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壯 圖/ 肥嘟嘟
在我上小學(xué)的時候,我媽媽會給我訂閱雜志——也許你現(xiàn)在手上的這本,也是你媽媽幫你訂的吧!我媽每年會給我訂個三四本,而我非常感激的是,這三四本雜志,往往彼此重合度很低:有科普的,有純文學(xué)的,有童話類的,還有一本漫畫雜志。其實一開始,我媽并沒打算給我訂漫畫,只是我爸勸過她:“看書不僅是為了有用,也是為了開心?!?/p>
我覺得,這可能是我們作為小朋友跟家長之間最大的矛盾所在:家長讓我們看書,是希望我們看了有用——要么多認生字生詞,要么積累美文佳句;而我們自己看書,很多情況下是希望有趣——愛看喜歡看,這才是更重要的。
那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既然有喜歡看文字書的,就有喜歡看動漫的,而且這種偏愛也跟口味一樣,隨著越長越大,沒準也會變,現(xiàn)在愛看動漫并不意味著你以后就看不進長篇小說。
但父母們不一定會這么想,如果我們站在他們的視角,看到的都是王家小孩熟讀“三國”,李家小孩鐘情“水滸”,就算張家小孩,也已經(jīng)對“哈利·波特”如數(shù)家珍了,扭過頭來看看自家孩子,還抱著漫畫書看人物對話呢,難免會有點焦慮。既然焦慮,就不免想插手管管,而這時,他們就逃不掉“鄧寧-克魯格效應(yīng)”的影響。
Tips:
所謂“鄧寧-克魯格效應(yīng)”,指的是人們在對某個事物缺乏認知的情況下,會容易高估自己對于事物的認知水平。比如數(shù)學(xué)差的人,比數(shù)學(xué)好的人在考試后,更容易高估自己的數(shù)學(xué)成績——因為好多題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其實做錯了。
家長們對動漫的理解,在很多情況下都是非常有限的,這容易導(dǎo)致他們高估自己對孩子看動漫這件事的管理水平與管理能力。其實很多動漫也照樣很“有用”,我小時候,有帶我歷險教我知識的《海爾兄弟》,現(xiàn)如今,我兒子看的,是能起到同樣效果的《大中華尋寶記》。還有的家長會質(zhì)疑動漫本身的嚴肅性,覺得這東西就是小孩玩意兒,論格調(diào),當然比不上小說詩歌散文。但實際上,2014 年的法國高中讀者文學(xué)獎就頒給了一本叫《切爾諾貝利之春》的漫畫作品,這本書在藝術(shù)性與思想性上,都有非常深的造詣。
不過,家長不贊同我們看動漫,看似是指責(zé),其實是一種關(guān)切,只是這份關(guān)切,因為伴隨著他們對于動漫作品的不夠了解,而在我們看來有些苛刻。但畢竟,不知者不怪嘛!
所以我們該做的,其實并不是頂撞回去,也不是陽奉陰違地偷偷看,而是努力找到一種雙贏的可能:讓爸爸媽媽更了解我們,更了解動漫,也讓我們自己更多地去接觸真正優(yōu)秀的動漫作品。
所以我覺得,你可以試著這么去做:
跟爸爸媽媽分享一下,你看過的動漫,讓你學(xué)到了什么。是一些地理上的知識,還是一些歷史上的典故,甚至是一些待人接物的小技巧。如果父母發(fā)現(xiàn),你看的并不是什么只有打打殺殺的三流作品,會放心很多。
你還可以問問爸爸媽媽,他們小時候有沒有看過什么有意思的動漫。如果我猜得沒錯的話,你的父母很可能看過《花仙子》《巴巴爸爸》《大力水手》《龍珠》《灌籃高手》《名偵探柯南》……這些動漫,有的是二三十年前的經(jīng)典,有的直到今天還在連載。但不管怎樣,你可以問問他們:當年為什么喜歡看,有沒有什么與之相關(guān)的美好回憶,甚至——愿意不愿意帶著你,再重溫一下?
不要把父母對你的勸告,當成一種需要頂撞的要求?!霸焦芪铱磩勇?,那我就越不看大部頭的字書!”這種做法只能讓情況更加棘手,最后大家都難受。我相信,除了動漫這種“載體”之外,你一定還有自己偏愛的“題材”。對純文字的作品,也不必一味拒斥,完全可以從自己心儀的題材開始看,以前愛看冒險熱血動漫,那現(xiàn)在就看看刺激的冒險小說;以前愛看解謎燒腦動漫,那現(xiàn)在就看看偵探小說;以前愛看青春校園動漫,那現(xiàn)在可以看看陽光的少年文學(xué)。
最后,我還想跟你分享一件事,你也可以分享給爸爸媽媽:2021 年5 月,在上海血液中心無償獻血,就能在獻血證上加蓋一枚正版的奧特曼印章,上面還寫著“傳遞你的光之力量吧”。看過奧特曼的人都知道,“光”對奧特家族來說,究竟有多重要。這個活動所吸引的人,多為在孩提時期就與奧特曼結(jié)緣的青年人,恰恰是這個兒時的動漫人物,最能感召他們做出善舉。
在我看來,這是動漫的幸運,也是教育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