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紅莉,謝瑞華,張翼,路琴,黃慧,陳明,張汾燕
北京老年醫(yī)院消化科,北京 100095
老年功能性便秘較為常見的診斷標準主要依據(jù)羅馬Ⅳ標準及患者自主感覺,以排便次數(shù)減少、糞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難為主要表現(xiàn)[1]。老年人功能性便秘隨年齡增加而增加,發(fā)病率可達20%,且便秘嚴重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反復就醫(yī)、濫用各種藥物,甚至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等不良后果。而老年功能性便秘的治療多以經(jīng)驗性給予緩瀉劑和中醫(yī)藥物治療為主,對于基礎治療(生活方式指導即飲食和運動指導),在老年患者中未受到足夠的重視。本研究擬通過在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強化生活方式指導,觀察其對老年功能性便秘的治療效果。
1.1 研究對象 納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老年醫(yī)院門診就診的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70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藥物治療+生活方式指導)和對照組(藥物治療)各35例。納入標準:(1)年齡在60~76歲;(2)符合羅馬Ⅳ診斷標準;(3)無其他臟器衰竭,近1年均經(jīng)結腸鏡檢查除外腸道惡性病變;(4)有獨立意識能力、行動自由者,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并積極配合治療的受試者。排除標準:(1)惡性腫瘤患者;(2)有腹部手術病史及嚴重心肺功能、精神疾病、行動不便的患者;(3)嚴重溝通、交流障礙;(4)急性感染、外傷等急癥患者。該研究已經(jīng)過北京老年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入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調查方法
1.2.1 問卷調查 應用自制問卷調查所有患者的社會狀況、既往疾病及飲食運動狀況;研究組予以乳果糖和生活方式指導[包括飲食(每天飲水1 500 mL以上、綠葉蔬菜300~500 g/d、水果200~400 g/d、谷類250~400 g/d、酸奶150~250 mL/d)和運動(走路≥6 000步/d[2]、腹部按摩、縮肛運動、晨起或早餐后定時排便)],對照組予以乳果糖,治療12周,療程結束后再次進行便秘評估量表。2組患者實施均由課題組人員每周進行電話指導及督促,以保證研究組患者均能達到要求。
1.2.2 觀察指標 慢性便秘嚴重程度評分量表(CCS):總分0~30分,超過15分考慮便秘,分值越高,便秘程度越嚴重。糞便性狀評分:大便性狀按Bristol糞便性狀量表評估,5~7型為0分,4型為1分,3型為2分,2型為3分,1型為4分。排便次數(shù)評分:≥6次/周為0分,4~5次/周為1分,3次/周為2分,2次/周為3分,≤1次/周為4分。
療效判定標準:入組時、12周進行CCS評分、糞便性狀評分、排便次數(shù)評分對比,評分減少≥75%為顯著有效;評分減少50%~74%為有效;評分結果減少25%~49%為部分有效;評分減少<25%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部分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3]。
2.1 一般資料 研究組35例,失訪3例,納入研究32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20例,年齡60~76(65.1±4.2)歲;對照組35例,失訪2例,納入研究33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7例,年齡60~73(65.2±3.9)歲。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所患慢性病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2.2 入組時2組患者生活方式比較 見表1。
表1 2組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入組時每天生活方式比較[例(%)]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CCS評分、排便次數(shù)評分、Bristol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2組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治療前后比較分)
2.4 治療后2組患者療效比較 見表3。
表3 2組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治療12周后效果比較[例(%)]
老年功能性便秘的原因復雜,生活方式是影響便秘的重要因素[4]。本研究中,大部分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飲食結構不均衡,近一半老年人每天的飲水量不足1 500 mL,新鮮蔬菜、水果進食較少,部分老人甚至以腌制蔬菜為主;大部分老人主食以粗糧為主,而蛋白質攝入少;大部分老人多注重行走運動,部分患者會進行腹部按摩促進腸蠕動,但均未形成良好的排便習慣。而本研究中,所有老人均沒有形成規(guī)律的排便習慣,同時缺乏規(guī)律排便的科普知識。
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養(yǎng)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是老年功能性便秘的基礎治療方案,大量研究表明,液體攝入少,飲食中膳食纖維少、缺乏運動是老年功能性便秘的危險因素[5-7]。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包括調整生活方式、藥物治療、生物反饋治療甚至手術治療,雖然治療方法多,且治療藥物也推陳出新,但老年功能性便秘的治療效果仍差強人意[8]。在便秘患者治療方案中,強調一般治療的重要性[9]。蔬菜、水果及谷物類等植物性食物,由于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可增加腸道內容物的容積和水分,促進腸道蠕動,縮短結腸傳輸時間[10-11]。酸奶中含有大量雙歧桿菌和乳酸菌,這些益生菌能促進腸道內菌群的生態(tài)平衡,并增加大腸蠕動,防治便秘[12-13];同時,酸奶中富含蛋白質和鈣以及多種維生素,可改善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增加患者排便時的直腸推動力。適量的運動和腹部按摩即可增強腹肌、膈肌、肛提肌的肌力[14],又可促進直腸與降結腸副交感神經(jīng)的興奮,抑制交感神經(jīng),增強胃消化能力,促進腸蠕動[15],松弛肛門括約肌,為排便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16]。良好的排便習慣可減少便秘的發(fā)生率[17]。結腸活動在晨起、醒后最為活躍[18],建議形成每天定時排便習慣,集中精力排便,不看手機或報紙,排便時間每次以5~10 min為宜。本研究結果亦可看出,通過飲食運動指導,患者治療后的CCS評分、排便次數(shù)評分和Bristol評分均有明顯的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