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教育康復線上模式的構(gòu)建*

        2022-08-09 10:47:58
        心理科學進展 2022年8期
        關(guān)鍵詞:康復兒童研究

        蔣 涵

        ·研究構(gòu)想(Conceptual Framework)·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教育康復線上模式的構(gòu)建*

        蔣 涵

        (浙江師范大學特殊教育學院, 杭州 310012)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簡稱ADHD)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神經(jīng)發(fā)育性障礙。當前用于兒童ADHD的傳統(tǒng)(線下)教育康復模式存在缺少學業(yè)實效、教師低參與、學校管理經(jīng)驗不足以及遇到特殊情況(如疫情)無法服務(wù)等問題。本研究在腦電生物反饋認知訓練的基礎(chǔ)上, 以解決問題和循證研究為設(shè)計思路, 為中國ADHD患兒構(gòu)建教育康復線上模式并進行初步應用。本研究分為3個子研究:研究1采用訪談法和問卷調(diào)查法對中國兒童ADHD教育康復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并分析患兒及關(guān)鍵相關(guān)人(家長和教師)需求; 研究2采用隨機對照單盲試驗(干預組和對照組各為50人), 評價基于腦電生物反饋認知訓練(NCT)的教育康復線上模式的有效性; 研究3采用一個更大被試樣本量(每組= 100)的(家長為中介人干預組/教師為中介人干預組/對照組)×(診斷組/亞診斷組)隨機對照研究評價由干預中介人(家長或教師)參與的線上模式的有效性, 以及一個縱向質(zhì)性研究發(fā)現(xiàn)關(guān)鍵相關(guān)人對于線上模式的接受情況。研究旨在為中國ADHD患兒提供一個有效且好用的教育康復形式。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 腦電生物反饋認知訓練, 教育康復, 線上教育

        1 問題提出

        過去10年中, 我國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兒童發(fā)病率明顯增高。小學生患病率高達7.2%, 學齡前兒童患病率為6.9% (童連等, 2013)。若以小學班級規(guī)模(= 46)來算, 平均每班有3~4位ADHD患兒?!吨袊⒁饬θ毕荻鄤诱系K防治指南》(鄭毅, 劉婧, 2016)指出:由于多數(shù)患兒的智力水平正常, 他們往往在普通學校中接受教育, 與典型發(fā)展兒童接受同樣的課程和學業(yè)要求。盡管很多教師認為ADHD患兒有學習潛力, 然而常規(guī)的教學難以在患兒身上發(fā)揮效用。不但如此, ADHD患兒容易給課堂教學和班級管理造成許多麻煩、給其他同學帶來不良影響, 甚至造成傷害。ADHD患兒的難以管教容易使教師們產(chǎn)生消極信念(金穎, 2019), 甚至厭惡情緒(劉黎微, 2013)。

        研究發(fā)現(xiàn), ADHD患兒的癥狀表現(xiàn)與學習科目或具體教學活動相關(guān)。越是學業(yè)要求高的科目(如, 數(shù)學、語文)或者需要持續(xù)專注的學習任務(wù)(如, 閱讀、寫作), 越容易導致其分心或干擾行為, 相反, 在學業(yè)要求不高的科目(如, 律動)上的表現(xiàn)與典型發(fā)展兒童無異(Kofler et al., 2016; Orban et al., 2018)。我國學校教育以主科教學為主, 對學生的考評也更看重主科成績, 但ADHD患兒在“主科”上的學業(yè)不良現(xiàn)象與學校教育現(xiàn)狀相矛盾, 成為實施教育康復訓練的“痛點”。

        受到醫(yī)教結(jié)合的影響, 近年來開展了一些基于學校的兒童ADHD教育康復研究與實踐。然而, 實施主導方往往由醫(yī)生、康復師等醫(yī)護專業(yè)人員扮演, 而學校教師常常只扮演了協(xié)助者的角色。很多教師認為自己對于ADHD這個障礙的認識不足, 無法與專業(yè)的醫(yī)護人員相比。而事實上, 醫(yī)生雖擅長治療, 卻未必能讓患兒“安安穩(wěn)穩(wěn)地”在教室里聽講、“認認真真地”把作業(yè)做好、“開開心心地”與同學相處, 從而在學校里“健健康康地”成長。若要實現(xiàn)這些目標, 學校教師需要盡可能發(fā)揮自己的作用, 但實際情境中教師未發(fā)揮核心作用, 這也就成為了目前兒童ADHD教育康復的一個“盲點”。

        當前ADHD康復形式以在專門設(shè)置的場地進行, 使用專業(yè)教學設(shè)備或訓練器材, 以及各種專業(yè)教師、技師, 對特殊患兒進行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干預為主。這種(線下)模式在為ADHD患兒提供服務(wù)時存在不少弊端。首先, 線下康復資源少, 難以滿足患者需求。當前可以為特殊需要兒童提供康復服務(wù)的機構(gòu)在數(shù)量上遠遠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 導致大批ADHD患兒錯過了最佳康復時機。第二, 康復機構(gòu)集中在大中城市, 難以滿足身處于小城市和偏遠地區(qū)的患兒需求。第三, 線下康復中心容易受到特殊情況(如, 疫情)的影響而難以保障服務(wù)。在這些特殊情況下, ADHD患兒不僅無法接受康復治療, 還可能因為停止訓練而出現(xiàn)癥狀反復或反彈。

        綜上所述, 現(xiàn)階段我國兒童ADHD教育康復面臨4個挑戰(zhàn):

        第一, 患兒在學校中的不良表現(xiàn)是普通學校日常教學和管理中繞不開的“難點”;

        第二, 患兒在“主科”學業(yè)不良是實施教育康復的“痛點”;

        第三, 教師的核心作用沒有充分發(fā)揮是兒童ADHD教育康復的一個“盲點”;

        第四, 傳統(tǒng)(線下)康復中心模式效率有限, 是兒童ADHD教育康復的一個“堵點”。

        1.1 核心概念及其關(guān)系

        本研究涉及4個核心概念, 即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教育康復、腦電生物反饋認知訓練和遠程教育。它們之間的基本關(guān)系在于:兒童ADHD既是本研究的對象, 又是反映出社會需求的一方。教育康復是我國現(xiàn)在和今后為特殊需要兒童(包含兒童ADHD)提供使其能夠較好地參與學習和社會生活的主要形式之一。腦電生物反饋認知訓練是一種被證實有效的用于兒童ADHD的非藥物治療手段, 但尚未在兒童ADHD的教育康復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遠程教育是一種能夠讓兒童ADHD教育康復實現(xiàn)高效化、生態(tài)化和節(jié)能化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本研究擬對腦電生物反饋認知訓練進行二次創(chuàng)新, 使其發(fā)展為一種兒童ADHD教育康復手段。將其與遠程教育技術(shù)相結(jié)合, 從而為兒童ADHD教育康復創(chuàng)設(shè)一種線上模式。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 是一種兒童神經(jīng)發(fā)育性障礙。該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與年齡不相稱的注意力易分散, 注意廣度縮小, 不分場合的過度活動和情緒沖動, 并伴有認知障礙和學習困難, 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鄭毅, 劉婧, 2016)。

        教育康復, 是以教育和訓練手段改善或恢復受損害的機體功能, 使受損害的個體重返社會、適應社會。教育康復學是在醫(yī)教結(jié)合理念發(fā)展下的具體學科, 是整合了教育、康復的手段和方法, 從而為兼具教育和康復兩種需求的人提供服務(wù)的一門綜合學科(杜曉新等, 2013)。當前我國到教育康復主要通過以醫(yī)促教、以教促醫(yī)、醫(yī)教共建, 促進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 并讓特殊兒童更好地參與社會生活(杜志強, 2014)。

        腦電生物反饋認知訓練(neurocognitive training, NCT), 是一種結(jié)合了腦電生物反饋訓練與認知訓練的計算機化聯(lián)合訓練(Johnstone et al., 2017), 其基礎(chǔ)理論為認知能量模型(cognitive-energetic model; Sergeant, 2005a, 2005b)。認知能量模型是學術(shù)界解釋ADHD核心缺陷的三大理論模型之一。該模型認為:ADHD患者在認知機制、能量機制和執(zhí)行功能三個認知水平上存在不同程度和形式的缺陷, 從而導致其信息加工發(fā)生缺陷?;颊咝杞邮苷系恼J知訓練來改善其認知缺陷。NCT認知訓練通過重復的心理任務(wù)練習以實現(xiàn)個體對于認知過程的控制與調(diào)節(jié), 同時通過反饋學習來調(diào)節(jié)腦電波(增強專注或有助于學習的α、β波)。在訓練程序上, NCT結(jié)合了動畫游戲程序, 促進兒童將被動治療轉(zhuǎn)變?yōu)橹鲃泳毩暋?/p>

        遠程教育, 是一種利用計算機和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 通過傳輸多媒體的視頻、音頻、數(shù)據(jù)等信息, 實現(xiàn)集語音、圖像、數(shù)據(jù)于一體的交互式教學模式。它的優(yōu)勢較多, 包括突破了學習時間和空間的局限、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對于以教育康復師為中心的局限、大大降低個別化教學的成本、實現(xiàn)教學教育資源的全面共享、實現(xiàn)平臺化管理(彭飛霞, 2018; 錢玲等, 2019)。

        1.2 認知訓練作為ADHD非藥物治療

        談到ADHD治療, 可將其分為藥物治療(如, 哌甲酯, 鹽酸托莫西汀)與非藥物治療兩種基本形式。盡管藥物治療見效快, 很多家長糾結(jié)于“to medicate or not to medicate (吃藥還是不吃藥)”這一問題?;純杭议L對于藥物治療的顯性的或隱形的副作用存在擔憂, 致使藥物治療的依從性不高。另一方面, 由于上世紀的非藥物治療手段比較少, 家長們又不得不選擇藥物治療。隨著患兒家長們“doing right by my child (為我的孩子做正確的選擇)”的呼聲越來越高, 以及非藥物治療形式越來越豐富(如, 飲食治療、聯(lián)合社會心理干預), 非藥物治療逐漸由藥物治療的補充手段發(fā)展成為一種ADHD治療的重要形式?,F(xiàn)在的普遍觀點認為:藥物治療用于直接治療ADHD基礎(chǔ)癥狀, 而非藥物治療適用于功能性損傷的康復(Coghill et al., 2021; Lambez et al., 2020)。

        認知訓練是通過發(fā)展性認知加工任務(wù)和/或環(huán)境改變來擴大或加強認知過程的治療形式(Farahet al., 2004)。過去20年來, 認知訓練是兒童ADHD非藥物治療的一個研究熱點(Cortese et al., 2015)。早在上世紀末, 認知功能或執(zhí)行功能障礙學說用于解釋ADHD核心缺陷受到廣泛認可, 加上神經(jīng)可塑學說支持認知功能的改善, 西方ADHD研究領(lǐng)域嘗試采用認知訓練來達到改善患兒的核心缺陷的目的(Vinogradov et al., 2012)。學術(shù)界普遍認為ADHD核心缺陷與一些具體的認知領(lǐng)域(如, 工作記憶、抑制控制)有關(guān)。在隨后的七、八年里, 西方研究者分別在具體的認知領(lǐng)域開展了大量的關(guān)于訓練程序探索及其效果驗證的研究。綜合歐洲ADHD指南小組的Meta分析報告(Cortese et al., 2015; Sonuga-Barke et al., 2013)后發(fā)現(xiàn):當時約有1/4的非藥物治療研究與計算機化認知訓練有關(guān)。

        當時的研究中不乏產(chǎn)生一些經(jīng)典的訓練范式, 如用于抑制控制的go/no go任務(wù)(Thorell et al., 2009)和Stop-signal任務(wù)(Lenartowicz et al., 2011)、工作記憶的n-back任務(wù)(Jaeggi et al., 2011)和選擇反應時任務(wù)(choice reaction time task; Lemmink & Visscher, 2005)。雖然這些經(jīng)典訓練范式為之后的聯(lián)合認知訓練奠定了循證基礎(chǔ), 但這一時期的認知訓練主要在非自然環(huán)境下(如, 實驗室)進行, 而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要比實驗室里設(shè)置的任務(wù)復雜得多。因而有學者提出質(zhì)疑:單一認知領(lǐng)域訓練不足以讓患兒在其日常生活中減少癥狀, 可能需要設(shè)計更多的任務(wù)或步驟來實現(xiàn)認知能力的遷移(Shipstead et al., 2012)。

        著名的MTA研究指出:聯(lián)合治療組兒童多動癥癥狀明顯改善, 且在較低劑量的藥物治療下可以獲得較高水平的治療成效(MTA Cooperative Group, 1999, 2004)。受到聯(lián)合治療模式(Multimodal treatment, 即綜合運用兩種或多種治療形式)的影響, 認知訓練在過去10年向多元化迅速發(fā)展。這里提到的多元化至少有三個相關(guān)的層面:目標的多元化、手段的多元化以及訓練環(huán)境的多元化。目標的多元化表現(xiàn)為由原來的單一認知目標(如, 工作記憶)發(fā)展為多個認知目標和/或非認知目標(如, 神經(jīng)心理水平、行為表現(xiàn)、學習參與度; Jiang & Johnstone, 2015; Takacs & Kassai, 2019)。手段的多元化則表現(xiàn)為由原來的單一認知訓練程序發(fā)展為多個認知訓練(如, 工作記憶、抑制控制和認知彈性; Dovis et al., 2015)和/或非認知訓練手段(如, 結(jié)合腦電生物反饋、社交技能訓練、自我管理訓練)組成的綜合程序(Hannesdottir et al., 2017; Johnstone et al., 2017)。訓練環(huán)境也由原來的基于實驗室環(huán)境發(fā)展為基于自然環(huán)境, 如家庭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或者兩者兼有(Luis-Ruiz et al., 2020; Minder et al., 2018)。

        然而, 近年來的多篇關(guān)于認知訓練效果Meta分析報告指出以下不足:(1)缺少遠遷移和長期效應的實證(Rossignoli-Palomeque et al., 2018); (2)缺少基于績效的測量來評估訓練的效果(Veloso et al., 2020); (3)缺少學業(yè)改善的實證(Aksayli et al., 2019); (4)缺少社會效度的實證(Xuan, 2020)。這些不足啟示:認知訓練在多元發(fā)展階段里并沒有真正地實現(xiàn)“標本兼治”, 也沒有真正地滿足患兒及其家長的實際需求。

        近年來, 以康復(Rehabilitation)為目標的認知訓練初見萌芽。較早的一個相關(guān)研究來自于阿姆斯特丹大學的van der Donk等人(2015)和他們研發(fā)的“paying attention in class (認真上課)”訓練程序。這款教育康復程序的設(shè)計思路是從認知訓練(模塊一)到遷移訓練(模塊二)到教學實踐(模塊三)。另一個研究來自于歐盟的Horizon 2020創(chuàng)新行動項目, 由希臘和西班牙兩國的多個國家級研究所、科技公司和基金會共同研發(fā)一款名為Focus Locus的綜合性康復訓練程序, 目前處于初步應用研究階段(Kanellos et al., 2018)。Focus Locus有不少創(chuàng)新點, 是集合了3D游戲、虛擬實體操控、平臺管理和監(jiān)控、運動追蹤系統(tǒng)、有形用戶界面等技術(shù)的聯(lián)合認知訓練。它的高科技元素使得患兒的訓練后遷移得以在虛擬與現(xiàn)實之間切換。遠程監(jiān)控和管理功能讓患兒的臨床醫(yī)生參與進來??梢哉f, Focus Locus的出現(xiàn)將西方認知訓練作為兒童ADHD的非藥物治療的形式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以上兩種以康復為目標的認知訓練形式的實效性還需要時間去證明。Focus Locus目前仍處于驗證階段, 尚未公布關(guān)于效果的評估數(shù)據(jù)。van der Donk等人(2015)報告了“paying attention in class”程序在一些學業(yè)指標(拼寫、閱讀)和社會行為改善優(yōu)于常規(guī)的聯(lián)合認知訓練, 不過這些只是短期的效果, 未來需要更多的橫向與縱向比較研究的驗證。

        在我國, 采用認知訓練作為兒童ADHD非藥物治療大約始于10年前, 最初以模仿國外研究經(jīng)驗為主。對于認知訓練有效性的評價, 國內(nèi)學者則傾向于認為聯(lián)合訓練模式對ADHD患兒的認知功能及精神癥狀的改善效果優(yōu)于單一訓練形式及藥物治療, 是更為理想的干預模式(郭明等, 2012)。雖然國內(nèi)開展的聯(lián)合訓練沒有固定的范式, 但研究者往往在借鑒西方研究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 將認知訓練與其它非藥物治療相結(jié)合, 如認知行為療法、團體療法、環(huán)境調(diào)節(jié)等(錢昀等, 2020; 王琛, 李亞平, 2021)。

        醫(yī)教結(jié)合模式的產(chǎn)生反映出我國特殊需要兒童兼顧康復與學習的需求, 是適合國情的以實用為導向的治療模式(沈曉明, 2013)。當前醫(yī)教結(jié)合用于兒童ADHD的主要形式為醫(yī)學手段與教育手段的聯(lián)合。研究者們嘗試將醫(yī)教結(jié)合模式應用于與患兒相關(guān)活動與環(huán)境中, 例如, 基于癥狀的篩查和學校表現(xiàn)評估(夏經(jīng)煒等, 2011)、藥物治療聯(lián)合心理干預(趙穎新等, 2013)、臨床醫(yī)療聯(lián)合積極家庭支持(常憲魯, 王華云, 2012)。這些研究均報告了積極的療效, 也投射出一些問題:第一, 在干預的過程中醫(yī)療人員成為絕對的主導方, 因而出現(xiàn)多“治”少“教”、只“治”不“教”的現(xiàn)象。第二, 干預的目標主要與癥狀相關(guān), 未將學業(yè)成效和/或社會能力作為重要目標。第三, 多種治療形式的聯(lián)合并沒有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 常常是簡單的板塊化, 缺少“聯(lián)合優(yōu)化效果”的邏輯。可以說, 這些探索性的醫(yī)教結(jié)合研究并沒有真正地實現(xiàn)ADHD患兒在現(xiàn)實活動中的成效。

        近年來, 有個別研究者開始聚焦教育康復理念并嘗試從構(gòu)建模式的角度去發(fā)展具有系統(tǒng)性和實用性的醫(yī)教結(jié)合形式。張小林等人(2019)發(fā)展“家?醫(yī)?校綜合干預”模式:將藥物治療、游戲治療、行為訓練、語言聽辨干預和神經(jīng)運動訓練結(jié)合, 由兒科醫(yī)生、治療師、學校心理教師和特殊教育教師共同制定方案, 并對學校教師和家長進行培訓和實操指導。該研究報告干預組較對照組在核心癥狀、行為表現(xiàn)、情感發(fā)展和學業(yè)成效改善顯著。Jiang等人(2021)發(fā)展“教師作為干預中介人”模式:培訓普通小學教師成為干預中介人, 由干預中介人操作NCT訓練和積極反饋技術(shù), 隨后布置適合的學業(yè)任務(wù)用于將認知訓練的成效遷移到學業(yè)情景中, 教育康復師提供“后臺”支持。該研究報告了EEG (α波和β波)和專心學習行為的早反應效果(在干預實施前半程觀察到明顯改善, 且這種改善趨勢保持至干預療程結(jié)束), 而這種效果并未在國外NCT的研究中實現(xiàn)。

        綜上所述, 不難發(fā)現(xiàn)西方研究者們在認知訓練發(fā)展過程中極為重視兩個指標:可靠性和一致性??煽啃员憩F(xiàn)為訓練程序的開發(fā)和應用是基于循證的, 一致性則表現(xiàn)為大量應用計算機化的訓練程序。然而, 在以康復為目標的訓練中, 過于依賴計算機程序仍有所不足:虛擬訓練的效果仍需要被遷移到現(xiàn)實活動中來。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 不僅需要設(shè)計遷移訓練程序, 還需要配置能夠根據(jù)現(xiàn)實情境而合理運用訓練程序的干預中介人。至今為止, 西方的認知訓練并未將干預中介人的角色放在與計算機化訓練程序同樣重要的位置。相較而言, 國內(nèi)的研究則更重視人員的培養(yǎng), 尤其是到了醫(yī)教結(jié)合階段, 對家長、教師等關(guān)鍵相關(guān)人的培訓甚至是作為聯(lián)合訓練一個基本成分。這可能是與中國傳統(tǒng)教育文化有關(guān), 認為教師和家長對于兒童的學習發(fā)展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 國內(nèi)對于兒童ADHD的非藥物治療, 無論是基于從西方引進的認知治療, 還是就本土探索的醫(yī)教結(jié)合, 由于涉及的環(huán)節(jié)和參與人員較多、實施人員的專業(yè)背景差異大、實施環(huán)境復雜等原因, 都凸顯一個不足:難以保證干預的一致性。

        2 研究構(gòu)想

        2.1 研究思路

        本研究旨在構(gòu)建一個適合我國ADHD患兒的教育康復線上模式并進行初步應用。研究分為3個部分, 即3個獨立又關(guān)聯(lián)的子研究。設(shè)計遵循兩個思路:解決問題思路和循證研究思路。將解決問題思路運用于線上模式及應用的設(shè)計上, 即遵循從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1)到制定和試用方案(研究2)直至調(diào)整方案并應用方案(研究3)。循證研究思路將3個子研究關(guān)聯(lián)起來, 即第一個研究的數(shù)據(jù)和結(jié)論發(fā)展為第二個研究的基礎(chǔ)與假設(shè), 第二個研究與第三個研究的關(guān)系類同。3個研究的前后關(guān)系呈現(xiàn)如圖1。

        2.2 研究1:中國兒童ADHD教育康復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需求分析

        前面(1 問題提出)提到當前我國兒童ADHD教育康復面臨4個挑戰(zhàn), 本研究將深入調(diào)查當前我國兒童ADHD教育康復服務(wù)的具體情況以及家長和教師這兩個關(guān)鍵相關(guān)群體對于兒童ADHD教育康復的需求。近10年來, 特殊兒童的干預研究注重其社會效用, 尤其是特殊兒童關(guān)鍵相關(guān)人對干預的認可態(tài)度。從可持續(xù)角度看, 一個不被兒童和/或關(guān)鍵相關(guān)人認可的干預程序, 是難以真正發(fā)揮作用的。那么, 被關(guān)鍵相關(guān)人接納的干預, 根據(jù)Gresham和Lopez (1996)的社會效度理論, 應能夠在干預目標的社會意義、干預程序的社會接納以及干預效果的社會重要性這三個方面有較好地意義。這三個方面的實現(xiàn)能夠較好地解決前面提到的我國兒童ADHD教育康復面臨的“難點”、 “痛點”和“盲點”。此外, 考慮到當前我國傳統(tǒng)(線下)康復中心模式易產(chǎn)生“堵點”, 了解家長為ADHD患兒投入在教育康復的時間成本和費用成本也有必要。由此, 研究1擬實現(xiàn)4個研究目標:

        圖1 研究總框架圖

        目標1a:收集患兒接受教育康復的形式有哪些?每種形式包含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目標1b: 收集患兒及其家長需承擔的經(jīng)濟成本與時間成本有哪些?具體花費多少?

        目標1c: 收集關(guān)鍵相關(guān)人(家長和教師)對于教育康復服務(wù)的接受情況以及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標1d: 在前面3個目標基礎(chǔ)上, 進一步分析患兒及其家長和教師對于線上教育康復這一形式的實際需求有哪些?

        研究程序分為4個循序漸進環(huán)節(jié):首先, 擬從合作醫(yī)院及教育部門招募40名確診ADHD患兒, 分別對其家長(= 40)和班主任(= 40)進行訪談。在分析訪談?wù)Z料后, 得到關(guān)于我國兒童ADHD教育康復現(xiàn)狀的初步結(jié)論。接下來, 提取與研究目標相關(guān)的變量并形成調(diào)查問卷。隨后, 安排一個預調(diào)查, 向患兒家長(= 70)收集問卷填寫情況并對調(diào)查工具進行信效度檢驗。最后, 招募200名確診患兒, 分別向其家長(= 200)及相關(guān)教師(= 200)發(fā)放并回收問卷。問卷為匿名結(jié)合編碼(每一位患兒對應一個獨立編碼)填寫, 發(fā)放形式以問卷星為主, 紙質(zhì)問卷或電話調(diào)查為輔助形式。

        2.3 研究2:基于NCT的教育康復線上模式的試驗研究

        NCT (腦電生物反饋認知訓練), 是一種結(jié)合了腦電生物反饋訓練與認知訓練的計算機化聯(lián)合訓練(Johnstone et al., 2017), 用于兒童ADHD的非藥物治療。過去研究已證實NCT對于改善ADHD患兒核心癥狀、問題行為(如違紀行為)、學業(yè)參與等方面的效果(Jiang & Johnstone, 2015; Johnstone et al., 2017)。此外, Jiang等人(2021)的個案干預研究將NCT與積極反饋技術(shù)結(jié)合使用, 患兒在期望專心行為和總體學習參與度上有改善, 以及主動分心行為和被動分心行為的減少?;純涸谟柧殨rEEG的改善和自習室學習時期望專心行為的改善均呈現(xiàn)“早反應效果”。但是, 患兒在小班環(huán)境中的學習行為, 尤其是期望專心行為, 其改善低于自習室環(huán)境。綜合前期研究啟示:雖然NCT能夠降低ADHD核心癥狀, 但是如果要幫助患兒改善學習能力和提高學業(yè)成就則需要與其它促進策略或積極行為干預程序結(jié)合使用。NCT結(jié)合積極反饋技術(shù)的效果可能受限于更為復雜的學習環(huán)境, 因此需要增加遷移訓練程序來促進效果遷移, 而非依靠自動遷移。

        在課題組前期研究合作的基礎(chǔ)上, 首先建構(gòu)基于NCT的線上模式及程序。通過一個隨機對照單盲試驗評價該模式(不含干預中介人培訓模塊)的有效性。擬從醫(yī)院和教育部門招募100名ADHD患兒, 入組標準:(1)患兒需符合DSM-IV對于ADHD的描述且有診斷報告; (2)韋氏兒童智力測驗第四版得分≥ 80; (3)聽力、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 (4)采用簡明兒童少年國際神經(jīng)精神訪談(MINI Kid父母版; 劉豫鑫等, 2010), 由經(jīng)過系統(tǒng)培訓的兒科/兒保醫(yī)生或相關(guān)專業(yè)研究生對患兒家長進行訪談, 排除患兒為孤獨癥以及焦慮癥、抑郁癥、雙向障礙、精神病性障礙等共病存在; (5)無癲癇病史。將每位患兒隨機分配到干預組(= 50)或?qū)φ战M(= 50)。試驗設(shè)置了3個控制變量:實施環(huán)境(統(tǒng)一配置的個訓室及硬件設(shè)備)、干預中介人(由經(jīng)過培訓和實訓的特殊教師代替家長或資源教師)、對照組(匹配對照)。研究2擬實現(xiàn)三個研究目標并設(shè)定3個研究假設(shè):

        目標2a:評價線上模式對于改善患兒執(zhí)行功能(工作記憶、抑制控制)的效果;

        目標2b:評價線上模式對于改善患兒專心學習行為(模擬非干擾自然環(huán)境, 如個訓室)的效果;

        目標2c:評價線上模式對于改善患兒及時學業(yè)成效。

        假設(shè)2a:干預結(jié)束后, 干預組較對照組在完成執(zhí)行功能任務(wù)的難度、有效搜索時和正確率顯著提高, 而錯誤率顯著下降;

        假設(shè)2b:干預結(jié)束后, 干預組較對照組在專心學習行為出現(xiàn)率顯著提高;

        假設(shè)2c:干預結(jié)束后, 干預組較對照組在學業(yè)任務(wù)(學前兒童為涂色和聽故事回答問題, 學齡組為漢字仿寫、計算和聽故事回答問題)的完成率和有效率顯著提高。

        研究程序分為干預前評估、干預及過程評估和干預后評估三個階段:

        干預前評估包括:(1)患兒家長和班主任填寫基本信息表、SNAP-IV量表和阿肯巴克兒童問題行為量表; (2)患兒完成執(zhí)行功能測試(工作記憶、抑制控制)。測試程序是一款名為NCAT的腦電生物反饋認知評估系統(tǒng)(含中國大陸常模; Johnstone et al., 2021); (3)患兒在個訓室環(huán)境中, 完成由線上康復師根據(jù)其實際情況(年齡、年級)分派的學業(yè)任務(wù)(學前患兒為涂色和聽故事回答問題, 學齡患兒為漢字仿寫、計算和聽故事回答問題)。患兒完成后, 由干預中介人將視頻和作品上傳至平臺。干預組和對照組均接受評估。過程評估和干預后評估程序與干預前評估程序一致(除基本信息表只需在干預前評估階段填寫)。過程評估的實施時間為個案完成第10次訓練后或匹配對照期一周內(nèi), 干預后評估于個案結(jié)束干預期或?qū)φ掌诤笠恢軆?nèi)完成。

        干預階段包括NCT訓練和學業(yè)任務(wù)訓練, 均以個案形式進行。干預組接受每周2次, 每次60分鐘(含20分鐘NCT訓練、10分鐘休息時間和30分鐘學業(yè)訓練), 共計20次訓練(10周)的教育康復訓練。NCT訓練結(jié)束后, 數(shù)據(jù)自動上傳至平臺。學業(yè)任務(wù)的分派程序同干預前評估中學業(yè)任務(wù)分派程序。學業(yè)任務(wù)訓練完成后, 由干預中介人將視頻和作品上傳至平臺。線上康復師對患兒專心學習表現(xiàn)和成效進行評估并將結(jié)果:1)與干預中介人進行反饋、建議與其它溝通; 2)作為分派下一次學業(yè)任務(wù)的依據(jù)。對照組亦接受每周2次, 每次60分鐘【含20分鐘在線游戲(非訓練程序)、10分鐘休息時間和30分鐘模擬當前學校的教學任務(wù)】, 共計20次訓練(10周)的任務(wù)。在試驗完成后, 對照組亦可以接受與干預組同樣的教育康復訓練。

        2.4 研究3:兒童ADHD康復教育線上模式的應用研究

        研究3是一個應用性質(zhì)的研究。它較研究2擬實現(xiàn)4個發(fā)展:被試多樣化發(fā)展、干預中介人發(fā)展、干預生態(tài)化發(fā)展以及干預持續(xù)化發(fā)展。被試組增加了亞診斷組, 即表現(xiàn)出部分或較多ADHD癥狀但未經(jīng)醫(yī)學診斷的群體。納入亞診斷組與當前我國相當一部分患兒家長勿略或者不愿讓自己孩子被診斷為ADHD這一社會現(xiàn)實相符。無論是否診斷, 一旦問題(癥狀)存在, 能夠緩解或者解決這些問題還是有必要的。干預中介人發(fā)展即由ADHD患兒的關(guān)鍵相關(guān)人(家長或老師)來擔任干預中介人這個角色。Jiang等人(2015)的前期研究報告了中國患兒家長對于使用NCT有較好的接納態(tài)度。在另一個研究中, Jiang等人(2021)培訓普通小學教師對于自己班上的ADHD患兒進行NCT。這些前期研究成為本研究得以開展的基礎(chǔ)之一。干預生態(tài)化發(fā)展遵循“在發(fā)生問題的環(huán)境中去解決問題”思路, 是檢驗該線上模式能否解決當前我國兒童ADHD教育康復面臨4個挑戰(zhàn)的重要形式。干預持續(xù)性是獲得長期效果的重要因素(Carr et al., 2002)。雖然本研究受到時間限制, 但仍將此因素作為考量并設(shè)置較研究2延長一倍時間的干預期。

        研究3在研究2的基礎(chǔ)上, 首先制定并落實調(diào)整方案, 隨后進入更大被試樣本量的3(教師作為中介人干預組/家長作為中介人干預組/對照組)×2(診斷組/亞診斷組)隨機對照研究, 以及一個縱向質(zhì)性研究發(fā)現(xiàn)學校干預組/家庭干預組患兒及其關(guān)鍵相關(guān)人對于線上模式的接受情況和反饋問題。擬從合作醫(yī)院和教育部門招募300名確診ADHD患兒做為診斷組, 招募程序同研究2, 在此不做詳述。擬從教育部門招募300名ADHD傾向兒童做為亞診斷組, 入組程序:首先, 由班主任或主科教師反饋兒童有明顯的學習或?qū)W業(yè)問題。接著, 轉(zhuǎn)介老師和患兒家長分別填寫SNAP-IV量表作為初步篩查。第三步, 課題組通過與老師和家長溝通, 結(jié)合SNAP-IV量表篩查結(jié)果, 進一步獲得關(guān)于兒童癥狀在學校和/或家庭的具體情況。此外, 向家長了解關(guān)于兒童成長史和患病史, 以及獲得學業(yè)作品等。第四步, 采用簡明兒童少年國際神經(jīng)精神訪談(MINI Kid父母版), 由經(jīng)過系統(tǒng)培訓的兒科/兒保醫(yī)生或相關(guān)專業(yè)研究生對患兒家長進行訪談, 排除兒童患有孤獨癥以及焦慮癥、抑郁癥、雙向障礙、精神病性障礙等共病存在。最后, 將匯總材料交與課題組合作的兩位兒科主任醫(yī)師判斷。將300名診斷組患兒隨機分配到家長作為中介人干預組(= 100)、教師作為中介人干預組(= 100)和對照組(= 100)。300名亞診斷組兒童亦做同樣的分配。干預中介人由兒童家長或所在學校的資源教師、心理健康教師擔任。資源教師或心理健康教師需有特殊教育學或心理學專業(yè)背景或至少參加過一次完整的關(guān)于特殊兒童心理和教育的國家級培訓或省級培訓。研究3擬實現(xiàn)3個研究目標并設(shè)定4個研究假設(shè):

        目標3a:分別評價線上模式對于改善教師作為中介人干預組和家長作為中介人干預組患兒執(zhí)行功能(工作記憶、抑制控制)、專心學習行為以及及時學業(yè)成效的效果;

        目標3b:比較線上模式對于診斷組和亞診斷組在執(zhí)行功能(工作記憶、抑制控制)、專心學習行為以及及時學業(yè)成效上的差異;

        目標3c:通過采集干預組患兒家長和相關(guān)教師的過程性反饋(日志)和總結(jié)性反饋(調(diào)查問卷), 發(fā)現(xiàn)關(guān)鍵相關(guān)人獲得積極性發(fā)展(如, 策略習得、兒童行為管理、親子/師生互動情況)以及他(她)們對于線上模式的接受情況與疑問或意見;

        假設(shè)3a:干預結(jié)束后, 教師作為中介人干預組和家長作為中介人干預組分別較對照組在完成執(zhí)行功能任務(wù)的難度、有效搜索時和正確率顯著提高, 而錯誤率顯著下降;

        假設(shè)3b:干預結(jié)束后, 教師作為中介人干預組和家長作為中介人干預組分別較對照組在專心學習行為出現(xiàn)率顯著提高;

        假設(shè)3c:干預結(jié)束后, 教師作為中介人干預組和家長作為中介人干預組分別較對照組在學業(yè)任務(wù)(學前兒童為涂色和聽故事回答問題, 學齡組為漢字仿寫、計算和聽故事回答問題)的完成率和有效率顯著提高;

        假設(shè)3d:家長和教師對于線上模式的接受度積極, 且家長的積極程度高于教師。

        研究程序分為培訓階段、干預前評估、干預及過程評估和干預后評估四個階段。培訓旨在訓練家長和教師成為干預中介人, 促進他們與線上康復師的有效合作, 從而在家庭環(huán)境或?qū)W校環(huán)境中有效地開展線上模式。課題組集中安排家長培訓和教師培訓。培訓以面授形式為主, 線上交流為輔。面授培訓后, 家長和教師需通過在線考核, 合格后成為干預中介人。未合格的家長或教師經(jīng)線上康復師指導, 直至考核合格。干預程序, 除了由經(jīng)過培訓的家長或教師承擔干預中介人和干預次數(shù)增加至40次這兩點與研究2干預程序不同, 其余均同研究2干預程序相同。干預前評估、過程評估以及干預后評估程序分別與研究2干預前評估、過程評估以及干預后程序相同。此外, 需分別在干預前和干預后增加家長和班主任或主科教師完成《中國兒童ADHD教育康復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表》。各評估階段數(shù)據(jù)由課題組指定的干預中介人(非家長或教師)采集。

        3 理論構(gòu)建與創(chuàng)新

        3.1 理論構(gòu)建

        本研究在前期NCT作為ADHD非藥物治療的研究基礎(chǔ)上, 構(gòu)建一個教育康復線上模式, 以改善ADHD患兒的學業(yè)表現(xiàn)。在理論構(gòu)建上, 首先是將認知訓練程序(NCT)與學業(yè)訓練和教師積極反饋結(jié)合并發(fā)展為教育康復訓練程序。將改善患兒認知能力作為基礎(chǔ)目標, 通過適合的學業(yè)訓練, 把認知訓練的效果遷移到學業(yè)任務(wù)中去。確定適度的學業(yè)任務(wù)則必需要以教師為主導。如此一來, 不僅發(fā)揮了教師的核心作用, 也對患兒在某些學科上的學業(yè)不良起到了針對性的訓練。

        第二, 發(fā)展干預中介人形式。從患兒的關(guān)鍵相關(guān)人中培養(yǎng)出干預中介人來促進訓練實施、解決個體差異問題以及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這是因為他(她)們具有在時間、空間、情感、人際關(guān)系等諸多方面的絕對優(yōu)越性。此外, 中國普通學校教師對于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特殊需要兒童在學業(yè)歸因、期望等方面的情感要比西方國家普通學校教師更為積極(Woodcock & Jiang, 2018)。尤其是年輕教師, 對于采用積極策略和方法以提高這些兒童學業(yè)表現(xiàn)的意愿較高(Jiang & Woodcock, 2018)。這也為發(fā)展教師為干預中介人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基礎(chǔ)。

        第三, 將線下訓練模式發(fā)展為線上訓練模式。綜合國內(nèi)外研究啟示, 為ADHD患兒構(gòu)建教育康復線上模式既有前瞻性, 也有必要性。本研究旨在為ADHD患兒的教育康復構(gòu)建一個有效的且好用的線上平臺。它的理論構(gòu)建需結(jié)合兩把“抓手”。一把“抓手”是通過一套有效且穩(wěn)定的程序來管理實施過程, 包括訓練管理、時間管理、數(shù)據(jù)管理以及報告管理, 從而保證干預基本成分的一致性運行。就目前而言, 通過制定程序并借助于遠程教育平臺是可以實現(xiàn)的。已知有用于其它障礙兒童(如聽障、言語障礙)的康復平臺并得到推廣(如, 康復云)。另一把“抓手”則是康復師與干預中介人協(xié)同工作。將兩者結(jié)合起來(圖2), 計算機程序通過實時數(shù)據(jù)收集與運算, 將當前患兒在某些領(lǐng)域的情況(如, 注意水平)反饋給他(她)和干預中介人, 同時為患兒自動分配合適的訓練任務(wù)。當患兒開始當前訓練任務(wù)時, 計算機繼續(xù)收集與運算數(shù)據(jù), 用于隨后的反饋和分配。這樣的循環(huán)可以提供給患者及時的、可靠的反饋以及分配合適的、促進的訓練任務(wù), 從而產(chǎn)生有效的、積極的和經(jīng)濟的效果。當這個“自動的”過程實施時, 干預中介人的操作性角色被簡單化, 有助于維持較好的訓練依從性。此時, 專業(yè)康復師的操作性角色亦被弱化。也正因如此, 專業(yè)康復師可以發(fā)揮個別化設(shè)計、特別問題解決等更高級的管理角色, 并通過線上協(xié)同的方式支持干預中介人, 節(jié)約了人力、時間和空間等成本。

        圖2 擬構(gòu)建的線上教育康復模式

        理論上, 構(gòu)建基于NCT的兒童ADHD教育康復線上模式, 至少可以實現(xiàn)以下4點改善:

        第一, 解決因線下康復中心資源不足、有時服務(wù)受限等問題而造成的康復“堵點”。

        第二, 為康復師、教師和家長協(xié)同工作的開展提供虛擬現(xiàn)場, 也促進教師的核心作用的發(fā)揮。

        第三, 將人機交互訓練程序與人際互動(如, 師生教學)結(jié)合起來, 形成具有現(xiàn)實效果的教育康復, 即改善ADHD患兒在“主科”學習上的問題。

        第四, 為患兒在學校中表現(xiàn)的問題提供更多針對性策略和實操經(jīng)驗, 從而降低管理難度。

        3.2 理論創(chuàng)新

        本研究的特點之一在于它基于對實際需求的解決。它不僅僅從ADHD的癥狀入手, 也從患兒及其關(guān)鍵相關(guān)人的需求入手。它將一個有實用價值的教育康復程序立足于兩個基本點:“有效的”和“好用的”?!坝行У摹笔侵赣柧毘绦?qū)τ诟纳艫DHD患兒的學業(yè)表現(xiàn)是有效的, “好用的”則是指該線上模式使用方便且關(guān)鍵相關(guān)人有使用意愿。本研究的第二個特點在于它既不同于西方研究的過于依賴程序化訓練, 又不同與之前國內(nèi)開展的醫(yī)教結(jié)合形式, 而是從實用性和人性化的角度去考慮, 將ADHD患兒的學業(yè)成效看作是認知能力與非認知因素(如, 人際互動、可持續(xù)管理)的結(jié)合。

        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 首先, 借助計算機化程序及平臺運行實現(xiàn)訓練流程化、持續(xù)化, 以及保持一致性, 同時又給予線上康復師和干預中介人一定的自由度用于改善、調(diào)整或補充現(xiàn)有的程序化訓練。在人機交互和人際互動之間實現(xiàn)揚長避短、相互支持。第二, 將認知訓練與中國學校教學和家庭教育結(jié)合, 實現(xiàn)“在問題產(chǎn)生的環(huán)境中去解決問題”這一解決問題思路。第三, 將關(guān)鍵相關(guān)人(家長、教師)作為干預中介人, 通過線上程序和線上康復師去遠程培訓、監(jiān)督和支持干預中介人將執(zhí)行功能的提高作為初步目標, 而將學業(yè)表現(xiàn)與成效、關(guān)鍵相關(guān)人的滿意度作為最終目標。

        常憲魯, 王華云. (2012). 藥物聯(lián)合心理干預治療兒童多動癥患者療效觀察.(1), 45–47.

        杜曉新, 劉巧云, 黃昭鳴, 張偉鋒, 王麗燕, 盧海丹. (2013).試論教育康復學專業(yè)建設(shè).(6), 25–28, 40.

        杜志強. (2014). 對“試論醫(yī)教結(jié)合中需要澄清的幾個問題”的思考——與傅王倩、肖非商榷.(9), 10–13.

        郭明, 鈔雪林, 陳建云, 喻芳, 黃國明, 李夢倩. (2012). 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認知功能不同干預模式效果分析.(3), 300–303.

        金穎. (2019). 小學班主任對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的指導能力調(diào)查研究——基于北京市263名小學班主任的數(shù)據(jù)分析.(9), 64–69.

        劉黎微. (2013). 小學教師關(guān)于兒童多動癥知曉水平的調(diào)查研究.(5), 141–145.

        劉豫鑫, 劉津, 王玉鳳. (2010). 簡明兒童少年國際神經(jīng)精神訪談(父母版)的信效度.(12), 921–925.

        彭飛霞. (2018). 中國在線學習體系的建構(gòu)與發(fā)展策略.(11), 22–29.

        錢昀, 劉樂, 江文慶, 趙志民, 李焱, 陳靜, 杜亞松. (2020). 綜合干預治療與單純藥物治療對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患兒療效的隨機對照研究.(4), 395–398.

        錢玲, 徐輝富, 郭偉. (2019). 美國在線教育:實踐、影響與趨勢——CHLOE3報告的要點與思考.(3), 10–21.

        沈曉明. (2013). 我為什么提出“醫(yī)教結(jié)合”理念.(3), 5–6.

        童連, 史慧靜, 臧嘉捷. (2013). 中國兒童ADHD流行狀況Meta分析.(9), 1279–1283.

        王琛, 李亞平. (2021). 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非藥物治療進展.(9), 1426–1430.

        夏經(jīng)煒, 周婷婷, 曹麗娟, 陳嫣, 徐秀. (2011). 醫(yī)教結(jié)合篩查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研究初探.(29), 4534–4536.

        張小林, 章依文, 馬駿, 吳增強, 馬珍珍, 王慧, 張琪娜. (2019).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的醫(yī)教結(jié)合干預模式初探.(3), 149–155.

        趙穎新, 于春玲, 晏國娟, 齊浩, 杜文然, 董靜怡. (2013). 藥物聯(lián)合心理干預治療兒童多動癥療效觀察.(17), 73–74.

        鄭毅, 劉婧. (2016).(第二版). 北京: 中華醫(y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

        Aksayli, N. D., Sala, G., & Gobet, F. (2019). The cognitive and academic benefits of Cogmed: A meta-analysis., 229–243. doi:10.1016/ j.edurev.2019.04.003

        Carr, E. G., Dunlap, G., Horner, R. H., Koegel, R. L., Turnbull, A. P., Sailor, W., ... Fox, L. (2002).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Evolution of an applied science.(1), 4–16. doi:10.1177/109830070200400102

        Coghill, D., Banaschewski, T., Cortese, S., Asherson, P., Brandeis, D., Buitelaar, J., ... Simonoff, E. (2021). The management of ADHD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ringing evidence to the clinic: Perspective from the European ADHD Guidelines Group (EAGG).doi:10.1007/s00787- 021-01871-x

        Cortese, S., Ferrin, M., Brandeis, D., Buitelaar, J., Daley, D., Dittmann, R. W., ... European ADHD Guidelines Group (EAGG). (2015). Cognitive Training for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Meta-analysis of clinical and neuropsychological outcomes from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3), 164–174. doi:10.1016/j.jaac. 2014.12.010

        Dovis, S., van der Oord, S., Wiers, R. W., & Prins, P. J. M. (2015). Improving executive functioning in children with ADHD: Training multiple executive functions within the context of a computer game.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 doi:10.1371/ journal.pone.0121651

        Farah, M. J., Illes, J., Cook-Deegan, R., Gardner, H., Kandel, E., King, P., ... Wolpe, P. R. (2004). Science and society: Neurocognitive enhancement: What can we do and what should we do?(5), 421–425. doi:10.1038/nrn1390

        Gresham, F. M., & Lopez, M. F. (1996). Social validation: A unifying concept for school-based consult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3), 204–227.

        Hannesdottir, D. K., Ingvarsdottir, E., & Bjornsson, A. (2017). The OutSMARTers program for children with ADHD: A pilot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social skills, self-regulation, and executive function training.(4), 353–364.

        Jaeggi, S. M., Buschkuehl, M., Jonides, J., & Shah, P. (2011). Short- and long-term benefits of cognitive training(25), 10081–10086. https://doi.org/10.1073/pnas.1103228108

        Jiang, H., & Johnstone, S. J. (2015). A preliminary multiple case report of neurocognitive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AD/HD in China.(2). doi: 10.1177/ 2158244015586811

        Jiang, H., Johnstone, S. J., Sun, L., & Zhang, D.-W. (2021). Effect of neurocognitive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ADHD at improving academic engagement in two learning settings.(3), 414–431. doi: 10.1177/1087054718799931

        Jiang, H., & Woodcock, S. (2018). Attributional patterns towards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 A comparison of pre- and in-service teachers in China.(3), 286–304. doi:10.1080/ 01443410.2017.1346235

        Johnstone, S. J., Parrish, L., Jiang, H., Zhang, D. W., & Li, S. (2021). Aiding diagnosis of childhood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of the inattentive presentation: 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 of multi-domain measures including EEG., 108080. doi:10.1016/j.biopsycho.2021.108080

        Johnstone, S. J., Roodenrys, S. J., Johnson, K., Bonfield, R., & Bennett, S. J. (2017). Game-based combined cognitive and neurofeedback training using Focus Pocus reduces symptom severity in children with diagnosed AD/HD and subclinical AD/HD., 32–44. doi:10.1016/j.ijpsycho.2017.02.015

        Kanellos, T., Doulgerakis, A., Georgiou, E., Bessa, M., Thomopoulos, S. C., Vatakis, A., ... Navarra, J. (2018, May).. In Smart Biomedical and Physiological Sensor Technology XV (Vol. 10662, p. 106620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s and Photonics, Florida, United States.

        Kofler, M. J., Raiker, J. S., Sarver, D. E., Wells, E. L., & Soto, E. F. (2016). Is hyperactivity ubiquitous in ADHD or dependent on environmental demands? Evidence from meta-analysis., 12–24. doi:10.1016/j.cpr.2016.04.004

        Lambez, B., Harwood-Gross, A., Golumbic, E. Z., & Rassovsky, Y. (2020).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cognitive difficulties in ADHD: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40–55. doi: 10.1016/j.jpsychires.2019.10.007

        Lemmink, K. A., & Visscher, C. (2005). Effect of intermittent exercise on multiple-choice reaction times of soccer players.(1), 85–95.

        Lenartowicz, A., Verbruggen, F., Logan, G. D., & Poldrack, R. A. (2011). Inhibition-related activation in the right inferior frontal gyrus in the absence of inhibitory cues.(11), 3388–3399.

        Luis-Ruiz, S., Caldú, X., Sánchez-Casta?eda, C., Pueyo, R., Garolera, M., & Jurado, M. á. (2020). Is cognitive training an effective tool for improving cognitive function and real-life behaviour in healthy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268–282. doi:10.1016/j.neubiorev.2020.06.019

        Minder, F., Zuberer, A., Brandeis, D., & Drechsler, R. (2018). Informant-related effects of neurofeedback and cognitive training in children with ADHD including a waiting control phase: 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1055–1066.

        MTA Cooperative Group. (1999). A 14-month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12), 1073–1086.

        MTA Cooperative Group. (2004).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Multimodal Treatment Study of ADHD follow-up: Changes in effectiveness and growth after the end of treatment.(4), 762–769. doi:10.1542/peds.113.4.762

        Orban, S. A., Rapport, M. D., Friedman, L. M., Eckrich, S. J., & Kofler, M. J. (2018). Inattentive behavior in boys with ADHD during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working memory processes.(4), 713–727. doi:10.1007/s10802-017-0338-x

        Rossignoli-Palomeque, T., Perez-Hernandez, E., & González-Marqués, J. (2018). Brain training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s it scientifically valid?. doi: 10.3389/fpsyg.2018.00565

        Sergeant, J. A. (2005a). The dynamic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ADHD: Reflections from a cognitive energetic model standpoint.(3), 442–443. doi: 10.1017/s0140525x05380071

        Sergeant, J. A. (2005b). Modeling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the cognitive-energetic model.(11), 1248–1255. doi: 10.1016/j.biopsych.2004.09.010

        Shipstead, Z., Redick, T. S., & Engle, R. W. (2012). Is working memory training effective?(4), 628–654.

        Sonuga-Barke, E. J. S., Brandeis, D., Cortese, S., Daley, D., Ferrin, M., Holtmann, M., ... European ADHD Guidelines Group. (2013).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ADH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dietary an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3), 275–289. doi: 10.1176/appi.ajp.2012.12070991

        Takacs, Z. K., & Kassai, R. (2019). The efficacy of different interventions to foster children’s executive function skills: A series of meta-analyses.(7), 653–697. doi: 10.1037/bul0000195

        Thorell, L. B., Lindqvist, S., Bergman Nutley, S., Bohlin, G., & Klingberg, T. (2009). Training and transfer effects of executive functions in preschool children.(1), 106–113.

        van der Donk, M., Hiemstra-Beernink, A. C., Tjeenk-Kalff, A., van der Leij, A., & Lindauer, R. (2015). Cognitive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ADHD: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cogmed working memory training and ‘paying attention in class’., 1081. doi:10.3389/fpsyg.2015.01081

        Veloso, A., Vicente, S. G., & Filipe, M. G. (2020). Effectiveness of cognitive training for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doi:10.3389/fpsyg.2019.02983

        Vinogradov, S., Fisher, M., & de Villers-Sidani, E. (2012). Cognitive training for impaired neural systems in neuropsychiatric illness.(1), 43–76.

        Woodcock, S., & Jiang, H. (2018). A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 of attributional patterns toward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1), 3–17.

        Xuan, B. (2020). From evaluation to prediction: Behavioral effects and biological markers of cognitive control intervention.. doi:10.1155/2020/1869459

        Developing an online model of educational rehabilitation for children with ADHD

        JIANG Han

        (School of Special Educatio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China)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is a common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 in children. At present, the traditional (offline) educational rehabilitation model for children with ADHD has encountered problems, such as ineffective academic support, teachers’ low participation, and unsecured school management and incapability to serve in special circumstances (such as epidemic situation). Based on the neurocognitive training (NCT)the study aims to build an online model of educational rehabilitation for children with ADHD in China and then undertake preliminary application.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sub-studies: Study 1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al rehabilitation of Chinese children with educational rehabilitation and analyze the needs of these children and their key stakeholders (parents and teachers). Study 2 i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NCT 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rehabilitation online model by us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ingle blind test (50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50 in the control group). Study 3 aim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online model participated by intervention agents (parents or teachers), and their acceptance of the online model by key stakeholders. It us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est with a larger sample size (=100 in each group) in three intervention groups (parent interventionist group/teacher interventionist group/control group) × two ADHD groups (diagnosis group/sub diagnosis group).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and easy-to-use form of educational rehabilitation for children with ADHD in China.

        children with ADHD; neurocognitive training; educational rehabilitation; online learning

        2021-08-18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62007030)和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20NDJC061YB)資助。

        蔣涵, E-mail: kendrajiang@126.com

        B849: G76

        猜你喜歡
        康復兒童研究
        FMS與YBT相關(guān)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shè)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腦卒中患者康復之路
        特別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44
        留守兒童
        雜文選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兒童
        殘疾預防康復法制建設(shè)滯后
        補陽還五湯聯(lián)合康復治療腦卒中35例
        康復治療對周圍神經(jīng)修復再生的作用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高清|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女同| 国产成人午夜av影院| 亚洲天堂av一区二区| 精品无码无人网站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观看| 五月天婷婷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极品少妇高潮在线观看| 337p粉嫩日本欧洲亚洲大胆|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亚洲天天综合色制服丝袜在线 | 国内激情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超清| 日夜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Av在线播放小说| 中文字幕人妻一区色偷久久| 亚洲精一区二区三av| 粉嫩虎白女毛片人体| 国产丝袜精品不卡| 老司机在线免费视频亚洲| 美女张开腿黄网站免费| 国产精品卡一卡二卡三|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69| 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三年片免费观看大全有| 欧美在线综合| 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无| 免费观看全黄做爰大片|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亚洲国产字幕| 久久精品亚洲熟女av麻豆| 亚洲裸男gv网站| 久久91综合国产91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小说| 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乱码一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下|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av在线播放| 日韩女人毛片在线播放| 福利视频偷拍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