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婭,樓永倞,余璐,李艷玲,余脈雯
作者單位:武漢漢陽艾格眼科醫(yī)院屈光手術科,湖北 武漢 430000
目前中低度近視的治療以屈光手術為主,包含角膜及眼內屈光手術,SMART 手術是新型表層角膜屈光手術,可一次性完成角膜上皮切割,實現屈光不正的精確矯正,而有晶狀體眼后房型人工晶狀體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屬于標準眼內屈光手術,在中高度近視中具有較好矯正效果[1-2]。近年來,隨近視人數手術期望日益提高,通過屈光手術消除低階像差改善視力已無法滿足病人需求,甚至出現夜間視力下降、眩光、復視等高階像差問題,嚴重影響病人術后視覺質量[3-4],但尚未見ICL、SMART 術對中低度近視病人高階像差、視覺質量影響的報道。另外,近視發(fā)生發(fā)展可能與眼底血管血流動力學改變密切相關[5],但屈光手術能否通過影響眼底血流動力學來控制近視進展尚不得知,故本研究選取148例中低度近視病人,從高階相差、對比敏感度、眼血流動力學等方面分析ICL、SMART術效果,為臨床選取個體化手術方案提供循證支持。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武漢漢陽艾格眼科醫(yī)院中低度近視病人148 例(148眼),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將符合標準病人按照1∶1分配,依據就診順序排序1~148,每位病人賦予1 位隨機數,而后將隨機數依據大小依次排序,隨機數序號為1~74 號者為ICL 組,75~148 號者為SMART 組,各74 只眼。兩組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BMI)、球鏡、中央角膜厚度、柱鏡、患眼位置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世界醫(y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見表1。納入標準:(1)近視度數-1.50~600 D,散光度數不足-4.00 D;(2)年齡范圍為18~40 歲,男女不限;(3)精神健康;(4)屈光度2 年內基本穩(wěn)定,停戴軟性角膜接觸鏡2 周以上或停戴硬性角膜接觸鏡1個月以上;(5)具備手術指征;(6)病人知曉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結締組織疾?。唬?)自身免疫疾?。唬?)其他眼部疾??;(4)眼部手術史;(5)瘢痕體質;(6)嚴重并發(fā)癥;(7)依從性差。
表1 中低度近視148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1.2 方法 兩組手術均由同一臨床經驗豐富的醫(yī)師團隊進行操作,術前均行裸眼視力(UCVA)、非接觸眼壓測量、眼底檢查、綜合驗光儀驗光、裂隙燈眼前節(jié)檢查,術后常規(guī)滴加0.1%氟米龍及可樂必妥滴眼液,4次/天。
ICL 組:施行ICL,術前40 min 點滴復方托吡卡胺散瞳,每10 min點滴1次,以瞳孔散大為準。分別于顳側做一約3.0 mm 透明角膜切口,前房注入黏彈劑,推注器將ICL 植入前房,ICL 緩慢展開同時調整其位置,利用特制調位鉤將腳襻埋至虹膜內側面,確保ICL 位置居中,清除前房黏彈劑,水密切口,術畢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1次,無需包扎。
SMART 組:施行SMART,術前溫平衡液沖洗結膜囊,碘伏消毒,鹽酸丙美卡因滴眼液滴眼麻醉,充分暴露角膜,三角棉擦拭表面,應用準分子激光切削角膜上皮及基質,并采用智能脈沖技術,根據系統默認光學區(qū)切削,平衡鹽溶液沖洗基質切削面,術畢配戴角膜軟性接觸鏡,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1次,無需包扎。
1.3 觀察指標 (1)兩組術前、術后1 周、1 個月、6個月最佳矯正視力(BVCA)、UCVA、安全指數、有效指數。有效指數=術后UCVA/術前BVCA,安全指數=術后BCVA/術前BVCA。
(2)兩組術前、術后1 周、1 個月、6 個月客觀散射指數(OSI)、MTF截止頻率(MTF cutoff)、斯特列爾比(SR)。應用雙通道視覺質量分析系統(OQAS)檢查,其中MTF cutoff 越高,人眼成像質量越好;SR 越接近1,光學質量越好;OSI 越大,散射越嚴重,對視覺質量影響越大。
(3)兩組術前、術后1 周、1 個月、6 個月低頻段(3 cpd)、中頻段(6 cpd)、中頻段(12 cpd)。BVCA下,明光無眩光狀態(tài)時應用美國Vector Vision 公司生產CSV-1000E 型對比敏感度測試儀測量,并將結果轉換為對比敏感度函數(CSF)值進行統計分析。
(4)兩組術前、術后1 周、1 個月、6 個月垂直彗差、球差、總高階像差。應用意大利Optikon 公司生產的全眼波前像差分析儀每只眼測量3~5次。
(5)兩組術前、術后1 周、1 個月、6 個月眼動脈(OA)、睫狀后動脈(PCA)、舒張末期流速(Vd)、收縮期血流速度峰值(Vs)。應用東芝PV 600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11 MHz,測量3次,取均值。
(6)兩組并發(fā)癥,包含角膜霧狀混濁(haze)、光暈、眼壓升高、干眼癥。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3.0 進行分析。資料中的計量數據,均通過正態(tài)性檢驗,以±s 描述。兩組間的比較為成組t 檢驗或校正t 檢驗。重復觀測資料則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組間比較LSD-t檢驗+兩組內比較差值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及率描述。組間比較為χ2檢驗或校正χ2檢驗。統計推斷的檢驗水準α=0.05。重復測量分析之時間維度的多次比較按Bonferroni校正法調整檢驗水準。
2.1 手術效果相關指標比較 術前、術后1 周、1 個月、術后6 個月兩組BVCA、UCVA、安全指數、有效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個月、6 個月兩組BVCA、UCVA 均優(yōu)于其術前(P<0.017)。見表2。
表2 中低度近視148例兩組手術效果相關指標比較/±s
表2 中低度近視148例兩組手術效果相關指標比較/±s
注:BVCA為最佳矯正視力,UCVA為裸眼視力。
組別ICL組術前術后1周術后1個月術后6個月SMART組術前術后1周術后1個月術后6個月整體HF系數組間比較,F,P值組內比較,F,P值交互作用,F,P值例數74 BVCA UCVA 安全指數有效指數0.49±0.05-0.60±0.05-0.77±0.06-0.84±0.07 0.95±0.22 0.82±0.18 0.72±0.08 0.65±0.10 1.22±0.45 1.57±0.52 0.68±0.21 1.67±0.18 1.47±0.22 1.33±0.13 74 0.50±0.03-0.59±0.03-0.76±0.09-0.82±0.08 0.861 1 8.07,0.005 662.50,<0.001 0.41,0.664 0.93±0.25 0.83±0.16 0.70±0.10 0.67±0.12 0.759 2 0.03,0.855 87.91,<0.001 0.63,0.534 1.66±0.20 1.40±0.21 1.34±0.12 0.921 2 1.85,0.176 123.86,<0.001 1.73,0.190 1.18±0.36 1.52±0.58 0.72±0.33 0.911 7 0.21,0.645 156.02,<0.001 0.54,0.463
2.2 視覺質量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視覺質量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周、1 個月、術后6 個月ICL 組OSI 低于SMART 組,MTFcutoff、SR高于SMART組(P<0.05)。見表3。
表3 中低度近視148例兩組視覺質量指標比較/±s
表3 中低度近視148例兩組視覺質量指標比較/±s
注:OSI 為客觀散射指數,MTF cutoff 為MTF 截止頻率,SR 為斯特列爾比。
組別ICL組術前術后1周術后1個月術后6個月SMART組術前術后1周術后1個月術后6個月整體HF系數組間比較,F,P值組內比較,F,P值交互作用,F,P值例數74 OSI MTF cutoff/(c/d)SR 1.96±0.75 1.40±0.63 0.80±0.31 0.75±0.28 15.55±3.53 23.22±4.30 30.08±5.52 33.25±4.78 0.13±0.02 0.18±0.05 0.30±0.10 0.34±0.11 74 0.12±0.04 0.14±0.06 0.17±0.08 0.20±0.13 0.748 6 159.41,<0.001 95.55,<0.001 22.54,<0.001 2.02±0.63 1.73±0.61 1.05±0.29 0.86±0.32 0.753 3 21.95,<0.001 171.14,<0.001 2.08,0.126 14.73±4.16 19.88±4.61 25.52±4.87 27.10±4.55 0.977 5 92.56,<0.001 328.44,<0.001 9.13,<0.001
2.3 對比敏感度指標比較 兩組術前明光無眩光狀態(tài)下對比敏感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周、1 個月、術后6 個月ICL 組明光無眩光狀態(tài)下3 cpd、6 cpd、12 cpd 對比敏感度高于SMART組(P<0.05)。見表4。
表4 中低度近視148例兩組對比敏感度指標比較/±s
表4 中低度近視148例兩組對比敏感度指標比較/±s
組別ICL組術前術后1周術后1個月術后6個月SMART組術前術后1周術后1個月術后6個月整體HF系數組間比較,F,P值組內比較,F,P值交互作用,F,P值74 90.17±5.30 95.12±9.43 105.70±10.89 112.10±11.31 60.74±4.35 73.53±5.92 84.59±6.36 87.75±6.41 20.69±2.35 26.70±3.89 30.38±4.08 34.44±4.46 74 88.86±7.13 90.32±8.71 96.41±9.31 101.23±9.52 0.974 7 71.24,<0.001 111.10,<0.001 8.60,<0.001 60.99±4.82 68.94±5.05 78.59±8.27 82.47±5.57 0.944 0 70.76,<0.001 483.76,<0.001 8.08,<0.001 19.98±3.63 23.29±3.51 25.63±3.91 30.03±4.11 0.963 9 112.85,<0.001 259.31,<0.001 8.65,<0.001例數3 cpd 6 cpd 12 cpd
2.4 全眼像差指標比較 術前、術后1 周、1 個月、術后6個月兩組垂直彗差、球差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周、1 個月、術后6 個月ICL組總高階像差低于SMART組(P<0.05)。見表5。
表5 中低度近視148例兩組全眼像差指標比較/±s
表5 中低度近視148例兩組全眼像差指標比較/±s
組別ICL組術前術后1周術后1個月術后6個月SMART組術前術后1周術后1個月術后6個月整體HF系數組間比較,F,P值組內比較,F,P值交互作用,F,P值例數74垂直彗差球差總高階像差0.25±0.09 0.19±0.05 0.14±0.04 0.12±0.03 0.31±0.11 0.22±0.04 0.16±0.05 0.14±0.04 0.28±0.10 0.21±0.05 0.15±0.02 0.12±0.01 74 0.26±0.07 0.20±0.06 0.15±0.05 0.11±0.05 0.880 3 1.16,0.283 175.62,<0.001 1.19,0.307 0.29±0.13 0.21±0.06 0.17±0.04 0.13±0.05 0.563 4 1.54,0.217 144.34,<0.001 1.20,0.275 0.30±0.08 0.27±0.06 0.23±0.05 0.16±0.04 0.712 3 115.67,<0.001 178.82,<0.001 7.55,0.001
2.5 眼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術前、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術后6 個月兩組眼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中低度近視148例兩組眼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cm/s,±s)
表6 中低度近視148例兩組眼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cm/s,±s)
注:Vd為舒張末期流速,Vs為收縮期血流速度峰值。
組別ICL組術前術后1周術后1個月術后6個月SMART組術前術后1周術后1個月術后6個月整體HF系數組間比較,F,P值組內比較,F,P值交互作用,F,P值例數74眼動脈Vd 眼動脈Vs 睫狀后動脈Vd 睫狀后動脈Vs 5.82±1.33 3.33±0.56 6.00±1.23 6.63±1.31 20.23±3.32 16.66±4.11 20.08±3.24 25.60±4.05 7.67±2.37 4.42±1.25 7.51±2.34 8.87±2.68 35.53±7.75 30.10±5.56 34.49±6.67 42.21±7.17 74 36.04±6.65 29.75±6.33 35.06±5.72 41.88±7.69 0.977 0 0.04,0.844 77.84,<0.001 0.20,0.815 5.66±1.57 3.41±0.58 5.93±1.37 6.47±1.51 0.899 5 0.57,0.451 188.43,<0.001 0.30,0.742 20.56±3.00 15.91±3.76 19.93±3.42 24.47±5.29 0.943 0 1.88,0.172 128.57,<0.001 1.04,0.355 7.38±2.81 4.57±1.17 7.38±2.52 9.10±1.88 0.920 3 0.00,0.952 107.64,<0.001 0.45,0.640
2.6 并發(fā)癥 術后6 個月內,兩組haze、光暈、眼壓升高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43,P=0.512)。見表7。
表7 中低度近視148例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例(%)
隨檢查設備、手術設備不斷完善及眼科醫(yī)生對中低度近視認識的深入,眼屈光手術已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現已由準分子激光角膜屈光角膜切削術(PRK)、準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鑲術(LASIK)逐漸轉變?yōu)榻浬掀史肿蛹す馇庑越悄で邢餍g(TransPRK),激光直接在角膜表面切削上皮及基質層,整個過程一步完成,加以術中無需制瓣,能有效避免不全瓣、不規(guī)則瓣等并發(fā)癥,縮短手術時間,減輕病人疼痛,提高術后早期視力[6-8]。2014年,智能脈沖技術開始用于TransPRK 術,即SMART術,較其他表層手術而言,角膜切削面更平滑,視力恢復更快。ICL 術的出現進一步拓寬了屈光手術適應人群,使中高度近視、角膜偏薄及部分圓錐角膜病人從中獲益[9]。目前,SMART 術、ICL 術在近視中效果均已得到臨床證實[10-11],但尚未見兩者對比研究報道,本研究從視力、全眼像差、對比敏感度、視覺質量等多個維度展開分析,以期指導臨床治療。
本研究數據顯示,術后1 個月、術后6 個月兩組BVCA、UCVA 優(yōu)于術前,這可能是由于ICL 術是將縮小版鏡片植入眼球,能有效保留人眼調節(jié)能力,獲得更為理想視力[12],而SMART術可通過改變激光切削幾何形狀使脈沖排布精密,術后基質床更加平滑,利于角膜上皮遷移生成,視力早期恢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見SMART、ICL術均能改善中低度近視病人視力。同時從表2 數據發(fā)現,術后1 周、3 個月兩組安全性指數均超過1,考慮原因與以下兩方面有關,一方面是原矯正近視鏡片物像縮小,另一方面是鏡片改變眼球屈光光學系統,從而影響視力矯正[13-14]。但需注意的是,本研究僅統計術后1 周、3 個月、術后6 個月BVCA、UCVA 及安全性指數,隨時間推移及視力恢復,安全性指數升高還是降低仍是未知,尚需日后進一步研究證實。
大多數病人經屈光手術矯正后,雖能獲得相對理想視力,但仍存在視物模糊、眩光、夜間視物有光暈等問題,嚴重影響視覺質量[15-16]。其原因可能與對比敏感度、角膜高階像差下降有關,故本研究納入對比敏感度、全眼像差、MTFcutoff、OSI、SR等視覺質量相關指標。馬春霞等[17]對比ICL 術、LASIK 術矯正高度近視前后MTFcutoff、SR、OSI 的差異發(fā)現,前者在各項指標改善方面均優(yōu)于后者。李麗等[18]學者發(fā)現,ICL 術較飛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質透鏡切除術(SMILE)而言對高度近視病人對比敏感度改善作用更為明顯,矯正效果更加理想。吳雅穎[19]發(fā)現,ICL 術在高階像差、球差等方面改善作用優(yōu)于SMILE 術。杜玉芹等[20]指出,SMART 術、SMILE 術矯正近視及散光均具有良好預測性、穩(wěn)定性及安全性,但尚未見SMART術對中低度近視病人視覺質量的影響,能否與SMILE 或ICL 取得同等效果尚不得知,故本研究發(fā)現術后1 周、1 個月、術后6 個月ICL組OSI、總高階像差低于SMART 組,MTFcutoff、SR、對比敏感度高于SMART 組(P<0.05),可見與SMART 術相比,ICL 術能更為有效提高中低度近視病人視覺質量。考慮原因為,ICL 術能保留角膜完整性,矯正屈光不正,加以人工晶體可放大視網膜成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明光無眩光狀態(tài)下對比敏感度,提高視覺質量[21]。而SMART術通過激光切削角膜組織,改變角膜基質層形狀同時,引起角膜頂部光學性質變化,導致引入光線發(fā)生折射,增加成像差,降低對比敏感度,影響視覺質量。
人體欲維持正常視網膜生理功能,須有充足血供。既往研究表明,近視特別是中高度近視病人眼球血管壁變化很大,早年即可出現微循環(huán)血管床老年性改變、視網膜動脈和小動脈肌層局限性破壞,進而形成脈絡膜大血管血栓,阻塞視網膜血管[22]。有學者認為,上述病理變化與眼底血管血流動力學改變互為因果,加強近視病人眼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十分重要[23]。本研究數據顯示,術后1 周兩組PCA、OA 的Vd、Vs 均低于術前,這可能與手術創(chuàng)傷有關,術后1 個月后上述指標逐漸趨于術前水平,說明ICL、SMART 術對中低度近視病人血流動力學影響是短暫性的,并未產生原因影響。此外,ICL 組、SMART 組分別出現4 例、3 例并發(fā)癥,經對癥治療后均得到緩解。
綜上所述,ICL術、SMART均對中低度近視具有良好矯正作用,特別是ICL,有助于增加對比敏感度,提高視覺質量,但本研究初步探識兩種術式中低度近視病人中應用價值,關于其遠期療效仍需進一步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