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曉艷
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的序言中寫道:“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苯虒W過程中,有學生對這里的“平生之志”提出質(zhì)疑,大部分學生認為陶淵明的“畢生之志”就是“歸園田居”,教材注釋中也未對“志”作出詳細解釋,那這個句子真如學生理解的這樣嗎?
一、“深愧平生之志”為何“志”
按文章前面的“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這里應該把“志”理解成“歸隱、避世”,因為前面寫自己“從人事——為官”,所以“深愧”,所以“志”應該解釋為歸隱避世。但如果從整個語境來看,似乎不是這么回事,“于是惆悵感慨”似乎是對前面敘事的一個總結,因為自己“有歸歟之情”“質(zhì)性自然”,于是悵然慷慨,深愧自己平生的志愿,從大的語境來看,似乎應該把“志”理解為“為官”。從陶淵明的仕途經(jīng)歷來看,他的“歸隱之意”不是一開始就萌生的,陶淵明19歲入官場,如果平生之志是歸隱,為什么會有如此坎坷的為官之路?所以,我認為陶淵明的“平生之志”仍為“兼濟天下”的“入仕”。為什么一個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人的平生之志是“兼濟天下”的入仕呢?又是什么原因鑄就了他“兼濟天下”的“平生之志”呢?
二、“兼濟天下”為何是“古今隱逸之宗”之“志”
“志”,在字典中的解釋是:人的志向。志向有短志,有長志。陶淵明的“平生之志”,指的肯定是“長志”,就是從小就立下的遠大志向。自從屈原在汨羅江畔發(fā)出愛國之聲后,中國文人的政治情結愈發(fā)濃烈,陶淵明“兼濟天下”的志向,正是其政治情結的體現(xiàn),文人的政治情結的傳承,深深影響了陶淵明。陶淵明雖被公認為“古今隱逸之宗”,但他的隱逸是后來無法施展?jié)辣ж摱鴽]有辦法的選擇,他的大部分文章里流露的是道家的“出世”,但他卻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是有政治抱負的人。就陶淵明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思想來看,他是一個有家國擔當?shù)娜?。中國歷史上,大部分文人心中都有“學而優(yōu)則仕”的入世思想,雖然很多人“兼濟天下”的人生理想沒有完全實現(xiàn),但仍然前仆后繼,為實現(xiàn)政治抱負而努力。陶淵明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那么是什么原因讓陶淵明形成了“兼濟天下”的“平生之志”呢?
三、“兼濟天下”之“志”形成的緣由
(一)動蕩時代鍛造
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東晉偏安一隅,國家尚未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面對紛亂的現(xiàn)實,陶淵明自然希望能大顯身手、一展宏圖,于是去踐行了他的“平生之志”,十三年間先后五次做官,為實現(xiàn)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最終卻在遺憾中結束了“兼濟天下”的“平生之志”??梢姡諟Y明并不是沒有出仕的志向,而是混亂的現(xiàn)實讓他沒有實現(xiàn)志向的機會,是東晉這一動蕩的時代,造就了陶淵明的“平生之志”,也毀滅了他的“平生之志”。
(二)祖上遺風熏陶
陶淵明家國情懷的形成,與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也很有關系,陶門為官宦世家,祖先都擔任過太守一類的官職。在中國,家族家風對一個人的影響非常大,陶家?guī)状鸀楣?,有深厚的家學傳統(tǒng),陶淵明因襲父輩遺風,把“兼濟天下”作為自己的“平生之志”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親人耳濡目染
除了大環(huán)境的鑄造,陶淵明的整個成長過程中,母親的教育和外公的影響也非常大。陶淵明八歲喪父,他的教育由母親撐起。母親孟氏,是名士孟嘉的女兒,知書達理。她傳承陶氏家風,對陶淵明的影響很大。當時的一代名士,外祖父孟嘉也影響了陶淵明的性格。外祖父家藏書豐富,為陶淵明提供了讀書的空間,使他形成了“猛志逸四?!钡娜寮宜枷搿?/p>
(四)儒學春風沐浴
陶淵明青少年時代曾研習儒家思想,深受儒家入世、濟世思想的影響。正是儒家思想中“兼濟天下”的理念,使陶淵明在污濁的社會中,即使是“考所愿而必違”,仍“徒契契以苦心”,即使有強烈的歸隱之志,仍然把“兼濟天下”當作平生之志,在最終失望隱退時不由得發(fā)出“深愧平生之志”的感慨。
自從鐘嶸在其《詩品》中評陶淵明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以來,世人總認為陶淵明出世的思想占主流,許多人認為陶淵明天生就是一個隱士,這其實是一種非常淺顯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