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小萌, 陳偉健, 鐘悅, 吳云云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針灸康復臨床醫(yī)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五臨床醫(yī)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3.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廣東廣州 510095)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以反復腹脹、腹痛,伴排便異常或排便習慣改變?yōu)橹饕R床表現。根據患者排便習慣不同可分為4 個亞型,即IBS 腹瀉型(IBS-D)、IBS 便秘型(IBS-C)、IBS 混合型(IBS-M)、IBS不定型(IBS-U)[1]。我國多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IBS-D 最為常見[2]?!赌c易激綜合征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3]提出,許多IBS患者伴有焦慮、抑郁、軀體化障礙等精神癥狀,其發(fā)病與心理、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密切相關,故IBS被認為是一種心身疾病,除了常規(guī)治療外,心理干預及治療也逐漸得到重視。IBS-D 屬于中醫(yī)“泄瀉”范疇,常以參苓白術散加減運脾化濕止瀉治療脾虛濕盛型泄瀉。張宏教授創(chuàng)制的“針刺調神方”重視形神同調,臨床上治療多種心身疾病時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因此,本研究應用“針刺調神方”聯合參苓白術散治療脾虛濕盛型IBS-D患者,以觀察該治療方案對改善IBS-D 患者臨床證候及焦慮、抑郁狀態(tài)的療效。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及分組選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針灸科門診及脾胃病科門診收治的脾虛濕盛型IBS-D 患者,共60例。根據就診先后順序,采用隨機數字表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
1.2 診斷標準IBS-D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羅馬Ⅳ診斷標準[4]。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腸易激綜合征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3]中脾虛濕盛證診斷標準。主癥:①大便溏泄;②腹痛隱隱。次癥:①勞累或受涼后發(fā)作或加重;②神疲倦?。虎奂{呆。舌脈:舌淡,邊可有齒痕,苔白膩;脈虛弱。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②近1個月內未接受過IBS-D相關治療;③年齡為18~60歲;④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1.4 排除標準①合并有胃腸道器質性病變的患者;②精神異常,不能配合治療的患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④合并其他嚴重疾病的患者;⑤不能耐受針刺治療的患者;⑥依從性差,未按規(guī)定進行治療,或自行加用其他治療措施,從而影響療效判定的患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給予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痉浇M成:黨參15 g、茯苓15 g、白術15 g、白扁豆20 g、山藥20 g、炙甘草6 g、蓮子10 g、桔梗10 g、砂仁6 g、薏苡仁15 g。隨癥加減:腹痛較甚者,加延胡索、香附;腹脹明顯者,加木香、陳皮;納差明顯者,加炒山楂、雞內金;伴反酸噯氣者,加煅牡蠣;伴畏寒者,加干姜等。以上中藥均采用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中藥房提供的顆粒劑。每日1 劑,400 mL 溫開水沖服,分早、晚2 次服用??偗煶虨?周,共治療28 d。
1.5.2 治療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針刺調神方治療。取穴:四神聰、神庭、印堂、(雙)內關、足三里(雙)、三陰交(雙)、中脘、天樞(雙)、關元。操作: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針刺部位,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進針;四神聰、神庭朝向百會穴方向平刺0.5~0.8寸,印堂向下斜刺0.5~0.8 寸,余穴均直刺0.8~1.3 寸;各穴進針后采用捻轉提插手法以求得氣,針感以患者自覺舒適為度。每10 min行針1次,共留針30 min。隔天治療1次,每周治療3次,周日休息1 d??偗煶虨?周,共治療12次。
1.6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
1.6.1 中醫(yī)證候評分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制定中醫(yī)證候評分量表,以大便溏泄、腹部隱痛作為主要評價癥狀,按照程度分為無、輕度、中度、重度4 個等級,分別計為0、2、4、6 分。以神疲乏力、食少納呆作為次要評價癥狀,按照程度分為無、輕度、中度、重度4個等級,分別計為0、1、2、3分。于治療開始前及治療結束3 d內進行評分。
1.6.2 焦慮、抑郁狀態(tài)評價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價患者焦慮、抑郁狀態(tài)。SAS 和SDS 均采用4級評分,“1”表示沒有或很少時間,“2”表示小部分時間,“3”表示相當多的時間,“4”表示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SAS 和SDS 各包含20 條評定項目,其中各有5 條項目為反向計分。每條項目評分相加的總分乘1.25 得到標準分。當SAS 標準分超過50 分時提示患者存在焦慮情緒,當SDS 標準分超過53 分時提示患者存在抑郁情緒。于治療開始前及治療結束3 d內進行評分。
1.6.3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療效指數: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痊愈:療效指數≥95%;顯效:70%≤療效指數<95%;有效:30%≤療效指數<70%;無效療效指數<30%。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病例數×100%。
1.7 統(tǒng)計方法應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的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x±s)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資料,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資料組內及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用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秩和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治療組30例患者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19~64歲,平均(37.80±11.94)歲;病程0.67~4.25年,平均(2.06 ± 0.83)年。對照組30例患者中,男13例,女17例;年齡19~63歲,平均(38.83 ± 12.37)歲;病程0.75~4年,平均(2.15 ± 0.91)年。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線資料相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表1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的大便溏泄、腹部隱痛、神疲乏力、食少納呆等各項中醫(yī)證候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4周后,2組患者的各項中醫(yī)證候評分及總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且治療組的各項中醫(yī)證候評分及總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脾虛濕盛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IBS-D of predominant dampness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1 2組脾虛濕盛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IBS-D of predominant dampness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①P<0.05,與治療前比較;②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例數/例30303030大便溏泄4.07±1.621.40±0.93①②4.13±1.282.13±1.25①腹部隱痛3.67±1.491.13±1.14①②3.80±1.211.80±1.21①神疲乏力1.63±0.720.73±0.64①②1.77±0.681.20±0.76①食少納呆1.90±0.550.77±0.68①②1.83±0.701.37±0.67①總分11.27±3.154.03±2.47①②11.53±2.476.47±2.83①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SAS、SDS 評分比較表2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4 周后,2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且治療組的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脾虛濕盛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患者治療前后SAS、SDS評分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SAS scores and SD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IBS-D of predominant dampness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2 2組脾虛濕盛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患者治療前后SAS、SDS評分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SAS scores and SD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IBS-D of predominant dampness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①P<0.05,與治療前比較;②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例數/例30303030 SAS評分38.25±9.1431.29±8.47①②39.75±9.5336.70±8.67①SDS評分43.50±9.3933.42±7.44①②43.21±8.4239.38±7.10①
2.4 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表3結果顯示:治療4 周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3.3%(28/30),對照組為73.3%(22/30);組間比較,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2組脾虛濕盛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患者臨床療效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IBS-D of predominant dampness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例(%)]
現代醫(yī)學認為,腸易激綜合征(IBS)的病理生理機制尚未被完全闡明,目前普遍認為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引起腸-腦互動異常而引發(fā)本病,包括遺傳因素、飲食因素、胃腸道動力異常、內臟高敏感、腦-腸軸調節(jié)異常、腸道感染和免疫因素、腸道微生態(tài)失衡、精神心理因素等[6]。西醫(yī)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主要通過應用解痙劑、止瀉劑等改善腹痛、腹瀉的臨床癥狀。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IBS患者常存在的心理癥狀與腸道功能紊亂共病,僅靠常規(guī)藥物來改善IBS癥狀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有針對性地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態(tài)將有助于提高IBS整體治療的效果[7]。
IBS-D 屬于中醫(yī)學“泄瀉”的范疇。中醫(yī)認為,其主要病因包括稟賦不足、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等?!毒霸廊珪ば篂a》[8]云:“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說明泄瀉與脾胃關系最為密切。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水谷不化,濕滯內生,腸道分清泌濁及傳導功能失司,則發(fā)為泄瀉?!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唬骸皾袷t濡泄。”《醫(yī)宗必讀》[9]曰:“無濕不成瀉?!币陨险撌鼍崾緷裥盀樾篂a最主要的病理因素。而脾虛與濕盛又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因此,本病治法應以運脾化濕為主。
參苓白術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10],主要由黨參、茯苓、白術、白扁豆、山藥、炙甘草、蓮子、桔梗、砂仁、薏苡仁等中藥組成。方中人參健脾益氣,白術健脾燥濕,茯苓健脾滲濕,共為君藥。山藥健脾止瀉,蓮子肉補脾澀腸,白扁豆健脾化濕,薏苡仁健脾利濕,均為臣藥。砂仁醒脾和胃,行氣化滯;桔梗宣肺理氣,培土生金,同時載諸藥上行,同為佐藥。炙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為使藥。綜觀全方,可健脾化濕,理氣行滯,諸藥相輔相成,共奏運脾化濕止瀉之功效。多項研究[11-15]發(fā)現,參苓白術散可通過調節(jié)IBS 患者腦腸肽水平、改善腸道屏障功能、降低內臟高敏感性、調節(jié)腸道菌群等以改善胃腸功能,從而達到止瀉的目的。
人體是以神為主宰、五臟為中心、氣血津液為物質基礎、經絡為聯系的“形神合一”的有機整體?!额惤洝め槾填悺吩疲骸靶握呱裰|,神者形之用,無形則神無以生,無神則形不可活”,說明了形與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因此,張宏教授認為中醫(yī)治病離不開“形神統(tǒng)一”,形與神之間的和諧平衡在針灸治療心身疾病中尤為重要,這與現代醫(yī)學提出的“心身相關”的理念不謀而合[16]。在“形神統(tǒng)一”理論的指導下,張宏教授創(chuàng)制了“針刺調神方”,在臨床上治療情志病、胃腸功能紊亂等多種心身疾病時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17-19]。《本草綱目·辛夷·發(fā)明》提出:“腦為元神之府”,故調神方中選取了四神聰、百會、神庭來調節(jié)腦之元神。四神聰位于百會穴四周,可引四周渙散之神聚結于百會。百會位于督脈,為諸陽之會,陽氣在此灌注腦府,充養(yǎng)髓海,使神有所依;神庭、印堂均位于督脈之上,督脈“入絡腦”,與腦中之元神關系密切;三穴合用,可通督調神?!端貑枴ば魑鍤馄吩唬骸靶牟厣?,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藏所藏?!闭J為除了腦以外,五臟也參與了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即“五臟藏神”。但這并非指每臟分別產生了某種精神活動,而是強調人體內部有主宰心理活動的統(tǒng)一系統(tǒng)[20]。因此,針刺調神方中以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內關聯通手少陽三焦經,同時通于陰維脈來維系諸陰經;以三陰交穴同調肝、脾、腎三條經絡之經氣。兩穴共用,調理五臟之氣血,以養(yǎng)五臟之神,調節(jié)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鹅`樞·平人絕谷》提出:“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認為水谷于胃腸之中傳導、運化,一方面化生成為氣血,另一方面保證了氣機的通暢。因此,方中還應用了胃之下合穴足三里、胃之募穴中脘、大腸之募穴天樞及小腸之募穴關元,共同協(xié)調脾、胃、大腸、小腸的運化、傳導功能,使氣血充盛,運行通暢,五臟受氣血濡養(yǎng),則五臟之神得以安定,形神合一,則疾病得以治愈。
本研究結果表明,針刺調神方聯合參苓白術散治療脾虛濕盛IBS-D,可以有效緩解臨床癥狀,并能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狀態(tài),其療效優(yōu)于單用參苓白術散治療。但因本研究條件限制,樣本量較小,觀察時間較短,以及缺乏遠期療效評價,故確切的結論有待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長期隨訪的臨床研究加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