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寒鯤
受到各類反映二戰(zhàn)、民國、抗戰(zhàn)等時期諜戰(zhàn)活動的影視題材影響,可能有不少人會覺得間諜只存在于近現(xiàn)代社會。其實,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古代的著名軍事著作《孫子兵法》就已經(jīng)把間諜分為五類(五間),分別是因間(利用敵方百姓做間諜)、內(nèi)間(利用敵方官員做間諜)、反間(利用敵方間諜做己方間諜)、死間(擾亂敵情并以死為間)、生間(完成任務后活著返回的間諜)。我國史料中有記載可尋的最早間諜,可能活躍于夏朝前期,而間諜活動尤其在分裂割據(jù)的亂世最為活躍、明顯。
馬伯庸的《風起隴西》便是一部反映三國時期諜戰(zhàn)行動的歷史題材虛構小說,隨著近來電視劇版《風起隴西》的上映,三國時期的諜戰(zhàn)也再度走近大眾視野?!讹L起隴西》里的諜戰(zhàn)雖然是虛構的,但真實三國歷史上的諜戰(zhàn)活動也十分精彩。
在拉開漢末三國百年亂世的黃巾之亂前夕,利用醫(yī)術、讖緯與宗教的太平道,在教主張角的影響下,逐步成為黃淮海平原地區(qū)的強大勢力,他們佩戴黃色頭巾所以被稱為“黃巾軍”。黃巾軍內(nèi)部的大方首領馬元義在起義前,一度通過宗教信仰與財寶賄賂,將中常侍封谞、徐奉成功拉攏。若不是太平道信眾唐周的告密,東漢朝廷對中常侍隊伍有內(nèi)鬼的情況都毫不知曉。
黃巾之亂后,東漢王朝歷經(jīng)少主繼位、何進專權、何進被殺、宦官被殺、董卓專權等一連串嚴重打擊中央王朝聲望的事件。在這個過程中,一個來自朔方之地的猛將接連兩次被人誘使做了間諜,他就是呂布。
第一次是呂布被董卓引誘,殺害了洛陽城中另外一個擁兵進京的軍閥——丁原,使得董卓成功兼并丁原所部,掌握京師洛陽的控制權,進而掌握東漢朝廷的主導權;第二次則是呂布被王允引誘,殺害了廢立皇帝、遷都長安、禍亂朝綱的董卓,這一方面終結了董卓的專權,也在事實上間接激化了涼州軍團的內(nèi)訌。東漢王朝的朝廷聲望也在這兩次沖突中徹底崩塌,基本不再具備號令天下的能力。
與董卓專權同時,關東地區(qū)繼鎮(zhèn)壓黃巾起義、反董卓聯(lián)盟起兵之后,逐漸陷入到地方州牧、郡守轉(zhuǎn)化的軍閥混戰(zhàn)之中。在這一過程中,間諜作為一種重要的兵法手段,自然也大量活躍于關東各大軍政勢力之間,策反用間高頻次出現(xiàn)在此時的黃淮海平原。尤其是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期間,相對弱勢的曹操一方出現(xiàn)了大量與袁紹通信的官員,他們或許在不同程度上從事了為袁紹做內(nèi)應的間諜工作。
只不過,這些書信雖然在曹操取得官渡之戰(zhàn)勝利后被曹操手下截獲,但曹操因為數(shù)量過大、牽連太廣,糾察起來嚴重影響內(nèi)部穩(wěn)定,所以并未追究,反而一把火燒掉了這些書信,今人也無法獲知究竟是誰參與到了官渡之戰(zhàn)前后的間諜活動中。
官渡之戰(zhàn)后,曹操順利吞食袁紹父子的河北地盤,完成對黃河中下游的統(tǒng)一,平定南方由此提上議事日程。就在赤壁之戰(zhàn)爆發(fā)前后,曹操、孫權、劉備頻頻利用間諜,為各自的戰(zhàn)略目標服務。
曹操曾經(jīng)派出周瑜好友蔣干,以訪友之名,行策反之事,試圖通過蔣干把江東孫權集團帳下大將周瑜拉攏到自己的一方。奈何周瑜對孫策、孫權兄弟有著強烈的政治認同與情感羈絆,此事這才作罷。
孫權一方則在赤壁之戰(zhàn)中上演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一出間諜大戲——苦肉計。雖然黃蓋只是詐降,但周瑜與黃蓋通過“苦肉計”所釋放的假情報,黃蓋所率水軍火攻對曹營造成的重大打擊,在事實上與廣義的間諜活動是高度接近的——能夠成功利用情報擾動,唆使敵方在欲望與利益的誘惑下,任由己方擺布,無疑是諜戰(zhàn)活動的最高境界。
劉備集團在荊州期間也有兩次成功用間的案例。第一次是割據(jù)益州的劉璋派張松前往鄴城討好曹操,奈何曹操以貌取人羞辱張松。張松回到成都后,一方面力勸劉璋交好劉備,一方面與好友法正一道密謀,將益州的情報出賣給了劉備,劉備不費吹灰之力得到了兩個有力內(nèi)應。雖然后來張松因其兄張肅的告發(fā)而被殺,但劉備也因張松與法正的“出賣”而獲得益州地區(qū)的重要情報,法正甚至成為劉備取得益州全域的重要謀主,幫著劉備成功挫敗了劉璋與曹操,使得劉備集團一舉達到巔峰狀態(tài)。
劉備與諸葛亮先后率軍入蜀后,以江陵城為中心的荊州西南部控制權交給了關羽。關羽在荊州期間,不僅成功憑借四五萬的軍隊維持了劉備集團的利益,而且還向曹操控制的荊州北部地區(qū)滲透了大量的間諜,扶持了大量的反曹親劉地方勢力。
219年初,劉備、法正、黃忠、魏延在漢中地區(qū)取得定軍山大捷,張飛剛剛在巴中挫敗了張郃的軍事滲透,劉封與孟達也被派往秦巴山區(qū)東部的上庸地區(qū),關羽一方面率領兩三萬大軍北伐襄陽、樊城,一方面鼓動之前派往荊州南陽郡的宛城守將侯音、衛(wèi)開起兵,擒拿了同治宛城的曹操方面南陽郡太守東里袞。
劉備方面整體上的成功進軍與關羽北伐的強大聲勢,一度導致荊州刺史胡修、南鄉(xiāng)郡太守傅方先后投降。以孫浪為代表的豫西山區(qū)群盜,也紛紛響應關羽,危及許都。曹操甚至一度想要將東漢朝廷北遷,以避關羽之鋒芒。若不是孫權方面呂蒙、陸遜的成功背刺,瓦解了關羽所部的戰(zhàn)略后方——江陵城與公安城,劉備集團的逆襲中原、“隆中對”的完美執(zhí)行,或許就會成為真正的歷史。
三國鼎立格局在劉備為關羽復仇的夷陵之戰(zhàn)后,得到最終確立。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之間也頻頻互派間諜,試圖干擾敵方內(nèi)部秩序,以亂促變。其中最為成功的無疑是230年曹魏方面派往東吳的青州人隱蕃,此人成功憑借好口才,騙取孫權信任,成為吳國朝中的廷尉監(jiān),負責吳國官員的日常監(jiān)察事務。本來這名間諜的任務也正是通過把持廷尉機構,在監(jiān)察時通過辦理重案,挑撥離間東吳的君臣關系、激化東吳的派系斗爭。
隱蕃還利用自己新得的權勢,與吳國重臣左將軍朱據(jù)(孫權女婿)、衛(wèi)將軍全琮(孫權女婿)、廷尉郝普(隱蕃上司)、騎都尉潘翥(潘濬之子)交好。朱據(jù)、全琮本身就是孫權想要拉攏卻又有所忌憚的江東豪族代表,郝普與潘翥之父潘濬,則是劉備統(tǒng)治荊州時的屬官,在呂蒙奪荊州后才成為孫權集團成員。隱蕃之所以親近這4名官員,無疑是因為他們代表了吳國內(nèi)部可以拉攏的不穩(wěn)定勢力。
不過,還沒等隱蕃布局完成,一個突發(fā)事件打亂了他的節(jié)奏。孫權在231年十月派孫布詐降曹魏的東南守將王凌,差點誘使王凌進入孫權布下的包圍圈,知悉內(nèi)情的隱蕃立即利用僅有的勢力發(fā)動叛亂,間接讓王凌警覺,這才避免了曹魏東南部隊的重大損失。但隱蕃也因此被孫權下獄查辦處死。死間隱蕃雖死,但與隱蕃走得太近的朱據(jù)、郝普分別被孫權雪藏不用、被逼至死,全琮與潘翥則因為并未過于親近,加上潘翥之父潘濬早就極端反感隱蕃,而躲過一劫。從結果上來看,隱蕃的死間,雖然未能達成原定目標,卻避免了己方的重大損失,造成敵方的政局地震,還是相當成功的。
曹魏方面很可能還成功派出一個名叫郭修的死間型間諜,嚴重影響了蜀漢后期的政局。在諸葛亮去世后,姜維成為蜀漢方面北伐的直接執(zhí)行者,郭修就是在姜維北伐隴西一帶時,被姜維俘虜?shù)牟芪何鞑抗賳T。253年,主政蜀漢的大將軍費祎在漢壽縣(今四川昭化古城)宴請同僚,席間被身為左將軍的郭修刺傷,幾天后費祎便重傷身亡,郭修也被蜀漢處死。費祎死后,逐漸失去賢臣輔佐的后主劉禪,這才逐漸把蜀漢朝政敗壞了下去。
三國末期的最后一次重要反間活動,也發(fā)生在蜀漢境內(nèi),不過已經(jīng)是蜀漢亡國之后了。鐘會、鄧艾滅蜀漢后,姜維利用鐘會個人的政治野心,成功策反了這位魏國滅蜀大軍的主帥。鐘會想著割據(jù)巴蜀自成一派,姜維則是想要利用鐘會扶持劉禪恢復蜀漢。雖然鐘會之亂并未成功,甚至直接導致鐘會、姜維、劉璿(劉禪之太子)死于魏軍的反殺,但滅蜀漢功臣鄧艾也死在了這場亂事之中,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損害了曹魏政權以及司馬昭家族的利益。三國時期的諜戰(zhàn)風云,也隨著姜維的反間計而逐漸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