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曉亮
納西族,漢文史籍稱之為“么些”,生活在我國大西南川滇藏交界地區(qū)的金沙江畔,玉龍雪山腳下,現(xiàn)有約30萬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的麗江、永勝、寧蒗、中甸、維西、劍川、鶴慶,四川的木里、鹽源和西藏的鹽井、芒康等縣。納西族雖然只是我國西南邊陲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但納西族先民創(chuàng)造了獨一無二的東巴文化,發(fā)明了一種象形文字——東巴文,并留下了數(shù)以萬計的用東巴文書寫的宗教經(jīng)典。早在19世紀后期,法國傳教士德斯古丁斯(Père Auguste Desgodins,1826—1913)就發(fā)現(xiàn)了這種用象形文字書寫的文本,隨后將之傳播到歐洲,此后百余年間,不斷有中外學者對納西族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自然環(huán)境等進行研究,逐漸形成了一門以東巴文化為核心的學科——納西學。“納西學”一詞是由納西族學者白庚勝先生2005年首先提出來的。雖然“納西學”這一概念的提出比較晚,但實際上納西學已經(jīng)有一百多年的積淀。
“西方納西學”是筆者提出的一個概念,主要指19世紀中后期以來西方來華傳教士、探險家和學者對納西族歷史、地理、風俗、語言、文字等方面的認識、理解和研究,內(nèi)容包括西方從事納西族研究的主要學者、論著及相關(guān)活動。從19世紀中后期開始算起,西方納西學已經(jīng)有150多年的歷史,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就學科發(fā)展角度來看,我們應(yīng)該認真地梳理西方納西學發(fā)展史。
按照時間順序,西方納西學史可分為四個時期:萌芽期、創(chuàng)立期、成熟期和發(fā)展期。
19世紀的后30年是西方納西學的萌芽期,主要有兩個基本特征:
第一,有關(guān)納西族的記載出現(xiàn)在西方傳教士和探險家的游記中。
英國探險家?guī)炫粒═homas Thornville Cooper,1839—1878)在1871年出版的游記《商業(yè)先驅(qū)者游記或從中國去印度的陸上旅行》(Travel of a Pioneer of Commerce in Pigtail and Petticoats, Оr an Оverland Journey from China towards India)中第一次提到納西族。庫帕這樣描述:“么些人表面上還保留著自己民族的習慣,但這一切將很快消失,融入Ya-tsu族,因為他們統(tǒng)治著么些人。他們表面看起來跟漢族沒什么兩樣,男子穿著普通的藍色的夾克和又短又寬的褲子,前面的頭發(fā)剃光,后面留一根豬尾辮?!雹貱harles-Eude Bonin, Note sur un manuscript Мosso, Actes du onzième Congar. Pairs: Inter. des Оrientalistes, 2nd section, 1898,pp. 281-296.庫帕所說的Ya-tsu應(yīng)該寫作Ye-tche,也就是現(xiàn)在的維西縣葉枝鎮(zhèn)。Ya-tsu族就是住在葉枝的漢族。根據(jù)庫帕的記述,我們知道19世紀后期的納西人漢化已經(jīng)很嚴重。法國海軍軍官安鄴(Marie Joseph Fran?ois Garnier,1839—1873)在1873年出版的《印度 - 中國的旅行探險》(Voyage d’eхploration en Indo-Chine)中記錄了納西語的一個詞語和一個短句。詞語是hɑn tse,意思是“吃”。短句是Khépɑ khé tche mɑ seu,意思是“我不懂漢語”或者“我不會說漢語”。此外英國探險家吉爾(William John Gill,1843—1882)、愛德華·巴柏(Edward Baber,1843—1890),法國探險家亨利·奧爾良(Henri d’Оrléans,1867—1901)都在游記中記錄了納西族的風土人情。但是,這一時期未見有關(guān)納西族的專論,納西族的相關(guān)信息散見于西方人在川、滇、藏地區(qū)的游記和筆記中,我們稱這個階段為傳教士、游記納西學。
第二,用東巴象形文字書寫的經(jīng)書被西方傳教士發(fā)現(xiàn)并傳播到西方,這是西方納西學,也是整個納西學產(chǎn)生的標志。
法國傳教士德斯古丁斯1855年赴中國西藏地區(qū)傳教,一直活動在瀾滄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沿岸。1867年他發(fā)現(xiàn)了一種用象形文字書寫的手抄本(后來人們稱之為東巴經(jīng)),并復制了其中一本的11頁,將它們寄回法國的家中,但沒有做任何解釋。1885年,英國學者拉克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1844—1894)在《西藏及其周邊文字的起源》(“Beginnings of Writing in and around Tibet”)②Terrien de Lacouperie, “Beginnings of Writing in and around Tibet,”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Вritain and Ireland, New Series, 17. 3 (1885): 415-482.一文中最早報道這件事,并刊布這11頁經(jīng)書。在德斯古丁斯之后,又有法國學者泊寧(Charles-Eude Bonin,1865—1929)、美國探險家尼科爾斯(Francis Nichols,1869—1904)相繼在納西族地區(qū)搜集到東巴經(jīng)。
起初,西方人認為,這種文字跟在埃及發(fā)現(xiàn)的象形文字一樣古老而神秘,他們希望可以破譯納西象形文字中隱藏的秘密,他們甚至認為這種文字跟楔形文字和埃及圣書字一樣產(chǎn)生于人類文明的初期。因此,更多西方人來到納西族地區(qū),有關(guān)納西族的記載也開始頻繁地出現(xiàn)在西方文獻當中,盡管這些記載很多只是停留在感性層面,有些看法并不十分客觀,但這是一個不斷深化的認識過程。隨著越來越多的東巴象形文字經(jīng)典及譯本被帶回歐洲并被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等歐洲著名的博物館收藏,沙畹(Emmanuel-èdouard Chavannes,1865—1918)、拉克伯里、勞費爾(Berthold Laufer,1874—1934)等一些西方漢學家開始廣泛關(guān)注它們。
1897年,法國學者泊寧在《么些手稿注釋》(Note sur un Мa(chǎn)nuscript Мosso)一書中首次發(fā)表了東巴經(jīng)典的譯本,后又將譯文收入1911年出版的《雪白的王國:喜馬拉雅王國》(Les Royaumes des Neiges,1911)一書,但泊寧的譯本沒有附上經(jīng)書的圖片,泊寧一共翻譯了一冊東巴經(jīng)典中的30個小節(jié)。亨利·奧爾良在《從北部灣到印度》(Du Tonkin auх Indes, Jan. 1895-Jan. 1896,1898)③Henri d’Оrleans, Du Tonkin auх Indes. Paris: Calmann lévy, 1898.商務(wù)印書館1993年版《外國地名譯名手冊》第752頁中對“Gulf of Tonkin”的釋義為“東京灣(北部灣)”。一書中刊布了8頁東巴經(jīng)圖片,并翻譯了這8頁經(jīng)書。他的譯本共4頁,在第1頁上排列4頁經(jīng)書摹本,在第2頁上按照經(jīng)書的形制在相應(yīng)的空格內(nèi)給出經(jīng)文大意。
無論是泊寧還是亨利·奧爾良,他們的翻譯都不甚準確。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兩個:其一,語言不通。泊寧和亨利·奧爾良既不懂納西語又不懂漢語,只能請人先將納西語譯成漢語,再將漢語譯成法語,這中間就會造成很大的偏差。其二,考察時間短。泊寧和亨利·奧爾良在納西族地區(qū)都只停留了很短的一段時間,對東巴經(jīng)典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
1907—1909年,法國藏學家雅克·巴克(Jacques Bacot,1877—1965)兩次深入西藏及周邊地區(qū)探險,并考察了納西人的歷史地理、風俗人情和語言文字。1913年,他在荷蘭萊頓出版《么些研究》①J. Bacot, Les Мo-so, Ethnographie des Мo-so, leurs religions, leur langue et leur éctriture. Leiden: E. J. Brill, 1913.(Les Мo-so)一書,這是第一本納西學專著。巴克在《么些研究》中刊布了17幅東巴經(jīng)的照片,并對它們進行了翻譯。在《么些研究》出版之前,法國著名漢學家考狄(Henri Cordier,1849—1925)在《么些》②Henri Cordier, “Les Mo-sos. Mo-sie 么些,” T’oung Pao, Second Series, 9. 5 (1908): 663-688.(“Les Mo-sos. Mo-sie 么些”,1908)一文中首先刊布了3頁巴克搜集的東巴經(jīng),其中2頁是用哥巴文書寫的,第3頁是一本經(jīng)書的封面。這些經(jīng)書現(xiàn)藏在法國巴黎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圖書館(Ecole des Langues Оrientales de Pairs)。
巴克《么些研究》的出版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它是西方納西學走向科學化、專業(yè)化的標志。巴克兩赴納西族地區(qū),在那里做了較為詳細的田野調(diào)查并帶回了大量的文獻和文物資料,尤其是《么些研究》的出版引起國內(nèi)外學者的高度關(guān)注。之前,有關(guān)納西族的記載都散見在游記或單篇論文中,影響力有限。而巴克的《么些研究》由出版國際著名漢學期刊《通報》(T’oung Pao)的博睿(Brill)出版社出版,并受到了法國著名漢學家沙畹和考狄的強力推薦,沙畹專門為其撰寫書評,這些都使納西學在西方受到的關(guān)注空前加強。更為重要的是,《么些研究》引起了劉半農(nóng)、聞宥等當時中國一流學者的關(guān)注,促使更多的國內(nèi)學者開始關(guān)注納西學的研究。
20世紀初的西方納西學研究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這一時期的研究重點仍集中在語言文字和文獻上。任何學科的研究都是從基礎(chǔ)性研究開始的,研究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解讀它的文獻是深入研究這個民族文化的鑰匙。當越來越多的傳教士和探險家將用象形文字書寫的納西族東巴經(jīng)典帶回歐洲以后,他們發(fā)現(xiàn)沒有納西東巴祭司的幫助是無法解讀這些古文獻的。雖然亨利·奧爾良和泊寧翻譯了一些經(jīng)書的片段,但是他們的翻譯錯漏百出,甚至難以組成一個完整的句子。此時,巴克先后兩次來到納西族地區(qū)搜集東巴經(jīng)典,聘請東巴祭司為他解經(jīng),并用西方語言學的觀點對納西語的語音、詞匯、語法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巴克在納西學史上是一個標志性的人物。
第二,巴克將田野調(diào)查和文獻研究結(jié)合起來。此前,西方傳教士和探險家只記錄在納西族地區(qū)的見聞和搜集東巴經(jīng)書,歐洲漢學家則依靠自己深厚的學養(yǎng)和這些傳教士、探險家搜集來的資料進行研究,但鮮有學者可以將田野調(diào)查和學術(shù)研究相結(jié)合。泊寧雖然是古文獻學家,又親自到過麗江考察,但是畢竟時間很短,對東巴經(jīng)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所以其研究難有大的進展。巴克卻做了比較詳盡的田野調(diào)查,對納西語語法、象形文字和文獻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得出很多有益的結(jié)論。雖然《么些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錯誤,但這些錯誤大多是由于輾轉(zhuǎn)翻譯造成的。排除這一因素,巴克對納西語言文字及文獻的研究基本是正確的,而不是毫無根據(jù)臆想出來的。
第三,巴克重視漢文獻和文物的搜集。巴克不僅帶回了20余冊東巴經(jīng),還帶回了一本二十六世本的《木氏宦譜》和麗江石鼓的照片、碑文?!赌臼匣伦V》是研究納西族木氏土司的重要史料。由于風化和人為破壞,目前麗江石鼓碑文早已模糊不清,國內(nèi)已經(jīng)很難找到一張完整石鼓碑文拓片,但這些照片在一百多年前被巴克帶回法國,至今還收藏在法國吉美博物館(Gemet Museum)中。
由于巴克出版《么些研究》之后轉(zhuǎn)入藏文古文獻的研究,因此,此后的西方納西學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籍奧地利學者約瑟夫·洛克(Joseph Rock,1884—1962)橫空出世,西方納西學才迎來第一個高峰。20世紀中期是西方納西學研究的成熟期,洛克在納西族人文歷史地理的考察,東巴經(jīng)的搜集、整理和翻譯,東巴教儀式的分析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洛克在納西學上的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對東巴經(jīng)的搜集和對納西東巴文獻的研究兩個方面:
首先,洛克搜集了大量的東巴經(jīng)書。洛克自1927年來到中國到1949年離開,一直在麗江各地搜集東巴經(jīng)書,現(xiàn)在藏在海外的東巴經(jīng)絕大多數(shù)是經(jīng)洛克之手搜集的。據(jù)英國學者杰克遜(Anthony Jackson, 1926—2011)統(tǒng)計,洛克搜集的東巴經(jīng)大約有7 118冊。①Anthony Jackson, “Mo-so Magical Texts,” Вulletin John Ryland Library 48. 1 (1965): 169.1941年,洛克把自己搜集的部分經(jīng)書和所寫論文手稿運回美國,但是郵船途中遭到日軍魚雷的襲擊而沉沒,很多珍貴的東巴經(jīng)和資料也葬身太平洋。②Joseph Rock, “The Mùan-bp? Ceremony or the Sacrifice to Heavenas Practised by the Na-khi,” Мonumenta Serica, Vol. 13, 1948, p. 1.據(jù)我們調(diào)查,現(xiàn)存的洛克搜集的經(jīng)書主要收藏在海外機構(gòu)或個人手中,具體如下(見表1):
表1 洛克收集的納西東巴古籍在海外的收藏情況③Jackson, “Mo-so magical texts,” p. 169.
洛克搜集的東巴經(jīng)典不但數(shù)量多而且價值高。例如,洛克在一本關(guān)于中國西藏邊境納西族文化和生活的書中提到一本東巴經(jīng)典,從經(jīng)書末尾的跋語來看,這本書抄寫年代可以追溯到明萬歷元年八月十四日。抄寫人是住在麗江白沙的東拉(見圖1)。除此之外,洛克還搜集到很多當年東巴大師抄寫的精美的經(jīng)書(見圖2、圖3)。另外,洛克還搜集到納西族汝卡支系④納西族汝卡支系是納西族的一個分支,與納西族同根同源,但是汝卡東巴經(jīng)書與納西族的經(jīng)書有明顯區(qū)別。的東巴經(jīng)典25冊(見圖4),是第一個關(guān)注和搜集汝卡東巴經(jīng)的學者。
圖1 東拉抄寫的東巴經(jīng),現(xiàn)藏于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圖書館,編號B64
圖2 清末東巴大師東知抄寫的東巴經(jīng),現(xiàn)藏于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圖書館,編號A28
圖3 民國東巴大師東發(fā)抄寫的東巴經(jīng),現(xiàn)藏于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圖書館,編號M9
圖4 汝卡東巴經(jīng),現(xiàn)藏于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圖書館,編號M29
從已經(jīng)公布的材料來看,洛克搜集的東巴經(jīng)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洛克搜集的經(jīng)書體系完整。與前人偶然地、零星地、盲目地搜集東巴經(jīng)不同,洛克首先在東巴大師的幫助下按照經(jīng)書所屬儀式的類別列出所有儀式需要念誦的經(jīng)書目錄,然后根據(jù)目錄來搜集,這樣使經(jīng)書的搜集更為系統(tǒng)化,避免了遺漏和重復。
第二,洛克搜集經(jīng)書的地域集中在麗江城周邊及玉龍山北部地區(qū)。洛克雖然足跡遍布納西族居住的各個地區(qū),但他搜集的大部分經(jīng)書都來源于麗江城周邊及玉龍山北部地區(qū)?;蛟S是由于這些地區(qū)的經(jīng)書品相較好、版本較老、書寫流暢、字體優(yōu)美,大多出自當時著名的東巴大師之手,都是不可多得的東巴經(jīng)中的精品。這些經(jīng)書大都抄寫于19世紀中后期,無論是裝幀、插圖還是文字都比國內(nèi)收藏的經(jīng)書的水平要高。
第三,明朝萬歷年間的東巴經(jīng)抄本值得追尋。洛克在其論著中多次提到跋語顯示為明朝萬歷年間的東巴經(jīng)抄本,如果確實的話,這本經(jīng)書將是目前所知的年代最早的東巴經(jīng)抄本。只不過從目前刊布的材料中,我們至今沒有見到這本經(jīng)書。
其次,洛克發(fā)表了大量關(guān)于納西族的論著。自1924年洛克在美國《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發(fā)表第一篇關(guān)于納西族的文章《納西人中的驅(qū)病魔儀式:一個中國云南腹地邊疆民族舉行的古怪儀式》(“Banishing the Devil of Disease Among the Nashi: Weird Ceremonies Performed by an Aboriginal Tribe in the Heart of Yunnan Province”),到1972年出版最后一部專著《納西語 - 英語百科辭典》下卷(A Na-khi-English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Part II: Gods,Priests, Ceremonies, Stars, Geographical Names),近50年間洛克共出版納西學研究專著4部,發(fā)表論文9篇,內(nèi)容涉及納西族歷史地理、宗教、文獻、語言文字等諸多方面,其中《納西語 - 英語百科辭典》上、下(A Na-khi-English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Part I & II, 1962/1972)被公認為是西方納西學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洛克學術(shù)成就高,在西方的影響巨大,很多西方學者都是通過洛克的論著了解納西學的,所以,洛克被西方學界稱為“納西學之父”,雅納特(Klaus Ludwig Janert,1922—1994)評價他說:“沒有他在這個領(lǐng)域的著作,絕不會有今天納西學的存在?!雹俸徒秤睿骸丁醇{西語 - 英語百科辭典〉在東巴文化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載白庚勝、和自興主編《玉振金聲探東巴——國際東巴文化藝術(shù)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322頁。
洛克的納西學研究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東巴經(jīng)典的翻譯和研究。洛克在東巴教儀式和東巴文獻的研究方面成果最為豐富。這個方面的論文主要有《納西族洪水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Flood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Mo-so [Na-khi] Tribe”)、《納西族占卜書的起源》(“The Оrigin of the Tso-La Books, Оr Books of Divination of the Na-khi or Mo-so Tribe”)、《東巴經(jīng)中關(guān)于納西薩滿教主東巴什羅的誕生的故事》(“The Birth and Оrigin of Dto-mba Shi-lo, the Founder of the Mo-so Shamanism According to Moso Manuscripts”)、《開美久命金的愛情故事》(“The Romance of K’a-m?-gyu-mi-gkyi”)。
第二,對納西族宗教儀式的研究。洛克對納西學的研究源于對這種原始宗教儀式的好奇。前期他著重于個別經(jīng)書的研究,后期致力于東巴教儀式的研究,比如《納西人的祭天儀式》(“The Mùan-bp? Ceremony or the Sacrifice to Heavenas Practised by the Na-khi”)、《納西 族 的 納迦崇拜及其相關(guān)儀式》(The Na-khi Naga Cult and Related Ceremonies, Vol. I&II, 1952)、《中國西南納西族的日美喪儀》(The Zhi М? Funeral Ceremony of the Na-khi of Southwest China,1955)、《與納西武器的起源有特殊關(guān)系的納西人“達努”葬禮儀式》(“The Na-khi D’a Nv Funeral Ceremon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Оrigin of Na-khi Weapons”)等。他已經(jīng)出版的關(guān)于東巴教儀式的論著對于納西族的宗教研究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第三,對納西族語言文字的研究。洛克對納西族語言文字方面的研究集中在其著作《納西語 - 英語百科辭典》當中。語言方面,洛克在該書中收錄了3 000多個納西語詞匯,這些詞匯包括書面語、古語、口語和少量的借詞,幾乎涵蓋納西人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有些詞匯還附有例句。更為可貴的是其中還收錄了大量的虛詞,并簡單闡述了其語法功能。文字方面,洛克在《納西語 - 英語百科辭典·引言》中闡述了東巴文與哥巴文的來源及特點,正文中的每一個納西語詞都附有東巴文或哥巴文的寫法。洛克為了記錄納西語專門制定了一套音標系統(tǒng),它與國際音標有區(qū)別,我們稱之為“洛克音標”。
20世紀中期西方納西學研究有以下特點:
第一,田野調(diào)查的時間最長、范圍最廣。洛克27年間足跡幾乎遍布納西族生活的所有地區(qū)(川滇交界的俄亞地區(qū)除外),既到過中國的甘肅、青海、西藏,也到過緬甸、越南、錫金等地考察。
第二,拓寬了納西學的研究領(lǐng)域。洛克的研究領(lǐng)域并不局限于語言文字及文獻,而是以扎實的文獻研究為基礎(chǔ)將研究拓展到歷史、地理、宗教等多個領(lǐng)域。洛克的研究成果也為后輩學者提供了很多寶貴的資料。最為典型的例子是英國學者杰克遜,他的研究完全是以洛克的論著為基礎(chǔ)的。
第三,影響最大。洛克大量有趣、有深度的納西學論著在西方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作為一個傳播納西文化的使者,他使無數(shù)西方旅行者慕名來到云南麗江。作為一個嚴謹?shù)膶W者,他引導更多的西方學者進入納西學的研究領(lǐng)域。英國作家詹姆士·希爾頓(James Hilton,1900—1954)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Lost Horizon,1933)為西方世界描繪了一個名字叫作“香格里拉”的世外桃源,而他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的靈感正是來源于洛克在美國《國家地理》發(fā)表的系列文章和照片。洛克去世后,不斷有介紹他在中國傳奇經(jīng)歷的文章發(fā)表。1974年,美國學者薩頓(Stephanne Sutton,1940—1997)出版洛克傳記《約瑟夫·洛克在中國邊境的探險經(jīng)歷》(In China’s Вorder Provinces, The Turbulent Career of Joseph Rock,Вotanist-Eхplorer)①Stephanne Sutton, In China’s Вorder Provinces, The Turbulent Career of Joseph Rock, Вotanist-Eхplorer. New York: Hastings House, 1974. 2013年李若虹將該書譯成中文,即《苦行孤旅:約瑟夫·F.洛克傳》,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很多西方旅行家奉洛克為偶像,不斷有旅行者發(fā)起“重走洛克路”的活動。2011年,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還舉辦了名為“植物學家、探險家和文化的保護者約瑟夫·洛克”(Joseph Francis Rock, Botanist, Explorer and Preserver of Culture)的專題討論會,來自世界各地的十幾位學者做了報告,以此來緬懷洛克。在麗江白沙鎮(zhèn)雪嵩村(現(xiàn)在叫玉湖村),到洛克故居參觀的中外游客絡(luò)繹不絕,洛克的奇聞逸事至今廣為流傳。
新中國成立以后到改革開放之前,鮮有西方學者到納西族地區(qū)進行田野調(diào)查,他們只能依靠洛克論著或之前的考察報告作為研究材料,但是研究沒有中斷,一直在發(fā)展,但從研究成果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來看,都不及前人。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的杰克遜、德國的雅納特和日本的西田龍雄(1928—2012)。
在德國,20世紀60年代初,德國馬爾堡圖書館(Staatsbibliothek, Marburg/Lahn)①后來收藏在德國國家圖書館。購買了意大利羅馬東方學研究所和洛克所藏的兩千多冊東巴經(jīng),并由梵文學者雅納特協(xié)助洛克編纂成《納西 手 抄 本》(Na-khi Мa(chǎn)nuscripts,1965,2卷)。洛克去世以后,雅納特獨自整理德國馬爾堡圖書館藏東巴經(jīng),完成德藏東巴經(jīng)編目工作,出版《納西手稿》(Nachi Handscriften, 1975,1977,1980,3卷)。后又與夫人合作將德國國家圖書館所藏的東巴經(jīng)典摹寫編印出版,書名為《德藏東方手抄本目錄》(Verzeichnis Der Оrienetalischen Handschriften in Deutschland,1984-1994,17卷)。
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人類學系教授杰克遜是西方繼洛克之后較早研究納西族東巴文化的學者,1963年開始投身納西學研究,1970年在瑞典哥德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為《納西宗教的基本結(jié)構(gòu)》(“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Na-khi Ritual”),主要關(guān)注納西族的宗教信仰。他從1965年到1979年先后發(fā)表有關(guān)納西學的論著8種,其中以博士論文為基礎(chǔ)的專著《納西宗教:基于納西宗教儀式的分析評估》(Na-khi Religion:An Analytical Appraisal of the Na-khi Ritual Teхts,1979)就是利用洛克收集的資料,用西方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寫成的。
在日本,1966年,西田龍雄出版《活著的象形文字》一書,很快建立起一支以文字學為先鋒,以神話學為中堅,以宗教學、民族學為兩翼的隊伍,開始立體地、多角度地接近、探討納西學。
20世紀80年代以后,西方學者又有機會到納西族地區(qū)進行田野調(diào)查。田野調(diào)查的范圍從城市擴大到偏僻的鄉(xiāng)村,有些西方學者深入到四川木里的俄亞和云南香格里拉的白地這些偏遠的納西族聚居區(qū)進行考察。研究范圍從文獻的解讀擴展到宗教信仰、婚姻制度等方面的研究。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中外學者的交流與互動也不斷增多,1997年瑞士東巴文化展覽、1999年首屆國際東巴文化藝術(shù)節(jié)、2003年第二屆國際東巴文化藝術(shù)節(jié)、2009年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lián)合會第16屆大會和2011年美國魯賓博物館納西文化展覽都影響很大。
這個時期西方納西學研究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20世紀80年代以前,鮮有西方學者到納西族地區(qū)進行田野調(diào)查,他們只能依靠洛克論著或之前的考察記錄作為研究的基礎(chǔ),研究成果雖然不少,但研究水平不及前人。20世紀80年代以后,西方學者又有機會到納西族地區(qū)進行田野調(diào)查,田野調(diào)查的范圍從城市擴大到偏僻的鄉(xiāng)村。20世紀前期,西方學者的調(diào)查范圍局限于麗江及其周邊地區(qū),雖然洛克也曾到過永寧、貢嘎山等地,但是他未曾到過俄亞。20世紀80年代以來,海外學者深入到俄亞、白地這些偏遠地區(qū)進行調(diào)查。
第二,西方專業(yè)學者加入納西學研究。此前海外納西學的研究者大多不是專業(yè)學者,而是從傳教士、探險家、植物學家等轉(zhuǎn)向納西學研究的,因此缺乏應(yīng)有的專業(yè)學術(shù)訓練,研究的深度不夠。
第三,西方納西學與國內(nèi)納西學從各自獨立發(fā)展到溝通與合作。例如,日本學者諏訪哲郎在《中國西南納西族的農(nóng)耕民特征與畜牧民特征》一書中認為,納西族源于農(nóng)耕民族而不是游牧民族。就此問題,中國學者林向蕭在《納西族族源新說三疑——與諏訪哲郎先生商榷》中對諏訪哲郎的觀點進行駁斥,接著諏訪哲郎又發(fā)文《再論納西族的成立過程——答和發(fā)源先生及林向蕭先生》進行回應(yīng),林向蕭又發(fā)文《納西族族源新說再質(zhì)疑——與諏訪哲郎先生進一步商榷》。這種就學術(shù)問題進行探討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另外,改革開放以后,不少西方學者都是在中國學者的幫助下進行研究的,尤其是麗江東巴文化研究院的各位學者對西方學者的研究幫助很大。
英文中“Sinology”一詞被譯作“漢學”或“中國學”。余英時先生認為:“它包括了有關(guān)最廣義的‘中國’的一切研究成果。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關(guān)于中國邊疆和內(nèi)地的‘非漢族’的歷史、語言、文化、宗教、風俗、地理等方面的探討?!雹儆嘤r:《東西方漢學和〈東西方漢學思想史〉》,《世界漢學》1998年第1期,第190頁。目前海外漢學除漢族研究之外,分支有蒙古學、滿洲學、藏學、西域?qū)W、西夏學、渤海學等等。我們認為,漢學也應(yīng)該包括納西學。納西學走過了150多年的歷史,研究領(lǐng)域涉及歷史地理、宗教民俗、語言文字等各個方面,成果豐富。早期的納西學研究者中有沙畹、考狄、巴克、勞費爾這些學貫中西的東方學家,刊登納西學研究成果的刊物有《通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皇家亞洲學會會刊》(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Вritain and Ireland)、《法國遠東學院學報》(Вulletin de l’école Fran?aise d’Eхtrême-Оrient, ВEFEО)等享譽世界的國際漢學期刊。因此,木仕華先生說:“從簡單的描述、系統(tǒng)分析比較,到高質(zhì)量論文的推出,以及出版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都按部就班地完成,足以證明納西東巴文化研究很早就進入國際東方學、中國學研究領(lǐng)域。”②木仕華:《納西東巴文化研究國際化綜論》,《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從19世紀中期至今,西方納西學雖然遇到過挫折和困難,但它并沒有停下腳步,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學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納西學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