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東方欲曉:中國共產(chǎn)黨是如何誕生的》,該書在已有中共創(chuàng)建史研究成果基礎(chǔ)上,進行了重新整理、調(diào)整,補充了近幾十年來中共創(chuàng)建史研究進展?!捌咭弧鼻跋?,本刊記者采訪該書作者邵維正將軍,并從書中摘錄有關(guān)中共一大出席者不同人生道路的章節(jié),以饗讀者。
《東方欲曉:中國共產(chǎn)黨是如何誕生的》作者邵維正將軍采訪視頻截圖
邵維正,著名黨史專家,專業(yè)技術(shù)一級,少將軍銜。他曾考證出中共一大召開的具體時間和出席人數(shù),解決了黨史上兩個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開創(chuàng)了中共黨史實證主義研究先河?!爸泄仓醒胍恢ЧP”胡喬木曾對此給予高度贊譽。
1951年3月,邵維正正式成為一名軍人,并在2011年達到軍人服役最高年限。他退役不退崗,長期戰(zhàn)斗在黨史研究最前線?!懊咳請猿肿x書寫作,日均工作和學習的時間超過10小時。”邵維正的妻子張娜告訴記者,學習黨的理論知識,是他每天的“必修課”。
近期,86歲的邵維正筆耕不輟,夜夜挑燈奮戰(zhàn),編寫關(guān)于中共一大的圖書,全書共計25萬字,4個月迅速成稿。參與這項工作的編輯驚嘆于他的工作效率,他則笑著表示,“這要歸功于《東方欲曉:中國共產(chǎn)黨是如何誕生的》,這本書幫助我全面梳理了40多年黨史的研究成果,為我今后開展相關(guān)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為獻禮黨的百年華誕、喜迎二十大,人民日報出版社特邀請邵維正出版《東方欲曉:中國共產(chǎn)黨是如何誕生的》。中共一大為何在上海召開?李大釗、陳獨秀為何沒有出席中共一大?中共一大召開日期是如何在近六十年后被考證出來的……相關(guān)問題的研究結(jié)論在書中均有體現(xiàn)。此外,邵維正早年采訪中共一大親歷者包惠僧、劉仁靜、王會悟的手稿也在書中首次公開。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胡喬木向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下達任務,要求成立現(xiàn)代史研究所,研究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次年,關(guān)于中共一大的研究正式啟動,邵維正等人參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長編》系列叢書的寫作?!皩懽鞑]有占據(jù)這項工作的大部分時間,訪問歷史見證者、收集材料、多方考證、反復驗證,才是我們早期工作的重中之重?!?/p>
1979年,邵維正多次拜訪包惠僧和劉仁靜,獲得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兩位均提到王會悟?qū)τ谥泄惨淮蟮闹匾饬x,相關(guān)會務安排都體現(xiàn)了這位女性的智慧與敏銳?!?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隨后轉(zhuǎn)移到浙江嘉興,參會人員的接待、食宿等均由王會悟負責落實。
“開始有人提議到西湖去,我說,到西湖,還不如到南湖,西湖游客太多,不如南湖安靜安全。我在船頭上放哨,手里拿一個扇子,游船靠近,用扇子敲幾下,會議就停下來,大家打麻將……”1980年1月6日上午,邵維正在筆記本上記下這段話。時年82歲的王會悟臥病在床接受采訪,一聽到中共一大有關(guān)的問題,“她精神就來了,眼神放光”。王會悟從中共一大汲取的建黨精神,至今也映射在86歲的邵維正身上,“這是一種可以提振人的精神氣質(zhì)的力量,成為我們在工作、生活中砥礪前行的動力”。
童年邵維正長期因戰(zhàn)火顛沛流離,直到1949年才得以返回祖籍浙江黃巖。1953年,少年邵維正棄學從軍赴朝作戰(zhàn),并于1956年9月被授予少尉軍銜,正式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敖衲晔俏胰朦h的第66個年頭,每年‘七一’,我都會想起在朝鮮的日子,經(jīng)歷過炮火的人,更懂得這盛世來之不易。而今,在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文化領(lǐng)域,我們依然要直面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我們這代人,更要勇于沖在最前線,這是新時代賦予我輩的使命與擔當!”邵維正說。
戎馬生涯中,邵維正長期擔任文化教員、宣傳干事等職務。和平年代,他始終保持軍人的敏銳,總在第一時間迅速反應,把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傳遞給廣大受眾。
2001年,邵維正出版《中國共產(chǎn)黨80年大事聚焦》,獻禮建黨80周年。該書一改此前的黨史寫作風格,搭配1000張照片,講究圖文并茂。“6個月加印7次,主要為個人購買,不像以往機關(guān)單位的團體采購,這對我是很大的鼓勵。”自此,邵維正轉(zhuǎn)變了研究思路和工作風格,致力于探索黨史通俗化的“群眾路線”?!拔覀兊狞h史波瀾壯闊,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黨史研究不能搞成空中樓閣,要走出殿堂,面向廣大群眾,這樣才能發(fā)揮最大的社會效益和時代意義?!?/p>
進入新時代,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老將軍執(zhí)筆為劍,立志為青少年筑牢思想防線?!拔业那嗌倌陼r期是在抗美援朝的戰(zhàn)火硝煙中經(jīng)歷洗禮的,這也是一個人三觀形成的關(guān)鍵時期。現(xiàn)在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信息發(fā)達,思潮涌動,國際環(huán)境非常復雜,我們一定要關(guān)注當代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鄙劬S正告訴記者,引導青少年在學習黨史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他晚年最大的追求。
2021年,由邵維正主編的《寫給青少年的黨史》先后入選2020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中宣部2020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中宣部優(yōu)秀通俗理論讀物出版工程、共青團中央中學(中職)團員黨史學習教育參考書目等,在學習強國、央廣云聽、喜馬拉雅等網(wǎng)絡平臺推廣上線,并由央視改編制作成百余集系列專題片,成為年度爆款紅色讀物?!敖o青少年講黨史,就要學會講故事,給他們生動活潑的閱讀體驗,關(guān)注他們在黨史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難點,激發(fā)閱讀興趣,引導深入思考?!闭劦健秾懡o青少年的黨史》的“成功密碼”,聊起青少年的興趣愛好和閱讀習慣,邵維正興致勃勃:“有人講我這是‘老爺子搞小兒科’,但我很喜歡跟孩子們打交道,他們也在幫助我不斷學習新知識、了解新事物。”
除了出版圖書,邵維正還多次參與錄制電視節(jié)目、參加黨史競賽活動,通過多種形式講述黨的故事,借助多種渠道弘揚黨史?!叭珖鴱氖曼h史研究的工作人員、專業(yè)人員約有3萬人,我們的受眾多達14億人,要想讓更多人對黨史感興趣、吸引他們主動學習,就要探索黨史的通俗化表達,不拘泥于傳播形式、傳播媒介?!?/p>
《百家講壇》“黨史故事100講”系列節(jié)目錄制期間,戶外拍攝條件艱苦,天氣炎熱,年逾八旬的邵維正總以正裝出席,站姿挺立,以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用心用情講好黨的故事。他還親自參加大學生黨史知識競賽,與全體參賽人員一起吃盒飯,受到青年讀者的熱切歡迎?!盎顒又袌鲂菹⑵陂g,大學生都沖上臺跟他合影要簽名,主辦方一下子都控制不住了!”回顧當時的熱烈場面,邵維正的妻子張娜記憶猶新,“沒想到他有這么多年輕粉絲,青少年這么愛讀黨史,可把老爺子給高興壞了!”
千丈大樹總有根,萬里江河皆有源。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的源和本、根與魂。以史鑒今,資政育人。在邵維正看來,黨史學習不只是了解黨的奮斗歷程,更是傳承紅色基因?!叭松拖褚槐緯?。作為一名老黨員、一名黨史研究工作者,我想發(fā)揮光和熱,將黨史研究作為長期根據(jù)地,為培育祖國的花朵提供紅色土壤、弘揚精神譜系?!?/p>
(本刊記者 何娟采訪報道)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出席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13位代表,他們是:李漢俊、李達、張國燾、劉仁靜、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陳公博、周佛海、包惠僧。概括起來,13位出席黨的一大的代表的人生道路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
初心,是一個人或一個政黨最初的心愿,承載著人生起點的追求與夢想,體現(xiàn)著創(chuàng)業(yè)之始的承諾與擔當。對一個共產(chǎn)黨員來說,確立了初心,還需要在漫長坎坷的革命征途中堅守本心、下定決心、堅定信心、樹立雄心,才能真正做到不忘初心、永不變心。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中,毛澤東、董必武、王盡美之所以能夠直面殘酷的革命斗爭和曲折的革命道路,經(jīng)得起一次次挫折失敗的考驗而又一次次奮起前行,將自己的全部生命和精力投入到革命事業(yè)中,矢志不渝,奮斗不息,就是因為他們?nèi)朦h之初確立的初心和信仰從未動搖,始終堅如磐石。
革命是激烈的,斗爭是殘酷的,這是新事物與舊事物的生死對決。要革命就會有犧牲,就必然要冒極大的風險甚至生命危險。革命者,必須具有不怕犧牲的英雄膽魄,始終滿懷激情豪情,有血性、有擔當。正如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所說:“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一百年來,其優(yōu)秀人物奮斗犧牲,前仆后繼,摸索救國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這一點,在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鄧恩銘、陳潭秋身上體現(xiàn)得非常明顯。他們懷著求真的信念,一生追求真理、堅持真理,最終為捍衛(wèi)真理而英勇獻身、壯烈犧牲,成為一代代共產(chǎn)黨人學習的榜樣。
一名成熟的共產(chǎn)黨人,既要有剛性,剛正不阿、敢想敢干,又要有韌性,百折不撓、剛?cè)嵯酀?。只有始終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堅持個人服從組織、局部服從整體,堅持正確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做到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顧全大局、豁達大度,胸襟開闊、光明磊落,經(jīng)得起困難考驗,受得了誤解委屈,不從個人好惡出發(fā),不因一事一時的曲折而鬧意氣、泄私憤,避免感情用事、草率固執(zhí),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黨性修養(yǎng),妥善處理黨內(nèi)矛盾,排除干擾、輕裝前進。然而,黨的一大代表李達、李漢俊卻因為沒有深刻認識這些道理,沒有正確處理好這些關(guān)系而留下了終生遺憾。
革命,就是要推翻舊制度、打破舊秩序,建立新制度、確立新秩序,其過程必然受到舊有觀念、反動勢力的重重阻礙和頑固抗拒,其艱難困苦非比尋常。1955年3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chǎn)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開幕詞中曾經(jīng)指出:“不論在自然界和在社會上,一切新生力量,就其性質(zhì)來說,從來就是不可戰(zhàn)勝的。而一切舊勢力,不管它們的數(shù)量如何龐大,總是要被消滅的。因此,我們可以藐視而且必須藐視人世遭逢的任何巨大的困難,把它們放在‘不在話下’的位置。這就是我們的樂觀主義?!比欢⒉皇敲恳幻伯a(chǎn)黨人都能始終堅持“藐視困難”“不在話下”的樂觀主義態(tài)度,在漫長的革命征程中,有一些人迷失方向、誤入歧途。這其中就包括劉仁靜、包惠僧。
在革命的激流里,難免泥沙俱下,遇到險灘、暗流和旋渦,甚至出現(xiàn)曲折和反復。一個人的人生道路,有順境也有逆境,有優(yōu)點也有弱點,有貢獻也有失誤。甚至會出現(xiàn)一些落伍者、叛逆者,陳公博、周佛海、張國燾就是這樣的人。但這并不奇怪,這些人也無損于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光輝。摒棄了這些變節(jié)分子,黨組織才會更加純潔。正如魯迅先生在《非革命的急進革命論者》一文中所說的那樣:“因為終極目的的不同,在行進時,也時時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頹唐,有人叛變,然而只要無礙于行進,則愈到后來,這隊伍也就愈成為純粹、精銳的隊伍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