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宇
(河南工業(yè)和信息化職業(yè)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新媒體持續(xù)發(fā)展,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等方面的行為方式,沖擊著傳統媒體產業(yè)。新媒體的沖擊,使傳統媒體傳播的轉變加快,催生了融合媒體發(fā)展。融合媒體,即有效結合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等方面的信息技術,借助于多樣化的傳播渠道和形式,將新聞資訊等內容廣泛傳播給受眾,實現資源貫通、內容兼融、宣傳互融的新型媒體[1]。2014 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访鞔_,要以現今技術為支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及產業(yè)等方面的深度融合[2]。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各新聞單位深入探索,多個省、市廣播電視機構積極構建融合媒體云平臺,基于云平臺部署媒體內容生產、發(fā)布等業(yè)務,有效提升各級廣播電視播出機構的內容生產、傳播分發(fā)效能,促進媒體融合深度發(fā)展。但在融合媒體云平臺建設過程中,仍存在軟件平臺模式單一、技術支持不足等問題,阻礙地區(qū)媒體融合發(fā)展。圍繞這一問題,本文探索提出基于微服務架構建設融合媒體云平臺,為媒體融合提供技術支持,以滿足各級媒體的個性化傳播需求。
微服務是指協同主要服務的一些微小且自治的服務。作為一種架構模式,微服務架構以分而治之的思想,將單一的應用程序按照一定標準歸為一組服務,通過每組內的服務以及組與組之間的服務采用輕量級的通信機制相互溝通、協調與配合,推動整個程序運行,完成特定任務[3]。
與傳統的單體服務應用相比,微服務架構具有多項優(yōu)勢,具體如下。
1.2.1 組件化
傳統的服務組件將應用程序模塊化,并輔助構建相對獨立的單元,通過隔離獨立組件部分或抽取組件功用部分來構建共享庫,從而達到解除耦合功能以及綜合使用的效果。微服務架構則將系統劃分為多個服務,各小服務系統之間相互獨立且松耦合,只需要重新構建部署相應的服務即可改變單一的功能。
1.2.2 獨立部署
微服務系統之間并非直接耦合在一起,而是通過常用的網絡通信協議來發(fā)送請求,進而完成服務之間的相互協調。因此,微服務既能相互配合,也具備獨立運行的特點,各服務可以進行獨立部署。獨立運行條件下,開發(fā)者無需使用統一的開發(fā)語言,開發(fā)過程更靈活、便捷。即使要開發(fā)新的功能,開發(fā)人員之間也可以進行獨立操作,不會影響其他服務,推動程序可持續(xù)化運行。此外,獨立部署也有效降低了系統維護風險。當系統中的某一組件發(fā)生故障,該模式能夠避免故障在其他服務組件中擴散,大大降低了維護和開發(fā)風險[3-4]。
1.2.3 技術多元化
傳統的軟件應用開發(fā)多采用同類技術搭建整個應用,而微服務架構則強調去中心化的組織架構,各服務環(huán)節(jié)的構建可以以自身需求以及行業(yè)發(fā)展為出發(fā)點,選擇合適的技術類型,提供數據接口服務。
融合媒體云平臺的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想要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fā)展,離不開在平臺設計以及技術方面的持續(xù)創(chuàng)新、升級與完善。技術部門需要深入分析目標體系下各個模塊、各服務之間的特征及邏輯關系,確定未來服務發(fā)展方向,并在此基礎上制定相應的融合媒體云平臺建設方案。
融合媒體云平臺建設在規(guī)劃設計時,既要解決現存問題,又要兼顧未來發(fā)展,以滿足媒體融合發(fā)展。綜合考慮實用性、安全性、性價比等因素,應謹遵以下原則。
2.2.1 簡單便捷
隨著各媒體傳播渠道的融合,融合媒體云平臺的建設需要兼容PC 端與移動端,與各種媒體形態(tài)相適應。用戶在移動終端或是PC 端均可以通過輸入賬戶密碼同步平臺內容。為了給予用戶更多便利,平臺在設計時應重視操作簡單、易于管理維護,重點開發(fā)移動端產品,方便用戶隨時登錄。
2.2.2 安全可控
融合媒體云平臺由多個媒體單位、多個職能部門共同使用,因此需要構建多個接口。平臺建設應充分考慮操作安全,通過制定標準化的接口規(guī)范協議,與多個廠家進行對接合作,既為用戶提供多方選擇,也便于第三方云平臺的對接。此外,由中心統一管理平臺登錄賬號,設置“防火墻”,加強系統安全建設。
2.2.3 共建共享
融合媒體云平臺可以根據不同用戶的使用需求,整合各類媒體資源、優(yōu)化配置,綜合多個傳播平臺,形成傳播合力,提高綜合利用率,便于使用者同時共享發(fā)布內容[5]。此外,為了推動平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滿足業(yè)務增長的需求,平臺需要具備多租戶能力,以增加平臺資源。
2021 年10 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fā)布《廣播電視臺融合媒體云平臺 總體架構》(以下簡稱《總體架構》)等兩項標準,為融合媒體云平臺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犊傮w架構》將融合媒體云平臺定義為: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提供公共服務能力與工具,重構融合媒體業(yè)務流程,開展服務類、綜合服務類、運營服務類等業(yè)務的綜合技術支撐平臺[1]。如圖1 所示,基于微服務架構的融合媒體云平臺主要由三部分構成,由下至上分別由媒體設施服務層(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媒體平臺服務層(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以及媒體軟件服務層(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架構組成,通過中間的平臺服務層對各級資源進行綜合調度,串接公共工具服務,提供“生產、資源、制作、發(fā)布報道”等多項服務,破解新聞傳播難問題[6]。
圖1 融合媒體云平臺系統架構圖
2.3.1 媒體基礎設施服務層(IaaS)
基礎設施服務層由私有云、專屬云以及公有云服務組成,為融合媒體提供統一的平臺基礎環(huán)境,達到對存儲資源、計算資源以及網絡資源的靈活調配。私有Iass 服務需要構建基礎設施資源池、虛擬資源池、容器資源池以及數據庫資源池等,連接多臺服務器,部署多個計算節(jié)點。私有云與專屬云的資源管理均采用高碼率文件(源碼)+低碼率文件(新媒體碼率,8 Mb·s-1)+瀏覽碼率文件(流媒體碼率,1 Mb·s-1)的HD Three Bitstream 業(yè)務協同模式進行管理[7]。
2.3.2 媒體平臺服務層(PaaS)
媒體平臺服務層位于基礎設施服務層之上,為軟件服務層提供統一的支撐能力以及資源共享服務。通過在媒體平臺服務層部署的轉碼、抽幀、拆條、大數據分析等公共服務功能,在平臺上進行注冊服務,統一調用媒體融合所需要的各項公共服務。Pass層通過智能引擎驅動服務,串聯軟件應用服務,為其提供標準的后臺接口服務。
2.3.3 媒體軟件服務層(SaaS)
媒體軟件服務層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所需的應用服務,提供融媒體所需系統與工具應用服務。軟件服務架構層面,可以探索利用CloudNative 的微服務設施、分布式技術以及Docker 容器等技術,構架媒體軟件服務云平臺,并按照細粒度、服務獨立、部署隔離等原則,將業(yè)務分解至離散的服務之中,實現服務松耦合,如圖2 所示,從而降低技術建設的整體投資。此外,基于微服務架構的云平臺充分發(fā)揮獨立部署方式,在處理復雜任務時,更靈活多變,面對突發(fā)狀況,能夠在不影響正常運轉的情況下,迅速查詢、隔離故障。
圖2 軟件服務粒度劃分
微服務是指將多個小型應用服務組成一種單一應用程序的方式,為分布式軟件系統的開發(fā)提供了技術支持。應用微服務技術,能夠將融合媒體應用服務層的復雜應用分成小顆粒度、輕量化的服務,使應用服務更靈活獨立,便于處理復雜化的任務。
基于微服務架構融合媒體云平臺的過程中,容器技術的應用能有效分解微服務器所面臨的壓力。為了能夠以更快、更少資源的方式發(fā)布軟件,使服務能夠以更細的粒度對資源進行分配控制,可以在Linux 內核中添加新的技術,形成控制組(Control Groups,CGroups)。通過這一技術對服務運行環(huán)境進行隔離,這種被單獨隔離運行的環(huán)境即為容器[8]。融合媒體云平臺的建設中,容器技術為消息服務、接口服務等輕量級的應用服務提供了技術支持,能夠加快服務運行速度。
采用微服務架構的融合媒體云平臺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構建三層架構,打通了從新聞內容匯聚、分析到生產、管理、發(fā)布、報道等全部流程。同時,與傳統媒介相比,獨立部署的設置還有效降低了平臺維修風險??傊?,該平臺的建設,能有效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fā)展,滿足新形勢下的新聞媒體傳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