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香
一、探究德育教育的意義
語文教學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整體規(guī)劃、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v觀語文教材,無處不蘊含著高尚的愛國情感、美好的人文情懷;無處不滲透著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美德、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這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正確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語文教師要勇于擔負起德育的教化責任,要讓學生樹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情感體驗,以意逆志,把握文章內容,就能理解文章主題,獲得思想的升華。
二、探究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有效融合的途徑
1.以課本為綱,以課堂為陣地,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緊密結合時代熱點,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語文教材側重從優(yōu)秀文學作品和歷史、現(xiàn)實積淀中,精心選粹飽含人文精神與時代氣息的素材,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和博大精深的文明,感受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厚的內涵。教師要大膽地去挖掘和發(fā)現(xiàn),讓學生在情感上能有所觸動和領悟,達到德育教化的效果。如學習“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時,聯(lián)系當今時代背景,引導學生認識到愛國是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
2.創(chuàng)設情境滲透德育教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若是我們采用平鋪直敘、枯燥乏味的說教,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既無法將學生引入到文章特有情感的思想情境中,也無法獲得理想的德育教學效果。我覺得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引進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為學生呈現(xiàn)形象直觀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登臺表演再現(xiàn)情境;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語文活動,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技能,又讓學生能感受到祖國燦爛文化的源遠流長,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愛國情感。
3.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學生的每一次作文、周記,是教師了解學生思想的一個重要窗口,它可以讓教師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以助于教師及時進行引導,也是進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作文的立意反映了學生的思想傾向、價值取向,教師從思想認識方面來訓練學生的積極思維,加深對社會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價值觀。教師要認真批閱學生習作,引導學生對美的感悟、挖掘、準確表述。自覺提升審美趣味,提高鑒賞水平,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價值觀。
4.補充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篇目,促進德育教育。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民族之根,既有有仁人志士馳騁疆場之壯烈,圣賢大家奔走吶喊之吟唱,也有黎民百姓賞月飲酒之恬淡。中華傳統(tǒng)篇目之美,有華麗、恢宏、浩大之風,也有質樸、清新、瀟灑之格。文本或絢麗,或充盈,或空靈,或自然。教師可補充一些經典篇目發(fā)給學生自主閱讀,也可選取一些精彩的篇目,或在課堂上合作討論,或印發(fā)文本資料作為課外閱讀。弘揚中國文化“文以載道”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5.教師不斷提升語文素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通過自身人格魅力進行美育德育教育。
“道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要以自我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在舉手投足時,愛恨喜惡自在其中;一言一行中,取舍得失亦有分論。我們在教育學生時要以美化人,以德服人。
6.教師要提升語文素養(yǎng),通過自身人格魅力進行德育教育。
《論語》中提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由此可知身教最為貴,知行不可分。進行德育教育,教師首先自己要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以自我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自古以來身教勝于言傳,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道德品質直接影響著學生。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是最好的榜樣。教師舉手投足時愛恨喜惡自在其中,一言一行中取舍得失亦有分論。這就要求語文老師不僅要閱讀古今中外經典之作,也要與時俱進關注時代熱點。深入挖掘和闡發(fā)傳統(tǒng)文化,廣泛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因事而化、因時而行。我們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也要三省吾身,看看自己是否能以德服人。
總之,語文學科中的德育滲透工作,任重而道遠,既需要繼承,也需要發(fā)揚,更需要創(chuàng)新;既需要膽識,也需要勇氣,更需要策略。身為語文教師的我們,要有高瞻遠矚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