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玉兒
周亮工(1612—1672)是明末清初最有影響的文人之一,他博涉多通,著述閎富,在明末清初文化界、學術界舉足輕重,時稱:“先生言妙天下,文章風雅,冠絕當時,學者尊之若泰山,歸之若百川之赴海?!保ń辛摇稌靶颉罚┳鳛橐晃粫?,周亮工的書法是清初金石學復興、碑學一脈迅猛發(fā)展的產物,其師碑實踐呈現出典型的“篆籀氣”與“金石”意味;作為一位印學家,周亮工跳出具體藝術門類的局限,從文藝思潮的高度來認識篆刻流派的發(fā)展,其《印人傳》更是中國印學史之首創(chuàng);作為一位鑒藏家,周亮工與當時藝人、學者交游密切,留下《賴古堂集》《讀畫錄》《書影》等重要著述,在中國文學藝術史上占據一席之地。擁有豐富經歷和多重身份的他是明清之際文人的一個代表,也是明清之際文化史的一個縮影。然而學界對周亮工進行專人專著的全面性研究還很不夠,尤其是年譜這一基礎性工作長期荒蕪,只有清代康熙十四年(1675)周在??瘫尽顿嚬盘眉泛蟾戒浀闹茉诳K帯吨芰凉つ曜V》,以千余言大致勾勒出周亮工一生事跡,然較為粗疏,亟待深入研究。
朱天曙教授為著名書法篆刻家和書法篆刻史學者,出版大量學術專著,其中對周亮工關注尤多,自2003年起進行了一系列的專題研究。朱天曙教授編校整理的十八冊《周亮工全集》,2008年由鳳凰出版社出版,收錄了當時所見的近二十種周亮工著述,一些稀見的相關著述以及詩詞、序跋、評語、祭文等也一并收入,真正地做到了“竭澤而漁”,為研究者們提供了全面而詳實的資料,深受學界重視。值得一提的是,朱天曙教授在《周亮工全集》的編校中以清康熙十四年(1675)周在浚所編《周亮工年譜》為基礎,編成《周亮工年表》,又經過不斷完善,著成《周亮工事跡征略》,附于2013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其專著《感舊:周亮工及其〈印人傳〉研究》書后。近日,由朱天曙、孟晗合作編著,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周亮工年譜長編》在先前的基礎上進一步充實,增加《周亮工家世現知情況表》,一目了然,正文后還有附錄四種史料:《周亮工名、字、號、別稱及室名一覽表》收錄周亮工著述文集、印譜、書畫中所見字號室名;《周亮工著述考》詳細考訂了周亮工十六種常見著述、四種稀見著述、三十余種今已不存或見于他集的著述,是自清康熙以來最系統(tǒng)、最完備的周亮工著作考述;《周亮工傳記資料》包括二十余篇出自他人之手的周亮工傳記及十余條相關史料輯錄,為讀者提供了客觀的史學視角;《周亮工集評》收錄清代以來的文人學者對周亮工詩文、著作、藝術等各方面的論述,使讀者得以總覽周亮工的立體寫真。此書還附錄有參考文獻及人名、書名、地名索引,均以便利讀者為原則,使讀者減免翻閱檢索之勞。
年譜作為一部以譜主為中心的編年史,涉及時事、社會關系等內容,史料容量極大,以時間順序條目式地記錄更是易顯枯燥。然而《周亮工年譜長編》在有限的篇幅空間和必要的語言表述中,很好地處理了這一問題?!吨芰凉つ曜V長編》圍繞周亮工行跡、交游與文學藝術活動展開,首時事,次周亮工事跡,再次周亮工相關親屬、師友事跡,均以與周亮工關系密切程度為標準,酌讀者了解程度、史傳記載程度,進行了詳略得當的安排,易于讀者查閱取用。本部年譜透過周亮工與各地文人的交游活動,厘清周亮工在特定文化環(huán)境中的歷史意義,以周亮工生平為中心客觀還原相關文人群行跡,多方位立體展示清初社會的士風、學風,鮮活地再現清初藝壇的時代圖景,對研究明末清初藝術史、社會文化史都具有重要價值和深遠意義。書中對周亮工家世、繪畫史上“金陵八家”的來往、周亮工晚年焚書等問題都做了詳細的辨析和研究。正如美術史家薛永年先生評價此書致力于基礎研究,發(fā)揚年譜長編傳統(tǒng):“無論對于研究周亮工還是研究明末清初的文化藝術與收藏鑒賞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參考書?!鼻宕膶W史學者蔣寅教授也認為此書“取材豐富,體例允當,敘事詳實,考訂精核,足資清初文史研究之參考”。《周亮工年譜長編》共四十萬字,考訂精核而細致,成文扎實而縝密,填補了周亮工研究的這一部分空白,被列入上海書畫出版社的“書畫名家年譜大系”??梢哉f,《周亮工年譜長編》是關于周亮工研究的一部拓荒之作。
《周亮工年譜長編》書影
《周亮工年譜長編》廣泛采錄各種總集、別集及史傳、方志、筆記等各類文獻,以《明史》《清史稿》《明史紀事本末》《國榷》等作為主要依據,系統(tǒng)地展現出周亮工一生文學創(chuàng)作、藝術活動、唱和、交游等事跡,并列相關資料之目助于檢索,如有不詳或爭議者,均做征引考辨,以按語進行必要的介紹和解說,幫助讀者決疑祛惑。如“清順治七年七夕行至柘浦遇佟國鼐”一條之按語,僅“柘浦”這一地名就參考《大清一統(tǒng)志》、雍正《福建通志·山川》及《福建通志·兵制》等,結合周亮工返閩路線,推求出周亮工《賴古堂集·四年七夕詩》中的“拓浦”非浙江臺州之“拓浦”,應是福建浦城之“柘浦”。本部年譜中還穿插周亮工真跡之圖版配合解讀,如“清康熙九年作隸書《黃河舟中》詩”一條,可視為在清初師法漢碑潮流中周亮工隸書學《曹全碑》的有力證明,配圖中的正文、署款及鈐印均作辨認識讀?!吨芰凉つ曜V長編》還收錄了作者多年來在哈佛大學圖書館、北京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等地搜集的周亮工書法和《賴古堂集》《賴古堂文選》《印人傳》《讀畫錄》著述圖版,很多是首次公開出版。
朱天曙教授自學生時代始,集二十載之功,于紛繁蕪雜的文獻中不斷爬梳采輯、比勘考索,化無序為有序,將自己多年凝結的學術積累融入“周亮工研究三書”的撰寫之中,使散漫無歸的零散史料找到各自的坐標,彰顯嚴謹樸實的治學特色?!吨芰凉と匪蚜_完備,版本精善,“集周亮工著作及生平資料之大成”(卞孝萱先生序);《感舊:周亮工及其〈印人傳〉研究》融會藝史,以專馭通;《周亮工年譜長編》體例明晰,條理井然,是“藝術史角度研究周亮工及《印人傳》最為深入而富于特色的一部著作”(黃惇先生序)。此“周亮工研究三書”蘊含著朱天曙教授扎實的文獻學功底,將目錄學、版本學、??睂W與書學、印學等藝術學研究方法結合融通,具有多學科的廣博視野,得到饒宗頤、卞孝萱、來新夏、傅申、陳智超等海內外前輩學者的高度評價。朱天曙教授曾強調,在書法日益“美術化”的時代,必須繼承中國學術的文獻學傳統(tǒng),并在此基礎上,討論書法藝術和傳統(tǒng)文化的密切聯系,強調書法在技法和審美屬性基礎上的文化品質和深度。他的周亮工研究,正是文獻學與藝術學等多學科融通的成功實踐,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利用的學術成果,指引了可資遵循的研究途徑。在周亮工專題研究之外,朱天曙教授的宋克、石濤、金農、齊白石以及古代書論專題研究,也充分運用文獻學和藝術學相結合的方法,使當代書法篆刻史研究向縱深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