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麗,王惠初,陳楓,曾樂,孫義偉,肖志斌,田輝
(1.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天津 300170;2.華北地質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天津 300170)
山西云中山地區(qū)位于五臺山和呂梁山之間,是華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紀變質基底的重要組成部分[1-2]。五臺和呂梁地區(qū)是早前寒武紀變質基底研究的典型地區(qū),前人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3-22]。五臺地區(qū)變質基底以五臺雜巖為主,呂梁地區(qū)變質基底以呂梁雜巖為主,二者之間無論變質建造還是巖漿活動都有很大的差別,作為中部造山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厘定二者的構造關系尤為重要。近年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對五臺雜巖和呂梁雜巖中變質表殼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產生了很多的爭議,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差距造成二者之間缺乏一個很好的連接紐帶,云中山地區(qū)是呂梁雜巖中界河口群與五臺雜巖中五臺巖群交匯接壤地帶[23],是研究五臺雜巖和呂梁雜巖天然的絕佳位置。界河口群是云中山地區(qū)最重要的變質地層之一,因此,對界河口群的深入研究對厘清五臺雜巖和呂梁雜巖的構造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典型的界河口群位于呂梁地區(qū),主要巖石類型包括(含石墨)大理巖、變泥砂質巖石和少量的斜長角閃巖,大部分建造經歷角閃巖相變質作用,1/25萬岢嵐縣幅中,該群呈帶狀展布于圖幅中西部的界河口-奧家灘-陽坪上一帶,該帶也為呂梁山區(qū)該套古老表殼巖保留最好的地段,但是該套表殼巖組合已經過多期復雜的變形,變質作用的強烈改造,使得原生沉積構造、巖相標志、沉積厚度、層序等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已不具地層學特征,也不符合地層學序律,而完全為一套構造地層單位,因此,對該套建造進行了構造地層單位劃分,新建了界河口群,并給其以新的定義,界河口群包括園子坪巖組、陽坪上巖組、賀家灣巖組,將該群劃歸為中太古代(山西省地質調查院,2004①山西地質調查院.1/25萬岢嵐幅地質圖.山西,2004.)。萬渝生等[9]對奧家灘-陽坪上、西榆皮地區(qū)界河口群的研究顯示其具有孔茲巖系的特征,形成年齡大致為2.2~2.3 Ga,為被動大陸邊緣的產物;而Liu et al.[24]則認為界河口群形成于~2.6 Ga,為大陸裂谷的產物,并經歷了2.5 Ga的變質作用。耿元生等[25]利用鋯石單顆粒測年方法以及變泥砂質全巖Sr-Nd同位素分析,推測界河口群可能形成于2.4~2.6 Ga。張兆琪等[26]根據碎屑鋯石年齡,認為其沉積時代應不老于~1.9 Ga,與呂梁群、野雞山群并非上下疊置的關系,而是屬于年齡相近,變質程度不同的巖片。劉超輝等[22]對奧家灘組黑云斜長片麻巖進行了碎屑鋯石年齡測定,認為其沉積時代介于1.8~2.0 Ga之間。田輝等[27]將不同地區(qū)界河口群做了詳細的年代學研究,認為西榆皮地區(qū)的界河口群可與西部界河口-漢高山地區(qū)的界河口群對比,但杜交曲鎮(zhèn)和云中山三交鎮(zhèn)地區(qū)的界河口群均非典型的界河口群,婁煩縣杜交曲鎮(zhèn)的界河口群與五臺群相當,云中山三交鎮(zhèn)地區(qū)的界河口群應與野雞山群或嵐河群相當,屬古元古代晚期的產物。米廣堯等[23]則并不認同這一觀點,根據侵入界河口群的峪口片麻巖的形成年齡(2 493 Ma),認為界河口群形成于新太古代,可能與五臺群為橫向上的并列關系。由此可見,對界河口群的歸屬和形成時代還存在很大的爭議,本文擬通過對云中山地區(qū)界河口群的巖石組合、形成時代和構造背景詳細研究,重新厘定界河口群的構造屬性。
云中山地區(qū)大地構造位置位于五臺山與呂梁山之間,屬于Zhao et al.[28]所劃分的華北克拉通中部帶的中段(圖1b),以發(fā)育古元古代末期云中山花崗巖而著稱,是研究華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紀構造演化的關鍵部位。云中山地區(qū)的早前寒武紀地質體呈北東東向展布,韌性剪切構造發(fā)育。研究區(qū)巖漿巖主要劃分為兩期,早期為新太古代TTG片麻巖和二長花崗質片麻巖,晚期為古元古代晚期云中山后造山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和花崗質偉晶巖。云中山花崗巖在研究區(qū)廣泛發(fā)育,耿元生等[7-8]對五寨縣東南的蘆芽山輝石石英二長巖進行了鋯石SHRIMP U-Pb測年,獲得巖體結晶年齡為1 794±13 Ma,對寧武縣堂兒上村北西的黑云母二長花崗巖的年代學研究顯示其成巖年齡為1 801±11 Ma,二者均為后造山花崗巖,是古元古代末造山運動的產物。云中山地區(qū)新太古代TTG片麻巖和花崗質片麻巖的研究成果較少,對后河堡東英云閃長片麻巖的鋯石進行U-Pb測年,得到其成巖年齡為2 499±9 Ma[13],與恒山和阜平地區(qū)~2.5 Ga的TTG片麻巖相似,可能為大陸邊緣弧的產物(圖1a)。
圖1 山西云中山南部三交地區(qū)地質圖(a)(據文獻[2])及研究區(qū)位置(b)(據文獻[28])Fig.1 Geological map of the Sanjiao area,southern of Yunzhongshan,Shangxi Province(a)and studied area location after Zhao et al.(b)
在區(qū)域地質調查工作中(山西省地質調查院,2004),該區(qū)的變質表殼巖被劃分為五臺巖群(北部)和界河口巖群(南部),時代分別歸屬于新太古代和中太古代。五臺巖群包括金崗庫巖組和莊旺巖組,二者均形成于新太古代(未發(fā)表數(shù)據)。本次工作主要在云中山南部展開,重點研究對象為原界河口群。1/25萬岢嵐幅將研究區(qū)表殼巖劃分為界河口群賀家灣組,將其時代置于中太古代(山西省地質調查院,2004),而1/5萬三交村幅將研究區(qū)變質表殼巖都歸入界河口群奧家灘巖組,將其時代置于新太古代,并根據巖石組合將其劃分為變粒巖段、云母片巖段、石英巖段和角閃巖段(山西地質調查院,2013②山西省地質調查院.1/5萬杜家村幅地質圖.山西,2013.)。
項目組自2012年開始在三交鎮(zhèn)地區(qū)開展調查工作,經過詳細的野外地質調查和精細的填圖,我們發(fā)現(xiàn)本區(qū)的界河口群與呂梁地區(qū)典型的界河口群有很大的區(qū)別,缺少代表孔茲巖系的富鋁泥質變質巖,即賀家灣組的含榴矽線二云片巖、矽線白云石英片巖等云母類片巖,巖石組合多以變粒巖、石英巖和斜長角閃巖為主,發(fā)育少量大理巖。根據巖石組合的不同又可將這套變質建造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屬新太古代(Ar3Y,Y代表云中山變質表殼巖),呈殘留體保存在新太古代眼球狀花崗閃長質片麻巖中,主要巖石類型包括:黑云變粒巖、石英巖、斜長角閃巖、角閃變粒巖、含石榴黑云(二云)變粒巖(片巖)等,巖石中普遍發(fā)育一組向西南(240°左右)傾斜(20°~40°)的拉伸線理,可與五臺群金剛庫巖組對比。另一部分歸屬古元古代(Pt1qz,qz代表石英巖建造),與圍巖呈韌性剪切構造接觸或被古元古代晚期侵入體分隔,主體為一套石英巖、長石石英巖、含磁鐵礦變粒巖、含磁鐵淺粒巖、二云片巖、大理巖、斜長角閃巖組合,局部褶皺構造發(fā)育。巖石中可見較多的花崗質脈體,長石石英巖和變粒巖中常見石榴石呈條帶狀或團塊狀分布,大理巖也具有矽卡巖化特征,可能是后期巖漿熱液作用的產物[1-2]。這兩部分巖石最大的區(qū)別在于:(1)石英巖變質變形程度不同。Pt1qz中石英巖糜棱巖化強烈,可見石英的拔絲構造(圖2a),在該套巖石的頂部可見厚層狀產出的變質雜砂巖,分選和磨圓均較差;Ar3Y中石英巖變形程度較淺,雖然面理也已置換層理,但礦物形態(tài)沒有發(fā)生大的變化(圖2b)。(2)斜長角閃巖的產狀不同。Pt1qz中斜長角閃巖發(fā)育杏仁構造(圖3a);Ar3Y中斜長角閃巖則無此特征(圖3b)。
圖2 三交鎮(zhèn)地區(qū)石英巖野外露頭特征Fig.2 Field outcrop characteristics of quartzite in Sanjiao area
圖3 三交鎮(zhèn)地區(qū)斜長角閃巖野外露頭特征Fig.3 Field outcrop characteristics of amphibolite in Sanjiao area
本次工作我們在三交鎮(zhèn)地區(qū)分別采集了太古代的石英片巖和古元古代的長石石英巖進行LA-ICPMS法鋯石U-Pb測年工作,從中獲得了一些重要年齡信息。
從三交鎮(zhèn)峪口村溝中采集石英巖大樣兩件(16JL38-1、16XZ01-1),年代學分析結果分別見表1和表2。兩件樣品的鋯石特征很相似,振蕩環(huán)帶明顯(圖4),為典型的巖漿鋯石,且諧和年齡和年齡圖譜也基本一致,在年齡譜圖上可見~2.52 Ga 和~2.65 Ga兩個峰值,代表華北克拉通兩次重要的地殼增生事件。16JL38-1樣品部分鋯石鉛丟失嚴重,因此最小的207Pb/206Pb年齡已經不能限定界河口群的上限年齡,大部分的鋯石年齡組成一條不一致線,其上交點年齡分別為2 516 Ma,其余部分鋯石的不一致線上交點年齡為2 654 Ma(圖5)。16XZ01-1樣品中大部分的鋯石年齡為2 501 Ma,剩余鋯石的年齡則為2 657 Ma(圖6)。
圖4 三交鎮(zhèn)地區(qū)石英巖中鋯石CL圖Fig.4 Zircon’s CL images of quartzite in Sanjiao area
圖5 山西云中山地區(qū)石英巖(16JL38-1)鋯石U-Pb諧和圖Fig.5 U-Pb concordia diagrams of zircons from the quartzite(16JL38-1)in Yunzhong Mountain area, Shanxi
圖6 山西云中山地區(qū)石英巖(16XZ01-1)鋯石U-Pb諧和圖Fig.6 U-Pb concordia diagrams of zircons from the quartzite(16XZ01-1)in Yunzhong Mountain area, Shanxi
表1 山西云中山地區(qū)石英巖(16JL38-1)鋯石U-Pb定年結果Table 1 Zircon dating results of the quartzite(16JL38-1)in the Yunzhong Mountain,Shanxi
表2 山西云中山地區(qū)石英巖(16XZ01-1)鋯石U-Pb定年結果Table 2 Zircon dating results of the quartzite(16XZ01-1)in the Yunzhong Mountain,Shanxi
界河口群斜長角閃巖和變粒巖的巖石地球化學分析結果見表3。“界河口群”變質火山巖主要為黑云變粒巖和角閃變粒巖,斜長角閃巖較少。在TiO2-SiO2圖解上可以看出,無論是古元古代的斜長角閃巖、黑云變粒巖和角閃變粒巖,亦或是新太古代的斜長角閃巖、黑云變粒巖和角閃變粒巖,其原巖均為火成巖(圖7)。結合鏡下鑒定的結果,古元古代斜長角閃巖原巖為玄武巖,黑云變粒巖原巖為玄武安山巖;新太古代斜長角閃巖原巖亦為玄武巖,而黑云變粒巖的原巖變化則較大,有安山巖、粗安巖和英安巖(圖8)。
圖7 山西云中山地區(qū)黑云變粒巖和斜長角閃巖TiO2-SiO2圖解Fig.7 TiO2-SiO2 diagram of Bi-leptynite and amphibolite in Yunzhong Mountain area, Shanxi
Pt1qz斜長角閃巖和黑云變粒巖的主量元素含量相近,SiO2含量為49.99%~55.71%;TiO2含量為0.37% ~0.62%,屬 低 鈦 玄 武 巖;Al2O3含 量 為14.24%~17.58%,斜長角閃巖鋁含量較黑云變粒巖要高;Fe2O3含量為1.27%~1.89%;FeO 含量為7.81%~8.77%;CaO 含量為4.88%~9.60%;MgO 含量為6.87%~8.28%,相應的Mg#為60.13~65.62;K2O含量為0.12%~0.50%,Na2O 含量為3.20%~4.20%,Na2O/K2O 值較高,為6.4~35,CaO/ Al2O3為0.34~0.55,反映巖漿淺成的特點。在火山巖TAS 圖解中(圖8),Pt1qz斜長角閃巖和黑云變粒巖屬亞堿性系列。
Ar3Y斜長角閃巖與Pt1qz斜長角閃巖主量元素相似,低SiO2、TiO2,高Al2O3、CaO和MgO,區(qū)別之處在于Na2O/K2O,Ar3Y斜長角閃巖(Na2O/K2O=3.66)較Pt1qz斜長角閃巖(Na2O/K2O=16.52)要低很多。Ar3Y黑云變粒巖SiO2含量變化較大,為54.21%~66.72%;TiO2含量也較低,為0.45%~0.84%;Al2O3含量為14.70%~19.01%;Fe2O3、FeO 和MgO 含量均較低;CaO 含量相差較大,為1.58%~8.02%。在火山巖TAS圖解中(圖8),Ar3Y斜長角閃巖和黑云變粒巖多分布于亞堿性系列區(qū)域,有三個樣品屬于堿性系列。
圖8 山西云中山地區(qū)黑云變粒巖和斜長角閃巖TAS圖解Fig.8 TAS diagram of Bi-leptynite and amphibolite in Yunzhong Mountain area, Shanxi
Pt1qz斜長角閃巖稀土元素總量較低,僅為14.10×10-6,黑云變粒巖稀土元素總量為66.79×10-6~80.28×10-6。球粒隕石標準化后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線(圖9a)表明,斜長角閃巖輕稀土虧損,重稀土較為富集,與N-MORB的稀土配分區(qū)線類似,δEu為1.41,呈現(xiàn)明顯的正異常,表明斜長石未分異出去。黑云變粒巖的樣品具有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即呈現(xiàn)出輕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輕、重稀土分異較為顯著(LREE/HREE=4.57~5.13)的特征,Eu異常并不顯著(δEu=0.85~0.93),而且在薄片中可見斜長石普遍出現(xiàn),表明雖然斜長石經歷了分離結晶作用,但是它們沒有從巖漿中分離出去。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標準化圖解中(圖10a),斜長角閃巖和黑云變粒巖的配分區(qū)線也有明顯的不同,斜長角閃巖富集Rb、K、P 和Sr,略虧損Nb、Ta、Zr和Ti,黑云變粒巖富集Rb、Th和U,但虧損Nb、Ta、Ti和P。
續(xù)表1
續(xù)表2
Ar3Y斜長角閃巖和黑云變粒巖稀土和微量元素具有基本相同的性質。稀土元素總量較低,為51.16×10-6~199.06×10-6。球粒隕石標準化后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線顯示輕稀土富集、重稀土虧損的右傾型,斜長角閃巖δEu為1.16,顯示斜長石的堆晶,黑云變粒巖δEu為0.3~0.92,表明斜長石有一定程度的分離結晶,并分異出去(圖9b)。原始地幔標準化的微量元素配分曲線顯示強烈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K、Rb、Th 等,虧損Nb、Ta、Sr、P 和Ti,而無Zr、Hf 負異常,具有弧巖漿的特征(圖10b)。
圖9 山西云中山地區(qū)黑云變粒巖和斜長角閃巖球粒隕石標準化REE配分模式圖(球粒隕石標準化值據Sun and McDonough, 1989)Fig.9 Chondrite-normalized REE pattern of Bi-leptynite and amphibolite in Yunzhong Mountain area, Shanxi(chondrite value of Sun and McDonough, 1989)
圖10 山西云中山地區(qū)黑云變粒巖和斜長角閃巖原始地幔標準化微量元素蛛網圖(PM標準值據Sun and McDonough[29])Fig.10 PM-normalized incompatible element spider pattern of Bi-leptynite and amphibolite in Yunzhong Mountain area, Shanxi(chondrite value of Sun and McDonough[29])
云中山地區(qū)界河口群巖石組成復雜,且變質變形強烈,缺乏合適的測年對象,因而研究程度較低,關于界河口群的形成時代和沉積環(huán)境一直尚未得到很好的解決。本次工作將云中山地區(qū)的界河口群做了系統(tǒng)的研究,認為應將傳統(tǒng)意義上的界河口群進行解體。
云中山地區(qū)界河口群主要的巖石類型為黑云變粒巖、石英巖、云母片巖和斜長角閃巖等,缺乏代表孔茲巖系的富鋁泥質變質巖,綜合前人及本次的研究成果,將界河口群的巖石類型歸納為五類:黑云變粒巖、石英巖、二云母片巖、大理巖和斜長角閃巖。云中山地區(qū)界河口群存在兩種產出狀態(tài),一種呈殘留體保存在新太古代眼球狀花崗閃長質片麻巖中,主要巖石類型包括:黑云變粒巖、石英巖、角閃變粒巖、含石榴黑云(二云)變粒巖(片巖)、斜長角閃巖等,其中石英巖的年代學研究顯示其中碎屑鋯石全部為~2.5 Ga和2.65 Ga的巖漿鋯石,未見古元古代的年代學信息,同時,這部分變質建造以包裹體的形式存在于~2 486 Ma的花崗片麻巖中[1],這表明該區(qū)界河
口群的形成年齡老于~2.5 Ga,為新太古代的變質建造,根據地球化學特征,二云母片巖的原巖應為泥砂質巖石,石英巖的原巖為砂巖,SiO2可達90%以上,二者應為新太古代晚期的沉積建造,可與五臺群對比,表明在新太古代晚期已存在相對成熟的地殼;另一種與新太古代古元古代花崗巖呈韌性剪切構造接觸或被古元古代晚期侵入體分隔,主體為一套石英巖、長石石英巖、含磁鐵礦變粒巖、含磁鐵淺粒巖、二云片巖、大理巖、斜長角閃巖組合[1-2],對其中石英巖的年代學研究顯示,碎屑鋯石年齡出現(xiàn)兩個峰值,分別是2 143±15 Ma和2 599±11 Ma,~2.6 Ga的鋯石為捕獲的巖漿鋯石,~2.14 Ga的這一組年齡與赤堅嶺雜巖的形成時代相當,因此,這部分石英巖的形成時代應晚于~2.14 Ga,另外,該套巖石中大理巖被1 940 Ma含石榴二長花崗片麻巖侵入[27],表明二者的沉積時限應在1.94~2.14 Ga,在長石石英巖中有斜長角閃巖夾層,可見明顯的氣孔杏仁構造,與“野雞山群”白龍山組相似[27],結合巖石組合與變形特征,我們推斷該區(qū)界河口群大致可與滹沱群、嵐河群和野雞山群對比。
表4 山西云中山地區(qū)變質火山巖主量元素(wt%)和微量元素(×10-6)地球化學分析數(shù)據Table 4 Major(wt%)and trace elements(×10-6)compositions of the metavolcanics rocks in the Yunzhong Mountain,Shanxi
研究區(qū)Ar3Y斜長角閃巖在TAS圖解上顯示為玄武巖,低SiO2、TiO2,高Al2O3、CaO和MgO,顯示高鋁玄武巖的特征。黑云變粒巖SiO2含量變化較大,在TAS圖解中顯示從玄武安山巖到英安巖均有分布。Ar3Y斜長角閃巖和黑云變粒巖均表現(xiàn)出大離子親石元素和輕稀土元素明顯富集及高場強元素Nb、Ta和Ti明顯虧損的地球化學特征,顯示其形成與大洋板塊俯沖作用有關[30]。
Pt1qz斜長角閃巖和黑云變粒巖Mg#值較高(平均62.51),接近幔源玄武質原生巖漿鎂質范圍[33],可能為部分熔融的產物。斜長角閃巖稀土總量極低,甚至低于N-MORB,配分區(qū)線與N-MORB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可能為伸展背景下的產物。黑云變粒巖輕重稀土分異比較明顯,右傾型,微量元素相對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Rb、Th 和U,略虧損Nb、Ta、Ti 和P等高場強元素,兼具消減和板內玄武巖的特征,但較高的Zr 含量(61.70×10-6~67.20×10-6)和Zr/Y 值(3.17~3.71),與板內玄武巖更為接近。另外,(Th/Nb)N 值為2.58~9.72(>1),Nb/La 值為0.24~0.29(<1),加之Nb、Ta、Ti的負異常,是受地殼混染大陸玄武巖的典型特征[34]。同時,在構造環(huán)境判別圖解上(圖11)可見,斜長角閃巖和黑云變粒巖的樣品均落在陸內裂谷或陸源裂谷的區(qū)域內。結合Pt1qz的巖石組合特征,推測該套巖石有可能形成于陸內裂谷的構造環(huán)境,萬渝生等[9]對赤堅嶺地區(qū)界河口巖群的研究也得到相同的結論,而大理巖的發(fā)育則是陸內裂谷盆地向陸表海演化過程中的沉積建造。
圖11 山西云中山地區(qū)Pt1qz變質火山巖的構造判別圖解Fig.11 Tectonic discrimination diagrams of the Pt1qz metavolcanics rocks in Yunzhong Mountain area, Shanxi
界河口巖群在形成時代和構造環(huán)境上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萬渝生等[9]、吳昌華等[35]認為界河口巖群屬孔茲巖系,形成于華北太古宙克拉通被動大陸邊緣的構造環(huán)境,其時代為古元古代。李江海等[36]則認為界河口巖群的裂谷屬性是由于古元古代裂谷環(huán)境的巖漿建造疊加于孔茲巖系之上造成的,實際上,界河口巖群孔茲巖系屬于新太古代。本次工作對云中山地區(qū)界河口巖群的詳細研究認為本區(qū)界河口巖群應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歸屬于古元古代,另一部分歸屬于新太古代,地球化學特征的研究也顯示,這兩套巖石性質完全不同,放在一起建群并不合適。
近年來,呂梁-云中山地區(qū)早前寒武紀基底演化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大量的證據表明新太古代處于俯沖消減的構造背景之下。云中山地區(qū)~2.5 Ga的TTG[1]和變質高鎂火成巖組合[2]都是形成于消減俯沖的大陸島弧環(huán)境,而且變質高鎂火成巖組合從超鎂鐵質巖到高鎂安山巖似乎具有從大洋島弧向大陸島弧演化的趨勢,為太古宙板塊俯沖和洋陸轉換提供了新證據。2.45~2.20 Ga處于全球巖漿活動的“寧靜期”,克拉通內部以陸內伸展、大陸裂開和被動大陸邊緣沉積環(huán)境為典型特征[37]。然而,近年來的研究顯示,越老越多該時期的巖漿記錄被發(fā)現(xiàn)[38-40]。呂梁地區(qū)~2.38 Ga的蓋家莊A型花崗巖[41]以及云中山地區(qū)~2.37 Ga的I型花崗巖(龐志斌未發(fā)表數(shù)據)的發(fā)現(xiàn),表明呂梁-云中山地區(qū)這一時期巖漿活動依然活躍。蓋家莊A2型花崗巖和云中山北段的I型花崗巖的確定揭示了華北克拉通在~2.5 Ga形成之后于~2.4 Ga開始轉入陸塊碰撞拼合之后的伸展拉張構造環(huán)境,并在此后相繼發(fā)生裂解、消減和最終碰撞拼合形成統(tǒng)一穩(wěn)定的華北克拉通[42],而云中山地區(qū)Pt1qz、呂梁地區(qū)的嵐河群和野雞山群、五臺地區(qū)的滹沱群即是在裂解階段形成的沉積建造,同時,贊皇地區(qū)許亭花崗巖[43]和云中山北段~2.1 Ga的變質酸性侵入巖(龐志斌未發(fā)表數(shù)據)也是該期裂解事件的產物。
(1)云中山地區(qū)原“界河口群”變質表殼巖應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Ar3Y,形成年齡老于~2.5 Ga,呈殘留體保存在新太古代花崗片麻巖中,主要巖石類型包括:黑云變粒巖、石英巖、角閃變粒巖、斜長角閃巖等;另一部為Pt1qz,沉積時限應在1.94~2.14 Ga,與新太古代花崗巖呈韌性剪切構造接觸或被古元古代晚期侵入體分隔,主體為一套石英巖、磁鐵變粒巖、大理巖、斜長角閃巖組合。
(2)對兩套巖石中變質火山巖的地球化學研究表明,Pt1qz形成于伸展背景下,有可能是陸內裂谷構造環(huán)境的產物,Ar3Y則形成于俯沖消減的島弧構造背景下,兩套巖石的產出展示了云中山地區(qū)由太古代的俯沖消減向后期伸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