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寧軍
廣東省中山市中醫(yī)院,廣東 中山 528400
頸椎病是因頸椎退行性病變而引發(fā)的以肩胛部疼痛、頸痛、眩暈、肌肉萎縮、上肢麻木為主要臨床癥狀的疾病,其中以頸痛為常見的臨床表現[1]。現階段,手術及保守治療是頸椎病治療的主要手段,其中手術治療方法較多,但會造成一定損傷,患者選擇性較低。而保守治療包括物理療法、藥物治療、康復治療等,患者雖可從中獲得一定治療效果,但僅可短暫緩解臨床癥狀,無法達到根治效果[2]。中醫(yī)學認為頸椎病的發(fā)生與患者正氣不足、風寒濕邪侵襲等因素相關,并指出本病屬本虛標實指征,以氣虛為本,氣滯、痰瘀、瘀血為標,氣滯血瘀為本病病機所在,故治療以疏經通絡、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原則[3-4]。鑒于此,本研究采用藥罐療法聯合手法推拿治療氣滯血瘀型頸椎病,旨在探究其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88例氣滯血瘀型頸椎病患者,本研究獲倫理委員會批準。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4例。對照組女25例,男19例;年齡38~70歲,平均(53.02±3.12)歲;病程1~7年,平均(3.60±0.78)年。研究組女27例,男17例;年齡36~68歲,平均(52.84±3.91)歲;病程1~6年,平均(3.52±0.74)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符合《頸椎病的分型、診斷及非手術治療專家共識》[5]中頸椎病診斷標準:經X線片檢查椎體間關節(jié)位異常;伴有交感神經、頸性眩暈等癥狀;旋頸試驗呈陽性;頸部僵硬;頸椎曲度改變。中醫(yī)符合《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6]中氣滯血瘀型診斷標準:頭暈目眩,耳聾耳鳴,惡心嘔吐,頸肩部疼痛劇烈,疼痛部位固定,入睡困難,多夢易醒,手指麻木,舌質紫暗,脈弦。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肩頸部走罐出痧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既往存在頸椎手術史;嚴重肺心??;血液系統疾??;其他系統惡性腫瘤;病歷資料不全;精神疾病,無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手法推拿治療:使患者保持側臥位,放輕松,采用揉法按摩頸椎兩側肌肉及組織,于肩背部行分筋理筋、提拿手法,按壓雙側夾脊穴、風池穴、頸百勞穴,再行頸部拔伸松動;隨后更改體位為仰臥位,操作者位于其頭端,上身前傾,雙腳踩穩(wěn)床板,右手緊握下頜,左手托住枕部,按照前后方向拉動,20 min/次,1次/d,每6 d治療為一個療程,共治療兩個療程。研究組于上述基礎上聯合藥罐療法:選用身痛逐瘀方,組方如下:香附、羌活、秦艽各6 g,五靈脂、川芎、沒藥、地龍各12 g,當歸、桃仁、紅花各18 g,甘草12 g。治療時將上述組方中藥物裝入布袋,加水煎煮1 h,于治療前10~20 min將藥物放入竹罐中,與中藥共煮10~20 min備用。使患者保持俯臥位,將煮好的竹罐(直徑為3~5 cm,高6~8 cm)倒扣于干毛巾上,甩出多余藥液,待溫度涼至50~60 ℃時將其吸附于患者雙側頸夾脊穴處,留罐5~8 min,1次/d,每6 d為一個療程,共治療兩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 ①中醫(yī)證候積分: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評估治療前及治療兩個療程后患者各癥狀改善情況,采用0、2、4、6分評分法,癥狀越嚴重,評分越高。②疼痛評分:于治療前及治療兩個療程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頸部疼痛程度,滿分10分,疼痛感越強,評分越高[8]。③血液流變學:于上述時間采集清晨空腹肘靜脈血5 mL,使用全自動血液流變儀測定全血低切、高切黏度、血漿濃度、血沉。
1.7 療效判定 依據《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6]評估治療效果,治療后眩暈、肢體麻木、頸部疼痛等癥狀全部消失,頸部可自由活動為治愈;治療后,患者眩暈、肢體麻木、頸部疼痛等癥狀較治療前明顯好轉,頸部可自由活動為顯效;治療后,眩暈、肢體麻木、頸部疼痛等癥狀好轉,頸部活動輕微受限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
2.1 臨床療效 治療總有效率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中醫(yī)證候積分及VAS評分 治療前,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及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及VAS評分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及VAS評分比較 (分,
2.3 血液流變學指標 治療前,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各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
中醫(yī)學將頸椎病歸結為“眩暈”范疇,認為本病發(fā)生及發(fā)展與氣血虧虛、痰濁中阻、肝陽化風、瘀血內阻等因素相關,又因患者正氣虧虛、衛(wèi)外不固、風寒濕邪侵襲,從而引發(fā)眩暈。頸椎病在內因及外因共同作用下而發(fā)病,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為內因,頸部長期勞損為外因。由此可見,氣血運行失常、瘀血阻絡為頸椎病病機所在,在臨床治療中應以行氣活血化瘀為基本大法[9]。
推拿是中醫(yī)外治法的一種,具有安全方便、效果確切等特點,經脈血氣不通是導致頸椎病的主要因素,治療以推按經道,促使郁結散去,則可達到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VAS評分、各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表明藥罐療法聯合手法推拿在氣滯血瘀型頸椎病治療中效果確切,能夠有效緩解各臨床癥狀,減輕頸椎疼痛,促進局部血流恢復。究其原因可知,手法推拿治療可達溫經散寒、行氣祛瘀之效,還可改善氣滯血瘀所引發(fā)的各功能障礙,具有安全可靠等特點。推拿中選擇的夾脊穴為經外奇穴,具有舒筋活絡、調節(jié)臟腑的功效;風池穴可緩解頸部肌肉痙攣,促進頸項血液循環(huán);頸百勞穴活血祛瘀、通絡止痛。諸穴合用,有助于改善局部組織微循環(huán),加快局部血流,調節(jié)脊神經及交感神經興奮性,達到改善機體內能的效果[10]。藥罐療法是拔罐療法的一種,采用的身痛逐瘀方始載于《醫(yī)林改錯》,組方中香附、五靈脂行氣活血;羌活解表散寒、祛風除濕;秦艽、地龍宣痹通絡;川芎、沒藥活血止痛;當歸補血活血;桃仁、紅花活血祛瘀止痛;甘草調和諸藥[11]。同時將藥物直接作用于雙側夾脊穴,有助于調整督脈經氣、活血通絡,且在藥罐作用下有助于藥物更好滲入肌膚腠理,減輕疼痛[12]。
綜上所述,藥罐療法聯合手法推拿治療氣滯血瘀型頸椎病可獲得確切效果,患者椎-基底血流及各臨床癥狀均得到有效改善,頸椎疼痛程度減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