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土型鎳礦資源密集分布位置方面分析來看,印度尼西亞的紅土礦資源主要密集分布在中部的蘇拉維西島,其次也就是東部的馬魯古南沙群島及巴布亞島,這三個較大島嶼的合計儲量占到印度尼西亞鎳礦資源量的98%以上,除了原礦資源量巨大,印度尼西亞紅土礦還充分表現(xiàn)出原礦資源環(huán)境稟賦上佳的自然特點,通過對全球主要地區(qū)紅土礦資源儲量對比分析可以明顯看出,雖然印度尼西亞投資項目在原礦資源利用規(guī)模上遠遠處于全球中等水平,但其原礦資源利用品位卻遠遠處于中等偏上這個水平。從區(qū)域地質資源情況看,印度尼西亞鎳礦儲量僅次于新喀里多尼亞,位居第二。
在自然界中,鎳主要以硫化礦物鎳礦石和氧化礦物鎳礦石的兩種形式混合存在,而當硫化鎳元素大量存在的正常情況下,鎳礦石可通過氧化形成富含硫化物鎳的礦物,富集大量硫化物鎳的礦床。鎳褐色硫化物藍鐵礦如游離鎳黃銅藍鐵礦、紫色氧化鎳礦等鎳以均勻游離鐵和鎳褐色硫化物的元素形式自然存在,其中相當一部分以均勻游離像素的形式自然存在于磁黃銅藍鐵礦中。部分游離氧化鐵和鎳礦由游離硫化鐵和鎳礦直接組成,而鎳主要以游離鎳褐色黃鐵礦(少量或不結晶的紫色氧化鐵)礦的形式自然存在。由于紅土中的鎳礦中所含有的鎂含量超過于基性巖石層中的鎳褐鐵礦和硅酸鹽,而該礦物由長期風化作用過程產(chǎn)生,在長期風化作用過程中,鎳從上層進行淋濾,然后在下層進行沉淀,NiO硅酸根和氧化鐵晶格中MgO和FeO被取代。
紅土型鎳礦礦床類型為風化淋積型紅土鎳礦床,是特殊地質背景和特定地表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產(chǎn)物。
2.1.1 氣候條件
濕熱多雨的熱帶氣候條件有利于超基性巖產(chǎn)生強烈的化學風化作用,使鎳從含鎳的硅酸鹽(橄欖石、輝石等)中淋濾出來,隨地表水往下滲透,形成富含鎳的次生礦物,如含鎳蛇紋石等。氣溫越高,降雨量越多,濕度越大,越有利于巖石的風化淋濾和紅土風化殼的形成。
2.1.3 水文地質
有關部門雖已制定多個用煤標準,但受制于用戶排放負擔較輕的影響,對煤的含硫量要求比較寬松。而且這些標準大多只是指導性的,不具強制執(zhí)行力。至今做不到為不同用煤設備供應性質不同的、可滿足設計要求的動力煤產(chǎn)品。為用戶供應0~50 mm的散煤,一直是中國煤炭的供應方式。因此許多企業(yè)仍在使用原煤,而不愿意使用洗選煤。
2.1.2 地形地貌
地表水流是風化物質遷移、富集、搬運的主體載體,是改造地形地貌的外力地質作用因素,對風化殼的形成和破壞起著決定性的因素。地下水補給和排泄越好,淋濾作用和紅土化作用越強,鎳礦品位越高、礦體厚度越大。
2.1.4 構造環(huán)境
在長期處于緩慢抬升背景下,地貌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和地形起伏變化不大,地下水位線持平或低于風化峰面,造成風化產(chǎn)物的堆積速率高于被剝蝕速率,有利于紅土型鎳礦的形成與保存。本工作區(qū)位于蘇拉威西島東部蛇綠巖帶,該套蛇綠巖自晚中新世構造侵位后受大地構造作用影響區(qū)域地塊持續(xù)抬升,在此抬升過程中地形地貌變化不大,為紅土鎳礦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構造環(huán)境。
2.1.5 超基性巖體
晚白堊世-新近紀的超基性巖(蛇紋石化的橄欖巖、橄欖巖和二輝橄欖巖、斜輝橄欖巖等組成)是紅土型鎳礦的主要成礦母巖,兩者之間存在繼承關系,后者源于前者,但又絕非后者的一部分。超基性巖是地殼中含鎳最高的巖石,鎳在超基性巖內以類質同象混入物的形式替代鎂而進入硅酸鹽礦物晶格,橄欖石是主要載體礦物,其次為輝石和角閃石,而橄欖石、輝石、角閃石均是在溫暖潮濕的氣候條件下非常易發(fā)生化學風化的礦物。因此,超基性巖是尋找紅土型鎳礦的首要條件。
大面積分布的、厚大的超基性巖紅土風化殼是紅土型鎳礦床最重要的直接找礦標志。就熱帶—亞熱帶濕熱氣候而言,典型的超基性巖紅土風化殼自上而下的垂直分帶為紅土帶—腐巖帶—基巖(弱風化超基性巖)。
礦體所處褐紅色粘土帶——褐紅色粘土夾褐黃色粘土帶——腐巖帶是晚新近世—第四紀濕熱氣候下的風化作用產(chǎn)物,據(jù)此可確定礦床形成時代為晚新近世—第四紀。
2.2.1 熱液礦化階段
建筑木模板組件中的對拉螺桿大都會滯留在混凝土澆鑄件中,因此,為了避免上述混凝土澆筑件的對拉螺桿貫穿處出現(xiàn)漏水、滴水現(xiàn)象,在每根對拉螺桿上均串接有1片擋水片,該擋水片位于對應對拉螺桿的居中位置上。
澳大利亞板塊向北俯沖、擠壓,并伴隨島弧式造山作用,致使工作區(qū)構造變形及巖漿熱液活動強烈,含礦熱液使鎳在巖漿巖中初步富集,為后來的風化成礦作用提供了物質條件。
2.2.4 次生富集階段
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披露要處于外部監(jiān)督機構的監(jiān)督之下,并擁有《公司法》、《證券法》等相關律法的規(guī)范,因此如果會計信息披露的過程是規(guī)范、及時且合理的,那么會計信息結果也是具有可參考性和可利用性的。會計信息能夠真實地反映公司的實際運行狀況,有助于所有者能夠依據(jù)現(xiàn)實情況調整資金投入、制定和頒布完善政策。避免因為管理層對企業(yè)信息的不正當控制、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等行為而造成利益的損害。
婚后的吳健雄生活得很幸福,她在寄給朋友的信中,有一段這樣描述他們的愛情:“在三個月的共同生活中,我對他(袁家騮)了解得更為透徹。他在沉重工作中顯現(xiàn)的奉獻和愛,贏得我的尊敬和仰慕。我們狂熱地相愛著。”
企業(yè)成本核算方法大致可以分兩大類:基本成本核算法和輔助成本核算法;其中基本核算方法又分為: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輔助核算方法再可以分為:分額法、定額法、制造成本法、完全成本法、標準成本法、變動成本法、營運成本法和作業(yè)成本法等;在企業(yè)會計實務中,基本核算方法與輔助核算方法是結合起來運用的。
2.2.3 紅土化階段
巖石孔隙度增大加快了表層淋濾液流動,水解淋濾作用進一步增強?;鶐r結構已完全被破壞,沿節(jié)理破碎的巖石碎塊風化殆盡,風化產(chǎn)物全部由粘土粒級礦物組成。鐵氧化物所占比例進一步提高,蒙脫石類粘土礦物中的Mg也會被淋濾帶出。上述作用造成紅土剖面頂層幾乎全被鐵氧化物所占據(jù),而Mg則大部分被淋濾。在該階段,部分Ni被針鐵礦吸附仍殘留原地,另一部分Ni由于針鐵礦脫水形成赤鐵礦進入淋濾流體向下遷移。該階段Ni礦品位在0.50%-1.00%左右。
用丙酮配制濃度分別為0.38,0.33,0.29,0.23,0.046,0.033 mg/mL的辣椒紅色素標品溶液,以丙酮作參比,于波長460 nm 處測吸光度,以標品濃度為橫坐標,峰面積為縱坐標,進行線性回歸,得標準曲線(見圖1中C):辣椒紅色素在0.033~0.38 mg/mL范圍內呈良好的線性關系,回歸方程為y=5.5226x-0.0112,r2=0.9999。
2.2.2 腐巖化階段
風化作用繼續(xù)進行,地表風化產(chǎn)物中逐漸富集有機質,產(chǎn)生低pH環(huán)境。鐵氧化物發(fā)生溶解和重新沉淀,其吸附或晶格中的Ni被再次釋放,并隨淋濾溶液向剖面深部遷移。在剖面深部的腐巖帶,特別是基巖節(jié)理裂隙或斷裂帶,堿性環(huán)境利于鎳以弱酸性的重碳酸鹽溶液沉淀,并且通過與淋濾液中的Si和Mg反應而生成含鎳的層狀硅酸鹽,即暗鎳蛇紋石類礦物。當淋濾流體中富Si時,暗鎳蛇紋石礦物常和石英共生沉淀,形成膠狀環(huán)帶構造。與此同時,淋濾溶液中的Ni可與原腐巖帶中蛇紋石、蒙脫石類礦物進行離子交換反應。在該階段,腐巖化階段形成的礦物與淋濾沉淀次生礦物共存,在淋濾沉淀以及離子交換等次生富集作用下,Ni品位可提高至1.40%以上,并形成工業(yè)礦體。
紅土風化殼為紅土型鎳礦主要賦礦層位,風化殼在垂向剖面上有明顯的巖相分帶,根據(jù)其顏色、結構、構造及物質組成劃分三個巖性段,各巖性段之間界線為漸變關系,自上而下巖性序列為:紅土帶、腐巖帶及基巖帶。
2.3.1 紅土帶
紅土帶主要為褐紅色粘土和褐紅色粘土夾褐黃色粘土。
褐紅色粘土:呈褐紅色、紫紅色,泥質結構,土狀構造,由粘土質礦物、鐵質礦物(占95%~97%)及少量原巖殘留、硅質礦物(3%~5%)組成。薄片(K1)鑒定為鐵質粘土巖,粘土質由隱晶狀、顯微鱗片狀粘土礦物組成,鐵質呈褐紅-褐黃色隱晶狀,二者混雜,略顯定向分布。少量粘土質集合體碎屑狀外形,零散分布,有的呈殘留網(wǎng)格結構。部分鐵質相對顯聚集狀分布。原巖殘留礦物包括斜輝石碎塊及不透明礦物顆粒,零散狀定向分布。硅質礦物由隱晶狀玉髓、微粒狀石英構成,集合體顯碎屑狀或細脈狀等,零星可見,為晚期次生礦物。
褐紅色粘土層是區(qū)內主要出露的地質體,主要分布在山坡、山前開闊地帶及低山頂部,由超基性巖風化而成。該巖性段為邊界品位紅土型鎳礦體主要賦礦層位。
(1)利用復合改性植物膠為稠化劑,延緩釋放中心離子的有機絡合物為交聯(lián)劑,并通過一種抑制劑影響交聯(lián)劑中心離子的釋放,開發(fā)出了一種可控交聯(lián)暫堵壓井膠塞(以質量分數(shù)計):5%~7%復合天然植物膠+7%~10%有機絡合交聯(lián)劑+7%~10%抑制劑+0.1%~0.3%表面活性劑+水。
離子通道的運輸方式屬于被動轉運,只能從高濃度向低濃度運輸。因此,當外界K+濃度很高時,植物可通過鉀離子通道來吸收 K+[16]。冰葉日中花Mkt1、Mkt2 和 Kmt1 基因屬于 Shaker K+通道[17],是內流型鉀離子通道。其中Mkt1和Mkt2屬于AKT亞族,而 Kmt1屬于KAT亞族[18]。 Mkt1基因是根特異表達基因,在高鹽脅迫下,該基因的轉錄和表達均有所下調,可能的原因是高鹽脅迫會抑制離子通道的活性,植物通過高親和K+轉運載體吸收K+。
褐紅色粘土夾褐黃色粘土:以黃色、黃褐色為主,泥質結構,多成疏松多孔的土狀構造,局部呈粒狀構造,與紅色粘土層相比,顆粒變粗,主要為風化殘留的碎、小顆粒。主要礦物有針鐵礦、褐鐵礦,由橄欖巖經(jīng)長期強烈風化形成,與上層紅色粘土層呈漸變過渡,鐵含量較上層低。該巖性段為邊界品位鎳礦體及工業(yè)鎳礦體主要賦礦層位。
2.3.2 腐巖帶
在紅土型鎳礦床形成過程中,地形地貌條件起著主導作用,地形地貌影響鎳礦體堆積空間。一方面,在地形陡坡處,溶液流動快,鎳已被淋蝕;反之,在地形平緩處,溶液流動慢,有利于鎳的沉淀富集。另一方面,在地形高差大、坡度陡的地區(qū),沖刷作用大于風化作用,不利于風化殼的保存;反之,在地形較平緩的山梁、緩坡及階地等地區(qū),侵蝕作用較弱,有利于礦體堆積。研究表明,侵蝕切割作用控制著風化殼的保存與否及風化殼大小、形狀、厚度。遭受強烈侵蝕的地區(qū),即使風化殼沒有被完全剝蝕,原有的風化殼也會變得支離破碎,形狀復雜。
強風化斜輝橄欖巖:主要為黃綠色、黃褐色風化土狀顆粒、碎塊,部分風化蝕變較強者形成各種顏色的雜斑土,泥質結構,塊狀構造。薄片(K2)鑒定為強風化斜輝橄欖巖,巖石由橄欖石假像(90%~95%)、單斜輝石(5%~10%)組成。橄欖石呈粒狀,雜亂分布,被蛇紋石、粘土質、鐵質等交代明顯,單偏光顯微鏡下殘留網(wǎng)格結構,少見網(wǎng)眼內有橄欖石殘留。蛇紋石呈纖狀、鱗片狀等;粘土質呈隱晶狀、微細鱗片狀,鐵質呈黃褐色粉狀,粘土質、鐵質呈混雜狀交代蛇紋石、橄欖石,少量粘土質集合體似斜長石假像。單斜輝石呈柱狀,粒徑2mm~4mm,零散分布,輕微粘土化等。該層位常見未風化或弱風化的橄欖巖、蛇紋巖等殘塊,殘塊中心通常風化較弱,邊部風化相對較強。該層上部風化程度較高,多成粘土狀,松散易碎,間夾少量的團塊狀蛇紋石化橄欖巖;底部靠近基巖位置,混雜的基巖風化物逐漸增多,變?yōu)樗閴K狀、塊狀,巖石硬度增加,沿裂隙多見次生石英細脈及翠綠色硅鎂鎳薄膜狀細脈。該巖性段為本區(qū)最主要的工業(yè)礦體含礦層位。
自紅土帶至腐巖帶有不同程度的鎳礦化,在腐巖帶的中上部(土狀—土塊狀)達到最大富集,少數(shù)亦可在較深的腐巖底部才出現(xiàn)最大富集。Ni含量與巖石的風化、蝕變程度有關,在中等蛇紋石化及硅酸鎳細脈發(fā)育部位含鎳可達工業(yè)品位以上。
沿著蘭江,孔老一和潘云深一腳淺一腳地往上游趕。天上不停炸著響雷,閃電過后,暴雨如注。兩個男人在閃電里拖著長長的影子。
超基性巖體出露地表后,風化作用自基巖節(jié)理和裂隙逐漸向巖體內部發(fā)展。巖石中橄欖石礦物首先遭受風化。受水解作用,橄欖石釋放出Mg和部分Si,并沉淀出結晶程度較差的針鐵礦。輝石和蛇紋石的風化作用晚于橄欖石,二者水解作用也伴隨Mg的淋濾,其產(chǎn)物多為蒙脫石和鐵氧化物,它們多呈母礦物的假象存在。Ni和Mg的元素地球化學行為一致,隨橄欖石和蛇紋石等礦物風化而被釋放,多保留在原地被針鐵礦吸附,部分進入硅酸鹽礦物晶格。風化水解作用使得礦物破碎分解且孔隙度急劇增大,密度降低。Ni品位可增高至0.60%~0.80%。
在尋找紅土鎳礦的實地考察開始前,一是應該先收集印度尼西亞國家做過的區(qū)域地質圖并對其進行綜合研究,因為紅土型鎳礦主要跟超基性巖和基性巖有關,要找紅土型鎳礦就要找有超基性巖和基性巖出露的區(qū)域進行找礦。二是要收集印度尼西亞國家所有的鎳礦采礦權、探礦權及一些禁采區(qū)、保護區(qū)的范圍,找礦必須在沒有礦權關系或者沒有國家禁止探礦的地方進行找礦。只有做到這兩點才能在尋找紅土型鎳礦的前期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3.2.1 大地構造背景標志
從大地構造位置上看,世界上大約85%的紅土鎳礦產(chǎn)于板塊縫合帶上及其附近。該礦床即位于印太海溝島弧帶中的蛇綠巖帶。
此外,世界上大約15%的紅土鎳礦產(chǎn)于前寒武紀地遁綠巖帶科馬提巖和層狀鎂鐵質雜巖的風化殼中,如澳大利亞西部、巴西、非洲中南部、烏克蘭等地的紅土鎳礦。就東南亞地區(qū)而言,所有紅土鎳礦的找礦目標區(qū)均位于蛇綠混雜巖帶。
3.2.2 風化殼標志
秦安縣政府高度重視造林綠化等生態(tài)建設工作,經(jīng)多次調研,參與各鄉(xiāng)鎮(zhèn)造林綠化及果椒建園規(guī)劃工作,按照山、水、田、林、路同步建設和打造景區(qū)的思路,重點建設鳳山景區(qū)延伸綠化工程。堅持“生態(tài)立縣、綠色發(fā)展”戰(zhàn)略,組織專業(yè)技術人員深入現(xiàn)場進行調研規(guī)劃,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和綠化、美化相結合,優(yōu)先選擇鄉(xiāng)土樹種、常綠樹種、針葉樹種、觀賞性樹種的方法,采用喬灌混交、針闊混交、針針混交的模式,結合實際,科學搭配樹種,合理布局,為生態(tài)造林綠化工作奠定基礎。
2.1.6 成礦時代
此外,超基性巖紅土風化殼和基巖裂隙中出現(xiàn)的翠綠色硅鎂鎳礦是紅土型鎳礦的最明顯的找礦標志。若翠綠色硅鎂鎳礦數(shù)量較多,則表明鎳礦石的品位高。
3.2.3 巖性標志
超基性巖是紅土型鎳礦的主要成礦母巖,但不是所有的超基性巖都能形成有工業(yè)價值的紅土型鎳礦床。紅土型鎳礦化強度與成礦母巖巖性密切相關,紅土型鎳礦最常見的有利成礦母巖為方輝橄欖巖、二輝橄欖巖、純橄欖巖及其蝕變巖石,有可能形成中—高品位的紅土型鎳礦;而輝橄巖和輝石巖一般只能形成低品位的紅土型鎳礦或紅土型鎳礦化。因此,鎂質超基性巖是紅土型鎳礦的重要找礦標志。通常,母巖的橄欖石含量越高,越有利于中—高品位紅土型鎳礦石的形成;反之,母巖的暗色礦物(輝石和角閃石)含量越高,越不利于中—高品位紅土型鎳礦石的形成。
此外,母巖的蛇紋石化程度也是值得注意的找礦標志。一般認為,中等程度的蛇紋石化對鎳礦化最有利,蛇紋石化程度過高不利于高品位紅土型鎳礦的形成。
3.2.4 地形地貌標志
地形地貌是紅土型鎳礦的重要賦礦條件。相對中—高山和平原地區(qū)而言,低山和丘陵地帶更有利于紅土風化殼和紅土型鎳礦的形成。紅土型鎳礦體多呈面型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區(qū)及高原地區(qū)的緩坡、平緩山梁、山嘴、剝蝕面及階地之上,地形平緩至中等(地形坡度一般小于20°,不超過25°)。雖然少數(shù)寬緩山谷、沖擊盆地及地形坡度達30°的斜坡地區(qū)也有礦體存在,但礦體一般小而薄,鎳品位低。
工作區(qū)圍巖蝕變類型主要有蛇紋石化、鎳化(鎳華)等,分述如下:
蛇紋石化:分布在整個工作區(qū),蛇紋石呈褐黃色、黃綠色,礦物晶面具蠟狀光澤,硬度5.5左右,呈粒狀,粘土狀,多分布在腐巖、半風化的橄欖巖裂隙面或顆粒表面,蝕變強弱不均。蛇紋石與鎳礦化關系密切,蛇紋石化與鎳化疊加時,鎳品位較高。
超星學習通是超星集團針對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學習者需求開發(fā)的多功能個性化學習APP。超星學習通既包含超星積累的豐富數(shù)字教育資源,也集成了完整的網(wǎng)絡教學功能和課程互動插件,可以實現(xiàn)移動教學、直播課堂和多屏互動。超星學習通最核心的理念在于集成、分享與社交,形成基于知識、興趣、學習的社交生態(tài)。在本課程之中,超星學習通軟件主要把學校、教師和學生用戶的需求打通,實現(xiàn)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融合,實現(xiàn)終身教育的數(shù)據(jù)記錄。
鎳化(鎳華):多分布在半風化腐巖或弱風化橄欖巖中,蘋果綠至翠綠色,呈薄膜狀、斑塊狀及細脈狀,是含鎳礦物氧化后所形成的次生礦物,見于鎳礦床的氧化帶中,風化殼中凡見到鎳化出現(xiàn)時,鎳一般達到工業(yè)品位。鎳化與鎳礦體關系甚為密切。
按照官方追根溯源的說法,巴塞爾表展可從1917年第一屆MUBA展覽算起,不過,最開始的MUBA并不是鐘表珠寶行業(yè)展,而是一個各行各業(yè)的博覽會。
收集轉染后的對數(shù)生長期的SUNE-1細胞,提取蛋白后,用BCA蛋白質測定試劑盒定量測定蛋白濃度。通過SDS-PAGE分離后,將蛋白轉移至PVDF膜中,BSA液封閉30 min,EGFR一抗(1∶1 100)4℃孵育過夜,用含有的TBST溶液洗膜3次,每次10 min,在室溫下孵育二抗(1∶5 000),封閉1 h。使用ECL顯影液檢測目標蛋白的表達水平,GAPDH用于蛋白內參對照;實驗重復3次。
綜上所述,對于紅土鎳礦而言印尼的分布較為豐富以及廣泛,通過調查以及研究可以了解到,紅土鎳礦的形成規(guī)律與其特殊的地質條件有關,在正常的土壤風化中,由于鎳元素的中和以及與各種化學物質的相互反應,從而形成了紅土鎳礦。在尋找紅土鎳礦時,應該先了解整體的地質成礦背景以及制定良好的技術路線,由此才能使整體的研究進度良好進行。
[1]張新國,何新榮.印尼蘇拉威西島紅土型鎳礦的地質特征及成因分析[J]新疆有色金屬,2014(2):38-40.
[2]武俊杰,李青翠,劉楊.陜西某鎳礦工藝礦物學研究[J].礦產(chǎn)綜合利用,2018:66-69.
[3]袁啟東,姚燈磊,陳洲.某復雜多金屬鉛鋅鐵礦石工藝礦物學研究[J].金屬礦山2019(1):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