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云南省文山市委黨校 王愛洪
文山州文山市德厚鎮(zhèn)菲古村委會的小塘子村與灑戛竜村和紅河州蒙自市查尼皮村相接。20 世紀20 年代,軍閥連年混戰(zhàn),這里的各民族兄弟,除了受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壓迫,還要遭受封建地主、地霸各級勢力的層層盤剝。無償?shù)膭谝邸⑴晒ぜ胺敝氐目辆桦s稅,讓百姓苦不堪言。黨的八七會議后,中共云南地下黨決定將云南革命重心從城市轉移到鄉(xiāng)村,建立黨的基層組織,組建革命武裝,建立革命據(jù)點,當?shù)厝罕娊K于等到了黎明的到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云南省第一支少數(shù)民族武裝——小塘子苗族農(nóng)民游擊隊,由此在滇東南大山中誕生,這是一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而堅持偉大斗爭的少數(shù)民族紅色武裝。
1927 年8 月7 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中央緊急會議(八七會議)。毛澤東出席會議并提出了著名的“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論斷,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中國革命從此開始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zhàn)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12 月初,中共云南特委書記王德三第一時間趕到文山,傳達八七會議精神,并召開中共云南特別委員會擴大會議。根據(jù)斗爭形勢和組織發(fā)展的需要,擴大會議選舉產(chǎn)生了第一屆中共云南臨時省委,王德三為臨委書記。1927 年12 月16 日,中共云南省臨委根據(jù)八七會議精神,制定了《云南農(nóng)民運動計劃》,對云南農(nóng)民運動工作作出了重大調整。
1927 年12 月底,中共云南臨時省委和迤南區(qū)委指派在昆明工作的嚴英武進入灑戛竜開展工作,成立中共文山灑戛竜黨支部,嚴英武任黨支部書記,兼中共云南臨時省委至蒙自、文山的信息交通員。灑戛竜黨支部成立后,王德三等在文山、紅河一帶開展大量的調查研究,形成了數(shù)十份調查報告,大多數(shù)報告意見建議被中共中央采納和推廣。王德三堅持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去向群眾宣傳、爭取群眾的工作主張,被寫進了中國共產(chǎn)黨第六次代表大會決議案。王德三將搜集到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資料,結合黨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工作的經(jīng)驗,用當時少數(shù)民族易于接受的語言,化名齊人編寫了云南民族工作的重要文獻《夷經(jīng)》,也稱《苗夷三字經(jīng)》。什么是土地革命?在《夷經(jīng)》的說白部分有這樣的解釋:“話說苗親夷親,反對官場田主,這叫做土地革命。”就革命的手段、革命的對象、革命的方法、革命的內容、革命的目標等重大事項,在《夷經(jīng)》中,專設了“第五章‘做些哪樣’”一個章節(jié)進行了詳細的解讀。
在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云南地下黨早期革命活動》中,馬逸飛、楊立人等早期革命同志的回憶文章及原蒙自縣委黨史研究室、文山縣委黨史研究室專題研究資料中,記述著張乃猷到小塘子辦學、組建小塘子苗族農(nóng)民武裝,王德三、吳澄、馬逸飛等中共云南地下黨領導到小塘子、灑戛竜一帶指導開展革命斗爭工作的光輝故事。他們將《夷經(jīng)》印刷成小冊子秘密分送到革命群眾的手里,指導大家學習、識記。一傳十、十傳百,《夷經(jīng)》的斗爭思想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廣為流傳。
在文山市檔案館珍藏的一份《早期地下黨在文山縣灑戛竜小塘子的革命活動附件材料》中楊立人的回憶文章說,杜濤被捕后,黨組織及時指派李靜安即李國定(馬關人)將吳澄從蒙自護送至灑戛竜,再護送至小塘子開展隱蔽戰(zhàn)斗,王德三從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回到云南后,派人將吳澄從小塘子女扮男裝輾轉送回到昆明。在小塘子期間,吳澄利用動員農(nóng)民子女上學的機會,向苗族群眾宣傳民族平等、民族解放的思想,播下革命的火種。至今“吳澄洞”石壁上鐫刻著“人在陣在”“永遠和好”的標語。在黨組織的安排下,與張乃猷同為大革命時期“廣州大沙頭第三軍軍官學校政治訓練班”學員的馬逸飛也來到小塘子,經(jīng)過張乃猷、馬逸飛、吳澄等人的共同努力,培養(yǎng)了周小友、陶應紅等一批革命骨干。中共地下黨員還深入??恕⒎乒?、羊街子等村寨,與當?shù)乩习傩战慌笥选⒄J家門、連親家。在廣泛宣傳的基礎上,又從積極分子中挑選了一部分立場堅定、年輕力壯的骨干組成了一支20余人的苗族農(nóng)民武裝,由周小友任隊長,張乃猷、馬逸飛對游擊隊進行有效的軍事訓練。游擊隊沒有槍,張乃猷到羊街子找胡開國,向他宣傳苗漢一家的民族平等思想,希望大家團結起來推翻壓在人民頭上的一切反動勢力。經(jīng)過推心置腹的交流,胡開國不僅自己出槍,還說服親戚朋友拿出10 余支槍來支援游擊隊。
小塘子苗族武裝游擊隊的建立及活動,引起老寨大地主甘寅東和國民黨地方民團團首李增輝的恐慌,認為小塘子苗族游擊隊對甘寅東的保路隊和李增輝的民團是個極大的威脅,多次揚言要掃蕩小塘子,消滅革命武裝。1929 年春,李增輝計劃像往常一樣帶一批隨從到老寨附近的村寨活動,小塘子游擊隊獲得消息后,及時在李增輝老家期路古通往蒙自老寨的半路上設伏,將耀武揚威的李增輝一槍擊斃。小塘子苗族農(nóng)民游擊隊的武裝斗爭,狠狠打擊了文山、蒙自一帶的國民黨地方反動政權和地主惡霸的囂張氣焰。1930 年后,云南地方黨組織遭到了極大破壞,革命陷入低潮,中共地下黨員先后離開了小塘子。李增輝之子李文卓瘋狂反撲,到處搜尋殺死其父的“兇手”,凡是與農(nóng)民武裝有過聯(lián)系的都遭到殘酷迫害,曾用武器支援游擊隊的胡開國也慘遭迫害,游擊隊員被迫四處躲藏,隊長周小友于1937 年慘遭殺害后,又斬首示眾、懸尸山林;小塘子20 多名游擊隊員,慘遭追殺、火攻,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夠活下來……
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云南歷史第一卷》有這樣一段記載:“在文山灑戛竜苗族村寨小塘子組建的苗族農(nóng)民武裝,是中共云南地方組織領導的第一支少數(shù)民族武裝。這支隊伍和中共蒙自縣委領導的游擊武裝配合行動,在文山、蒙自一帶有較大的影響。1929年春,小塘子游擊隊擊斃了作惡多端的地霸、保路隊團首李增輝,為民除了一大禍害,打擊了地霸的囂張氣焰。”
為了徹底改變革命老區(qū)貧窮落后的面貌,告慰革命先烈,在黨組織堅強領導下,苗家兒女們追尋著革命前輩們的紅色足跡,大力弘揚革命先烈們在艱難歲月里敢于犧牲、英勇斗爭的實干精神,用扎扎實實的行動和成效凝聚民心民力,破石開道,改變家鄉(xiāng)面貌。從1991年起小塘子村每戶出兩個勞動力劈山修路,僅用時58天就修通了小塘子至羊皮寨8 千米的彈石路,1993 年又打通了小塘子至文蒙(文山到蒙自)公路的出村道路。在2016 年的脫貧攻堅戰(zhàn)中,小塘子的兩條進村道路全部硬化。出行變得方便了,特色種植業(yè)和養(yǎng)殖業(yè)讓昔日貧窮的苗嶺和彝寨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小塘子、灑戛竜等革命老區(qū)和全國人民一道,昂首挺胸地邁入小康社會,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
在建黨100 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小塘子所在的中國共產(chǎn)黨文山市德厚鎮(zhèn)委員會“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的榮譽稱號,這既是對小塘子及文山革命老區(qū)在脫貧致富奔小康中輝煌成績的肯定,也是對革命先烈們最好的告慰。九十多年前,王德三宣傳和鼓動小塘子游擊隊及文山各族兒女奮起斗爭的《夷經(jīng)》所強調的“世道從此得太平、夷漢從此扯得平”小康圖景在今天真的就變?yōu)楝F(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