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春壽
思維地圖(mind map)是一種用于語言學習的可視化工具,它能夠幫助學生外化其思考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理解的成效。思維地圖以排序、分類和比較為基本的認知結構,發(fā)展出八種視覺圖:圓圈圖、氣泡圖、雙氣泡圖、樹型圖、括號圖、流程圖、復流程圖以及橋型圖。這八種視覺語言模式,能夠運用在多種課程領域,教師可根據(jù)內容需要單獨使用,或者結合使用,以提高教學成效?;诖耍恼路謩e選用了圓圈圖、復流程圖、流程圖、氣泡圖等可視化語言模式,以教學案例為載體,以點帶面,闡述思維地圖在閱讀教學中的具體運用,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一、圓圈圖:激活已知,引入話題
圓圈圖(Circle Map)由兩個圓圈組成(見圖1),里面的小圈是主題,可以是某個特定的詞或概念等,外面的大圈是與之相關的細節(jié)信息,圖文均可,信息呈現(xiàn)不固定,對大小和位置沒有限制。圓圈圖主要用于把一個主題展開來聯(lián)想或描述細節(jié)。在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圓圈圖,誘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圍繞中心詞進行相關信息的討論,完成外面大圈信息的填寫,使其在完善圖形信息過程中,激活已有認知,從而順利過渡到閱讀學習中。
比如,在教學高中英語(譯林版)模塊二Unit 2“Wish you were here”中的閱讀“An adventure in Africa”時,教師在PPT上將“adventure”寫在圓圈圖的小圈中,外面的圈空著,由學生來填寫與探險相關的信息(見圖2)。學生通過查閱詞典,找到能夠解釋探險的相關詞匯:unusual,exciting/dangerous experience,undertaking,excitement associated with danger,takingrisks,并造句進行運用:(1)Her adventures in Africa.(2)A life full of adventure.接著,學生將這些詞匯填寫到圓圈圖的大圈中。學生在對探險一詞進行解釋時,運用了曾經學過的詞匯,使其對意義相近的詞進行了一次歸納和總結,并在運用新詞的過程中,深化對核心詞匯的認知與理解。
圓圈圖的運用,引導學生利用已知的詞匯去解釋新的詞匯,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范圍,激發(fā)學生主動構建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性,豐富了詞匯知識。同時,學生在對“adventure”一詞的解釋與運用中,對文本內容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主動猜測非洲會有哪些探險經歷,進而順利過渡到文本閱讀中,增強了學生的閱讀主動性。
二、復流程圖:探因尋源,深化理解
復流程圖(Multi-Flow Map)主要用于深入剖析深層次因果關系,其為學生探尋事情發(fā)展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了幫助。同時,在思考因果關系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直觀理解,提高了閱讀成效。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完成流程圖內容的填充,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完成對文本閱讀的深入理解。
如,在教學高中英語(譯林版)模塊二Unit 1“Tales of the unexplained”中的閱讀“boy missing,policepuzzled”時,教師圍繞男孩神秘失蹤的事件提出如下問題:(1)How did Justin disappear?(2)What informationdid the police investigate?(3)What kind of speculationdid the police make?教師將分析的事件填寫在中心矩形框內(見圖3),讓學生填寫與事件發(fā)生原因和結果相關的信息。學生再次閱讀文本,提煉信息:(1)returned home before going missing.(2)Kelly saw alarge spaceship flying outside.(3) Kelly heard Justinshout and then UFO disappeared.由此推測出Justin 很可能是被外星人帶走了,同時完成填寫內容(見圖4)。
借助復流程圖,引導學生在完成填充信息的過程中,對男孩Justin Foster 失蹤的神秘性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同時,學生在一邊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一邊提煉填寫信息的過程中,探尋男孩失蹤的確鑿證據(jù),以此來推測男孩后續(xù)的境遇,從而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為續(xù)寫奠定了基礎。
三、流程圖:理清脈絡,總結提煉
流程圖(Flow Map)是用來表明事件發(fā)展的順序、時間過程、操作步驟等,可以用來分析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關系,解釋發(fā)展的順序。在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流程圖,引導學生進行快速閱讀,總結提煉關鍵信息,理清文本行文脈絡,通過完成流程圖的繪制,從而為后續(xù)閱讀奠定基礎,提高閱讀成效。
如,在高中英語(譯林版)模塊三unit 2“Language”中reading 部分的“English and its history”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繪制流程圖(見圖5),并完成內容的填充。語篇按照時間順序講述了英語發(fā)展的三個階段:“oldEnglish”“Middle English”“Modern English”,每個階段均以時間順序描述語言的發(fā)展以及相應的歷史事件。學生在快速閱讀中,通過捕捉表示時間,語言的變化,歷史事件等的關鍵詞,對信息進行提煉總結,并將相應的信息填寫到流程圖中,從而明晰語言發(fā)展各個階段之間的關聯(lián)性。接著,教師布置了復述流程圖的任務,讓學生以流程圖為線索,針對英語語言的起源、發(fā)展以及與相應歷史事件的關系進行復述,不僅促進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還增強了學生對語言發(fā)展與演變邏輯性的認識,有助于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
教師通過繪制流程圖、復述流程圖的方法,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提煉關鍵信息,明晰語篇行文脈絡,并在復述流程圖內容的活動中,通過分析、思考,組織語言內容,加深了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提高了學生的概括能力。此外,學生還可以針對英語發(fā)展的某一個階段,進行流程圖的獨立繪制,細化每個階段英語發(fā)展的歷程,有利于學生知識建構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四、氣泡圖:呈現(xiàn)任務,拓展運用
氣泡圖(Bubble Map)用來描述事物的性質和特征,通常會用到形容詞、形容詞短語進行描述(見圖6)。它能夠增強學生運用形容詞描述特征的能力。中間的圓圈內是被描述的對象,外面圓圈填寫描述性的詞語。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布置描述主題的任務,引導學生依據(jù)語篇內容完成對事物特征或者屬性的思考,并完成氣泡圖的填寫,提升核心詞匯的運用能力。
如,在教學高中英語(譯林版)模塊六Unit 2“Whatis happiness to you?”中reading 部分的“The search forhappiness”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新的任務:Whatexcellent qualities do you see from the story of SangLan?引導學生結合文本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并完成氣泡圖的填寫。即氣泡圖的中間填寫“personalityof Sang Lan”,外面的圓圈則由學生通過分析、思考、書寫完成。學生圍繞問題,再次閱讀文本,對文本中關于桑蘭語言、行為、事件等的描述信息進行提取和再組織,探究其背后隱含的思想內涵,深入思考所體現(xiàn)出的人物品質,并選用準確的詞匯描述(見圖7)。學生則在這一活動中,深化了對人物品質的深層理解,從中汲取人物精神精華,提升精神境界,優(yōu)化思維品質。
教師通過設計完成氣泡圖的任務,引導學生完成對桑蘭人物所具有品質、特點的思考。在這一活動中,學生不僅僅是將閱讀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是基于文本、超越文本,對文本蘊藏的內涵進行深度挖掘,從桑蘭受傷前后的態(tài)度對比上去領悟人物所具有的優(yōu)秀品格,發(fā)現(xiàn)人物思想的閃光點,深化了學生對語篇內涵的理解。運用準確的詞匯進行描述,既鍛煉了學生提煉關鍵詞的能力,又拓寬了學生的詞匯量,有助于其語言技能的提升。
總之,思維地圖是一種比較新型的將知識可視化的工具。借助思維地圖,我們便能夠將復雜的邏輯關系以圖解的方式表達出來,即讓復雜的知識可視化,從而提高了學生信息加工、理解、記憶的效率。在教學中,教師利用圓圈圖、復流程圖、流程圖、氣泡圖等,為學生營造了主動參與閱讀活動的氛圍,引導學生對文本的故事情節(jié)探究溯源,深化了學生對文本理解的程度,使其在思維地圖的繪制和完成中,優(yōu)化了思維方式,促進了其閱讀素養(yǎng)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