反應,產(chǎn)生特異性抗體,對肝細胞產(chǎn)生毒害作用,使肝細胞變形、增生、破壞,加速肝細胞凋亡,進一步加劇肝損傷,最終導致肝硬化[19]。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HP 感染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不同Child?Pugh 分級之間雖有差異,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IL?6 表達水平越高的患者其HP 感染陽性率越高,而相關(guān)性分析顯示,IL?6 與HP 感染呈顯著正相關(guān),可能因為HP 感染刺激引起局部和全身促炎細胞因子的釋放,導致局部炎癥反應,促進IL?6 的釋放[20]。此外,在中醫(yī)學的學習中發(fā)現(xiàn),中醫(yī)學雖無關(guān)于“肝硬化”“HBV”及“HP”的直接論述,但從傳染病角度看,無論HBV 還是HP,均有明確的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符合《瘟疫論》中記載的“疫者感天地之厲氣,此氣之來,無論老幼強弱,觸之即病”,屬“疫毒邪氣”范疇。而從臨床表現(xiàn)看,二者導致的疾病多見肝脾不和、濕熱中阻、濕毒內(nèi)停等以中焦脾胃為核心、水液代謝異常的證候類型[21-22],故具有一定的臟腑發(fā)病相關(guān)性。這從中醫(yī)證候角度解釋了HP 與HBV 感染肝硬化的關(guān)聯(lián)。
綜上所述,IL?6 在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與HBV 病毒的感染、復制密切相關(guān),可作為HP 感染肝臟組織的重要標志物。本研究結(jié)果與國內(nèi)外部分報道有差異,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較少有關(guān)。因此,有待進一步擴大研究的樣本量及進行體外細胞試驗、體內(nèi)動物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