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浩
(北京市第十二中學 100071)
《數(shù)學通報》2019年第12期發(fā)表汪學思老師關于三角形陪位中線的文章(以下簡稱文[1]),讀后深受啟發(fā).巧合的是,筆者在長期數(shù)學競賽輔導工作中,也發(fā)現(xiàn)三角形陪位中線有著廣泛的運用,于是,在研讀文[1]的基礎上,對陪位中線從作法到證明,從性質到應用,以及學生在課堂上的若干意外生成,做了進一步地研究與思考,僥幸有了一些新的發(fā)現(xiàn),現(xiàn)不揣淺陋,特向同行匯報一下自己的研究結果,以期得到專家的指正.
考慮到三角形的陪位中線并非平面幾何中的主干內容,為方便讀者,重溫陪位中線的定義:
圖1
如圖1,已知AD是△ABC(AB 圖2 (1)作法1如圖2,AD是△ABC(AB (2)作法2如圖3,過B,C兩點作不過點A的圓O, 與直線AB、AC分別交于點F、G,F(xiàn)G的中點為M,AM與BC交于點E,則AE是△ABC邊BC上的陪位中線. 圖3 (3)作法3如圖4,作△ABC的外接圓O,分別過點B、C作圓O的切線,兩條切線交于點P,連接PA交BC于點E,則AE是△ABC邊BC上的陪位中線. (說明:這里△ABC的內角∠BAC是銳角,至于∠BAC是鈍角的情形,限于篇幅,留給有興趣的讀者完成.) 證明如圖4,記AP與圓O交于點Q, 連接BQ和CQ, 圖4 因為PB是圓O的切線, 因為PC是圓O的切線, 即AB·CQ=AC·BQ. 由托勒密定理得 AQ·BC=AB·CQ+AC·BQ, 又D為BC的中點, 所以AQ·2DC=2AC·BQ, 又∠AQB=∠ACD, 所以△AQB∽△ACD, 所以∠CAD=∠BAE, 即AE是△ABC邊BC上的陪位中線. 上面我們證明了△AQB∽△ACD,連接DQ,容易證明△AQB∽△CQD,所以△ACD∽△CQD,進而得出∠ADC=∠CDQ,即射線DA與射線DQ關于BC對稱,在此基礎上可得出作法4. (4)作法4如圖5,作射線DA關于BC對稱的射線,交△ABC的外接圓O于點F,連接AF交BC于點E,則AE是△ABC邊BC上的陪位中線. 證明如圖5,連接OA、OD,作半徑OG,使∠AOD=∠GOD,連接GB、GD、FC,則△AOD≌△GOD,所以DA=DG,∠ADO=∠GDO. 圖5 (5)作法5如圖6,作△ABC的外接圓O,連接OA,與AD的中垂線交于點O1,以O1為圓心以O1A為半徑的圓,交BC于點E,則AE是△ABC邊BC上的陪位中線. 圖6 (6)作法6如圖7,作邊AB的中垂線GM,交AD于點M,作邊AC的中垂線HN,交AD于點N,直線BM與CN交于點P,作直線AP交BC于點E,則AE是△ABC邊BC上的陪位中線. 圖7 所以∠ABM=∠BAM=θ-α, 因為HN是邊AC的中垂線, 所以∠ACN=∠CAN=α, (1) (2) 因為D是BC的中點, 所以ACsinα=ABsin(θ-α), 所以sin(θ-β+α)-sin(θ-α+β)=0, 所以2sin(α-β)cosθ=0. 所以∠CAD=∠BAE, 所以AE是△ABC邊BC上的陪位中線. 如圖8,已知AD是△ABC邊BC上的中線,AE是△ABC邊BC上的陪位中線,則有下列四條常用性質. 圖8 性質1(陪位中線長) 記AB=c,BC=a,CA=b,則 證明(1)見文[1]第54頁. (2)由斯特瓦爾特定理得 b2BE+c2EC=a·BE·EC+a·AE2(*), 由(1)和BE+EC=a可得 代入(*)并化簡得 (3)又由斯特瓦爾特定理可得 從性質1(3)可以看出,三角形邊上的中線長不小于它對應的陪位中線長. 性質2如圖8-1,設N是AE上任一點,點N在AB、AC上的射影分別為P、Q,則 圖8-1 證明(1)因為N在AB、AC上的射影分別為P、Q,所以 NP=ANsin∠BAE,NQ=ANsin∠CAE, 所以 因為D是BC的中點, 所以ABsin∠BAD=ACsin∠CAD, (2)又N在AB、AC上的射影分別為P、Q可得A,P,N,Q四點共圓,所以∠PAE=∠PQN,因為∠BAE=∠CAD, 所以∠PQN=∠CAD, 所以PQ⊥AD. 值得注意的是,性質(2)的證明沒有用到D是BC中點的條件. 性質3如圖8-2,過B、C兩點的圓與AB、AC分別交于點F、G,F(xiàn)G分別與AE、AD交于點D1,E1,則AD1,AE1分別是△AFG的中線和陪位中線. 圖8-2 證明由題意,B,C,G,F四點共圓, 所以∠AFG=∠ACB, 因為∠BAE=∠CAD, 所以△AFD1∽△ACD, 又由B,C,G,F四點共圓得△ABC∽△AGF, 因為D是BC的中點,所以D1是FG的中點, 即AD1,AE1分別是△AFG的中線和陪位中線. 性質4(有關外接圓)如圖8-3,若AE與△ABC外接圓O的交點為F,則 圖8-3 (1)射線DA、DF關于BC對稱; (2)FE是△FBC的邊BC的陪位中線; (3)四邊形ABFC是調和四邊形(1)若圓的內接四邊形的對邊乘積相等,則稱此四邊形為調和四邊形.. 所以BF=GC,且∠DBF=∠DCG, 因為D為BC的中點, 所以△BFD≌△CGD,所以∠BDF=∠CDG, 因為∠ADB=∠CDG,所以∠BDF=∠ADB, 即射線DA、DF關于BC對稱; (2)由作法4,根據(1)的結論知: FE是△FBC的邊BC的陪位中線; (3)由題意得∠BAF=∠DAC, 因為∠AFB=∠ACD, 所以△ABF∽△ADC, 所以AF·DC=BF·AC, 因為D為BC的中點, 所以AF·BC=2BF·AC, 由托勒密定理得 AF·BC=BF·AC+FC·AB, 所以BF·AC=FC·AB, 故四邊形ABFC是調和四邊形. 例1(2011年全國高中聯(lián)賽加試第一題)如圖9,P,Q分別是圓內接四邊形ABCD的對角線AC,BD的中點,若∠BPA=∠DPA,證明∠AQB=∠CQB. 證明記AC與BD交于點O,由題意,結合作法4知DO是△ACD的陪位中線,再由性質4(3)知,四邊形ABCD是調和四邊形, 因為∠ABQ=∠ACD,所以△ABQ∽△ACD. 因為∠CBQ=∠CAD,所以△BCQ∽△ACD, 所以△ABQ∽△BCQ,故∠AQB=∠CQB. 圖9 例2(2013年東南數(shù)學奧林匹克)如圖10,在鈍角△ABC中,AB>AC,點O是其外心,邊BC、CA、AB的中點分別為D、E、F,中線AD與OF、OE分別交于點M、N,直線BM、CN交于點P,證明:OP⊥AP. 圖10 證明由題意,得FM、EN分別是AB、AC的中垂線,結合作法6,可得AP在邊BC的陪位中線上, 所以∠BAM=∠ABM=∠PAC, ∠NAC=∠NCA=∠BAP, 因為E、F分別是AC、AB的中點, 所以△BFP∽△AEP,所以∠BFP=∠AEP, 故F,P,E,A四點共圓, 由OF⊥AB,OE⊥AC得O,F,E,A四點共圓, 所以O,F,P,E,A五點共圓, 所以∠OPA=∠OEA=90°,即OP⊥AP. 例3(2000年全國高中聯(lián)賽加試第一題)如圖11,銳角△ABC的邊BC邊上有兩點E、F,滿足∠BAE=∠CAF,作FM⊥AB,FN⊥AC(M,N為垂足),延長AE交三角形ABC的外接圓于點D,證明:四邊形AMDN與△ABC的面積相等. 圖11 例4(文[1]例7) 如圖12,在△ABC中,AB>AC,過點A作△ABC的外接圓⊙O的切線,與BC的延長線交于點D,E為AD的中點,BE與⊙O交于點F,求證:AF在△ACD的邊BC的陪位中線上. 圖12 分析文[1]中給出的兩種證明都用了性質,若回到定義中去證明,則想法更自然、過程更簡潔. 證明取CD的中點M,由題意EM是△ACD的中位線,所以∠DEM=∠DAC, 因為∠DAC=∠ABD,所以∠DEM=∠ABD,故A,B,M,E四點共圓, 所以∠MAD=∠DBE, 因為∠CAF=∠DBE,所以∠CAF=∠MAD, 所以AF在△ACD的邊BC的陪位中線上. 例5(文[1]例5)如圖13,在△ABC中,已知頂點A、重心G和其經過A點的陪位中線所在直線與△ABC外接圓的交點S,然后擦去點B、C及其外接圓,請從保留的三個已知點A,G,S出發(fā),作圖畫出原△ABC. 圖13 文[1]中的解法可概括為如下六個步驟,如圖13-1: 圖13-1 ②以M為圓心,以MS為半徑作圓c1; ③設AM的延長線交圓c1于點T; ④作△AST的外接圓c2; ⑤過M作TS的平行線交圓c2于點B、C; ⑥連接A、B、C,則△ABC即為所求. 上述解法完全正確,筆者由衷佩服文[1]作者超強的解題能力,但從我的學生角度看,他們對解題過程一定會心生疑惑,如在第②、③兩步,怎么想到要作點T?第⑤步作TS的平行線,學生很難想到.如果做法不能給出自然、平實的解釋,那么很難內化為學生的能力,無疑會使解題教學的效益大打折扣.事實上,若學生掌握了陪位中線性質4(2),下面的作法就可以自然生成,如圖13-2: 圖13-2 ②連接MS,作∠AMS平分線所在的直線l; ③過點M作直線l的垂線l1; ④作AS的中垂線與直線l1的交點記為O; ⑤以O為圓心,以OA為半徑的圓與直線l的交點為B,C; ⑥連接A、B、C,則△ABC即為所求. 綜上所述,陪位中線是三角形中的重要元素,本文所匯集的幾種陪位中線的作法,大多由競賽輔導教學中師生思維火花碰撞而成,所附帶的作法證明,主要通過構造三角形相似、利用四點共圓以及三角計算完成,這又為平面幾何證明提供了豐富的訓練素材.至于陪位中線性質的提煉,基本是教學中師生互動探究的結果.實踐表明,帶領學生系統(tǒng)地研究陪位中線作法、性質及其證明,對學生在復雜的問題情境中識別陪位中線問題的模型,預判解決(證明)問題的方向,大幅度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2 性質
3 應用
4 文[1]拾遺
5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