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順根
(陳順根紫砂陶瓷商店 江蘇 宜興 214221)
“制器造物”這四個簡單的字背后卻蘊藏著我們古人無限的智慧,他們通過自己經(jīng)驗的積累以及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發(fā)現(xiàn)了事物不斷的變化都有其獨特的自然規(guī)律,同時也顯示出了古代哲人對于器物深深地迷戀以及熱愛,每一種器物的存在都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物質水平與審美趨勢,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這些器物不僅是時代的產(chǎn)物,對于中國每個階段的文化歷史更是起到了重要的承載作用。
今天筆者所談到的紫砂器,則是中國器物史上的偉大進步,而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人們接觸到文化訊息也是極其容易的,在這樣一個獲取信息快捷的時代,作為紫砂手藝人,無論是工藝大師或是民間藝人,時刻都會涌現(xiàn)出新的創(chuàng)作靈感,如今的紫砂器已經(jīng)不同于往日了。
過去人們對于紫砂器的刻板印象無非是停留在器型的幾大類上,例如飽滿圓潤不失張力的圓器、塊面清晰線條硬朗的方器、活潑俏皮隨性自然的花塑器以及造型獨特典雅大氣的提梁壺等,當代的紫砂器在繼承了上述大類造型經(jīng)典、內涵豐富的特點上,隨著大家眾口難調的審美趨勢,紫砂器朝著充滿藝術化、個性化的方向發(fā)展著,現(xiàn)如今紫砂界可以看到源源不斷涌現(xiàn)出來的充滿新穎造型的紫砂器,這也說明了傳統(tǒng)紫砂器守舊觀念的揚棄與設計思維的創(chuàng)新是當下的大勢所趨。這把“迎賓壺”紫砂器便是這樣一把充滿創(chuàng)新設計思維的紫砂器(見圖1)。
圖1 紫砂器“迎賓壺”
紫砂的泥料種類繁多,不同的泥料在燒制結束后所呈現(xiàn)出來的韻味也是大不相同的。當看到這一把壺時,相信大多數(shù)人表示盡管看過不少花塑器,但是像“迎賓壺”這種造型樣式的壺應該是為數(shù)不多的。從壺身不難看出,筆者采用了圓器所特有的圓潤流暢、飽滿張力的特點,同時在泥料的選用上也是獨樹一幟、獨具匠心的,降坡泥和紫泥這兩種泥料的混合搭配,一深一淺的顏色碰撞使得這把紫砂器在視覺上有了強烈的對比,這兩種典雅大氣的泥料質感烘托出了紫砂泥所特有的溫潤性格。
整把壺無論是從哪個角度觀賞,都能發(fā)現(xiàn)壺身上的每一處都是細膩絲滑,樸實無華,因此好的泥料所呈現(xiàn)出來的光澤為這把壺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更是烘托出了一種無形的氛圍,那便是花枝的鮮嫩感為這把紫砂器注入了新鮮的生命,整體充滿了自然靈氣。好的泥料就如同一本書上引人入勝的序言一樣,只有開頭做好了,才會吸引人不斷地看下去,筆者精心選用的上等泥料便為這把紫砂器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因為泥料的不同,在視覺上這把紫砂器所呈現(xiàn)出來的層次感也相當豐富,不同于那些也是圓潤飽滿但看上去笨重的紫砂壺,這把“迎賓壺”柔和充滿曲線韻味的外表反而顯示出了幾分輕盈靈動之感,壺身由上至下,從左至右,線條轉折過渡得非常的自然,整體觀賞之后再細細品味這把紫砂器的每一個局部時,發(fā)現(xiàn)了許多充滿驚喜新穎的設計,壺嘴、壺鈕和壺把筆者都是采用了相同的“花枝”造型,這3個局部單獨看起來都大放異彩,結合起來又交相輝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體氛圍具有和諧美感。
壺嘴沒有采用常見的“三灣流”造型,而是根據(jù)這把紫砂器的獨有氣質,為其精心設計了符合它韻味的“一灣流”,整把壺的造型已充滿細節(jié)了,如果再用“三灣流”的造型去塑造壺嘴,那么整把壺看起來會非常笨拙且繁瑣,采用了經(jīng)典的“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后,壺嘴在視覺上所呈現(xiàn)出來的短小精致十分地耐人尋味;同為“花枝”造型的壺鈕設計成了半圓弧的造型,在給人視覺美感的同時也更具實用性,人們僅只需一根手指便能輕輕地將壺蓋提起來,凸顯出了壺鈕輕盈的造型特點;宛如“耳朵”狀的壺把,筆者在設計時巧妙地采用了上下對稱的造型設計,一來在視覺上有著平衡的作用,二來這個造型樣式符合了人體工學,使得人們在煮茗泡茶時,在抓握這把壺時能非常地輕松稱手;壺的足是整把壺的“地基”,三足在過去常用來塑造鼎足的造型,因而人們常用“三足鼎立”這個成語來形容穩(wěn)定的局面,因此這把壺所采用的三足造型更是為整把紫砂器增添了幾分穩(wěn)重之感。
紫砂器的造型藝術除了上述筆者談到的器型設計外,還包括裝飾造型藝術,在壺蓋以及壺身右側,筆者精心地雕繪了幾朵花來作為裝飾造型意在豐富整把壺的美感,在無形之間展現(xiàn)出來了筆者對于整把紫砂器整體布局的合理設計、巧妙安排,以及對于紫砂器裝飾造型藝術的精湛技藝,這些精雕細琢的花朵正在怒放,分別與強勁立體的枝條相連接從壺鈕與壺把底部延伸開來,遠遠望去,花枝招展,仿佛真的是自然界中花團錦簇,一派生機勃勃和諧景象,花的泥料因為與壺蓋、壺身的泥料相不一致,更突顯出花朵那一抹明亮艷美的色彩,在視覺上引起強烈的碰撞感,同時前面所提到的局部細節(jié),壺把、壺嘴、壺鈕皆采用了“花枝”的造型,與花朵的造型形成了前后呼應,在壺把、壺嘴、壺鈕上肉眼可見的瘢痕,更是讓人驚嘆于筆者嫻熟的雕刻技藝,紫砂器中常會被人觸碰的壺把與壺鈕,設計成“花枝”的造型也是為了當人們在觸碰抓握這把“迎賓壺”時,能夠在剎那間與作者共鳴,感受到那生機勃勃的紫砂器所帶來的自然氣息,在此更點明了主題,與這把紫砂器的名字相契合,在一個充滿生氣勃勃的下午,萬物盛開,這難道不正是一個招待親朋好友,聚在一起煮茗沏茶談天論地的好時光么?
花塑器的設計靈感都是基于大自然的造型形態(tài),例如鳥獸魚蟲、瓜果樹木等,人們常言,好的作品靈感來源于我們的生活,也就是那句俗話,藝術常來源于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但是要高于生活,以“迎賓壺”這把紫砂器來說,可謂是將上面這句話體現(xiàn)得分毫不差,淋漓盡致。局部造型也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例如穩(wěn)健有力的三足造型,始終提醒著人們,應當要腳踏實地,厚積薄發(fā),只有不斷地打牢地基,才能更快地通往成功之路,壺蓋與壺身那三條強勁有力的枝節(jié),啟示著我們應當要不畏懼眼前的艱難險阻,要勇于與困難作斗爭,努力拼搏,“冬天”也許會很長,可是當我們朝著目標堅定不移地努力時,終將會引來破土重生的春天。同時筆者通過對大自然一派美好景象的深刻感悟,有感而發(fā),制成了這把紫砂器,將大自然的一派生氣勃勃的美好景象通過紫砂泥強而有力的可塑性來展示出來,才有了這把栩栩如生的“迎賓壺”。這里面還能看到筆者情感的寄托以及對于朋友的思念之情,盡善盡美制作而成的這把紫砂器也是當時筆者的一腔濃厚思念的縮影。試想在一個安靜閑暇的午后,當你獨自一人在品茗賞花時,看著這把精致無比的紫砂器,也許會體會到筆者制壺時內心的感受。
紫砂器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遺留下來的為數(shù)不多的珍寶,作為發(fā)展了數(shù)百年的紫砂器,還能不斷地完善發(fā)展下去,是因為它擁有著極其深厚的歷史底蘊,這是沒有讓它被歷史所淘汰的原因之一。發(fā)展到現(xiàn)代的紫砂器,更是形成了造型豐富多樣、裝飾種類繁多、技藝百放齊放的傳承體系,每個時代都有無數(shù)熱愛紫砂事業(yè)的工藝大師或民間藝人,嘔心瀝血,付出自己大半輩子的光陰不斷地總結歸納和傳承創(chuàng)新,才得以開創(chuàng)了當今這個全面多彩的格局,才使得紫砂器可以在成功之路上走得越來越遠。每一位紫砂手藝人都應該時刻反思當下,推陳出新,而不是原地踏步,故步自封,只有以開放的設計思維去進行思考和實踐,才能使紫砂器更好地發(fā)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