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在散文創(chuàng)作上的成就尤為突出。朱自清的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郁,以語言洗練、文筆清麗著稱,極富真情實感,在中國現(xiàn)代文壇上可謂是風格鮮明、獨樹一幟,而《春》《荷塘月色》《背影》等經(jīng)典散文已經(jīng)被選入中學課本,這也是后人對其散文成就的肯定。通過對朱自清散文的品讀和鑒賞,不僅可以受到美的熏陶,也可以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角度進行賞析并有所收獲。
一、朱自清散文創(chuàng)作概述
朱自清(1898—1948)出生于一個傳統(tǒng)家庭,從小受到過嚴格系統(tǒng)的儒家教育,這對其性格的形成以及文學創(chuàng)作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朱自清的文學之路開始于大學時期,他的散文《歌聲》就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其在散文創(chuàng)作方面的才能。這以后,朱自清繼續(xù)創(chuàng)作,并在散文方面取得了卓絕成就。縱觀朱自清的散文,主要分為抒情、敘事、議論三種類型,例如抒情散文有《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給亡婦》等,這些散文情感飽滿、真摯,為人贊嘆;敘事散文敘事客觀、感情克制;議論散文有《生命的價格——七毛錢》等,手法靈活,語言巧妙,極具諷刺批評的意味。在這三類散文中,人們最為熟悉的是抒情散文,不同類型的散文之間并沒有明確的不同標準,朱自清的許多散文都是抒情、敘事與議論并存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才能展現(xiàn)出他在散文創(chuàng)作上的造詣。
二、朱自清散文的主要特色
(一)條理清晰、結構分明
讀朱自清的散文就像是在欣賞一件裁剪得當?shù)囊路w針走線、條理清晰,材料拼接結構分明。例如《冬天》這篇散文的結構設計就十分典型。作者首先開門見山,點明“冬天”的主題,其次用三個鏡頭展現(xiàn)出對冬天的感受。第一個鏡頭是父子四人圍坐在“洋爐子”旁邊吃水煮豆腐。那高高豎起的“洋爐子”、熏得烏黑烏黑的“小洋鍋”,以及“嫩而滑”“熱騰騰”的豆腐,一個個物象,不疾不徐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將冬天的寒冷與一鍋熱氣騰騰的水豆腐和一派溫暖祥和的父子之情進行對比,讓人心中不禁流過一股股暖流。第二個鏡頭是作者和兩個朋友于月夜泛舟西湖,皎潔的月光,“軟軟的水波”,淡淡的山影,淺淺的微笑,這一切,雖時隔十多年,但作者依然記憶猶新,而南方冬季的濕寒也在友情的溫暖下被化解。第三個鏡頭是寂寞山城中,妻兒天真的微笑,作者一生漂泊,居無定所,但即使客居他鄉(xiāng),生活在寂寞的山城,有了妻兒天真的微笑,冬天也“老是春天”,寂寞只屬于屋外空曠的山城,而不屬于屋內(nèi)情意綿綿的家。最后總括全文,點明即使是冬天,“想到這些,我心上總是溫暖的”。整篇散文結構十分清晰:開門見山—分寫鏡頭—總結全文。這樣的結構并不新奇,但是作者思路清晰、情感真摯,讓一個個生活中常見的“鏡頭”嵌入整個作品之中,并利用特寫的方法,展現(xiàn)出親情、友情和愛情在寒冷的冬季帶給人的溫暖。
再如被選入中學課本的《春》,在結構設計上也十分典型,體現(xiàn)出作者條理清晰、結構鮮明的創(chuàng)作風格。從整體框架看,作者設計了盼春、繪春和頌春三個部分來描寫春天。其中“盼春”是開門見山的——“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作者用重復的方法,表達了對春天無盡的期盼,仿佛數(shù)著日子,終于等到了溫暖的東風,東風帶來了春天的消息,這也進一步激發(fā)了作者對春天的期盼之情,而春天就這樣邁著輕快的腳步走來,讓作者心中的殷殷期盼終于有了著落。終于盼來了春天,看著眼前的春景,作者自然得描繪一番,因此,“繪春”也就順理成章了。從整篇文章看,“繪春”是作者重點描寫的部分,朱自清散文的語言之美在這里也是可見一斑。他用語言的丹青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圖畫。在這幅圖畫中,有“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春花,有“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的春風,有“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的春雨,有“青得逼你的眼”的春草,還有撐著傘、披著蓑、戴著笠的人……這幅生動的畫面是一個新鮮的世界,正如作者在開頭所說,“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懵懂而充滿生機。面對如此鮮活生動的美景,怎能讓人不心生感嘆,于是“頌春”自然被作為結尾收束——“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作者用這三句話結束全文,用一個人的生長來比喻春天,讓人直觀又清晰地感受到春天的生機和力量,同時,也概括了整篇散文的情感主旨。根據(jù)對上述兩篇散文的賞析,可以看出朱自清散文在結構設計上清晰明確、條理清晰、邏輯分明,這樣的文章讀起來十分舒適,也更容易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
(二)情緒飽滿、感情真摯
融情于景、寓情于事,是朱自清散文的一貫風格。品讀他的散文,常常會感嘆如此清麗的文字卻能夠傳達出濃烈、熾熱的情感,這種情感不是矯揉造作、不是強說憂愁,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貼近人心的情感。例如在《冬天》中,作者將自己的經(jīng)歷進行“情意化”處理,并用文字替代鏡頭,展現(xiàn)出一幅幅包含親情、友情、愛情的畫面,而每一幅畫面中的細節(jié)都包含了作者真摯的情感。其中,在父子四人圍坐就著火熱的爐子吃水煮豆腐的情景中,“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里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里”。父親細膩的動作如此平常,但是在寒冷的冬天,父親溫暖的愛意也就著一塊塊水豆腐被夾到了孩子的碗中,因此,自然也就理解了作者在文章最后所說,“無論怎么冷,大風大雪,想到這些,我心上總是溫暖的”。
在《給亡婦》中,朱自清用至深之情為人們創(chuàng)作了一篇至真之文。朱自清與妻子伉儷情深,相伴數(shù)十年,妻子亡故,朱自清悲慟不已,寫下此篇,以作悼念。古來悼文并不少見,如元稹的“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凡是被后世傳頌的,無一不是真情流露、感人肺腑的,朱自清的這篇《給亡婦》也是如此。《給亡婦》的寫作視角不是自己,而是妻子,朱自清用平淡的語言描寫妻子對自己和孩子的不舍,這樣反差的視角是傳統(tǒng)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一種方式,也是表達情感的手法。亡故之人離開人世,依然沒有忘記對生者的擔憂和關愛,這是對死者的頌揚,也是生者對死者感情的一種投射。
《背影》是一篇紀實散文,也是朱自清眾多散文中最為人們稱道的作品,人們對《背影》的一致評價就是“感情充沛,充滿力量”。的確,這篇文章描寫了作者在動蕩社會中感受到的壓抑,也描寫了父親的關懷給自己帶來的溫暖和感動?!侗秤啊分械母星槭惆l(fā)是十分克制的,但是充滿力量。這是因為作者描寫的不是虛無縹緲的感情,而是實實在在存在于父子之間的深厚感情。這種感情不需要華麗的詞語,也不需要親密的動作,但是卻能讓人們清晰地感覺到。正是這種濃厚的父子親情讓讀者產(chǎn)生了共鳴,引發(fā)了情感共振,進而在讀者群中形成了一種力量,讓這篇文章得以廣為流傳。整篇文章以“背影”為題眼,表達父子之間雖有些疏離,但卻真摯的感情。其中,感情抒發(fā)最為集中的,是在第二次描寫父親的背影時——父親拖著笨重的身軀,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的情景。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細致地刻畫了父親買橘子的過程——父親是一個胖子……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在這段文字中,作者的感情可以說是克制的,但是,看著老邁、笨拙、蹣跚的父親為了已經(jīng)成年的兒子依然不惜辛苦的背影,怎不讓人潸然淚下。作者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而讀到這里的人們自然也能夠感受到父子之間的那種深切感情。
人們常說真情實感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根本,只有作者自己飽含真情,才能感動讀者。朱自清的散文之所以感人至深、歷久彌新,就在于其中的真情實感。這種感情不僅溫暖著朱自清,讓其在歷經(jīng)國家動蕩、親人離世的痛苦后,依然能夠用文字傳遞真情,同時,也感動著讀者,讓讀者在平凡、平淡的生活中看到情感之美。
(三)描寫細膩、手法多樣
朱自清的散文在寫作手法上,表現(xiàn)出多樣、靈活的特點,且與人文情感完美結合,傳遞出獨特的審美價值。朱自清的散文常用動靜結合、虛實相間的方法,并用文字表現(xiàn)出獨特的畫面之美??粗熳郧宓纳⑽?,常常能夠讓人跳出文字的限制,仿佛在欣賞一幅畫,畫面的美感通過作者的筆觸和讀者的想象呈現(xiàn)出來。例如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對荷葉的描述十分動人心弦,在夏季的晚上,荷葉密密層層,靜靜地立在荷塘之中,作者捕捉到了微風吹過時荷葉的變化,“一道凝碧的波痕”讓人不禁從荷葉聯(lián)想到了微瀾的水面,這樣,荷葉的動態(tài)之美便躍然紙上。不同于古詩中“接天蓮葉無窮碧”的靜態(tài)之美和色彩之美,作者將描寫的重點放在了荷葉在微風下的動態(tài)變化,并用奇妙的想象與讀者共同分享月色下的荷塘之美。接下來,作者由著這一池的荷花展開了無盡的聯(lián)想——梁元帝蕭繹的《采蓮賦》描寫的采蓮盛事,《西洲曲》中“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的怡然自得……但依然要回到現(xiàn)實,作者“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在虛與實之間,作者的郁悶似乎并沒有得到排解,但是生活依然向前走著。從《荷塘月色》可以看出朱自清的散文在畫面呈現(xiàn)方面極具功力,寥寥數(shù)筆不僅能夠展現(xiàn)動靜相宜的眼前之景,也能夠延伸發(fā)散,拓展到更廣闊的時空中,從而引發(fā)讀者無盡的想象。
朱自清的文字韻律感很強,讀起來節(jié)奏鮮明。漢語本身具有一定的節(jié)奏,在文學表達上,作家也十分注重文字韻律的設計。朱自清從小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他的文學功底深厚,對于文章的韻律美也有獨特的追求。例如在《春》中,他將長短句相間使用,融入雙聲、疊音應音韻,并設計停頓、轉折,讓整個文章就像一個音樂作品,節(jié)奏鮮明,充滿韻律感。例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蓜e惱??矗衽C?,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他們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這樣的句子,展現(xiàn)出和諧的聲韻美,讓整篇文章既有畫面美也有韻律美,將其視作一件藝術品也不為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其對于修辭手法的運用也是爐火純,比喻、擬人、排比這些常見的修辭手法信手拈來,而其中最為人們稱道的則是朱自清對“通感”這種修辭手法的運用。所謂“通感”,就是借助聯(lián)想引起感覺轉移,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例如在《荷塘月色》中的“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敝熳郧暹\用了嗅覺和聽覺通感,將荷花的清香比作梵婀玲上奏著的美妙樂章。這樣的描寫呈現(xiàn)出荷塘月色的奇妙,也能夠豐富讀者的感官體驗,使讀者從此角度體會荷塘月色之美,理解作者在荷塘月色中的所見、所感。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朱自清的散文有著鮮明的特色和獨特的風格,散文條理清晰、結構分明;情緒飽滿、感情真摯;描寫細膩、手法多樣。正是這樣的創(chuàng)作才能讓朱自清的散文成了媲美藝術品的存在,后人在品讀的過程中才能夠感受到文字帶來的無限的美的可能。
參考文獻:
[1]李明鍹.“美”與“情”的交織與融合——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藝術魅力[J].青年文學家,2022(08):84-86.
[2]劉亞琴.論朱自清散文作品的藝術特點[J].名家名作,2022(01):153-155.
[3]丁艷.朱自清散文的主要特色賞析[J].中學教學參考,2021(16):21-22.
[4]陳克勤.淡筆濃情 自成佳作——從《背影》簡論朱自清散文的藝術特色[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1(04):80-81.
(作者簡介:楊樹玉,女,本科,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五合鎮(zhèn)白塔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