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美國首部中國文學史
        ——海陶瑋《中國文學論題》探析*

        2022-07-21 04:26:36劉麗麗
        國際漢學 2022年1期
        關鍵詞:研究

        □ 劉麗麗

        一、引言:世界范圍內(nèi)的首部中國文學史

        中國文學以博大精深、自成體系而持續(xù)受到世界范圍內(nèi)的關注、鑒賞、評論和研究,中國文學史書寫也是國內(nèi)外學者長期關注和嘗試的課題,由此出現(xiàn)了世界范圍內(nèi)種類繁多、類型各異的中國文學史。根據(jù)2008年王水照《中國自撰文學史第一部之爭及其學術史啟示》統(tǒng)計,世界范圍內(nèi)有近2000多部中國文學史著作(1)參見王水照:《中國自撰文學史第一部之爭及其學術史啟示》,《中國文化》2008年第27期,第54頁。。與數(shù)量繁多的文學史相關的一個話題,就是世界范圍內(nèi)不同語種、不同國別的首部中國文學史的追溯、爭論、考證和認定。

        根據(jù)目前學界的研究和認識,世界第一部中國文學史是1880年俄國王西里(Васильев Василий Павлович,1818—1900,又稱瓦西里耶夫)所著《中國文學史綱要》(2)參見李明濱:《世界第一部中國文學史的發(fā)現(xiàn)》,《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02年第1期,第92—95頁。另外,最早公開發(fā)表文章肯定王西里《中國文學史綱要》的還有郭延禮《19世紀末20世紀初東西洋〈中國文學史〉的撰寫》(《中華讀書報》2001年9月26日,第22版)和康文《再談“外國人所寫之中國文學史”》(《魯迅研究動態(tài)》1989年第9期第66頁)。關于這部文學史的介紹,可參看陳金鵬:《俄國漢學家王西里與世界首部中國文學史》,南開大學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英語世界第一部中國文學史是1901年英國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中 國 文 學 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3)關于翟理斯《中國文學史》初版時間,在國內(nèi)尚有不同表述,筆者采用大多數(shù)學者認定的1901年。,中國第一部中國文學史是1904年林傳甲《京師大學堂國文講義中國文學史》(4)參見王水照《中國自撰文學史第一部之爭及其學術史啟示》,他認為中國自撰文學史能爭第一的有三部:第一部是1904年林傳甲《京師大學堂國文講義中國文學史》;第二部是1905年黃人《中國文學史》,東吳大學、上海國學扶輪社出版;第三部是1906年竇警凡《歷朝文學史》,東林書院線裝鉛印本。王水照認為中國第一部中國文學史應是1904年林傳甲《京師大學堂國文講義中國文學史》。。根據(jù)筆者排查和推斷,美國漢學家海陶瑋(James Robert Hightower,1915—2006)1950年初版的《中國文學論題》(Topics in Chinese Literature)是美國第一部中國文學史。

        二、美國首部中國文學史

        王水照先生認為,能夠成為文學史著作,至少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著作形態(tài)相對完整,非殘缺雜亂的草稿;二是應有一定范圍的社會傳播和學術影響,于學術史有一定意義(1)《中國自撰文學史第一部之爭及其學術史啟示》,第57頁。。

        《中國文學論題》全名為《中國文學論題——綱要和書目》(Topics in Chinese Literature: Outlines and Bibliographies)(2)James Robert Hightower, Topics in Chinese Literature: Outlines and Bibliographie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0.,1950年由洛克菲勒基金資助在哈佛大學出版社初版。該著作從中國先秦古典文學敘述到20世紀早期的革命文學,屬于一部通史型文學史。從體貌看,有前言、目錄、正文、參考文獻、作品索引等,是一部具有近代意義文學史規(guī)范與品質的嚴謹學術著作,完全滿足王水照提出的第一個條件。從世界圖書館館藏量考察《中國文學論題》的世界傳播和影響情況可以看出,這部著作持續(xù)受到關注,其中1953年版影響最大,有300多家圖書館收藏了該著作。1951年美國漢學家卜德(Derk Bodde,1909—2003)、恒慕義(Arthur William Hummel,1884—1975)和英國漢學家阿瑟·韋利(Arthur David Waley,1889—1966)等學者為該著作撰寫書評并給予積極評價。卜德認為,當時雖有大量中國文學作品被譯為西方語言,但是西方真正的中國文學研究才剛剛開始,所以海陶瑋的著作令人欣喜,對中國文明研究非常有益(3)Derk Bodde, “Reviews on Topics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opics in Chinese Histor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71, No.1 (Jan.—Mar., 1951): 92.。恒慕義認為這本書無論對中國研究的初學者,還是對比較文學領域的專業(yè)學者,都非常有用(4)Arthur W. Hummel, “Review on Topics i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0 (1951): 211—212; Arthur W.Hummel, “Review on Topics i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 Vol.10, No.2 (Feb., 1951): 211—212.。除書評之外,許多學者如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 Jr.)、富路特(Goodrich Luther Carrington,1894—1986)、顧立雅(Herrlee Glessner Greel,1905—1994)等都在各自研究領域關注、評論或提及過該著作,可見該著作具有一定的社會傳播和學術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文學論題》出版后也在臺灣地區(qū)流傳并產(chǎn)生一定影響。中國音韻學家董同龢曾于1959年前后在中國臺灣大學開設了“西洋漢學名著導讀”課程,這門課只要求學生們精讀海陶瑋《中國文學論題》并撰寫讀書心得,時為研究生二年級的中國臺灣學者林文月撰寫了評論文章,認為《中國文學論題》是為外國學者研究中國文學而作的具有“基石功效”的簡要性、概括性著作(5)林文月這篇簡評被董同龢先生推薦在《清華學報》刊出,后于2011年收錄在林文月《讀中文系的人》書中,見林文月:《簡評海濤著〈中國文學講論〉》,載《讀中文系的人》,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年,第143—146頁、第202頁。多年后,林文月在哈佛大學會見了已退休的海陶瑋,還談到自己這篇簡評文章,見林文月:《害羞的學者——James Robert Hightower印象記》,見《交談》,臺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第71—78頁。。與臺灣相比,大陸對該著作的關注是在半個世紀以后,但只有部分學者注意到這部著作的價值和貢獻,多數(shù)學者僅把其當作國外參考文獻,該著作至今沒有中譯本。

        那么《中國文學論題》在美國漢學史上是否為研究中國文學史的最早著作?通過各種目錄和文獻排查可以看出,美國人對中國文學的研究始于19世紀的來華傳教士,1950年以前美國對中國文學整體上以翻譯為主,學術研究著述較少,對中國文學有所涉獵的主要有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婁理華(Walter M. Lowrie,1819—1847)、衛(wèi)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丁韙良(William A. P. Martin,1827—1916)、高克毅(筆名喬志高,George Kao,1912—2008)、賽珍珠(Pearl S.Buck,1892—1973)、王際真(Chi-Chen Wang,1899—2001)、赫芙(Elizabeth Huff,1912—1987)等,研究群體身份多樣,研究內(nèi)容零散,多為總括性介紹、個別作品的譯介和討論,沒有整體性的宏觀歷史研究。程章燦曾排查美國著名漢學期刊《哈佛亞洲學報》1936年至1947年的論文后發(fā)現(xiàn),純粹的文學研究論文只有3篇。(6)程章燦:《歲月匆匆六十年:由〈哈佛亞洲學報〉看美國漢學的成長(上)》,《古典文學知識》1997年第1期,第98頁。

        美國對中國文學的研究落后于其他國家,這與美國漢學總體發(fā)展狀況有關。美國漢學起步較晚,“二戰(zhàn)”之前美國漢學內(nèi)容比較零散,且受歐洲漢學影響較大,對中國文學缺乏充分關注;“二戰(zhàn)”之后興起的以“地區(qū)研究”為研究模式的“中國學”帶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中國學”是從美國現(xiàn)實需要出發(fā),主要以近現(xiàn)代中國為研究重點。海陶瑋《中國文學論題》的出現(xiàn),第一次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對中國文學進行了整體考察與概述,應是美國最早的中國文學史著作。

        三、《中國文學論題》內(nèi)容與特征

        《中國文學論題——綱要和書目》的完整書名基本概括了該著作的主要內(nèi)容和特征?!爸袊膶W”(Chinese Literature)是研究對象,海陶瑋曾在論文《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Context of World Literature”,1953)中這樣介紹“中國文學”:“所有用中文寫出來的文學作品以及具有文學價值的作品,不論其文體是文言、白話或者是半文半白,一律認作是中國文學”(1)海陶瑋著,宋淇譯:《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載《英美學人論中國古典文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3年,第254頁。,所以《中國文學論題》介紹了中國古典文學和現(xiàn)代文學?!罢擃}”(Topics)、“綱要”(Outlines)和“書目”(Bibliographies)集中概括了該著作的體例樣貌和主要特征。

        (一)“論題”:以“文類”切入中國文學史的敘述

        “論題”指明了這部文學史的一個明顯體例特征,就是關于文學類型、文種的中國文學分體史(2)由于對Topics這個詞的理解不同,這部著作出現(xiàn)了如《中國文學專題》《中國文學綱要》《中國文學流派和題材》《中國文學中的一些題目、要點和書目》等不同譯文。,正如序言所言:

        這里的論題包含大部分的文學樣式和文體。論題大體按照年代順序排列,每個論題都試圖闡述某種主題的歷史演變過程,包括相關的文體。(3)Hightower, op.cit, Preface, vii. 原文如下:“The topics here outlined are for the most part literary styles or genres. The sequence of topics is roughly chronological, and the treatment of each topic attempts to give a historical survey of the subject, including related genres.”

        海陶瑋用“論題”這個概念主要用來概括他所論及的文學主題(Subject),具體體現(xiàn)在設置章節(jié)時使用的標題名稱,它既包括一種文體和文種(Genres),如“駢文”“律詩”“絕句”“詞”“戲劇”等,也包括相關文體和文種的總括,如“楚辭和賦”“樂府與五言詩”“傳奇和小說”等,還包括文學樣式和文學事件等,如“六朝文學評論”“文學革命”等。著作基本涵蓋了中國文學的基本文學類型,每一章的正文部分始終圍繞某種文體、文類進行介紹和討論,并按照文學發(fā)展的歷史演變展開敘述,這就使得該著作明顯突出了文學的文體、文類和風格。

        該著作1950初版的內(nèi)容目錄共分15章,1953年再版目錄分為17章,目錄和標題見表1:

        表1 《中國文學論題》目錄

        (續(xù)表)

        從以上目錄可以看出海陶瑋對中國文學的基本認識和對文體、文類的劃分,英國漢學家阿瑟·韋利認為該著作“抓住了中國文學中的詩歌、小說、戲劇等主要文體形式,對中國文學的考察持續(xù)到當下時期”(1)A. Waley, “Review on Topics i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No.1/2 (Apr., 1951): 114. 原文如下:“There are sections on the main forms of poetry, fiction, and drama. The survey is carried down to the present day.”,這種評論是恰當?shù)?。當然,?950年初版到1953年修訂版的目錄也有所調(diào)整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兩點:一是把1950年版第七章的“樂府與五言詩”更換為“楚歌和樂府”,然后增補了第八章“五言及七言詩”;二是新增“宋詩派別”章節(jié),以上變化體現(xiàn)了作者對中國文學文體演變的重新認識和調(diào)整規(guī)劃。

        這種重新規(guī)劃可以看出海陶瑋對中國詩歌的重視,他把詩歌分為五言及七言詩、律詩、絕句和宋詩派別等四個章節(jié)加以介紹,并對其發(fā)展歷史分別進行了簡要梳理,他認為“中國文學的最高成就是抒情詩歌”(2)《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第254頁。,中國詩歌是最能體現(xiàn)中國文學價值和趣味、最能代表中國文學特質的體裁類型。在論文《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中,海陶瑋這樣介紹中國詩歌:

        詩歌的傳統(tǒng)始于公元前數(shù)百年,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從來不會間斷,雖然其全盛時期遠在唐(公元六一八至九○六年)宋(公元九六○至一二七八年)二代。歷年積累下來的詩歌多得不可勝數(shù),恐怕一千多年來沒有任何讀者能夠終其一生把過去的詩歌全部讀完。詩的形式有時異常繁復,可是寫作技巧始終維持著極高的水準。至于在各時期中,能以詩入選而傳世的詩人更不勝枚舉。從量的方面說來,沒有任何歐洲詩壇能出其右;從質的方面說來,中國詩歌雖然范圍較狹,也可以同歐洲同類形式文學作品相頡頏而無愧色。有些中國詩歌與散文的形式是西方文學中找不到的體裁。(3)同上。

        《中國文學論題》不僅是英語世界關于中國文學史的整體著作,也是關于某一類文體史最早的專題著作,直到今天梳理西方對中國文學某一文體研究的歷史,仍然需要追溯到這本著作。海陶瑋的學生、以研究辭賦盛名的美國漢學家康達維(David R. Knechtges)評價說:“直到今天(2014),這本書(《中國文學論題》)仍然是中國簡短賦學史的最佳英文著作。”(1)康達維:《歐美賦學研究概觀》,《文史哲》2014年第6期,第117頁。。

        漢學家韓南(Patrick Hanan,1927—2014)認為該著作“事實上形成了中國文學歷史研究的基礎,是西方語言在這一領域的第一本學術著作”(2)Patrick Hanan, et. al., “Memorial Minute—James Robert Hightower (1915—2006),” Minutes of Meeting of the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Harvard University, (1 May, 2007),原文如下:“…in fact forms the basis for 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first scholarly work of such a scope in a Western language.”。這里所指的第一本學術著作,其實是指“他(海陶瑋)發(fā)展了一種影響極大的中國文學研究方法”(3)Ibid., 原文如下:“He developed an approach to Chinese literature that has been extremely influential.”,即以文類作為切入點來撰寫中國文學史的方法。

        (二)“綱要”:簡明扼要的中國文學史

        該著作只有100多頁,可以說是一本簡明扼要的文學史綱要,作者主要是想勾勒出中國文學樣貌的輪廓,而不著力塑造成一部蘊涵豐富、鋪陳華麗的文學史巨著。為了從時間上體現(xiàn)由古至今的歷史過程,在內(nèi)容上涵蓋文學史上重要的文體演變,并照顧到整本著作的邏輯性和完整性,海陶瑋除了在總體上宏觀概述、語言上精練簡短之外,完全摒棄了一般文學史以作家作品賞析評論為主的體例,“把作家作品的介紹降到了最低,所以在正文敘述中,幾乎看不到重要作家作品的介紹,除非是上下文敘述提及的需要”(4)Topics in Chinese Literature: Outlines and Bibliographies, Preface, vii. 原文如下:“Titles of books and their authors have been kept to a minimum; not all of the important ones are mentioned; but those which do occur are to be considered significant in their context.”,“一種文體只用三到六頁簡單、可讀性很強的散文給予介紹,不被具體的文學作品角色和特定的文學文獻所干擾”(5)“Review on Topics in Chinese Literature,” p. 211. 原文如下:“Each form is discussed in three to six pages of simple, delightfully readable prose, unmarred by the intrus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of by specific documentation.”,這一點在早期文學史寫作中是獨特的。比如在介紹《戲劇》(“Drama”)一章時,海陶瑋用精練的語言簡要敘述了中國戲劇的歷史演變和發(fā)展歷程。他認為,戲劇在中國文學中出現(xiàn)較晚,雖然在唐代及更早時候也有關于戲劇表演的記錄,但是第一部完整的戲劇文本是從元朝(公元13世紀末期)開始的,元雜劇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形式,在明代(15世紀早期),它被更為普遍的南戲(或戲文)所代替,南戲代表著一種獨立的傳統(tǒng),至少可以追溯到西晉的棗據(jù)(約232—284),經(jīng)歷了四個世紀的主導之后,于19世紀之后讓位于京戲,流傳演出至今。他總結了“元雜劇”“明南戲”和“京戲”具有的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也按照時間順序逐一介紹了這三種主要古代戲曲類型的歷史演變過程,對各個階段的歷史進行了較為準確的描述。

        當然,海陶瑋在簡要勾勒中國戲曲發(fā)展演變時,除了照顧到總體的全面與均衡外,對重點的曲種和劇目也給予了關注,在介紹南戲系統(tǒng)下的曲種之一——昆曲的時候,他介紹了昆曲的歷史溯源、藝術特征和發(fā)展演變,也點出了魏良輔在昆曲改良發(fā)展史上的作用和湯顯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和洪昇《長生殿》等昆曲名劇。

        海陶瑋介紹戲劇章節(jié)時參考了錢鍾書《中國古代戲曲中的悲劇》(1935)、姚莘農(nóng)《昆曲沉浮》(1936)、王國維《宋元戲曲史》(1915)、吳梅《元曲研究》(1929),還有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1930)和《元人雜劇序說》(1937)、鄭振鐸《論北劇的楔子》(出自1927《中國文學論集》)、《中國文學史》(1932)和《中國俗文學史》(1938)以及吉川幸次郎《元雜劇研究》(1948)等著作,其中鄭振鐸、青木正兒和吉川幸次郎的著作是重點參考,這些著作保證了海陶瑋論述中國戲曲發(fā)展基本史實的權威性,同時他博采眾長,為我所用,始終堅持自己的思考和選擇,避免了對文體歷史演變的不同看法引起的討論。

        與戲劇章節(jié)類似,這本書的每一個章節(jié)都可以看作是某種論題發(fā)展歷史的簡要敘述,也是介紹中國文學各種文體演變的最早英文著作,成為眾多英美學者了解中國文學的門徑之作。海陶瑋的學生、編著《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的梅維恒(Victor H. Mair)評價說:“對于想了解中國文學概況的讀者來講,這本書仍然是最好的中國文學簡史”(1)Victor H. Mair, “Bibliographical Note,”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xxxiv. 原文如下:“This remains the best brief survey of Chinese literature for someone who desire a perceptive overview of the field.”。

        (三)“書目”:提供世界范圍內(nèi)的中國文學研究“書目”

        該著作每章結尾都列有和這一章相關的參考書目(Bibliographies),體量大約占到全書的一半(如1950年版主體共119頁,其中正文66頁,書目54頁),個別章節(jié)書目體量大于正文。書目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權威文獻(Authorities),一部分是譯本書目(Translations),“權威文獻”涉及日文、中文和西文的書籍,重點參考文獻都做了星號標注;“譯本書目”列出了章節(jié)正文所述文體的代表性作品的外文譯本,實際上是給不了解中國文學的外國讀者推薦的按文體分類的閱讀書目,以英譯本優(yōu)先,還涉及法文、德文譯本??梢哉f,由這兩部分構成的參考書目一方面彌補了正文“綱要”內(nèi)容過簡的遺憾,另一方面也極大擴充了著作容量。比如在第五章“駢文”后附“權威文獻”中,海陶瑋參考了金秬香《駢文概論》(1934)、劉麟生《駢文學》(1934)和《中國駢文史》(1936),譯本主要推薦了奧地利贊克(Erwin von Zach,1872—1942)《漢學文稿》(Sinologische Beitr?ge,1933),英國白英(Robert Payne,1911—1983)《白駒集》(The White Pony,1947)和 法 國 喬 治·馬 古 利(G. Margouliès,1902—1972)《中 國 古 文》(Le kou-wen chinois,1926)等。

        書目是治學之門徑。海陶瑋《中國文學論題》每章后附的參考書目是西方世界較早的關于中國文學的專題性目錄,對了解1950年之前中國文學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研究狀況大有裨益,也顯示了海陶瑋對中國文學研究狀況的熟稔。英國漢學家阿瑟·韋利評價該著作“熟練地選擇參考文獻,是撰寫參考指南著作的典范”(2)Waley, op.cit., 114. 原文如下:“The bibliographies are skillfully selected and the whole work is a model for what a student’s handbook should be.”。美國漢學家白之(Cyril Birch,1925—2018)則指出,《中國文學論題》“在綱要、釋義和書目輔助方面具有精確和較高的信息量”(3)Cyril Birch and Donald Keene,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Early Times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 New York: Grove Press, 1965, p. 489. 原文如下:“Accurate and highly informative outlines, definitions and bibliographical aids.”。

        四、海陶瑋——美國本土第一位研究中國文學的專業(yè)漢學家

        海陶瑋生前在哈佛大學執(zhí)教。除《中國文學論題》外,主要著述還有《韓詩外傳:韓嬰對〈詩經(jīng)〉教化作用的詮釋》(Han Shih Wai Chuan:Han Ying’s Illustrations of the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the Classic of Songs,1952)、《陶潛詩集》(The Poetry of T‘a(chǎn)o Ch‘ien,1970)和《中國詩詞研究》(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與葉嘉瑩合著)等,此外發(fā)表學術論文十幾篇,各類譯作200多篇,書評20多篇。

        為什么海陶瑋能寫出美國首部中國文學史?為什么海陶瑋要寫這部中國文學史?第一個問題與海陶瑋具備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學術訓練有關,第二個問題與他在美國較早從事中國語言文學的教學需求有關。

        第一,海陶瑋是美國本土第一位專門研究中國文學的專業(yè)漢學家。19世紀至20世紀初,美國對中國文學有所涉獵的主要是以傳教為使命的傳教士,他們對中國的關注主要是漢語學習、個別作品譯介等,并沒有明確的文學研究的意識,也不是專門從事文學研究的漢學家。1877年耶魯大學設立漢學講席,美國漢學進入專業(yè)研究,但一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仍發(fā)展緩慢。為了改變美國漢學落后于其他學科的局面,美國1928年建立了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1929年美國學術團體理事會又專門成立了“促進中國研究委員會”(Committee on Promotion of Chinese Studies),美國專業(yè)漢學開始真正走向發(fā)展正軌,哈佛燕京學社等機構派遣年輕的研究生及學者赴華留學,他們成了美國漢學的中堅力量,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批科班出身的漢學家,也是美國第一代專業(yè)漢學家。這批留學生在回國之后的著述和活動為美國“二戰(zhàn)”后的漢學(中國學)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成為美國漢學發(fā)展的奠基者,在各自研究領域都處于非常領先的地位,海陶瑋就是這批學員之一(1)參見顧鈞:《美國第一批留學生在北京》,鄭州:大象出版社,2015年。,他是這批學者中較早把自己的學術領域鎖定在中國文學研究的,成為美國本土“第一位研究中國文學的學者”(2)康達維:《二十世紀的歐美“文選學”研究》,《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第1期,第55—56頁,下同。,是“美國漢學界的泰斗”和“研究中國文學著名的權威”。

        海陶瑋20世紀30年代本科階段是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學習醫(yī)科化學專業(yè),因閱讀龐德(Ezra Pound,1885—1972)英譯中國古詩對中國文學產(chǎn)生濃厚興趣,之后棄醫(yī)從文,曾游學德法,學習中文和詩歌創(chuàng)作,后考到哈佛大學學習,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期間于20世紀40年代兩次到北京(北平)進修,接受了全面系統(tǒng)的漢學訓練,受教于一批國學名師,文學史家鄭振鐸曾對海陶瑋的文學史書寫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3)《歐美賦學研究概觀》,第118頁。,《中國文學論題》重點參考了鄭振鐸《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和《論北劇的楔子》等著述。

        第二,海陶瑋寫這部文學史的直接原因是他在哈佛大學教授中國語言文學課程的客觀需要。該著作序言開宗明義地說“是為了給學生們提供一些能夠反映中國文學史對外傳播所依據(jù)的客觀資料”(4)Topics in Chinese Literature: Outlines and Bibliographies, Preface, vii. 原文如下:“The purpose of these outlines i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some of the factual data on which a historical survey of Chinese literature may be base.”,康達維也指出這本書“主要是為哈佛學生準備的中國文學史教材”(5)《歐美賦學研究概觀》,第117頁。,可知這部文學史是為了教學需要而編寫的講義型文學史。

        專業(yè)漢學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fā)展非常緩慢,美國幾所大學的中文課程并無合適的美國教授可以勝任,幾乎都是從中國或者歐洲聘請擔任,哈佛大學的漢語教學情況也大抵如此。1879年開設了漢學教席,擔任教學任務的是來自中國的學者戈鯤化(Ko K’un-hua,1836—1882),遺憾的是他1882年未完成工作合約就因病去世,之后哈佛大學漢語課程一直處于停滯狀態(tài),直到1916年才得以恢復。20世紀20年代,由趙元任、梅光迪等中國人擔任教席,這種局面直到20世紀40年代后才有所改觀。

        1948年,33歲的海陶瑋攜眷從北平回到母校哈佛大學,被任命為助理教授,開始在哈佛大學遠東語言系任教。當時系里師資力量薄弱,能夠進行漢語和中國文學教學的學者非常少。據(jù)李歐梵(Leo Lee)回憶:“在我做研究生時代,系里教授中國文學的只有海濤爾(即海陶瑋)和Achilles Fang(方志彤)二人。”(6)李歐梵:《在哈佛做訪學教授》,《粵海風》2005年第5期,第74頁。海陶瑋是中國語言文學課程的教授,也是哈佛大學中國文學課程的開先者之一,《中國文學論題》就是他授課時采用的基本教材。

        海陶瑋先后教授過“初級漢語”“中級漢語”和“中國文學史”等課程,但是當時并沒有一部合適的中國文學教材。戈鯤化在教學中使用的是自編教材《華質英文》(Chinese Verse and Prose),完全是手抄本,之后趙元任、梅光迪等人所使用的教材也都是自編自研或借用中國傳統(tǒng)教材為主,還有一些美國本土產(chǎn)出的教材都以漢語學習為主,難以滿足中國文學的授課需要,海陶瑋就自己著手編寫教材,出版了這部《中國文學論題》,這也是他出版的第一本專著。依據(jù)這本教材及其修訂版,海陶瑋在哈佛大學從事了長達30多年的中國語言文學教學生涯,作為教材的這部中國文學史著作,的確在他中國語言文學教學以及美國漢學人才培養(yǎng)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曾經(jīng)受教于海陶瑋的學生都在中國文學研究的某些領域繼續(xù)耕耘,成為美國漢學界研究中國文學方面的漢學家,如康達維對《文選》的翻譯和漢魏六朝文學的研究,艾朗諾(Ronald Egan)對宋代文學和《管錐編》的研究,梅維恒對唐代變文和敦煌學的研究等等。

        五、結 語

        美國漢學以《中國文學論題》為起點,開始了對中國文學史專業(yè)系統(tǒng)的研究,并形成了延續(xù)至今的美國中國文學史寫作序列,比如陳綬頤1961年《中國文學史綱》(Chinese Literature: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和柳無忌1966年《中國文學概論》(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Literature),2001年由梅維恒主編的《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和2010年由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孫康宜(Kang-i Sun Chang)等學者主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等,但是國內(nèi)學者在論及美國中國文學史研究時,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其后的著作,海陶瑋《中國文學論題》作為美國首部中國文學史長期被人忽視。(1)如農(nóng)玉紅、李茂君《美國漢學界的中國文學史研究述評》、孫太《比較視域下的重寫中國文學史策略——以哈佛學者的中國文學史書寫為例》等論文,都未提及《中國文學論題》。

        關于美國首部中國文學史的話題,筆者并未發(fā)現(xiàn)有國內(nèi)外學者專門論及。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早在1901年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自稱世界首部中國文學史而實際上是英語世界首部中國文學史的翟理斯《中國文學史》,它已經(jīng)“第一次以文學史的形式,向英國讀者展現(xiàn)了中國文學在悠久發(fā)展過程中的全貌,向世界上說英語的人們解釋了中國文學的深奧與魅力”(2)張弘:《中國文學在英國》,廣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第83頁。。

        盡管當時英語世界已經(jīng)有了一部廣為人知的中國文學史,提出美國首部中國文學史的話題仍然具有一定的意義。海陶瑋《中國文學論題》開創(chuàng)了美國對中國文學史的研究,從此擺脫了美國學界只能通過歐洲漢學著作來了解中國文學史的狀況,有了自己關于中國文學歷史的研究。另外,對國內(nèi)學者而言,區(qū)分不同國別視閾下對中國文學史的研究,意味著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學在世界范圍內(nèi)被關注、接受、研究及其影響的歷史狀況,也意味著對海外中國文學研究的深化和細化。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nèi)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亚洲无码vr|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亚洲天堂av免费在线看| 狠狠色丁香婷婷久久综合2021 |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网|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中文| 一本大道久久精品一本大道久久| 女同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丰满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午夜视频在线在免费| 国产精美视频| 色偷偷亚洲av男人的天堂| 少妇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99re88久久爱| 亚洲色精品aⅴ一区区三区 | 色丁香色婷婷| 亚洲国产精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亚洲日本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99|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成人网|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日韩一二三区| 韩日午夜在线资源一区二区| 一级片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区三区|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东方aⅴ免费观看久久av|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400条|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尤物精品视频|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麻豆 |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3p视频| 自拍偷拍另类三级三色四色|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色内内在线播放| 日本免费久久高清视频| 亚洲欧洲免费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