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琪, 朱旭暉, 何佳春, 萬品俊, 傅 強
(中國水稻研究所, 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杭州 310006)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它養(yǎng)活了世界近一半的人口[1]。在我國有65%以上的人口以大米為主食,2020年我國稻谷種植面積為3 007.6 萬hm2,占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的25.8%[2],因此,水稻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至關重要。然而,水稻整個生長過程中常會遭受到多種害蟲侵擾,尤以稻飛虱(褐飛虱Nilaparvatalugens和白背飛虱Sogatellafurcifera)、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稻縱卷葉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為主,這4種害蟲已被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列入《一類農(nóng)作物病蟲害名錄》[3]?,F(xiàn)階段,化學農(nóng)藥仍是國內(nèi)防治農(nóng)作物病蟲害的最主要手段,其過量使用帶來了農(nóng)藥殘留超標、環(huán)境污染、害蟲抗藥性與再猖獗等一系列問題[4]。近些年來,受害蟲發(fā)生基數(shù)、作物布局、種植制度和氣候條件等因素影響,水稻“兩遷”害蟲(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和二化螟偏重發(fā)生[5-7],抗藥性問題也日趨嚴峻[8-11]。2020年全國范圍內(nèi)的抗藥性監(jiān)測結果表明,多個地理種群的褐飛虱對吡蟲啉、噻蟲嗪、噻嗪酮、吡蚜酮、呋蟲胺,白背飛虱對噻嗪酮,二化螟對氯蟲苯甲酰胺、毒死蜱和阿維菌素均已達到高水平抗性[12-13],這對各稻區(qū)的安全生產(chǎn)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如何科學用藥、延緩害蟲抗藥性發(fā)展已成為我國植物保護科研工作的核心任務之一。
微生物農(nóng)藥是一類以細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動物或基因修飾的微生物等活體為有效成分的農(nóng)藥[14]。與化學農(nóng)藥相比,微生物農(nóng)藥不僅無公害、無殘留,安全環(huán)保,而且不易產(chǎn)生抗藥性、環(huán)境兼容性好[15],也更加符合當今我國對農(nóng)業(yè)綠色發(fā)展的需求。目前,在水稻上登記用于防治稻縱卷葉螟、二化螟和稻飛虱的微生物殺蟲劑主要包括細菌類(蘇云金芽胞桿菌Bacillusthuringiensis和短穩(wěn)桿菌Empedobacterbrevis)、真菌類(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金龜子綠僵菌Metarhiziumanisopliae和耳霉菌Conidiobolusthromboides)和昆蟲病毒類(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Mamestrabrassicaemultiple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MbMNPV)。作為開發(fā)最早、最成功的微生物殺蟲劑,蘇云金芽胞桿菌主要利用自身代謝物內(nèi)毒素伴孢晶體和外毒素殺死害蟲,特別是鱗翅目害蟲[16-17]。在我國,蘇云金芽胞桿菌登記產(chǎn)品有200個左右,占生物殺蟲劑的95%以上,在農(nóng)業(yè)、林業(yè)及衛(wèi)生害蟲防治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18]。短穩(wěn)桿菌GXW15-4是由我國創(chuàng)制的一款新型微生物殺蟲劑,它分離自罹病死亡的斜紋夜蛾Spodopteralitura蟲體,后經(jīng)馴化、篩選、提純而得。該菌種具有胃毒作用,其孢子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產(chǎn)生一種蛋白質(zhì)毒素,會在害蟲腸道內(nèi)釋放出毒素導致其死亡[19]。真菌類殺蟲劑主要以真菌分生孢子附著于昆蟲表皮后吸水、萌發(fā)而長出芽管或形成附著胞,侵入昆蟲體內(nèi),造成病理變化和物理損害,最后導致昆蟲死亡,白僵菌和綠僵菌為蟲生真菌的主要屬種[20]。核型多角體病毒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NPV)是昆蟲病毒中發(fā)現(xiàn)最早、研究得較為詳細的一類桿狀病毒,它可經(jīng)口或傷口進入蟲體,游離出的桿狀病毒粒子能穿過中腸上皮細胞后進入體腔,并在體腔細胞核內(nèi)進行大量增殖,之后再侵入健康細胞,引起宿主生理機能紊亂、組織破壞,最后導致昆蟲死亡[21]。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600 多種桿狀病毒中僅有個別NPV的寄主范圍是廣譜的,其中以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的應用最多[22],尤其是針對夜蛾科和螟蛾科害蟲具有較強的殺蟲活性。
本試驗從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及應用角度出發(fā),以二化螟、稻縱卷葉螟和褐飛虱為研究對象,針對5種廣泛使用的微生物殺蟲劑(蘇云金芽胞桿菌、短穩(wěn)桿菌、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球孢白僵菌和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進行了室內(nèi)毒力比較及其致死表型觀察,以期為害蟲抗藥性治理和田間科學用藥以及微生物殺蟲劑的研發(fā)升級提供參考。
本研究供試的5種微生物農(nóng)藥相關信息如表1所示,所有藥劑登記的施藥方式均為噴霧。對于無靶標害蟲田間推薦劑量登記的微生物農(nóng)藥,本試驗從室內(nèi)試驗操作安全和田間農(nóng)藥減量使用的角度考慮,將統(tǒng)一參考稻縱卷葉螟的田間推薦中劑量進行。
表1 供試微生物殺蟲劑信息匯總表Table 1 Details of microbial insecticides used in this study
本研究中二化螟、稻縱卷葉螟和褐飛虱分別于2020年4月、7月和8月采自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qū)中國水稻研究所科研基地試驗田,其中二化螟采集蟲態(tài)為越冬代老熟幼蟲,之后于室內(nèi)化蛹、羽化,成蟲飼以10%蜂蜜水,讓其在‘TN1’水稻苗上產(chǎn)卵,待卵孵化后,用半人工飼料法[23]進行室內(nèi)飼養(yǎng);稻縱卷葉螟的成蟲用捕蟲網(wǎng)采集,之后轉(zhuǎn)移至去底透明塑料瓶(1.5 L),底部用紗布封口,飼以10%蜂蜜水,讓其產(chǎn)卵于瓶內(nèi)壁,待其孵化后接于無蟲、分蘗期感蟲品種‘TN1’水稻苗上;褐飛虱的采集蟲態(tài)為高齡若蟲和成蟲,飼以分蘗期‘TN1’水稻。本研究藥效測定試驗均使用室內(nèi)飼養(yǎng)各昆蟲種群的第一代幼蟲或若蟲,飼養(yǎng)和試驗均在(27±1)℃、相對濕度為(70±5)%、L∥D=16 h ∥8 h的人工氣候室內(nèi)進行。
本試驗中供試微生物殺蟲劑按每公頃用水量450 L和各產(chǎn)品的田間推薦中劑量(下文統(tǒng)一用推薦劑量表示)進行配制,供試水稻品種為‘TN1’。微生物農(nóng)藥對二化螟的毒力測定采用稻苗浸漬法[24],藥液濃度設置為推薦劑量、1/2和1/5推薦劑量和清水對照,每個濃度體積為500 mL。將稻種催芽后播種于直徑16 cm花盆中,每盆60株,待三葉一心時除去枯黃葉鞘待用(期間未接觸農(nóng)藥)。按需配制各濃度藥液后,將稻苗倒置于藥液中浸漬10 s后取出,晾干至無明水,將稻莖齊根剪下,去除上部葉片,留下約5 cm 的莖稈,放入直徑6 cm 的培養(yǎng)皿中(每皿底部墊入3層濾紙,加入2 mL無菌水保濕),每皿10個莖稈;用毛筆挑入10 頭二化螟3 齡中期幼蟲,每個處理重復3次,用黑棉布覆蓋后蓋上培養(yǎng)皿,以防二化螟幼蟲逃逸。將處理后的二化螟幼蟲放置于人工氣候室,之后每天檢查和記錄二化螟幼蟲的死亡情況,以用毛筆輕觸蟲體,蟲體不能協(xié)調(diào)運動者判定為死亡;同時觀察和記錄死蟲表型特征,并用Canon EOS 50D數(shù)碼相機進行拍照。
微生物農(nóng)藥對稻縱卷葉螟的毒力測定采用葉片浸漬法,濃度設置同上。在分蘗期水稻(溫室種植,期間未接觸任何農(nóng)藥)上剪取收集足夠數(shù)量的水稻葉片(約1 cm寬、5 cm長),置于50 mL滅菌離心管中,然后將各濃度藥液倒入管內(nèi),擰緊蓋子,緩慢上下顛倒10次,將葉片取出晾干,放入直徑6 cm 的培養(yǎng)皿中(每皿底部墊入3層濾紙,加入2 mL 無菌水保濕),每皿8片;用毛筆挑入10 頭稻縱卷葉螟2齡中期幼蟲,用黑棉布覆蓋后再蓋上培養(yǎng)皿,以防幼蟲逃逸。每個處理重復3次,飼養(yǎng)條件、死蟲記錄和表型觀察等同二化螟。
微生物農(nóng)藥對褐飛虱的毒力測定采用稻莖浸漬法[25]。濃度設置為推薦劑量,2倍推薦劑量及1/2、1/5推薦劑量和清水對照,每個濃度體積為500 mL。將健壯一致的分蘗后期稻株連根拔出洗凈根部,剪成約10 cm長的帶根稻莖,3株為一組,于蔭涼處晾至表面無水痕;將晾好的稻莖分別在不同濃度的藥劑中浸30 s,每個濃度3個重復,取出后晾干,用海綿包裹水稻根部固定于550 mL塑料瓶孔,并放置于加有清水的塑料杯中,以備接蟲。取生長一致的3齡中期若蟲放入培養(yǎng)瓶,每瓶15頭,用紗布封口。飼養(yǎng)條件和死蟲記錄同二化螟。表型觀察采用Canon EOS 50D數(shù)碼相機和LEICA M205A體視顯微鏡進行拍照。
采用DPS 14.50和GraphPad Prism 8.2.1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并作圖。采用Dunnett法檢驗同種藥劑在相同處理時間下對照組與各濃度處理組害蟲存活率的差異顯著性;同種藥劑處理不同害蟲和不同藥劑處理同種害蟲的校正死亡率之間用t測驗或Duncan氏新復極差法檢驗差異顯著性,所有的百分數(shù)數(shù)據(jù)方差分析前經(jīng)反正弦平方根轉(zhuǎn)換。
用蘇云金芽胞桿菌推薦劑量處理的稻莖飼喂二化螟幼蟲,其存活率在第5天時才開始顯著低于空白對照,第6天達到極顯著差異水平,其他兩個濃度則差異不顯著(圖1A);在致死表型方面,二化螟在第2天時有個別幼蟲出現(xiàn)中毒癥狀,體色變深、行動稍緩,甚至死亡(圖1A1和1A2),第4天時蟲體出現(xiàn)發(fā)黑、流膿,最后萎縮、變干(圖1A3)。對于稻縱卷葉螟,用蘇云金芽胞桿菌3個濃度處理的稻葉飼喂第2天其存活率就開始顯著低于空白對照,且存活率與藥劑濃度負相關,1/2推薦劑量和推薦劑量處理組在第4天的存活率為0(圖1B);在致死表型方面,稻縱卷葉螟幼蟲于第2天開始出現(xiàn)死亡,部分蟲體發(fā)黑、行動變緩(圖1B1),第3天時蟲體腐爛、流膿(圖1B2),第4天和第5天時蟲體萎縮、變干(圖1B3和1B4)。
圖1 蘇云金芽胞桿菌對二化螟(A和A1~A3)和稻縱卷葉螟(B和B1~B4)的毒力及致死表型Fig.1 Toxicity and lethal phenotypes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against Chilo suppressalis (A and A1-A3) and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B and B1-B4)
短穩(wěn)桿菌推薦劑量處理組中二化螟幼蟲在第5天時其存活率顯著低于空白對照組,在第6天出現(xiàn)極顯著差異(圖2A),1/2和1/5推薦劑量處理組在第6天時與對照組相比分別有極顯著和顯著差異;在致死表型方面,推薦劑量處理在第4、5天時出現(xiàn)死亡,死蟲體色變深,身體變軟,第6天時蟲尸變黑、流膿(圖2A1~2A3)。對于稻縱卷葉螟,推薦劑量處理下的存活率在第2天時就顯著低于空白對照組,第4天以后為極顯著差異;1/2和1/5推薦劑量處理的存活率分別在第3天和第4天時顯著低于對照,均在第6天時達到極顯著差異(圖2B);在致死表型方面,推薦劑量處理下第2天時就出現(xiàn)死蟲,蟲體發(fā)黑、第3天時身體流膿,第4、5天時蟲尸變干(圖2B1~2B4)。
圖2 短穩(wěn)桿菌對二化螟(A和A1~A3)和稻縱卷葉螟(B和B1~B4)的毒力及致死表型Fig.2 Toxicity and lethal phenotypes of Empedobacter brevis against Chilo suppressalis (A and A1-A3) and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B and B1-B4)
球孢白僵菌推薦劑量處理組中二化螟幼蟲在第5天時才開始出現(xiàn)死亡,且推薦劑量、1/2和1/5推薦劑量處理的二化螟幼蟲存活率均在第6天時極顯著低于空白對照組(圖3A);在致死表型方面,第5天時開始陸續(xù)顯癥,蟲體發(fā)軟變白,第6天時白色菌落覆蓋全身(圖3A1~3A2)。對稻縱卷葉螟,推薦劑量處理的存活率從第2天開始就極顯著低于空白對照組,1/2推薦劑量處理組從第3天開始與對照組有極顯著差異(圖3B);在致死表型方面,藥劑處理后第2~3天時出現(xiàn)體色變黑、卷曲、死亡,第4~5天時蟲尸發(fā)黑、萎縮、變干(圖3B1~3B4)。對于褐飛虱,推薦劑量及2倍推薦劑量處理的存活率從第4天開始極顯著低于空白對照組,且兩濃度之間差異不明顯,1/2和1/5推薦劑量處理與對照組存活率的極顯著差異出現(xiàn)在第5天之后(圖3C);在致死表型方面,褐飛虱3齡若蟲于第3天開始顯癥成為僵蟲,體表長出明顯菌體,之后白色菌體進一步生長至完全包被死蟲(圖3C1~3C3)。
圖3 球孢白僵菌對二化螟(A和A1~A2)、稻縱卷葉螟(B和B1~B4)和褐飛虱(C和C1~C3)的毒力及致死表型Fig.3 Toxicity and lethal phenotypes of Beauveria bassiana against Chilo suppressalis (A and A1-A2),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B and B1-B4) and Nilaparvata lugens (C and C1-C3)
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推薦劑量處理組中二化螟幼蟲在第4天時開始出現(xiàn)死亡,存活率顯著低于空白對照組,并于第5天和第6天出現(xiàn)極顯著差異(圖4A),1/2推薦劑量處理組第6天時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在致死表型方面,處理第4天時體色變深、蟲體變軟,第5天時死蟲變僵硬,初現(xiàn)白色菌落,第6天時菌落變?yōu)辄S綠色或綠色,覆蓋死蟲全身(圖4A1~4A3)。對于稻縱卷葉螟,推薦劑量處理下的存活率在第2天時就極顯著低于空白對照組,1/2和1/5推薦劑量分別在第4天和第5天時與空白對照組有極顯著差異(圖4B);在致死表型方面,稻縱卷葉螟顯癥早于二化螟,第3天時蟲體初現(xiàn)白色菌落,第5天時菌落變?yōu)辄S綠色或白色,覆蓋全身(圖4B1~4B4)。對于褐飛虱,推薦劑量和2倍推薦劑量處理下的存活率在第2天時就極顯著低于空白對照組,而1/2和1/5推薦劑量與對照組的極顯著差異出現(xiàn)在第3天(圖4C)。在致死表型方面,第3天時肉眼可見黃色菌絲,此后死蟲逐步全身包裹黃綠色至綠色的菌絲和分生孢子(圖4C1~4C3)。
圖4 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對二化螟(A和A1~A3)、稻縱卷葉螟(B和B1-B4)和褐飛虱(C和C1~C3)的毒力及致死表型Fig.4 Toxicity and lethal phenotypes of Metarhizium anisopliae strain CQMa421 against Chilo suppressalis (A and A1-A3),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B and B1-B4) and Nilaparvata lugens (C and C1-C3)
甘藍夜蛾MNPV推薦劑量和1/2推薦劑量處理組中二化螟幼蟲在第4天時開始出現(xiàn)死亡,身體萎縮、變軟、發(fā)黑(圖5A1);第6天時的存活率與空白對照有極顯著差異(圖5A)。相比之下,稻縱卷葉螟幼蟲對甘藍夜蛾MNPV的3個處理濃度更為敏感,從第2天開始存活率就極顯著低于空白對照,且3個藥劑濃度間無差異(圖5B);在致死表型方面,稻縱卷葉螟幼蟲顯癥相對較早,第2天開始死亡,體色變褐色,之后蟲體進一步腫脹、腐爛、變黑、變干(圖5B1~5B4)。
圖5 甘藍夜蛾MNPV對二化螟(A和A1~A2)和稻縱卷葉螟(B和B1~B4)的毒力及致死表型Fig.5 Toxicity and lethal phenotypes of Mamestra brassicae MNPV against Chilo suppressalis (A and A1-A2) and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B and B1-B4)
分析上述試驗結果可知,相較于其他兩種水稻害蟲,稻縱卷葉螟幼蟲對5種微生物殺蟲劑最為敏感,其存活率均在藥劑處理后第2天時受到顯著影響,且第5天的平均校正死亡率(92.9%)也顯著高于二化螟(14.3%)和褐飛虱(51.3%)對應處理(表2);二化螟對不同微生物殺蟲劑的敏感性略有差別,其中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速效性最好,而其他4種藥劑則在處理后第5~第6天時才會顯著影響其存活率;對于褐飛虱而言,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的速效性和毒力均優(yōu)于球孢白僵菌。
表2 5種微生物殺蟲劑對3種水稻害蟲的毒力比較1)Table 2 Toxicity comparison of five microbial insecticides against three major rice pests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水稻病蟲防治從“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時期向“綠色防控、生態(tài)治理”時期轉(zhuǎn)變,這也是現(xiàn)階段我國農(nóng)業(yè)綠色發(fā)展的要求[26]。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食品質(zhì)量安全、環(huán)境安全和環(huán)保理念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微生物產(chǎn)品及其相關技術在農(nóng)業(yè)領域的應用將有助于減少常規(guī)化學農(nóng)藥和肥料對環(huán)境及農(nóng)產(chǎn)品的污染,有效實現(xiàn)維護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27]。
近些年來,應用微生物農(nóng)藥已逐漸成為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一系列創(chuàng)新型微生物殺蟲劑產(chǎn)品得到了推廣應用,并取得良好效果[28]。楊蘭等[29]對4種微生物殺蟲劑(400億孢子/g的球孢白僵菌可濕性粉劑、32 000 IU/mg的蘇云金芽胞桿菌可濕性粉劑、30億PIB/mL的甘藍夜蛾MNPV懸浮劑和80億孢子/mL金龜子綠僵菌 CQMa421可分散油懸浮劑)防治水稻害蟲的田間藥效進行了對比。結果表明,4種殺蟲劑對二化螟的防效均不理想,在藥后3、7 d和14 d枯鞘株率的相對防效之間均無顯著差異,分別為16.8%~27.1%,39.4%~55.6%和36.1%~53.9%,其中金龜子綠僵菌相對較好,這與本研究試驗結論基本一致。對稻縱卷葉螟,甘藍夜蛾MNPV和金龜子綠僵菌在藥后3、7 d和14 d的蟲口校正防效均顯著高于另外兩種殺蟲劑,其中甘藍夜蛾MNPV懸浮劑效果最好,而球孢白僵菌效果最差,其藥后7 d和14 d的校正防效僅分別為28.7%和26.7%,這與本研究室內(nèi)毒力試驗中球孢白僵菌5 d的校正防效為85.7%存在較大差別,這可能由于兩個試驗中供試的球孢白僵菌菌株有所不同,或因受到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導致藥效不佳。對稻飛虱,金龜子綠僵菌和球孢白僵菌在藥后7 d和14 d的校正防效(分別為50.6%~59.2%和68.9%~74.2%)均顯著好于蘇云金芽胞桿菌和甘藍夜蛾MNPV的防效(分別為3.3%~27.1%和6.8%~33.4%),這與本研究中金龜子綠僵菌在第6天的校正死亡率(76.9%)優(yōu)于球孢白僵菌(53.9%)的結論是一致的。另外,孫劍華等在黑龍江、四川等地進行了短穩(wěn)桿菌對二化螟防效的田間試驗,結果表明,100億孢子/mL短穩(wěn)桿菌懸浮劑的防治效果要顯著高于16 000 IU/mg蘇云金芽胞桿菌可濕性粉劑,前者1 500 mL/hm2用量在藥后30 d防效仍可達到82.3%~85.9%[30];高小文等[31]在福建、浙江、廣東、江蘇等地進行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100億孢子/mL短穩(wěn)桿菌懸浮劑以820.3、937.4、1 093.8 mL/hm2等用量施用時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效均優(yōu)于對照藥劑蘇云金芽胞桿菌可濕性粉劑,該結論有別于本試驗結果的原因可能是供試藥劑的用量區(qū)別(本研究中的藥劑用量相當于692.3 mL/hm2,低于上述田間試驗用量),也可能與微生物殺蟲劑易受環(huán)境條件(光照、溫度、濕度等)影響有關[32],從而導致其與室內(nèi)測定結果不同。
此外,從微生物農(nóng)藥對水稻害蟲致死進程等相關描述比較可以看出,5種微生物殺蟲劑的推薦劑量處理均對稻縱卷葉螟幼蟲表現(xiàn)出較好的速效性,即藥后第2天就能表現(xiàn)出中毒癥狀,校正死亡率為46.7%~86.7%,其優(yōu)良藥效也與供試的5種微生物殺蟲劑均以稻縱卷葉螟為防治對象的農(nóng)藥登記信息是一致的。相比之下,二化螟對這些微生物殺蟲劑的敏感性較弱,中毒顯癥進程緩慢,在藥后第6天時的校正死亡率也僅為35%~55%,即便是其作為蘇云金芽胞桿菌和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的登記防治對象,藥效不佳可能是由于二化螟為鉆蛀性害蟲,即幼蟲鉆入稻莖為害,從而導致藥劑不易直接接觸到蟲體所致。本試驗中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是唯一的一個登記用于3種水稻害蟲防治的微生物殺蟲劑,且均表現(xiàn)出了最高毒力效果。2018年至2020年,金龜子綠僵菌 CQMa421 可分散油懸浮劑被全國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列為水稻重大害蟲防治推薦產(chǎn)品,在全國14個省(市)的推廣應用面積約 13.3萬hm2,其中稻田無化藥防控技術應用面積約為1.47萬hm2,可減少化學殺蟲劑用量 17.6~26.4 t[33],均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34-36]。彭國雄等對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防控水稻害蟲的應用技術進行了詳述[33],即需要提前防治低齡幼蟲(1~2 齡),盡量避免在老熟期(4~5 齡)施用,同時還應注意與化學農(nóng)藥進行的復配混用和助劑添加[37-38],以進一步提高微生物殺蟲劑的速效性和持效性,真正實現(xiàn)化學農(nóng)藥的減量控害目標。
隨著綠色農(nóng)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的推進與實施,生物農(nóng)藥研發(fā)已成為我國生物產(chǎn)業(yè)、農(nóng)業(yè)科研與應用的熱點,并被列為國家中長期科技發(fā)展規(guī)劃的重大研究領域與方向[34]。如今,微生物殺蟲劑已成為我國水稻害蟲綜合防治技術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這類農(nóng)藥在大田應用中也顯現(xiàn)出某些局限性,如速效性較差、防治對象單一、持效期較短、對高齡幼蟲不敏感、藥效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針對這些問題,今后應重點開展高毒力菌株篩選、增效助劑添加、新劑型研發(fā)、不同類型農(nóng)藥混配施用等方面的研究,以最大限度發(fā)揮其應用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