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 陳姝伊
內(nèi)容摘要:敦煌佛爺廟灣魏晉壁畫墓中出現(xiàn)了較多的鸚鵡圖像,該題材并不見于傳統(tǒng)漢墓裝飾,也未見于其他地區(qū)的同時期墓葬,而敦煌地區(qū)乃至西域正好有出產(chǎn)鸚鵡的記載,并深刻地影響魏晉文化,鸚鵡圖像的出現(xiàn)應(yīng)該是漢代以來傳統(tǒng)喪葬文化與河西本地乃至西域物產(chǎn)、文化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一方面作為神仙化了的奇禽異獸出現(xiàn)在照墻磚畫中;另一方面固定出現(xiàn)在表示墓主靈座的帷帳壁畫上,不僅作為一種玩好,還可能具有象征“亡人居宅”的喪葬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魏晉時期;敦煌;壁畫墓;鸚鵡;喪葬文化
中圖分類號:K879.41?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2)03-0031-08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arrot Images from the Wei-Jin Mural Tombs at Foyemiaowan, Dunhuang
WANG Yu CHEN Shuyi
(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Abstract:Several images of parrot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murals in tombs from the Wei-Jin dynasty period at Foyemiaowan in Dunhuang. This motif is not seen in traditional Han dynasty tomb decorations nor in tombs of the same period in other places, though there are records that parrots were depicted in the art of Dunhuang and the Western Regions, locations that deeply influenced the culture of the period. It is very likely that the appearance of these images wa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funeral culture and the cultural products of the Hexi region and the Western Regions. On the one hand, the parrots in the brick paintings on the screen walls erected in front of the gate to the tomb were depicted as deified birds and beas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images painted on the curtains covering the memorial tablet for the owner of the tomb often appear in roles more akin to pets and even seem to be intended as a funerary culture symbol of the future residence for the deceased.
Keywords:Wei and Jin dynasties; Dunhuang; mural tomb; parrot; funerary culture
敦煌地區(qū)的魏晉壁畫墓目前公布的主要見于佛爺廟灣墓地,規(guī)模同樣龐大的祁家灣墓地中則主要是小型的土洞墓,除三塊磚畫墓,基本不見圖像裝飾[1]。而佛爺廟灣墓地一些規(guī)模較大的墓葬在墓室中尤其照墻上繪制了豐富的圖像,反映出當(dāng)時當(dāng)?shù)厣鐣詈退枷胄叛龅脑S多方面。其中較為集中地出現(xiàn)了一類關(guān)于鸚鵡的題材,而此種題材在其他地區(qū)及之前漢代墓葬的壁畫、畫像磚、畫像石中都殊為少見,顯得特別而突出。以往的報告和圖錄中已經(jīng)辨識到此種題材,但缺乏進一步的探討。少有的涉及到該題材的研究中,由于其主題和重點的不同,也還缺乏系統(tǒng)和深入的討論。我們擬對該題材進行專題研究,在全面、系統(tǒng)梳理材料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圖像位置、環(huán)境等因素,探討該類圖像出現(xiàn)的背景及在墓葬中的內(nèi)涵和意義。希望能引起學(xué)界的注意和討論。
一 敦煌佛爺廟灣魏晉壁畫墓中的鸚鵡圖像
目前所見材料中,敦煌佛爺廟灣魏晉壁畫墓中的鸚鵡圖像主要出現(xiàn)在墓葬照墻磚畫和墓室中帷帳壁畫的頂端{1}。
(一)照墻磚畫中鸚鵡
河西地區(qū)魏晉時期壁畫墓的一大特點是往往用小磚修葺照墻,刻畫或繪制各種仿木建筑裝飾或磚畫。敦煌佛爺廟灣墓地最為突出:照墻往往修葺得十分高大,多以一磚一畫的形式繪制大量圖像,題材主要為各種神仙和瑞禽神獸,也有少量歷史故事等。在眾多瑞禽神獸中有鸚鵡。
M37照墻現(xiàn)存部分最下部為仿木斗拱和結(jié)構(gòu),仿木結(jié)構(gòu)上方集中為各種瑞禽神獸,其中下數(shù)第二排兩側(cè)繪制一對相向而立的禽鳥,二者形態(tài)、色彩、特征完全一致:皆圓眼鉤喙,長尾闊爪。羽毛整體涂白色,喙部涂紅色,背部墨繪條狀斑紋,腹部有紅色斑紋(圖1)。自發(fā)掘報告以來均認定為鸚鵡,不見異說,從其整體形態(tài)及鉤喙、闊爪的特點和羽毛的顏色、斑紋來看,無疑是鸚鵡。
M133照墻下部仿木斗拱兩側(cè)也繪制一對相向而立的禽鳥,也是圓眼鉤喙,長尾闊爪。從報告中的摹本看,似為墨繪,無涂色,背部仍有上述鸚鵡圖像的條狀斑紋(圖2)。除無色彩外,整體形態(tài)和特點都完全一致,當(dāng)然也是鸚鵡。
M118照墻下部仿木斗拱兩側(cè)同樣繪制一對相向的禽鳥,以墨勾繪,更為寫意,整體形態(tài)與特征與上述兩對一致,鉤喙的特點也十分突出。唯一不同的是,其趾爪描繪為總體向前的姿態(tài),與上述兩對前后闊爪略有不同(圖3)。我們知道,鸚鵡的一個重要特征即前后對趾如上述兩對所繪,這里的一對禽鳥似乎不符合這一特征。但是,從其整體的位置、形態(tài)和特點來看,我們認為這里要表現(xiàn)的題材應(yīng)與上述兩對一致,只是其勾畫更為抽象和隨意,這從其整體的風(fēng)格也可以看到,因此對其的辨別應(yīng)該觀察其整體特征與相同位置、組合中的同類圖像對照,不必完全拘泥局部細節(jié)。
此外,墓地中還出土了一些散落的壁畫磚,其中也有鸚鵡題材[2],描繪或精或粗,皆是鉤喙闊爪的特征,有的背部也有條狀斑紋。從這些磚的形制、大小和壁畫所在的磚面來看,對比上述材料,應(yīng)該原來也屬于照墻上的磚畫。1944年,西北科學(xué)考察團在敦煌進行調(diào)查,其中翟宗盈墓(FYM1001)是該地區(qū)最早發(fā)掘的一座畫像磚墓,照墻部分畫像磚現(xiàn)完整保存在莫高窟第143窟。堆砌于龕外南側(cè)的照墻下部仿木斗拱兩側(cè)相對站立兩只禽鳥,其彎喙,羽色青綠,長尾,圓眼,應(yīng)該是鸚鵡無誤{1}。
(二)墓室壁畫中的鸚鵡
M1墓室后壁滿繪一座帷帳,墓主夫婦對坐于帷帳之內(nèi)的兩個榻上,帷帳脊頂兩側(cè)繪一對禽鳥。圓眼、鉤喙、長尾,頭部、背部和翅膀涂綠色,背部有墨繪條狀斑紋,腹部也有斑紋,爪部未表現(xiàn)[3]。從其整體形象和突出特征來看,毫無疑問也是鸚鵡。
M37墓室后壁也繪一座帷帳,帷帳前還設(shè)置供臺,帷帳內(nèi)未繪墓主人像,帷帳脊頂兩側(cè)也繪一對鸚鵡,位置、組合、形象皆與上述M1所見者相同(圖6)。
與上述兩座單室墓不同,M133具有前、后雙室,前室北壁(墓向正西)設(shè)置壁龕。壁龕正面繪一座帷帳,前面還設(shè)置陶案等供器,帷帳內(nèi)也未繪墓主人像。帳頂兩端也繪一對鸚鵡,圓眼鉤喙,喙部涂紅色,背部和翅膀似為淺綠,背部有墨繪條狀斑紋(圖4、7)。
可見,敦煌佛爺廟灣魏晉壁畫墓中有較多的鸚鵡圖像,有的描繪較具象,甚至還敷以色彩,有的則僅用墨線勾繪,比較粗率,具體細節(jié)表現(xiàn)略有不同,根據(jù)總體特點、斑紋表現(xiàn)和出現(xiàn)位置予以比較,應(yīng)能確定為同類。敷色者喙部基本為紅色,身上羽毛有綠色和白色兩種。目前所見,除一些散見的磚畫外,主要出現(xiàn)在幾座較為完整的墓葬M1、M37、M118、M133和翟宗盈墓中,實際上該墓地較為完整的壁畫墓共發(fā)表5座(M37、M39、M118、M133和翟宗盈墓),其中4座有鸚鵡圖像,雖然數(shù)量并不多,但應(yīng)該說還是比較流行的題材。
河西地區(qū)漢晉時期流行帶有塋域的家族墓地,墓地中的磚室墓和壁畫墓的比例都很低,根據(jù)其規(guī)格和位置,往往都是墓地中的祖墓。如M1位于家族塋域最南端,M37、M133皆位于家族塋域最北端,應(yīng)該皆為祖墓。這幾座墓葬的年代也屬于墓地中最早的一期,報告中推斷為西晉早期,并根據(jù)墓葬形制、規(guī)格和隨葬品等推測為遷入河西地區(qū)的世家大族墓葬,“是中原傳統(tǒng)文化在敦煌地區(qū)的改造和變異”[4]。也有學(xué)者將這幾座墓的時代推定為曹魏至西晉前期,總之也屬于河西魏晉十六國壁畫墓中最早的一期[5][6]。
然而,鸚鵡圖像卻不是中原傳統(tǒng)的墓葬裝飾題材。商周時期雖然曾有過一些鸚鵡形的玉飾{1},但與這里墓葬圖像中的鸚鵡顯然相去甚遠,漢晉時期的玉飾中似乎也缺少傳承。自漢代以來出現(xiàn)并流行的帛畫、壁畫、畫像石、畫像磚等墓葬圖像中,鉤喙的鳥類多是鴟鸮,并無鸚鵡。有些帶有神仙色彩的鳥也被描繪為鉤喙?fàn)?,個別與鸚鵡的形象還頗有類似之處,如山東濟寧喻屯鎮(zhèn)出土畫像石上的口吐丹丸的大鳥[7]和四川大邑董場鄉(xiāng)出土畫像磚上倉房(旁有題記“食天倉”)上的飛鳥[8],根據(jù)場景和組合它們更應(yīng)該被理解為鳳鳥[9],也不具有能判斷為鸚鵡的較為具體的細節(jié)。應(yīng)該說敦煌佛爺廟灣墓地中較為流行的鸚鵡圖像是具有較為具體的時代和地域背景的。
二 鸚鵡圖像出現(xiàn)的背景
鸚鵡原是種群眾多、分布廣泛的鳥類,中國境內(nèi)就有分布[10]。先秦時期人們已知曉其基本特點,上述商周時期的一些鸚鵡形玉飾即為一種表現(xiàn)?!渡胶=?jīng)·西山經(jīng)》說:“(黃山)有鳥焉,其狀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鸚鵡。”{2}《禮記·曲禮上》云:“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盵11]《淮南子·說山訓(xùn)》云:“鸚鵡能言,而不可使長。是何則?得其所言,而不得其所以言?!备哒T注:“鸚鵡,鳥名,出于蜀郡,赤喙者是,其色縹綠,能效人言?!盵12]《說文·鳥部》亦云:“鸚鵡,能言鳥也?!盵13]可見,漢代人們對鸚鵡的認識已比較具體,除形態(tài)特征外,還特別注意到其學(xué)舌的特性,并以之作為譬喻,說明這一認識在人們觀念中已有一定的廣泛性。
除本土的鸚鵡外,漢晉時期文獻中還記載徼外蠻夷和外國常向朝廷進獻鸚鵡。如《漢書·武帝紀(jì)》載“(元狩二年夏)南越獻馴象、能言鳥”,顏注“即鸚鵡也,今隴西及南海并有之。萬震《南州異物志》云有三種,一種白,一種青,一種五色。交州以南諸國盡有之。白及五色者,其性尤慧解,蓋謂此也。隋開皇十八年,林邑國獻白鸚鵡,時以為異。是歲貢士咸試賦之。圣皇馭歷,屢有茲獻?!盵14]可見,漢唐時期南海諸國一直有進獻鸚鵡的傳統(tǒng),大概其地的鸚鵡比較卓異(如“白及五色者,其性尤慧解”),作為域外奇禽的代表。《初學(xué)記》引劉艾《漢帝傳》云:“(獻帝)興平元年,益州蠻夷獻鸚鵡三?!盵15]《晉書·安帝紀(jì)》亦載:“(義熙十三年)六月癸亥,林邑獻馴象、白鸚鵡。”[16]
最值得注意的是,漢魏之際興起的詠物賦中忽然流行《鸚鵡賦》的寫作,特別興盛于魏晉,直到東晉南朝,作者之多,影響之大,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十分突出。其中寫作最早和影響最大的首數(shù)漢末禰衡的《鸚鵡賦》[17],而其寫作背景即源于西域進獻的鸚鵡。據(jù)序中介紹:“時黃祖太子射,賓客大會。有獻鸚鵡者,舉酒于衡前曰:‘禰處士,今日無用娛賓,竊以此鳥自遠而至,明慧聰善,羽族之可貴,愿先生為之賦,使四坐咸共榮觀,不亦可乎?’”[18]從“有獻鸚鵡者”和“此鳥自遠而至”來看,顯然是外方進獻。禰衡的賦開篇即言“惟西域之靈鳥兮,挺自然之奇姿。體金精之妙質(zhì)兮,合火德之明輝。性辯慧而能言兮,才聰明以識機”,又云“命虞人于隴坻,詔伯益于流沙,跨昆侖而播弋,冠云霓而張羅”[18]611,所詠的鸚鵡來自西域。
其后,漢魏之際的曹植、陳琳、王粲、應(yīng)玚、阮瑀,兩晉的成公綏、張華、傅玄、傅咸、左芬、盧諶、曹毗、桓玄等人群起仿效,直到南朝的顏延之、謝莊、蕭統(tǒng)等人還有類似作品[19],可見其影響之深遠。其中,阮瑀《鸚鵡賦》云:“惟翩翩之艷鳥,誕嘉類于京都。穢夷風(fēng)而弗處,慕圣惠而來徂?!盵18]619也指出所詠鸚鵡來自殊方遠域。傅咸《鸚鵡賦》云:“有金商之奇鳥,處隴坻之高松。謂崇峻之可固,然以慧而入籠?!盵19]1576提到鸚鵡來自“金商”之地,也就是西方(五行屬金,五音屬商)。盧諶《鸚鵡賦》云:“有遐方之奇鳥,產(chǎn)瓜州之舊壤。揮綠翰以運影,啟丹觜以振響?!盵19]1576直接將禰衡所謂的“西域”、傅咸所謂的“金商”之地比定在地接西域的瓜州。
《左傳》云“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于瓜州”“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西晉杜預(yù)分別注云“瓜州,地在今敦煌”、“瓜州,今敦煌”[20]。據(jù)現(xiàn)代學(xué)者研究,先秦時期的瓜州可能并不在敦煌[21],漢晉時期人們確實認為其地在敦煌。除上引西晉大學(xué)者杜預(yù)的意見外,《漢書·地理志》中云“敦煌郡,武帝后元年分酒泉置……縣六:敦煌,中部都尉治步廣侯官。杜林以為古瓜州地,生美瓜”[14]1614,《續(xù)漢書·郡國志》亦云“敦煌郡,武帝置……敦煌古瓜州,出美瓜”[22],皆言瓜州在敦煌。
可見,從禰衡而降的早期《鸚鵡賦》中所詠的鸚鵡極有可能就來自敦煌地區(qū),而同一時期敦煌佛爺廟灣壁畫墓中出現(xiàn)較多不見于之前和其他地區(qū)的鸚鵡圖像,恐怕不能說全屬巧合。西晉張華《禽經(jīng)注》說:“鸚鵡,出隴西,能言鳥也。”[23]上引顏師古注《漢書》也說:“即鸚鵡也,今隴西及南海并有之?!笨磥黼]西直到唐代仍然出產(chǎn)鸚鵡,可見上述文學(xué)作品并非臆想。不過,或許由于一方面南海所出的鸚鵡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晉室南渡之后與南海的交通更為便利,東晉以后的鸚鵡詩賦中更多屬于南海諸國進獻的情況。另外,敦煌地區(qū)是連接西域的關(guān)鍵點,從其地進獻的鸚鵡是源出本地還是中轉(zhuǎn)西域,由于材料無征,目前只能存疑。
三 鸚鵡圖像的功能與意義
漢晉時期流行的《鸚鵡賦》主要在于借鸚鵡的特性和遭遇表達麗而被拘、慧而被籠,充當(dāng)玩好而懷才不遇的情感,墓葬中的鸚鵡圖像又重在表達何種意義,具有何種文化內(nèi)涵呢?圖像題材的功能與意義不能脫離其所處的圖像場景與組合去考察。如前所述,目前所見的鸚鵡圖像皆出現(xiàn)在照墻磚畫和墓室壁畫中,且二者皆具有較為穩(wěn)定的圖像場景和組合,這是探討其功能和意義的關(guān)鍵。
我們知道,敦煌地區(qū)魏晉時期壁畫墓的圖像有著總體的結(jié)構(gòu):墓室內(nèi)主要表現(xiàn)墓主的帷座和物品,以及一些生產(chǎn)生活題材;照墻最上部往往突出表現(xiàn)一扇大門,一般認為代表天門[24],最下部則為仿木斗拱,二者之間以一磚一畫的形式集中排列各種神仙神獸,偶有一些歷史人物。
M37、M118和M133的照墻磚畫上皆有鸚鵡,總體處于各種神仙神獸的環(huán)境中,更可能是作為一種神仙化的瑞禽而描繪的。值得注意的是,在M37照墻磚畫上,鸚鵡出現(xiàn)于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鹿、象、獨角獸和伯牙、子期的環(huán)境中,圖像分布明顯具有對稱性(圖5)。此外,青龍與白虎、朱雀與玄武搭配也顯示出一定的設(shè)計性。鸚鵡與大象搭配。當(dāng)然,這樣的搭配在對稱原則下可能有偶然性,目前尚屬特例,難以進一步推論。然而,當(dāng)時文獻也確實常將鸚鵡與大象并提。如上引《漢書·武帝紀(jì)》說“南越獻馴象、能言鳥”,《晉書·安帝紀(jì)》也說“林邑獻馴象、白鸚鵡”?!逗鬂h書·南蠻西南夷列傳》“馴禽封獸之賦”注云“馴禽,鸚鵡也。封獸,象也”[25],可見,不論磚畫上是否刻意將鸚鵡與大象組合在一起,在這里它們都是作為域外奇禽異獸的代表,在整體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和鹿、獨角獸的環(huán)境中當(dāng)然也是神禽瑞獸的表達。將域外的奇禽異獸進行一定程度的神仙化在漢墓圖像中十分普遍,已多有討論{1},茲不贅述。將鸚鵡神仙化大概與人們認為它智慧能言的特性有關(guān)。如上引禰衡《鸚鵡賦》即云:“惟西域之靈鳥兮,挺自然之奇姿。體全精之妙質(zhì)兮,合火德之明。性辯慧而能言兮,才聰明以識機?!蔽簳x南北朝開始流行的志怪小說如《異苑》、《宣驗記》中都有神仙化鸚鵡的故事,其核心皆與鸚鵡能言有關(guān)[19]1575。
除照墻磚畫外,鸚鵡還出現(xiàn)于M1、M37、M133墓室壁畫中,都被表現(xiàn)在帷帳頂部兩端。M1中帷帳下繪出男、女墓主對坐像,M37和M133皆是一座空的帷帳,且在帷帳前設(shè)置有供臺,其上還有陶案等供器,一般認為也是象征墓主靈魂所在并在墓中享祭(圖6、7)。西晉成公綏《鸚鵡賦》云:“小鳥以其能言解意,故育以金籠,升之堂殿。”[26]壁畫中成對的鸚鵡雖然沒有“育以金籠”,但其棲于帷帳頂端,也可謂“升之堂殿”。東晉桓玄《鸚鵡賦》亦云:“革好音以遷善,效言語以自騁。翦羽翮以應(yīng)用,充戲玩于軒屏?!盵19]1577可見,魏晉時鸚鵡常作為玩好,被修剪羽翼而置于軒屏之間,與其立于帷帳之上的場景頗為一致。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曹魏時周宣《夢書》云:“鸚鵡為亡人居宅也。夢見鸚鵡,是亡人也,其在堂上”[26]4102,知鸚鵡在魏晉時期還被當(dāng)作“亡人居宅”的象征,出現(xiàn)在表示墓主靈魂所在的帷帳之上的鸚鵡,是否還有強調(diào)墓主靈座的喪葬意義,由于與墓葬和帷帳壁畫的環(huán)境更為貼合,目前所見的三例墓主帷帳上都出現(xiàn)了鸚鵡,似乎已形成一種較為具體的格套,或許具有更為特別的涵義,這種闡釋方向尤其值得考慮。當(dāng)然,目前材料尚有限,需要今后進一步發(fā)現(xiàn)和更多材料的公布來檢驗。
四 結(jié) 語
綜上所述,敦煌佛爺廟灣魏晉壁畫墓中出現(xiàn)了較多的鸚鵡圖像,皆為鉤喙、圓眼、長尾,背腹部往往有條狀斑紋,其形象或具象或抽象。有的描繪出鸚鵡特有的對趾,性質(zhì)十分明確;有的則為一般鳥趾,而描繪為一般鳥趾的都比較抽象、寫意。從整體特征、位置和組合等因素綜合來看,無疑屬于同類。有的圖像還敷有彩色,鳥喙皆涂紅色,羽毛有綠色和白色兩種,也與鸚鵡的特征相合。
該題材并不見于漢代流行的墓葬圖像中,目前也未見于其他地區(qū)的魏晉墓葬。鸚鵡在中國本土即有出產(chǎn),多體小而色綠,先秦至漢代人們對其已有一定認知。而殊方遠域出產(chǎn)的鸚鵡不僅體大,且兼有綠色、白色和五彩多種,更被人們珍視,成為進獻宮廷的重要珍禽,人們也更強調(diào)其來自域外,來源主要有南方和西方。恰好魏晉時期的敦煌地區(qū)據(jù)記載也出產(chǎn)鸚鵡,直至唐代仍頗知名。由于敦煌為漢地與西域的轉(zhuǎn)接點,似乎不能排除有西域傳來的可能性(禰衡《鸚鵡賦》中籠統(tǒng)說西域)。而從西域而來的鸚鵡更是刺激了當(dāng)時《鸚鵡賦》的產(chǎn)生和流行,在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因此,鸚鵡題材突然流行于魏晉時期敦煌地區(qū)的墓葬壁畫中,是具有中原傳統(tǒng)墓葬文化(壁畫及神禽瑞獸裝飾)與敦煌本地乃至西域珍奇物產(chǎn)相結(jié)合的特殊時代和地域文化背景的。
鸚鵡圖像比較固定地出現(xiàn)于照墻磚畫的神禽瑞獸中,可能由于其聰慧能言,人們在喪葬文化中對其有一定的神仙化。鸚鵡與大象作為域外進獻珍禽異獸的代表,常在魏晉時期的文獻中組合出現(xiàn),也組合出現(xiàn)在敦煌魏晉壁畫墓照墻上的神禽瑞獸中。鸚鵡圖像還固定出現(xiàn)于墓室壁畫中表示墓主靈魂所在的帷帳頂部,或可理解為墓主居室中的玩好寵物,但其格套化明顯,可能具有更為特殊的意義。根據(jù)魏晉時期文獻的記載,鸚鵡在當(dāng)時人觀念中可以是“亡人居宅”的象征,而出現(xiàn)或不出現(xiàn)墓主形象的帷帳正好是“亡人居宅”的表現(xiàn),其前還有供祭設(shè)施和器具,鸚鵡出現(xiàn)于其上,可能表達了這一特殊的喪葬意義。
出現(xiàn)鸚鵡圖像的這些墓葬往往都是家族墓地中的祖墓,是西遷河西的世家大族喪葬文化的代表,其中所反映出的結(jié)合漢代以來傳統(tǒng)喪葬文化和河西本地乃至西域文化因素的現(xiàn)象也就不足為怪了。北印度犍陀羅佛教石刻中,有一些在拱形門內(nèi)雕刻菩薩像或佛傳故事,而拱形門的兩側(cè)也出現(xiàn)對稱的鸚鵡,時代在公元2—4世紀(jì)[27]。其意匠與帷帳兩端對稱鸚鵡有一定相似之處,由于敦煌地區(qū)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上述魏晉鸚鵡文化與西域的關(guān)系,我們覺得應(yīng)該將這個問題附帶提及,期待今后繼續(xù)判別和探究。
參考文獻:
[1]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敦煌祁家灣——西晉十六國墓葬發(fā)掘報告[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139.
[2]甘肅省古籍文獻整理研究中心. 甘肅出土魏晉唐墓壁畫[M]. 蘭州:蘭州大學(xué)出版社,2009:541.
[3]殷光明. 敦煌西晉墨書題記畫像磚墓及相關(guān)內(nèi)容考論[J]. 考古與文物,2008(2).
[4]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敦煌佛爺廟灣西晉畫像磚墓[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105.
[5]孫彥. 河西魏晉十六國壁畫墓研究[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35.
[6 ]郭永利. 河西魏晉十六國壁畫墓[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38.
[7]中國畫像石全集編委會. 中國畫像石全集3·山東漢畫像石[M]. 濟南:山東美術(shù)出版社,2000:123.
[8]大邑縣文化局. 大邑董場鄉(xiāng)三國畫像磚墓[C]∥四川考古報告集.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393.
[9]龐政. 漢代“鳳鳥獻藥”圖像試探[C]∥文物、文獻與文化——歷史考古青年論集:第1輯.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187-200.
[10]何業(yè)恒,文煥然,譚耀匡. 中國鸚鵡分布的變遷[J]. 蘭州大學(xué)學(xué)報,1981(1).
[11]鄭玄,注. 孔穎達,正義. 禮記正義[C]∥十三經(jīng)注疏.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231.
[12]何寧. 淮南子集釋[M]. 北京:中華書局,1998:1107-
1108.
[13]許慎,撰. 段玉裁,注. 說文解字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56.
[14]班固,撰. 顏師古,注. 漢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62:176.
[15]徐堅. 初學(xué)記[M]. 北京:中華書局,1962:737.
[16]房玄齡. 晉書[M]. 北京:中華書局,2010:266.
[17]金性堯. 禰衡與《鸚鵡賦》[J]. 古典文學(xué)知識,1996(5).[18]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 全漢賦[M]. 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3:611.
[19]歐陽詢. 藝文類聚[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575-1577.
[20]杜預(yù),注. 孔穎達,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C]∥十三經(jīng)注疏.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955,2056.
[21]楊伯峻. 春秋左傳注[M]. 北京:中華書局,2009:1005.
[22]司馬彪,撰. 劉昭,注. 續(xù)漢書·志[C]∥后漢書. 北京:中華書局,1965:3521.
[23]王琦,輯注. 李太白全集[M]. 北京:中華書局,1977:1132.
[24]鄭巖. 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157.
[25]范曄,撰. 李賢,注. 后漢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65:2860-2861.
[26]李昉. 太平御覽[M]. 北京:中華書局,1960:4102.
[27]湖北省博物館. 佛像的故鄉(xiāng):犍陀羅佛教藝術(shù)[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