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中國著名作曲家、指揮家,歷任上海歌劇院、上海樂團、哈爾濱歌劇院、上海音樂學院等院團常任指揮、客席指揮或客座教授,原中國合唱協(xié)會副理事長,上海音樂家協(xié)會合唱專業(yè)委員會會長,原深圳音協(xié)合唱團、無錫山禾合唱團藝術總監(jiān),“中國合唱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中國合唱指揮大會權威專家”蕭白先生,因病醫(yī)治無效,于2022年4月23日19時21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0歲。
因上海疫情原因,筆者難以到場悼念,悲理此文以寄哀思,謝先生相助之恩,告先生學術精神,慰先生合唱英魂!
一、合唱的意義
蕭白先生認為,我國在學校教育中缺乏美育環(huán)節(jié)——這是一個嚴重的不足,審美的缺失讓我們的文化結構變得不完整。我們不僅要擁有知識和技術,也要學會思辨和審美,我們的金字塔并未搭建完成。
怎樣才算中華民族的復興?政治復興我們已經(jīng)做到了,經(jīng)濟上已經(jīng)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軍事上我們也已具備了保衛(wèi)祖國的能力;這能不能說已經(jīng)實現(xiàn)復興了呢?蕭白先生說:“一個民族的復興最后體現(xiàn)在文化復興,而文化復興就需要教育,教育則需要平衡。要把合唱作為第二課堂,來彌補我們基礎教育的不足,這是我們的根本目的,是從長遠來看國民文化素質提高的根本性問題?!?/p>
二、指揮的藝術
指揮應該是一個怎樣的職業(yè),一種怎樣的藝術,需要學什么,應該做什么,很多指揮對這一概念并不清晰。蕭白先生畫了一張“地圖“,使指揮們明確所處位置,要往何處去,需要哪些準備。
作品是作曲家的樂思,情感的凝聚變?yōu)樽髌罚笓]的位置則位于中央,擔任著媒介的工作。但這并不意味著指揮是簡單的翻譯工作。當代指揮多把眼界置于作品、指揮、團隊三者之間,指揮既通過作品來體會作者情感,又通過團隊表演來感染聽眾。但我們更應當開闊視野、打開思路,實際上指揮承擔起了文化傳播的使命,要將作曲家的文化財富傳播給聽眾。民族復興中包含了文化復興,這其中,指揮也擔任著一份使命。作為指揮應當著眼大局,繼承中國合唱百年發(fā)展。
蕭白先生認為,從縱深角度來看,我們現(xiàn)在最缺的是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也就是對作品研究得不夠,理解得不深。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為何不稱為作品分析?作品分析是一門理論課程,而指揮的作品研究與作曲家、理論家的作品研究是不同的。理論上的作品分析是告訴你:這是什么;而指揮的作品分析則是:它為什么!指揮是在表現(xiàn)音樂,如果不知道它為什么,你如何表現(xiàn)?所以說,作品研究是指揮藝術的基礎。在進行作品分析時,指揮對總譜的閱讀要精細,不能馬虎,不能想當然,不能人云亦云??傋V是指揮藝術的本源,也是指揮藝術的憲法。
1.作品研究:
拿到作品后,查找作曲家的背景是指揮的常規(guī)工作,但有些指揮找到的背景未能與作品本身相聯(lián)系,導致指揮不能構造出作品所折射出的藝術形象。指揮應當深入了解研究作品,通過作品把自己、團隊與作曲家融為一體,進而充分表達作曲家的意圖以達到感動觀眾的目的。音樂不僅要好聽更要感人,若僅僅是好聽而不感人,則變成了一種美麗的擺設。
2.聲音構筑:
對于合唱團的演唱方式,是沒有絕對固定的,不同的團有不同的演唱要求,但有三大類準則務必遵守:一是準確,二是統(tǒng)一,三是協(xié)和。這是合唱的基本條件,也是由文藝復興時期便流傳下來的對合唱的基本要求。在14-15世紀,合唱要求人聲自然,但到了17世紀,清唱劇、歌劇誕生了。隨著演出場地的變化以及自然聲、平直聲已不足以表現(xiàn)作品中的戲劇沖突,美聲唱法便應運而生,氣息、共鳴等一系列方法發(fā)生改變,19世紀開始逐步發(fā)展產(chǎn)生了“關閉”的高音演唱方法。上述這些傳統(tǒng)都融入了當代合唱中,因此當代合唱的音色并非是千篇一律的。合唱團采用何種音色演唱并沒有對錯,用錯了地方的音色才是錯誤。但無論以何種標準來衡量,“純凈的音質、寬廣的力度、多彩的音色”這三個要求都是合唱團能夠突飛猛進的基礎。近年來,國內合唱團在音質上成績斐然,當有了好聽的音質后就要關注合唱的表現(xiàn)力,即合唱團應具有寬廣的力度和多彩的音色以表現(xiàn)音樂。
3.表演藝術:
登上了舞臺的指揮就不再依靠語言來溝通,而是用手通過合唱團與觀眾“對話”。作為優(yōu)秀的指揮應當言之有物、聲形統(tǒng)一。“言之有物”即是指揮的手上要對于音樂有所闡述,“聲形統(tǒng)一”則是指揮的動作應與音樂相吻合。指揮要千萬警惕不要將指揮藝術技術化,不要用指揮法來代替一切,沒有“音樂”的指揮動作便成了體操。
更進一步,如果我們知道了指揮的三個藝術空間,就會發(fā)現(xiàn)并感覺到自己缺少的東西還很多,學的東西可能太單一了。當指揮有了“三個藝術空間”的廣角,就能夠為自己查漏補缺,指揮對合唱藝術了解的廣度和深度應該是永無止境的。
三、以《雪花》為例說明
作為一位指揮,對作品研究是必須做的功課;而將作品按照以上表格的形式分析整理有利于掌握作品概貌,有助于指揮理解記憶結構龐大的作品。
從蕭白先生繪制的表格中可以看出,作品《雪花》是一首復三部曲式結構的作品,同時可以看作是“奏鳴曲式的復三部”,全曲跨越了很多“力度的階梯”(力階)。
作品前兩句即全曲的第一個主題,速度是69,力度為輕(piano),音區(qū)適中,兩句中第二句為第一句的模仿。在作品演唱中要依據(jù)作品分句的特點,該句中“花”“飄”是有連線的,應與“無連線的音”相區(qū)分。很多合唱團將前兩句處理得十分輕柔安靜,但蕭白先生認為這種處理是值得商榷的。
如第一句,該句并非是一整句,而是由兩個樂節(jié)組成一個重音,因此與單一重音的樂句不同,形成了兩個重音構成的樂句。按照兩個重音的方式演唱,則顯得活躍并富于動力。這些都是在作品詮釋中易被忽略的問題。同時,后面樂句的擴展也充分印證了“一樂句雙重音”觀點的正確性。
作品中1至16小節(jié)是一個完整的段落,由開始的主題句變?yōu)閮陕暡康慕诲e,并以復調手段達到情緒推進的效果;而13小節(jié)則是該段力度與情緒的最高點,只有表現(xiàn)出這種力度動態(tài)變化,才可充分而生動地展現(xiàn)音樂中的情緒。此外,很多合唱團會將穩(wěn)定的音高等同于穩(wěn)定的力度,蕭白先生認為這是錯誤的,在作品中哪怕是長音,也應該用變化力度來表現(xiàn)其內涵。
第15小節(jié)是作品《雪花》的第二個主題,該主題出現(xiàn)時力度為最弱(pianissimo),速度為52,節(jié)奏上一拍一音且無別的因素,因此應演唱得十分安靜穩(wěn)定。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的安靜往往并非絕對安靜,而是通過動與靜的結合與對比來展現(xiàn)安靜的意境。同時,這里的安靜不能以“虛弱”來表現(xiàn),而應是“大氣”的安靜,應將氣息連成線,以長句長氣和飽滿的聲音來表現(xiàn)大雪無痕的意境。
第一段與第二段雖然都是描寫雪花,卻是兩種不同的意境,第一段是對于雪花充滿熱情的贊美,第二段則是人對于雪花的探求。作為指揮,要以音樂結構中的差異為基礎,對音樂形象做出區(qū)別。
中段出現(xiàn)在明亮的G大調上,同時使用了穩(wěn)定的主和弦,作曲家以此來表現(xiàn)人對于大自然的贊美。此處雖然明亮,卻不能演唱得像戰(zhàn)歌,演唱時咬字不可“兇”,不可“硬”。
當完成了三大主題的處理后,還應當精細地處理其中的過渡,最終完成作品。只有這樣根據(jù)樂譜仔細分析、精細處理,才可以完美地詮釋作曲家所要表達的情懷。
2017年7月,蕭白先生完成了《合唱指揮藝術——指揮的美學思維與藝術實踐》一書。在后記中,他寫道:“到此應該結束這本書的延伸了,但,延伸卻是永恒的。我想用這本書作為我60年指揮生活的終結,但,指揮藝術沒有終點,正等待你繼續(xù)走下去。路雖漫長,但,你已在路上?!?/p>
從2005年至2022年,蕭白先生一直擔任著上海愛樂合唱團的藝術指導。該團《致音樂(合唱)界的前輩、同仁和老師們的函》中寫這樣寫道:“蕭白先生熱愛祖國,傾其畢生精力將音樂藝術服務于社會主義建設和全國各階層人民。他一生兢兢業(yè)業(yè),為音樂、為歌劇、為合唱事業(yè)獻出了無私的愛和終身的奉獻。為我國音樂界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財富和不朽的音樂作品。”
讓我們把對蕭白先生的哀悼與懷念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讓蕭白先生未盡的對合唱藝術的探究與實踐,在我們的手中得到傳承、發(fā)揚與光大!愿蕭白先生的睿智、儒雅、胸懷、學識、氣質永遠留在人們心間。敬愛的蕭白先生、慈祥的父親,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