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眉
多年前,我曾用一個完整的秋季,穿越了一面完整的天山北坡。
那時的312國道,像褐色的大地上一道黑色的閃電,穿起了天山北坡腳下,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各個縣市。最東緣的木壘,是一個飄滿了彩色裙裾的哈薩克自治縣。
從州府昌吉直發(fā)木壘的大巴車,早在六七點鐘就發(fā)車。這輛滿載的大客車,走走停停,途經(jīng)幾段高速路的修建現(xiàn)場,近三百公里的路程,居然用了十四個小時。
多年后對天山北坡的再次穿越,路線、心緒、色彩、聲音,都有重疊,但堪稱審美的,依然是那一次。
在旅途,我一定需要一扇干凈的車窗,西南地平線上,那一道逶迤的淡青,就是天山。我試圖集中注意力去看,新疆是否能充分讓我表達自身的歷程。
北方的秋天,一直那么斑斕,筆挺的、青白兩色的楊樹,像一支走不到頭的儀仗隊。它們成建制地排隊,或三三兩兩地掉隊,都把鍍了金的盔甲穿戴一身,整齊肅殺,樹葉離開樹枝后,變得枯黃,緊緊地簇?fù)碓跇湎拢蛛x散在風(fēng)里。
車子碾過成排的白楊的影子、白楊的葉子,白楊無限,路無限。
還有秋的紅柳,盛開不敗。
還有天空,最是木壘的天空,它的湛藍,像我一無所有的從前,以及一無所有的未來。
為什么,所有的金色剛剛夠給白楊的葉子鍍金,所有的藍色也剛剛夠布滿天空?而云朵,你得等很久很久,才能看到云朵在天空發(fā)生的新鮮事。飄忽的云,像一只只棉花的軍團,跟在你的背后,它唯一的使命似乎就是把白云寫給天空的情話,一遍遍擦去,讓人無從追溯。
而你知道,那些看不見的星星,在日月星辰的軌道上互不干擾,太陽和月亮不會沖擊,不會撞出火花,不會劇變,它們沒出亂子,偌大的天空,什么也沒發(fā)生,我們大可安心地過日子。
我不敢讓自己長時間地沉浸,因為我本來就是它們的一部分。看白云久了,會化成白云,看沙漠久了,會化成沙子,看藍天久了,會把自己變得蔚藍,被更粗獷的藍色,完全吞沒。
久久地看著,萬物如此清晰。我曾長時間患有這樣的遠視癥,視身邊的一切于不見,那種長途令人上癮:索性,就這樣永遠地走下去吧。
道路在新奇的地貌中,無盡展開。我感到迫切需要在故土,發(fā)現(xiàn)一片有力的領(lǐng)域,最好,把人類理性的景觀也包攬進去。
此時,“路”,具有了格外的含義,因為路基下就是無垠的戈壁,別無通途,這天地間唯一的柏油路,讓人對前路充滿期許。
這條縱貫天山的古路,一路上有水就是站,那些圈圈點點的水源地,一處處守護的烽火臺遺跡,更像一張實用的交通圖,那連接四方交錯的馱道,為今天的修路、架橋、定居都提供著裁彎取直的參考。
我覺得在蜿蜒的絲綢之路上,有一個道路神。道路神在戈壁上,碎成一粒一粒的沙,任風(fēng),堆起一座座的沙包,接著,芨芨草,抽打著行人的腳踝。我認(rèn)識這路,道路神,等待著風(fēng)塵仆仆的人。
車行曠野,風(fēng),不知在什么時候,添加了什么成分,不知不覺就變冷,變硬,變利了。一種從熟悉和陌生的事物中經(jīng)過的感覺,趁著那顆心毫無提防時,被猛地吹開。
沙漠不斷卷上柏油路,大轎車只好從沙堆上翻過去,沙與人的拉鋸戰(zhàn),近在腳下。這就是木壘的大體方位,它位于兩個偉大的事物之間:天山山脈北麓,中國第二大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
西邊的天際,一抹緋紅,荒野上傳來第一聲犬吠,后面出現(xiàn)幾頭駱駝,周圍一片沉寂。
這原始而豐富的戈壁草原,漠漠原野,一聲狗叫都會讓人循聲找到那一縷炊煙,讓人與那遠處的煙、遠處的狗、遠處的人,有了一份牽絆。雖然,我們的世界已然庸俗不堪,因缺乏公平正義而變得殘忍,再提審美,既困難又矯情。但,我依然克服不了一個審美主義者的本能,總是帶著尋找意味深長事物的眼睛。
路上,要過很多檢查站,一次次路過檢查站的時候,讀邊塞詩別有意味。此刻,我正在通過仿佛是驛站的檢查,相信一定會到達那個叫三棵樹、一碗泉、咬牙溝、石人溝的地方。
《依 存》(油畫) 馬小寶 作
路邊的莊稼呈現(xiàn)出散漫,更像是野生。一個拄鍬的農(nóng)民,他的目光一閃而過,遠處的土路上,那些農(nóng)村的孩子,像是最好的農(nóng)產(chǎn)品,個頭兒和莊稼一同此起彼伏。
新疆:神跡般的瓜果天堂,海市蜃樓的戈壁,萬象奇觀的冰川,猙獰的魔鬼城……在這里,世界的厚度與它的陌生性,構(gòu)成了荒誕。
柏油路正在翻修,大客車小心翼翼拐下路基,駛進坑坑洼洼的荒漠。
平??傄詾?,一旦被拋出走熟了的道兒,就糟糕了。這次才知道,走彎路,會讓人邂逅意外的景色,多一份撿來的驚喜。
原來,荒漠并不是死寂的,空無所有的,駱駝刺、蒺藜,還有叫不出名的花草,疊加出一派空靈。
沙漠卷上了柏油路,大轎車只好從沙堆上翻過去,每個坑坑洼洼,都讓車軸響個不停。車在這樣的路況下,終于顛出了毛病,停在路邊,使我有機會,在只有幾戶農(nóng)家的村子里,久久張望。
東家的母牛扇動著耳朵,與飛蠅游戲;西家的山羊,好像有著白內(nèi)障,蹭著屋角,屋檐上的麻雀,忙得一團和氣,草垛前,幾只雞大張著嘴在說方言,蜘蛛,在網(wǎng)里轉(zhuǎn)著另外的時光,“吱嘎”一聲門開了,剛轉(zhuǎn)過臉去張望,“吱嘎”一聲,門又關(guān)了;最后這家,馬不知去向,只有卸下的馬車,在院墻根靠著……眼前這幅黃昏,霞光泛濫,牛羊鮮艷,依然保留著一張農(nóng)業(yè)的臉。
多年后,我依然慶幸那次選擇了長途班車,盡管一路所見都是表象,沒有刻意觀望貧困,刻意深入僻遠,只是帶著一雙凝視的眼睛,橫穿了天山北坡,但路上的村莊,村莊里吱呀的院門,院門里倚窗的女人,奔跑在莊稼地里的孩子,都在我的記憶中多年不滅。
一幅寫在土坯墻上的廣告:專家修縫紉機,能扎十五層布,不重不響,保您滿意。
霎時,過往的生活場景像一幅放大的老照片,外婆踩著縫紉機“嗒嗒嗒”地轉(zhuǎn)著,為我縫制,碎布碎條撒了一地,久了,外婆嘆息,“唉,這機子,越來越重了?!?/p>
那時,我的家還在天山深處,外婆的針線不僅縫制了我的小衣小褂,而且也縫補了其余的一切。自她走后,被她縫制的一切,散作生命的碎片,她用不帶線的針縫著流走的歲月。今天,當(dāng)我穿越這個邂逅的村莊,村莊的上空響著縫紉機沉重的空轉(zhuǎn)。
那邊,誰家的外婆在蒼老地呼喚,是喊著“丫丫”,還是喊著“妞妞”,讓人好一陣張望,欲答無聲……
只有地域上的僻遠,才有可能為我們再現(xiàn)曾經(jīng)的生活場景。想到這樣的場景還在村莊的某一戶人家的窗戶底下上演著,心里就抑制不住想進去看看,進去擁抱,不管那個縫紉機上的人,是不是我復(fù)活的親人,難怪說“邊緣不是世界結(jié)束的地方,恰恰是世界闡明自身的地方”。在這個地方,你幾乎來不及發(fā)現(xiàn)人們、時日和事物的消失。
樹是村莊的象征,沙漠里有一個死去的村莊,只有遺址,沒有樹。
對這里的年輕人來說,這不是締造生活,而是度日。沒有消愁和解悶的地方,一切都僻靜著,不過,窮人和天空是走不開的。我憑空想象他們的未來,那些本該發(fā)生的物事,仍然在等待機會。
車子重新走了好幾個鐘頭,人人昏昏欲睡時,車外一群兒童,繞著汽車跑來跑去。下了車,兩腿發(fā)軟,綠洲最邊緣處的白楊已經(jīng)在左邊出現(xiàn)。
走進路邊飯店,老板迎上前來,可以在這里吃一次拌面。
天山的風(fēng),張開雙臂,透明而急速地?fù)鋪恚灯搅颂镆?,直到風(fēng)停了,爬上一個坡,放眼一看,下面是滿滿的羊群,大團大團,水一樣漫過馬路,車只好停下來,等它們慢悠悠地流過去。
車上沒一個人動彈,司機突然剎車,說沙子把化油器堵住了。他罵咧咧打開車門,沙子打在臉上,打在玻璃窗上,發(fā)動機咳嗽了一聲,又咽了氣,乘客耷拉著腦袋,好像在傾聽沙子的折騰,司機猛踩油門,汽車打了一個嗝,停下了。
走到村口,一個小伙子招著手上來,“等一下我媳婦?!比缓笫扉T熟路地與車主夫妻開聊,把一車人晾在一邊。
一車人都不言語,情情愿愿地等著,有聲音問:“一車人等一個人嗎?”
車主大模大樣,理直氣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能不等?”
所謂民俗,就是車停在路口,等一個氣喘吁吁的背包人,這次等的是一個少婦,但下次,很可能是我。河水一般流動的民俗,比法律更約束人心。
車上的幾位哈薩克族人不動聲色,他們沉默起來比誰都厲害,我覺得跟這群無聲無息的人結(jié)伴,仿佛好幾天了。事實上,天亮?xí)r剛從汽車站出發(fā),才剛開了兩個鐘頭。剛出發(fā)時還能看到筆直、晨光熹微的地平線,白楊的身姿,石縫里干癟的禾本科植物,但剛才風(fēng)一刮起來就飛沙走石,什么也看不見了。
司機打電話說后續(xù)的車輛也壞在了中途,一車人圍著司機,“總不能在這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荒郊野外過夜吧?”
司機按照他自己的邏輯,振振有詞,“這是誰也說不上的事情,你今天晚上睡覺脫了鞋,明天能不能穿上還是一回事,何況車開出來,這個,誰能說了算?”
直到午夜,車停在一座月光下的城鎮(zhèn),那光點,那幾顆星,如同夢境那么深,以至想不起我身在何處,倒想起洪亮吉的《夜抵木壘河》:“到得山村夜已迷,窗欞全不辨東西?!?/p>
隆重的夜色深處,成千上萬顆星星射出光芒,仿佛執(zhí)意讓我和星辰一起,遵循同一條永恒的道路。天空一樣巨大的宇宙,從我的身旁滑過。最后一批星辰墜落到沙漠邊緣。
如果你像西域三十六國任何一位困頓的國王,夤夜而來,會看到一個什么樣的木壘?
木壘至今還是一個小城,這是由它的綠洲底盤所決定的。那時的路燈還是一只燈泡,昏黃著,沒有霓虹,腳下一絆才發(fā)現(xiàn),人行道居然是磚頭、半截磚頭,踩著這種多年不見的磚砌人行道,去找政府招待所,它寂靜得像當(dāng)年驛站。
在縣招待所安頓下來。
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你最關(guān)心什么?我想知道,在這更北的綠洲,在天山的腳下,在沙漠的隔壁,一個今天的城鎮(zhèn),是怎樣延續(xù)的,繁榮的。最關(guān)心的是,人們在這里,怎么干活,如何生活,如何相愛,如何舉行婚禮和葬禮,又以怎樣的方式離去?
大多數(shù)人占據(jù)一個狹窄的現(xiàn)實角落,而如果我們?nèi)で?,將會有一條路徑,對我們敞開更多的現(xiàn)實。綠洲上萬物呈現(xiàn),戈壁上萬物隕落,他們彼此對應(yīng),彼此推薦,彼此取消,彼此在各自的路徑上呈現(xiàn),讓人感受到更廣闊的,而不是一個角落里的現(xiàn)實。
有些地方,無論從地點和時間上看,都是最遠的,注定是作為這個世界的終點,預(yù)備著的。木壘就是這樣。因為它是天山北坡的盡頭,因為我以此為支點,眺望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