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秋艷,曹春艷
基于用戶評價的西京古道導視系統(tǒng)優(yōu)化策略
曹秋艷,曹春艷
(韶關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在廣東省保護南粵古驛道線性遺產及開發(fā)古驛道旅游的背景下,空間導視系統(tǒng)作為古驛道游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現有導視系統(tǒng)(記名類標識、定位類標識、引導類標識、解說類標識、管理類標識)的用戶評價分析,探討滿足游客多維度需求的設計優(yōu)化策略。選取西京古道的14個樣本點,運用SD-SBE法分別組織專家組、公眾組對樣本進行評價,利用SPSS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值對比分析,找出專家與公眾差異性的原因及對策,使古驛道導視系統(tǒng)的設計更加科學合理。評價結果表明專家組與公眾組對導視系統(tǒng)樣本的游客感知度、使用功能、方向指引、節(jié)點擺放、救助功能等相關因子的評價分值差異較大,在古驛道導視系統(tǒng)設計時應著重考慮以上5個因子,以更好地滿足游客的使用需求。
用戶評價;西京古道;導視系統(tǒng);設計策略
南粵古驛道是嶺南先民與中原進行經濟與文化往來的重要通道,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和極其豐厚的文化,是我國重要的線性文化遺產[1]。然而,隨著現代社會新型交通運輸方式的興起,古道逐漸喪失了文化交流與物資運輸的功能和屬性,與現代人們的生活聯(lián)系逐漸減少。隨著國家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活化利用日漸增強,廣東省在國家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背景下修訂了驛道總體規(guī)劃以及《南粵古驛道保護與修復指引》,提出通過南粵古驛道的保護與活化利用促進沿線鄉(xiāng)村發(fā)展的重要決策[2]??傮w規(guī)劃根據南粵古驛道的人文景觀資源,將其分6個重點線路,這6個線路連接著廣東省的各個地區(qū)[3],其中粵北西京古驛道為本次研究的對象。近年來西京古驛道連同沿線村落的旅游開發(fā),形成了以鄉(xiāng)村旅游、驛道觀光為主的旅游線路,激活了鄉(xiāng)鎮(zhèn)文旅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積極響應了國家的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古驛道旅游熱潮為沿線鄉(xiāng)村帶來了大量游客的同時,使景區(qū)的綜合服務和基礎設施管理面臨著重大的考驗。古驛道多處于偏遠荒涼的山區(qū),其空間導視輔助設施以傳統(tǒng)靜態(tài)的圖文信息路牌為主,導致其整體游徑的導覽模式平面化、單一化,缺乏以游客為核心的服務體驗設計,景區(qū)內的自然資源及人文景觀等不能有效地展示給游客。本研究基于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理念,結合空間導視系統(tǒng)的設計因素,采用SD與SBE相結合的分析法對現有西京古驛道的空間導視系統(tǒng)進行評價,并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樣本點進行改造,結合游客的需求對功能性、信息傳達、文化體現等方面進行完善,以滿足現代游客的文化觀光、徒步體驗、休閑娛樂等需求,推動古驛道導視系統(tǒng)的重新構建和升級。
由Daniel和Boster提出的美景度評價法又稱SBE法,即利用樣本照片作為評判測量的媒介,依照5分法的評價準則讓用戶對樣本評分,通過分值分析測試者對樣本物理特征的感知和偏好,是一種主觀和客觀評價相結合的方法。
語義差異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簡稱SD法,又稱感受記錄法[4]。目前許多學者將此方法應用于產品設計等相關學科的研究,即通過語義差異量表,讓用戶根據他們對樣本的看法進行評價,以此來分析用戶對產品的主觀感受[5]。
首先,通過文獻分析、田野調查及頭腦風暴等手段,收集空間導視系統(tǒng)設計要素的關鍵詞共60個,然后由20位專家組成焦點小組對所收集的詞匯進行符合性評估,得出最具代表性的關鍵詞30個,采用數學統(tǒng)計方法消除重復的關鍵詞并進行精煉及提取,最終獲得的古驛道導視系統(tǒng)設計關鍵詞為:視覺信息、游客感知度、使用功能、地理位置、方向指引、節(jié)點擺放、救助功能。
問卷根據導出的7個因子對案例進行評價,被測試者對每張古驛道導視系統(tǒng)照片的視覺信息、游客感知度、使用功能、地理位置、方向指引、節(jié)點擺放、救助功能等進行分別打分,以獲得被調查對象的定量化數據。評價按5分尺度進行,由左向右分別為2、l、0、–1、–2分,數值越高代表程度越強烈,負值代表左邊的傾向,正值代表右邊的傾向,問卷調查表 見表1[6]。
表1 問卷調查表
Tab.1 Sample questionnaire
廣東省北部的西京古驛道在秦漢至唐朝時期開發(fā)建設完成,是古時廣東的北部關卡,也是與中原通商的必經要道,在南粵古驛道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7],其沿線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古村落等旅游資源豐富,由此開發(fā)的驛道文化觀光、驛道旅游等項目已經成為當下廣東人民追捧的對象。因此,本研究選取西京古道沿線空間導視系統(tǒng)作為樣本點,包括記名類標識、定位類標識、引導類標識、解說類標識、管理類標識,具體項目類別現狀信息見表2。
實驗的受試者共140余人,其中有效問卷80份。實驗將受測對象分為2組,第1組為專家組,包括視覺傳達設計、環(huán)境藝術設計及公共藝術設計專業(yè)領域的設計師或教學人員,第2組為公眾組,主要為曾經參與過古驛道旅游或徒步活動的游客。2個測試組以團體形式在多媒體教室觀看幻燈片后對案例進行評價。首先對參與評價的測試者進行評價標準說明,即說明本次評價的目的及打分方法;然后請評價者瀏覽14張古驛道標識牌照片,幻燈片每次播放時間停留15~30 s,且照片不回放,評價者憑直觀感受對播放的照片進行打分,利用SPSS軟件對評分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及數據處理,各類打分的平均值即為該樣本的評價值。
表2 西京古驛道導視系統(tǒng)現狀
Tab.2 Current situation of sign system of Xijing historical trail
選擇了14個粵北西京古驛道導視系統(tǒng)樣本進行研究,其最終評價結果見圖1。從引導類標識、解說類標識樣本的用戶評價結果來看,專家組與公眾組差異較大,其中指示路牌3個樣本的評價差異較為明顯,公眾總體評分較高,且分值波動較??;專家評價分值明顯低于公眾評分。在解說類中的科普名牌案例的樣本評價結果顯示,專家組評價分值較公眾組存在較大差異;在記名類、定位類、解說類中的文化名牌、旅游導覽牌的樣本評價結果顯示,專家組與公眾組的評分結果趨于相同,分值差距不明顯。評價結果表明,專家組與公眾組對導視系統(tǒng)樣本的游客感知度、使用功能、方向指引、節(jié)點擺放、救助功能等相關因子的SD評價分值差異較大,因此,在古驛道導視系統(tǒng)設計時應著重考慮以上5個因子。根據古驛道相關現狀資料,通過深入分析發(fā)現,貫穿在整個古驛道的導視系統(tǒng)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定位類的導視牌配套比例不夠,在指示方向、應急功能及滿足游客體驗需求等功能性方面還需完善提升;二是引導類的導視牌形式過于單一,其地域文化性辨識度不高,特別對沿線村落傳統(tǒng)鄉(xiāng)土文化的利用還很欠缺;三是解說類的導視牌在古驛道人文歷史、動植物知識類的科普宣傳教育方面還遠遠不足。
圖1 專家與公眾評分比較
美國唐納德·諾曼教授認為設計學應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并提出設計的易用性和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原則[8]。隨著我國旅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旅游景區(qū)從用戶心理需求的角度出發(fā)加快進行智慧景區(qū)建設,逐步滿足了游客對便利性和體驗性的需求。西京古驛道作為一種新型的旅游觀光場所,也應根據用戶的心理狀態(tài)及需求,將景區(qū)內的空間導視系統(tǒng)從傳統(tǒng)的圖文導覽模式逐步向智能型模式進行轉型升級,實現智慧景區(qū)建設與大眾需求的無縫對接。
西京古驛道作為一條較為悠久的古道,地理位置較為偏僻且處于險峻的山地,近年來雖然人們對古驛道進行了修復和開發(fā),但由于驛道周邊多為荒地、少有人來往,其基礎設施配套情況嚴峻[9]。以西京古驛道空間導視系統(tǒng)為例,其設施配置數量嚴重不足,指示牌的設置與安裝滯后,解說類、管理類、指引類等標識平均每千米1~2個,且缺少有效的后期維護,在游客進行徒步探險時容易迷路或造成其他安全事故,影響游客的旅游體驗和古道的連續(xù)性與完整性。因此,在古道建設中需在主要節(jié)點上設立有效的指示路牌,并在指示路牌上增加緊急救助設施等(見圖2),例如增加救援信號發(fā)射功能,讓游客遇到緊急事故時可及時向附近的管理中心發(fā)出求救信號,更好地保護游客的人身安全;在指示路牌的側邊和頂部設置太陽能光伏板,增加智能充電功能,從而滿足游客的實際需求;設置夜間導視激光柱,可以為夜晚徒步的游客指示方向,同時也可以作為緊急事故報警求救的夜間信號;此外還應加入數字化客戶端屏幕的設計,提供實時動態(tài)及全方位導覽等信息,滿足游客的智慧型游覽需求,提升游客體驗。
我國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中提出要“以文鑄魂”加強鄉(xiāng)村文化的振興,充分發(fā)掘鄉(xiāng)村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精神和價值,賦予新的時代內涵[10]。西京古道及其沿線村落的旅游開發(fā)是當地傳統(tǒng)文化推廣及宣傳的有效途徑。隨著古驛道旅游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古道徒步旅游,高品質的基礎設施顯得十分重要[11]。通過鄉(xiāng)土元素融入沿線村鎮(zhèn)導視系統(tǒng)的設計來彰顯當地的文化特色,在增強導視系統(tǒng)地域文化辨識度的同時滿足游客的文化體驗需求。根據“總規(guī)劃”的要求驛道所有空間導視系統(tǒng)必須統(tǒng)一采用“南粵古驛道”的標志、規(guī)格、材質和色彩,但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局部調整。每條古道游線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地域風貌特點,空間導視系統(tǒng)是沿線村落歷史人文風情傳達的媒介,但現有導視系統(tǒng)的設計風格并不能體現所在區(qū)域的特色風情,亟須進行提升優(yōu)化。西京古道的幾條游徑地處乳源瑤族鄉(xiāng),其導視系統(tǒng)在細節(jié)設計時應融入瑤族文化元素的圖騰、線條或色彩,可把瑤族先民象征自然崇拜的“生命樹”紋運用于沿線村落的導視系統(tǒng)中,使其與古道整體相融合、相協(xié)調(見圖3),并在村落與古道的交叉地帶增設智能電子信息屏,方便游客查閱村鎮(zhèn)信息,這樣的設計體現了地域文化的特征,也在無形中對當地瑤族文化進行了宣傳,對古道的長期發(fā)展和有效維護有著重要的意義。
柳冠中[12]提出好的設計應更多地關注大眾的社會行為,要具有為公眾服務的責任感,要為社會和大眾生活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近年來廣東省提出“將南粵古驛道打造成體驗式、全開放、永不落幕的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理念,為了讓古驛道成為自然教育的場所,可通過科普類名牌來宣傳古道沿線的動植物知識,進而開展粵北石灰?guī)r山地、飛鳥、昆蟲、巖石、植物等科普教育,比如設立動植物解說類、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類的標識名牌,以便對游人進行引導和知識傳播。通過對西京古道沿線次生林的調查,共記錄到植物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共916種,動物138種,鳥類110種,兩棲爬行動物21種,獸類7種,其中分布面積最廣的物種為黑鵯、沼蛙、隱紋花松鼠等[13]。古驛道歷經千年滄桑,歷史上諸多名人在此留下了許多故事事跡,例如韓愈過古道休息停留的韓心亭,曾被蘇東坡點贊的桃金娘等。通過對古道遺留的歷史故事、詩詞典故等設置文化類名牌,可以提升當地民眾的文化自信,并增強古驛道導視系統(tǒng)的完整性。科普名牌優(yōu)化設計策略,見圖4。
圖2 指示路牌優(yōu)化設計策略
圖3 節(jié)點路牌優(yōu)化設計策略
圖4 科普名牌優(yōu)化設計策略
目前我國古驛道旅游的快速發(fā)展使野外徒步運動成為一種社會時尚,也帶來了古驛道旅游步道設施的時代紅利。導視系統(tǒng)是古驛道沿途重要且十分必要的設施,具有引導方向、保障安全、位置定位等功能。因此,針對古驛道這種特殊的旅游環(huán)境,其空間導視系統(tǒng)的設計應建立在用戶心理及行為調研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發(fā)現其游客群體多為徒步旅行的愛好者,他們旅行的目的是歷史文化觀光及運動休閑體驗。本研究以西京古道為例通過SD語義差異與SBE美景度相結合的方法,分析了用戶群體(專家組與公眾組)對西京古道導視系統(tǒng)的差異評價。結果發(fā)現專家與公眾在導視系統(tǒng)實用性方面的評價(例如地理位置、方向指引等評價)具有一致性,但在滿足游客體驗性需求方面的評價(包括視覺信息傳達、游客感知度、節(jié)點擺放、救助功能等評價)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建議在古驛道導視系統(tǒng)的設計階段要以用戶為中心尋找功能性和美觀性的平衡點,不斷優(yōu)化空間導視系統(tǒng)的準確度、便利度和體驗感。
[1] 仝鳳先. 文化線路視野下傳統(tǒng)村落歷史演進與整體性保護發(fā)展研究——以巖崖古道傳統(tǒng)村落為例[D]. 徐州: 中國礦業(yè)大學, 2017.
TONG Feng-xian. Research on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Holistic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Based on Cultural Routes —A Case Study on Traditional Villages along Yanya Ancient Road[D]. Xuzhou: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2017.
[2] 唐曦文, 梅欣, 葉青. 以道興村,復興南粵文明—廣東省南粵古驛道線路保護與利用總體規(guī)劃簡介及鄉(xiāng)村實踐案例[J]. 鄉(xiāng)村規(guī)劃建設, 2019(1): 132-142.
TANG Xi-wen, MEI Xin, YE Qing.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Master Plan for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ncient Post Road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Rural Practice Cases[J].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2019(1): 132-142.
[3] 李夢然, 鄭潼, 湯楚喬. 敘事與空間——南粵古驛道遺產網絡構建研究[J]. 南方建筑, 2022(3): 47-55.
LI Meng-ran, ZHENG Tong, TANG Chu-qiao. Narrative and Space: Reconstruction of South China Historical Trail Heritage Network[J]. South Architecture, 2022(3): 47-55.
[4] 秦臻, 劉永紅, 鄭棟毅. 語義驅動的侗族織錦圖案輔助設計路徑研究[J]. 包裝工程, 2021, 42(14): 65-73.
QIN Zhen, LIU Yong-hong, ZHENG Dong-yi. Aided Design Path of Dong Brocade Pattern Driven by Semantic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14): 65-73.
[5] 余從剛, 季鐵. 基于語義分層鏈接結構的產品原型設計方法[J]. 機械設計, 2019, 36(11): 139-144.
YU Cong-gang, JI Tie. Product Prototype Design Method Based on Semantic Hierarchical Link Structure[J]. Journal of Machine Design, 2019, 36(11): 139-144.
[6] 邱珂, 楊明朗, 萬朝紅. 產品設計中的語義思維研究[J]. 包裝工程, 2012, 33(10): 50-53.
QIU Ke, YANG Ming-lang, WAN Zhao-hong. Semantic Thinking Research in Product Desig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2, 33(10): 50-53.
[7] 黎子銘, 王世福, 易智康. 公眾感知下的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效益與優(yōu)化研究——以西京古道乳源段為例[J]. 南方建筑, 2022(5): 1-9.
LI Zi-ming, WANG Shi-fu, YI Zhi-kang. The Research of Benefits and Improvement of South China Historical Trai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Percep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Ruyuan Section of Xijing Historical Trail[J] .South Architecture, 2022(5): 1-9.
[8] 肖宇, 蔡穗虹, 邱衍慶, 等. 探索“以道興村”的廣東模式——南粵古驛道推動鄉(xiāng)村振興之實踐[J]. 中國勘察設計, 2018(7): 36-39.
XIAO Yu, CAI Sui-hong, QIU Yan-qing, et al. Exploring the Guangdong Model of "Promoting Villages by Road"—The Practice of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Ancient Post Road in South Guangdong[J]. China Engineering & Consulting, 2018(7): 36-39.
[9] 劉梁. 環(huán)境心理學語境下的數字化醫(yī)院導視系統(tǒng)研究[J]. 包裝工程, 2020, 41(14): 272-277.
LIU Liang. Signage and Way-Finding System in Digital Hospitals Based on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14): 272-277.
[10] 宋蓓蓓, 左小涵. 鄉(xiāng)村振興視域下的徽州碧山古村落導視系統(tǒng)設計研究[J]. 包裝工程, 2019, 40(24): 104-110.
SONG Bei-bei, ZUO Xiao-han. Design of Guiding System of Ancient Village in Bishan Huizh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9, 40(24): 104-110.
[11] 王嫚. 南粵古驛道遺存的符號學闡釋與創(chuàng)新應用研究[J]. 美術大觀, 2019(12): 110-111.
WANG Man. Semiotic Interpretation and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the Remains of Ancient Post Roads in Southern Guangdong[J]. Art Panorama, 2019(12): 110-111.
[12] 柳冠中. 設計方法論[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LIU Guan-zhong. Design methodology[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11.
[13] 劉嘉文, 劉小蓓, 黃欣雨, 等. 南粵古驛道沿線傳統(tǒng)村落的保護與活化策略研究[J]. 湖北農業(yè)科學, 2022, 61(4): 111-114.
LIU Jia-wen, LIU Xiao-bei, HUANG Xin-yu, et al. Conservation and Activation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long the South China Historical Trail[J].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2, 61(4): 111-114.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Xijing Historical Trail Sign System Based on User Evaluation
CAO Qiu-yan, CAO Chun-yan
(Shaoguan University, Guangdong Shaoguan 512005,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otecting the linear heritage of south China historical trail and developing historical trail tourism in Guangdong.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ical trail travel path, the spatial sign system, through the user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guide system (registered signs, positioning signs, guiding signs, interpreting signs and management signs), discusses the satisfaction of design optimization strategy for tourists' multi-dimensional needs. This paper selects 14 sample points of Xijing historical trail, uses SD-SBE method to organize expert group and public group to evaluate the samples respectively, uses SPSS software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statistical scores, and finds out the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xperts and the public, so as to make the design of historical trailsign system mo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he evalu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xpert group and the public group in the evaluation scores of tourist perception, use function, direction guidance, node placement, rescue function and other related factors of the sign system sample. The above five factors should be placed emphasis on the design of historical trailsign system to better meet the use needs of tourists.
user evaluation; Xijing historical trail; sign system; design strategy
TB472
A
1001-3563(2022)14-0254-06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14.030
2022–02–20
2020年度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2020GXJK396);2021年度韶關市哲學社會科學項目(J2021011)
曹秋艷(1979—),女,博士,高級實驗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
曹春艷(1977—),女,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
責任編輯:馬夢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