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巍
(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 河北 唐山 063035)
CRH3 及CRH5 平臺動車組在運用中,多次發(fā)生初升弓送電時,個別車制動不緩解故障,經(jīng)查為雙向止回閥導致的間接制動壓力過充。文中通過理論計算、整機與單機測試及拆解分析等方面,為此閥提出了4 個優(yōu)化方向,為降低該閥雙向貫通風險提出優(yōu)化措施。
正常工況下,緊急制動緩解時列車管充風到6 bar,列車管為儲風缸B50 充風到6 bar,同時雙向止回閥A3 側(cè)間接制動預控壓力通過分配閥連通大氣;緊急制動觸發(fā)時列車管排風到0,分配閥動作使儲風缸B50 中6 bar 的風壓到達儲風缸B51 及雙向止回閥A3 側(cè),形成間接制動預控壓力,如圖1所示。
圖1 制動氣路原理圖
根據(jù)理想氣體狀態(tài)方程式(1):
式中:P為氣體壓強;V為氣體體積;n為氣體物質(zhì)的 量;r為常 數(shù)[r=8.314 J/(mol·k)];T為 開 爾 文溫度。
緊急制動施加前后,儲風缸B50、B51 以及管路內(nèi)壓縮空氣的“n×r×T”未發(fā)生改變,且風缸及管路的容積不變,通過壓強與體積的乘積不變的原理,即為式(2):
式中:P前為間接制動施加前B50 內(nèi)的氣體壓強(列車管壓力為6 bar);V1為B50、分配閥腔體及管路的容積(7 L+1.6 L);P后1為間接制動施加后B50內(nèi)的氣體壓強;V2為B51 及間接制動的預控壓力管路 容 積(1.3 L+0.8 L);P后2為 間 接 制 動 施 加 后B51 及管路中的壓強,即間接制動預控壓力(雙向止回閥A3 側(cè)壓強)。
當緊急制動施加時,儲風缸B50 與儲風缸B51通過分配閥相通,間接制動預控壓力最高,P后1=P后2,即為式(3):
根據(jù)理論計算與實際監(jiān)測,正常情況下間接制動預控壓力最高應為4.8±0.1(bar)。
CRH3 與CRH5 這2 平臺動車組在斷電時,均會觸發(fā)列車管排風的緊急制動,雙向止回閥A3 側(cè)形成的間接制動預控壓力達到4.8 bar。當動車組斷電停放時間較長時,總風壓力不可避免的泄漏,而間接制動預控壓力容積小,風壓泄漏極慢或基本無泄漏。此時升弓供電,在緊急制動未緩解時,緊急制動電磁閥使雙向止回閥A1 側(cè)與總風壓力相通,總風壓力隨空壓機打風緩慢上升,雙向止回閥A1 與A3 兩側(cè)壓力接近時,個別雙向止回閥閥芯內(nèi)部動作不靈敏使閥芯停在中間位置,直接制動預控壓力與間接制動預控壓力互通,如圖2 所示。雙向止回閥A3 側(cè)壓力(間接制動預控壓力)隨A1 側(cè)壓力(即總風)上升到6 bar 以上,再操作緩解緊急制動,將無法通過列車管充風(最高壓力6 bar)使分配閥閥芯運動到緩解位,A3 側(cè)壓力始終不能釋放,中繼閥持續(xù)輸出制動壓力,故障表現(xiàn)為制動無法緩解。
圖2 雙向止回閥原理圖[1]
CRH3C 與CRH380B(L)平臺動車組在緊急制動狀態(tài)下,列車管排風形成的間接制動預控壓力為4.8 bar(雙向止回閥A3 側(cè)),總風壓力通過緊急制動電磁閥輸出直接制動預控壓力(雙向止回閥A1 側(cè))。當總風壓力從4.8 bar 以下開始上升,如上升速度較為緩慢時,雙向止回閥兩側(cè)的壓差無法瞬間建立(此閥的技術(shù)標準要求兩側(cè)壓差最小0.25 bar),且此時如果閥芯不靈敏未運動到位將導致兩側(cè)進氣口貫通,間接制動壓力隨總風壓力上升。
選取1 列已發(fā)生間接制動預控壓力過充故障的CRH380B 型動車組,監(jiān)測總風壓力(R)、直接制動預控壓力(Cv)、間接制動預控壓力(Stv)情況如下:
當全列所有空壓機(2 臺)可正常啟動,總風壓力上升速率約為1 bar/min,間接制動預控壓力(Stv)始終保持4.8 bar 不變,未跟隨總風壓力(R)及直接制動預控壓力(Cv)上升,即雙向止回閥兩側(cè)進氣口未貫通,如圖3(a)所示;當動車組只啟動1 臺空壓機時,總風壓力上升速率較慢,約為0.6 bar/min,間接制動預控壓力(Stv)由4.8 bar 跟隨總風壓力(R)及直接制動預控壓力(Cv)上升到5.92 bar,即雙向止回閥兩側(cè)進氣口貫通,如圖3(b)所示。
圖3 供風測試壓力曲線
制定雙向止回閥的普查方案,普查方案原理是將總風壓力降到4.8 bar 以下,使車組施加緊急制動,讓雙向止回閥的A1 側(cè)與總風相通,A3 側(cè)為4.8 bar 的間接制動預控壓力;全列車只啟動1 臺主空壓機,使A1 側(cè)總風壓力緩慢上升到4.8 bar 以上,查看是否存在A3 側(cè)間接制動壓力過充的情況,具體操作如下:
(1)模擬長時間存放,車組總風壓力初步下降
總風壓力6.5 bar 以上,斷開主斷,防止空壓機自動啟動打風,只留1 臺空壓機待用(其他空壓機切除)。通過緊急制動將總風壓力降到6.5 bar,列車管充滿風(6 bar),操作車組所有空氣制動緩解。
(2)通過環(huán)路故障隔離開關(guān)再次降低總風壓
將所有頭車(1 車、00 車)的“緊急制動閥”故障開關(guān)打到關(guān)位(水平位),防止列車管排風后由于總風壓力不足導致全列緊急制動無法緩解,以至無法操作降低風壓。多次操作非占用端“緊急制動回路”隔離開關(guān),使緊急制動回路斷開再閉合,通過回路使制動施加緩解,降低總風壓力到4 bar以下。
(3)檢測雙向止回閥靈敏度
恢復“緊急制動回路”故障開關(guān),恢復1 車和8車的緊急制動閥,通過緊急蘑菇頭施加緊急制動,列車管排風后,雙向止回閥A3 口風壓為4.8 bar。升弓閉合主斷,使空壓機打風到總風壓力7 bar,操作列車管充風緩解所有制動。如個別雙向止回閥動作不靈敏,將會發(fā)生間接制動預控壓力Stv 過充使制動不緩解。
通過篩查,發(fā)現(xiàn)約每12 列車(8 輛短編,每輛車安裝1 個雙向止回閥)中有1 個雙向止回閥靈敏度測試無法通過,截止2020 年5 月,已發(fā)現(xiàn)并更換7 個雙向止回閥。
為研究雙向止回閥導通的問題,搭建了1 個靈敏度測試臺,對12 個雙向止回閥樣本(前期運用故障閥4 個,整機篩查問題閥7 個,新閥1 個)進行功能測試與車組工況模擬測試。
功能測試:雙向壓差0.25 bar 的情況下,均測試通過,雙向止回閥功能非常良好。
車組工況模擬測試:
(1)打開H1、H3、HP0、HP1、HB 截斷塞門,通過調(diào)壓閥P,將雙向止回閥DRV 的A1 與A3 口壓力調(diào)成4.8 bar,關(guān)閉HP1 塞門,切除雙向止回閥兩側(cè)供給,保持兩側(cè)壓力不變。
(2)打開H4 塞門,調(diào)整流速使A1 壓力緩慢上升,觀察A3 側(cè)壓力值是否跟隨A1 側(cè)壓力上升,測試原理如圖4 所示。
圖4 雙向止回閥測試原理圖
(3)將雙向止回閥豎放與平放位置,如圖5 所示,檢查A1 與A3 是否有貫通的情況[2]。
圖5 雙向止回閥測試
測試結(jié)果如下:
(1)雙向止回閥尺寸標準為:閥芯外徑為φ30c8(29.857~29.89),閥 腔 內(nèi) 徑 為φ30 H8(30~30.033),配合公差為0.11~0.176 mm。經(jīng)檢查測量,這12 個樣本閥芯、閥腔及配合尺寸均滿足標準要求,機械配合無異常。
(2)12 個樣本閥件在平裝測試時,11 個樣本兩側(cè)貫通(包括新閥),僅有1 個樣本未出現(xiàn)貫通情況;豎裝測試時,僅10 號樣本存在貫通情況。
(3)10 號閥件樣本靈敏度最差,對10 號閥清潔及潤滑后,仍存在貫通情況。雖裝配公差在正常范圍內(nèi),但手動抽取閥芯時有輕微阻力,拆解未發(fā)現(xiàn)異常,確定為生產(chǎn)制造過程中的個例問題。
(4)測試臺可以模擬靜止的壓力,如雙向止回閥A3 口加裝10 L 風缸并設定在4.8 bar,與車組工況基本一致;動車組總風管路長度從幾十米到上百米不等,風缸總?cè)莘e為2 700~3 200 L,所以試驗臺對于雙向止回閥A1 口的壓力上升情況與車組總風壓力上升時流速及沖擊不能完全一致,即難以模擬車組壓力動態(tài)情況,未能復現(xiàn)豎裝工況下貫通的故障情況,但可復現(xiàn)平裝工況下的壓力貫通情況,且新閥也同樣出現(xiàn)此種情況。從當前試驗結(jié)果來看,豎裝方式明顯優(yōu)于平裝方式。
在已發(fā)生間接制動壓力過充的動車組上進行試驗,在車組總風壓力較低時,先操作緊急制動緩解,當總風上升到7.1 bar 時再施加緊急制動,此時在A1 口瞬間建立的直接制動預控壓力Cv=總風壓力=7.1 bar,與間接制動預控壓力Stv(雙止閥A3 口)4.8 bar 相比,瞬間形成的壓差為2.3 bar,即使閥本身存在個體差異,但此壓差仍足以推動閥芯運動到位并密封A3 口,如圖6 所示。
圖6 動車組初上電優(yōu)化后的壓力曲線
綜上,在動車組當天第1 次升弓送電后,由于停放時間長總風泄漏較低,此時應先緩解緊急制動再升弓打風,使總風壓力上升到大于5.5 bar 時(間接制動預控壓力不會高于5 bar),再進行緊急制動等其他操作,可以規(guī)避雙向止回閥的兩側(cè)壓力貫通問題。
動車組上電操作優(yōu)化方案的安全操作注意事項:
(1)緩解緊急制動前,應施加停放制動,停放制動為彈簧蓄能控制施加,無風壓要求,可在不大于20‰的坡道上安全停放。
(2)如在大于20‰ 的坡道上停放或個別車停放制動故障時,則可在緩解緊急制動前先施加備用制動以防止溜車,最大備用制動力不小于緊急制動力。
CRH3 平臺動車組雙向止回閥兩側(cè)壓力貫通的故障率遠小于CRH5 平臺動車組,究其根本原因為其安裝方向為豎直安裝,而CRH5 平臺動車組雙向止回閥為平裝。雙向止回閥豎裝與平裝原理圖如圖7 所示。
圖7 雙向止回閥豎裝(左)與平裝(右)原理圖
當雙向止回閥A3 口壓力為4.8 bar 時,A1 口從較小壓力開始緩慢升壓直到閥芯動作的瞬間,此2 種安裝方式的壓力平衡計算為式(4)、式(5):
豎裝方式:
式中:PA1為A1 口 壓 力;PA3為A3 口壓 力4.8 bar;b1為A1 壓力作用面直徑φ27 mm;b2為A3 壓力作用面直徑φ27 mm(由于PA3可通過閥芯側(cè)面到達A1壓力作用面膠圈的外圈,兩側(cè)外圈作用力相互抵消,所以PA3的實際作用面直徑為φ27 mm);Gb為閥芯重力0.057×9.8 N;Fb為平裝時閥芯與閥腔的摩擦力(由油膜及接觸面粗糙度共同決定,文中不做定量研究)。
代入式(4)、式(5),算得式(6)、式(7):
豎裝方式:
平裝方式:
當雙向止回閥豎直安裝時,A1 口壓力4.79 bar時即可開啟閥芯,如A1 口壓力以極慢的速率上升,A3 口4.8 bar 的壓力可通過閥芯極小的側(cè)邊(公差0.15 mm)貫通A1,A3 壓力再次下降,A1 與A3 的壓力差增大,可促使閥芯向下運動。如A1 口壓力上升速度稍快時,則可直接形成壓差使閥芯向下運動。所以,閥芯在正常情況下,基本不會發(fā)生A3 口過充的情況,文中單機測試已驗證。
當雙向止回閥平裝時,A1 口壓力[(4.8+0.017Fb)bar]大于A3 口壓力(4.8 bar)才可開啟閥芯,如A1 口壓力緩解上升,由在閥芯運動過程中,A1 壓力過充到A3 口,使A3 口壓力一直隨A1 緩慢上升的現(xiàn)象,最終導致A3 口壓力過充,文中單機試驗中也驗證基本所有雙向止回閥(包括新閥)都存在這種過充情況。
綜上計算,此類雙向止回閥在設計使用時,應優(yōu)選豎裝方式。
當間接制動預控壓力Stv 過高時,現(xiàn)車表現(xiàn)為制動無法緩解,無任何診斷代碼,不便于應急處置及庫內(nèi)檢修。在新版制動軟件中計劃增加“間接制動預控壓力Stv 過高”的代碼,當Stv 壓力高于5.6 bar 并延遲10 s,制動控制系統(tǒng)會報出診斷故障代碼以提示乘務人員。
優(yōu)化雙向止回閥測試臺及測試大綱,對每個出廠的雙向止回閥進行靈敏度檢測,新增加的測試要求如下:
雙向止回閥A3 口保持4.8 bar 的壓力(容積10 L),A1 口 由4.5 bar 壓力 以0.45 bar/min(參 考CRH3 與CRH5 這2 種車型單組空壓機的供風速率)的速率上升至5.5 bar,A3 口壓力應保持在4.8 bar 不變。
對于目前CRH3 與CRH5 動車組的雙向止回閥,其雙向?qū)ǖ母驹驗椋簞榆嚱M緊急制動施加工況下,啟動主空壓機對總風壓力升壓時,使雙向止回閥存在雙向?qū)ǖ目赡苄?,且總風壓力上升越慢,則其雙向?qū)ǖ目赡苄栽酱?,在有個體差異的雙向止回閥上表現(xiàn)更為明顯。這并不是閥本身故障或設計問題,而是動車組的“特殊工況”滿足了閥雙向?qū)ǖ臈l件。所以,合理規(guī)避動車組的這個“特殊工況”,即可徹底解決該問題。
通過上文的論述,結(jié)合動車組操作規(guī)程文件的修訂,來優(yōu)化動車組初上電的作業(yè)流程,即在緊急制動緩解的工況下使主空壓機打風,從根本上避免雙向?qū)ǖ膯栴},節(jié)約更改整治成本;同時,對于安裝方式優(yōu)化應該在動車組初始設計時考慮,現(xiàn)有動車組由于成本原因不再建議變更,但為后續(xù)新型動車組的雙向止回閥安裝方式提供了參考意見,且操作規(guī)程的優(yōu)化也可完全規(guī)避雙向止回閥在平裝方式上雙向?qū)ǖ膯栴};通過故障自動診斷及出廠例行試驗優(yōu)化,明確故障的指向性及加強個例問題的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