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N青
寒假第一天,恰逢二十四節(jié)氣之大寒。再過幾天就是小年,朋友紛至沓來的祝福,讓忙年的我愈發(fā)興奮。按老家的習俗,小年要掃房子祭灶,而祭灶必用年糕。故此,小年前的幾天,家家戶戶都要蒸年糕。每當此時,整個村子的上空,都彌漫著誘人的香甜。若問原因,只有一個:小年祭灶寄年糕,祈求來年步步高,求得就是一個心氣兒。
記憶中的忙年,很多事也只求一個“忙”字,不用花錢。比如做豆腐用的黃豆、蒸饅頭用的白面,都是自家產的,雖不富裕,但過年足矣。尤其蒸年糕用的黃米和大棗,更值得一夸。我家有塊沙質的自留地,那是黍米最適合的土壤。每到五月,爸爸便親自耕種。期間適宜的肥料,充足的光照,再加精心的照顧,秋收時的黍谷顆粒飽滿,碾出的米油光金黃,色澤鮮亮,香甜的味道撲鼻而來。再說大棗,我家老院的棗樹,每到八月,脆甜的大棗都能打下千顆萬顆。晾干曬透后的大棗,紅艷艷的,能盛滿一大笸籮,蒸年糕足足夠用。
備年,操心忙碌的主要還是奶奶和爸媽。當作為孩子的我們吃上白嫩嫩的豆腐、宣騰騰的饅頭和香甜糯糯的年糕時,即使沒有花哨的零食,那濃濃的年味也會記一輩子。
但畢竟是過年,用錢的地方還有很多。各樣的年貨乃至蒸年糕時墊在籠屜上的槲葉,必須花錢從那熱火朝天的臘市上購買。大人們常說的年關難過,難就難在“錢”上。對大人來說,過年就是“關”,對孩子來說,過年才是“年”。
我八歲那年,父親大病住院,花了不少錢。再加上那年莊稼又歉收,雖然大哥二哥和姐姐都已參加勞動,但年底村集體結算時,父親也只領回四十七元余款。這點錢,還要留出拜年時的壓歲錢和年后的花項,其中就包括我和三哥的學費。
“清貧聊自爾,素責將如何?!辈还苋兆釉倏?,年總是要過的,給孩子們精心營造的年味也總是要“濃”的。隨著小年的臨近,盡管奶奶和父母對籌備年貨的類別和數(shù)量時有爭論,但每當面對孩子們,他們那堆積的愁云又瞬間散去,留給我們的總是樂呵呵的笑臉。年集大市,我來也!終于,我和哥哥們盼到了隨父親去臘市備年的日子。雖瑞雪紛飛,天地茫茫,依然擋不住臘月大市火熱的招引。順著雪花倏忽中時有時無的腳印,在三位哥哥提拽扯拉中,我坐著父親的推車興沖沖趕來,聽著鞭炮燃放脆生生的余音而來,聞著那冒著騰騰熱氣的屜屜蒸包的香味而來。
鞭炮震耳欲聾的炸響神奇地召喚著每一個男孩。今年的鞭炮,無論五十響還是一百響,無論二踢腳還是開花炮;無論是商家燃放后喑啞的叫賣聲,還是那滿地絲絨中蒸騰著的微嗆的硝煙味,都讓買爆竹的人沉醉。父親斟酌再三,除了除夕、大年初一早晨必須燃放的兩掛一百響外,還給我和三哥各買了一掛五十響。另外,還買了一小把電光花。聽大哥說,這些竟然花了近六元時,我把花炮捂得更緊了。
過年穿新衣,是每個孩子的期盼。花花綠綠的布市上,刺啦啦的裁布聲堆疊著賣布人一單又一單的興奮。父親不僅給我們兄弟四人扯了布料,還給姐姐裁了一塊花布,也給奶奶買了塊紫色的新頭巾。姐姐會裁縫,幾件新衣,年三十前肯定能做完。我問父親為何不給您和媽媽也裁一件,父親笑笑說他們有。盡管如此,父親付錢時,還是微微皺了下眉頭。我問他花了多少,父親笑而不答,大哥也不說。
接著去肉市。按照我家的習俗,大年初一早上的餃子必須是素餡的,取其肅靜祥和。但年三十中午,家人一定要吃上一頓噴香的大肉。那年的肉七毛錢一斤,父親挑肋骨上的肉割了七斤。同時,還不忘買了三條銀灰色又扁又長的帶魚。
百菜唯有白菜美。菜市的大白菜,被商販威武地碼成了一座座小山。這大白菜真是名副其實的“大”,擺在攤前的顆顆白菜,那肥碩的身軀像極了一只只趴著的白鵝。大白菜白色的經脈向兩側蔓延,或粗或細,或長或短,胡須一樣爬滿了整個葉子。有白菜就有菜,哪怕大雪封路。幾分錢一斤的大白菜,我們一下子買了十幾顆。再加上土豆、粉條、茄子和做年貢必用的蔥綠的菠菜,幾張寫對聯(lián)的大紅紙,還有幾捆泛著青光的槲葉,滿滿的一大車子年貨讓全家人頓生暖意。
那時的我,摸著口袋中一顆顆鞭炮,看著小車上琳瑯的年貨,心里樂開了花。
此時已是下午三時,饑腸轆轆的我們,還是在父親的率領下,來到散發(fā)著誘人肉香的蒸包攤位前。一元錢買了十個大包子,讓我們吃得滿嘴流油,父親還是將三個包起來,揣到懷中,也讓家中的奶奶、媽媽和姐姐嘗嘗。
回家時,裝滿年貨的車子不再有我的位置。此時的我,抱著兩捆蒸年糕的槲葉,憧憬著過年的幸福,跟在車后飛跑,毫無怨言。
和諧的人家,錢少也能過大年。這一年,我們兄妹五人不但吃上了水餃,穿上了新衣,得到了壓歲錢,就連辛苦了一年的奶奶和爸媽也展綻開了久違的笑顏。大年初二,雖瑞雪封門,看不清道路,我們兄妹還是堅持要去姥姥家拜年。去姥姥家,除了能展示我們的新衣,還能得到壓歲錢。以往,都是爸媽帶孩子們同去,但今天無論如何,爸媽都只讓大哥帶我們去姥姥家,當時我們都不理解。那天,雪沃山巒,厚能沒膝。
大哥二哥輪流背著我,姐姐和三哥攜著媽媽蒸的大饅頭和幾個香甜的年糕,翻過山坡,滑過冰河,一路跋涉,十多里的路途,雖一大早就出發(fā),但到姥姥家時,已近中午。
當姥姥問爸媽為何不來時,我們也不知所以。后來我才知道,那是因為爸媽再也無力為自己置辦新衣,怕姨和姨夫們追問,更擔心新娶的舅媽笑話。雖然爸媽依舊穿著往年的衣裳,雖然大年初一,爸爸連愛喝的酒也只倒了小半杯,但面對一臉滿足的孩子們時,他們依然覺得無比幸福。
轉眼多年,含辛茹苦的奶奶和爸媽雖早已離世,但他們用發(fā)自內心愛憐,竭盡所能地保全了孩子們記憶中的年味和童真。這樣的年味,雖歷經風霜,也永不褪色。
祖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幾十年過去,雖物換星移,可記憶中,蒸騰的年味依然是那樣美好。但當輪到我們以長者身份忙年,為孩子們營造年味氣氛時,卻有一種奇怪的感覺,那就是年味因何越來越淡?有時甚至認為,過年只不過有了幾天難得假期,僅此而已。究其原因,先是記憶中蒸年糕、磨豆腐、燉大肉、蒸饅頭,這些往昔只有過年才能享用的美味,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現(xiàn)如今已是想吃隨時有;接下來,隨著農村人口急劇減少和城市化的推進,老少爺們演變?yōu)橐娒鎽蛔R的高樓小區(qū),人與人之間多了幾層隔膜;再加上人們見識多了,春晚笑點變高漸覺沒趣,以及禁放煙花爆竹、疫情期間原地過年和低頭族等等影響,年味變淡就再自然不過了。
這就可怕了。怕什么?怕的是兒孫們就此年味散去不知年,怕的是延續(xù)幾千年的親情文化就此消失無蹤影。
問題的核心也是解題之道。少年不識愁滋味,兒時的我們,無憂無慮地享受著長輩們辛勞釀造的年味,而他們心中的年味卻往往是難為和苦澀的年關。雖歲歲年年人不同,但要想還原記憶中的年味,只要動手創(chuàng)造,也不是不可以。
還原記憶中的年味,就要像我們的祖輩那樣,暫時忘卻一年來的所謂的得失和煩憂,率領孩子們復制我們兒時的快樂。比如,購買黃米面和大棗槲葉,與家人合作,蒸兩鍋年糕;購買磨豆?jié){的石磨,放到客廳,再買點黃豆鹵水,搜索做豆腐的技巧,與孩子們一起做一鍋香嫩的豆腐;再比如自己動手買紅紙寫春聯(lián)貼對子,自己糊兩盞能插蠟燭的燈籠,并在除夕夜祭祖時讓孩子打著,大年初一讓帶領孩子們給親朋好友拜年……
年味要自己創(chuàng)造。作為長輩的我們,不要抱怨,更不要放棄。用我們無上的虔誠,幫孩子把年繪上斑斕的顏色,讓他們記憶中的年味永不褪色。
——選自《潁州文學》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