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磊 王宏棣 畢克新 李晨琦 閆 超 趙思淼
(黑龍江省木材科學研究所,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1)
一次性木筷屬于食品接觸類產品,產品類型主要包括元祿、天削、單支、利久四個類別,主要作為出口產品銷往日本、韓國、美國、歐洲及中國臺灣地區(qū)[1]。據海關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9 年1~8 月木、竹制一次性筷子出口數量為114 296.49 噸,木筷產量約占整體產量的2/5,同比整體產量略有下降,但高端一次性木筷產品的市場容量及價格卻有所增加。目前從進口原木到木筷產品實現完整加工的企業(yè)僅占約30%,多數企業(yè)以采購半成品再進行精加工的生產和銷售方式[2],此種供需模式的產生,提高了整個行業(yè)的集約化程度及產品質量控制水平,這就需要與之相匹配的規(guī)范性標準作為技術支撐和產品質量評價依據。與此同時,隨著人們對食品接觸物質安全意識的提高,亦需確保理化性能、衛(wèi)生條件及檢驗判斷指標符合GMP 相關要求[3-6]。
GB 19790.1-2005《一次性筷子第1 部分:木筷》標準頒布實施已有十幾年之久,隨著木筷用原料的短缺,木筷的質量、品種、加工工藝及應用范圍均發(fā)生了較大變化。新版標準GB/T 19790.1-2021 于2021 年3 月9 日正式頒布實施,本文針對修訂的主要內容、原則和依據進行了詳細的解讀,以便于標準使用者能更好的理解且運用該標準,以期有效地指導和規(guī)范企業(yè)生產。
本次修訂對原版標準中的規(guī)范性技術要素進行了重新界定、規(guī)范和定義。明確了術語和定義中的歧義問題,并對引用標準中相關術語和定義進行統(tǒng)一化更新;重新細化了木筷分類,新增利久型木筷,同時對其規(guī)格尺寸等方面進行限定及要求。
1.1.1 修改了范圍
將范圍中第3 條即適用樹種的內容歸納至要求里,符合標準制定原則及行業(yè)標準的統(tǒng)一性。
1.1.2 修改了術語和定義
修改了“分體”的定義,消除了與“中縫”定義中互相解釋的現象;增加了“正面”的定義;修改了“大頭端面”、“小頭端面”的定義,明確指出兩端面均以“正面”作為參考面,不易產生理解上的歧義;按照GB/T 4823-2013《鋸材缺陷》標準[7],將“樹脂條”修改為“樹脂囊”。
1.1.3 修改了分類
優(yōu)化了圖示說明,明確分類名稱,根據目前市場需求及產品市場占有率,本次修訂增加了利久型木筷,該產品主要作為出口型中高檔產品,需合理規(guī)范以進行標準化生產,并進行了相應的限定與要求。
1.2.1 規(guī)格尺寸及公差
木筷的規(guī)格尺寸及公差要求項是對產品質量檢驗的基礎性評價條件,在相關技術指標和要求中,新版標準重新規(guī)定了A 型、B 型木筷的倒角高度和測量方法。在A 型、B 型木筷中其倒角高度的含義旨在表示木筷端頭截面棱角投影尺寸,其尺寸范圍在0.7 mm 左右,在實際測量中不易準確定位與檢測。從棱角測量的準確性、可操作性及與整體倒角長度的關聯性考慮,將其修改為“端面倒角長度”(圖1)。
圖1 倒角尺寸對比情況
D 型木筷——利久型木筷,主要出口日本,其特征為兩側端面分開且尺寸相同,又名“夫婦利久”。端面尺寸以中間斷面寬度k1和小端斷面寬度k2表示。結構如圖2,圖示部分以存在連體部分進行說明,可有效區(qū)分其使用方向,部分不含連體形態(tài)木筷可參考規(guī)范中其他數據。標準針對利久型木筷的結構特點,對其相應的規(guī)格尺寸及公差特性進行了合理規(guī)范,如:頂端中縫長度n 主要作用為區(qū)分木筷的方向,其公差范圍確定相對較大為±3.0 mm。
圖2 D 型木筷結構
1.2.2 形位公差和外觀質量
新版標準規(guī)范了木筷缺陷的性能類別,將部分加工質量和尺寸相關缺陷內容如:側面彎曲、正面彎曲、中縫張口和中縫偏移度等調整為形位偏差,而部分材質及加工缺陷內容如:節(jié)子、樹脂囊、水線、變色等材質自身缺陷及毛刺、端面青色、端面損傷等調整為外觀質量。
端頭青色為外觀質量評價中較為重要的參數之一,標準規(guī)定此缺陷在任一等級評定中均不允許有。其原因在于:木材軟化蒸煮時,木材中抽提物、水質等因素導致端頭變黑。因此,建議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嚴格控制蒸煮工藝,避免端頭青色現象的產生,從而降低后續(xù)漂白工藝的使用頻率[8-9]。
新版標準中修改了端面損傷的外觀要求,原標準中關于三等品端面損傷的限定,未考慮到不同木筷端面尺寸的差異性,所有類型均以端面損傷面積小于10 mm2量化的,再經換算得出損傷占總測算面積的比例,并對涉及的木筷類型進行該項指標的驗證試驗(表1),C 型木筷損傷程度達整支木筷的43.2%,已對使用功能產生了影響。故新版標準綜合各方面結果對其損傷比例進行重新修訂,即“面積小于端面的30%”,滿足木筷基本功能及評定指標的科學、合理和可操作性。
表1 不同類型木筷端面損傷試驗結果
1.2.3 檢驗規(guī)則及抽樣方案
檢驗規(guī)則的設置需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資源,并根據產品自身特性確定不同的檢驗技術指標、功能性和差異性。原標準中關于抽樣方案,是將所有檢驗項目均設定為一次性抽樣方案,在實際應用中抽樣及判定方法的可操作性差,并缺乏科學性。本標準對檢驗分類、抽樣方案及判定原則進行補充說明,并根據木筷在生產和應用環(huán)節(jié)中不同檢驗項目及質量特征分別判定,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抽樣方案,有效彌補了原標準的誤判風險,同時降低了產品抽樣成本。
由表2 可知,規(guī)格尺寸和外觀質量可按GB/T 2828.1—2012《計數抽樣檢驗程序第1 部分:按接收質量限(AQL)檢索的逐批檢驗抽樣計劃》正常檢驗中的二次抽樣方案抽樣,根據鑒別力情況的差異對檢驗水平區(qū)分判定[2]。依據產品要求AQL 參考值通常在4.0~6.5,木筷的規(guī)格尺寸、形位公差性能較穩(wěn)定,鑒別力相對較低,出現不一致可能性較小,適合采用水平I 的抽樣方案,接收質量限為AQL=6.5;而外觀質量鑒別力相對較高,出現不一致可能性較大,適合于采用水平II 的方案,但由于其性能特征判定類別較多,接收質量限確定為AQL=4.0[10-13]。
表2 抽樣方案對比
感官要求的不合格指標性能屬于臨界性缺陷(critical defects),需根據產品的樣本量直接抽檢,不采納接受限和拒收限數值的限定。因為即使進行一次抽樣方案,樣品也有不合格判定數。而GB/T 2828.1-2012 抽樣方案的限定在此區(qū)間會允許相應數量的不合格數,所以關于感官要求不符合標準規(guī)定值時,直接判定為不合格。而含水率在測試中由于條件的差異性其結果會有相應偏差,因此在檢驗后不合格有復檢的機會。
當今世界各國非常重視食品衛(wèi)生安全問題,對與國民身體健康的食品接觸材料提出了很高的標準要求[14-16]。
本次標準修訂中對微生物及二氧化硫指標進行驗證試驗(表3),隨機抽取了木筷生產企業(yè)樣品23 批次,產品覆蓋木筷東北地區(qū)主要產地,驗證結果為:大腸菌群、致病菌(沙門氏菌)、二氧化硫均未檢出,霉菌<10 cfu/g。按照GB 14934-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消毒餐(飲)具》的附錄A 和附錄B 規(guī)定檢驗微生物指標中大腸菌群(發(fā)酵法/50 cm2或紙片法/50 cm2),按照附錄C 要求檢驗致病菌(沙門氏菌/50cm2),要求為不得檢出;按照GB4789.15-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霉菌和酵母計數》規(guī)定檢驗霉菌,指標為霉菌≤50 cfu/g(mL);理化性能指標中的二氧化硫檢測方法參照GB 31604.32-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接觸材料及制品 木質材料中二氧化硫》測定,檢驗結果參照GB2760-2014《食品添加劑的使用》中二氧化硫的最大殘留量限量值及JECFA(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評估二氧化硫的ADI 值(每日允許攝入量)0~0.7 mg/kg[17-21],得到二氧化硫的特定遷移限量=0.7mg/kg×60kg/kg×20%=8.4mg/kg(其中20%為假設目標物總暴露量中來源于食品接觸材料的貢獻率),初步確定二氧化硫遷移限量≤10 mg/kg。
表3 二氧化硫及微生物指標
2019 年10 月,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標準技術司根據國家衛(wèi)健委在《關于通報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目錄和食品相關標準清理整合結論的函》的要求規(guī)定:現行標準制定內容涉及食品安全要求,與現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要求一致或食品安全要求已被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代替,需刪除相應的食品安全要求,所以本標準在本次修訂中刪除了微生物指標和二氧化硫浸出量指標,保留了基礎通用和技術引領等內容,涉及食品接觸材料要求的微生物指標及二氧化硫指標部分,目前還未形成相應標準,需待廣州海關技術中心主持的《食品接觸用竹、木材料和軟木材料及制品》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編號:SPAQ-2014-16)頒布實施后,關于形成遷移物指標和殘留物指標等食品安全特性會有明確技術要求,現階段對此部分內容的檢驗可參考本標準中驗證試驗部分的檢驗方法及指標。
本文就標準修訂的必要性、內容及依據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解讀,指明了食品接觸材料——木筷中二氧化硫及微生物指標及檢驗方法??捎行е笇a、規(guī)范流通市場并對其進行科學的監(jiān)督管理,同時對教學、科研等相關部門人員的掌握和理解具有現實意義。新標準的實施也需要在實際應用中進一步的檢驗和驗證,并不斷對標準內容進行完善和更新,建議質檢部門與行業(yè)協會緊密配合,加強對該產品的質量認證和質量監(jiān)管,使一次性木筷行業(yè)有序、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