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潔玲
充滿智慧的嶺南人,常常善于將人生的大道理以日常飲食比喻之。
“飲頭啖湯”,是粵語口頭禪,廣府有煲老火靚湯的習慣,做好后揭開煲蓋,第一口湯總是最新鮮的,要嘗到這第一口湯,就要敢于爭先創(chuàng)新,這便是先鋒意識,也是創(chuàng)新、革新意識的原點。因時求變,是粵菜永葆活力的密碼;先走一步,雖然風險也大,但意味著獲得甜頭的成功率高。
1983年,在廣州的長堤大馬路,一家叫勝記的大排檔,外表粗陋,竹棚加石棉瓦蓋頂,餐臺是折疊的,人來即開。老板溫萬年領著七八個“自尋出路”的待業(yè)人員,自籌資金,架起煤爐,在竹棚底下,一邊蒸一邊煮,經營粥粉面飯,從早餐做起。就在這么艱難的起步環(huán)境下,勝記通過十幾年的奮斗,創(chuàng)造了三個“第一”:全市、全省甚至是全國第一個設水族箱的餐廳;第一個開創(chuàng)生猛海鮮“即點即稱即宰即烹”吃法;第一個搭建“透明廚房”。
他是怎么做到的?俗話說:一膽二力三功夫。溫萬年總能在任何位置出現(xiàn):采購、洗切、加工、煲粥、炒菜、開臺、收銀……眼、手、口終日不停,全方位服務。勝記的業(yè)務根據市場天天調整,真正的隨行就市:從賣早餐、粥粉面飯過渡到主營兩餐飯市,晚間直落,只要有客人,勝記就不會關門,不管幾點。勝記主打粵式小炒,出品卓越,服務周到,豐儉由人。
當時廣州的兩家五星級酒店——白天鵝賓館和中國大酒店的客人,最愛光顧這里。來吃夜宵的香港客人很多是酒樓的高層,他們對菜品要求很高,溫萬年最喜歡與他們交流,聽他們對每碟菜評頭品足。有錯即改,現(xiàn)學現(xiàn)做,馬上重炒一碟。比如勝記的師傅炒蟹,習慣最后灑蔥花,像撒芝麻一樣,香港客人就說:這樣賣相不好,應該用蔥條。把蟹炒至倒入上湯焗、兜油時再放蔥條,而且一條蔥不是什么位置都用,要以靠近蔥頭那一截蔥白為主,那一截蔥香濃郁。
勝記是全廣州最早經營海鮮的餐廳。那時,廣州還沒有海鮮批發(fā)市場,溫萬年常常在深夜開著小貨車,到深圳海邊買海鮮、裝海水,還從香港購置一套專門養(yǎng)海鮮的加氧、過濾設備,在勝記門前擺放水族箱。水族箱以及它標志的“鮮”,今天看來已司空見慣,但在改革開放之前,全國吃魚憑票,極少人能吃到活魚——廣州市經濟體制改革最早就是從流通領域開始,率先放開河鮮、蔬菜價格,以此為突破口的。
勝記自從有了水族箱,就開創(chuàng)了海鮮“即點即稱即宰即烹”的做法。勝記的海鮮,都是活蹦亂跳的生猛海鮮,加上被香港廚師調教過的新派烹技,出品有口皆碑。
勝記設立“透明廚房”也是業(yè)界首創(chuàng)。1990年代初,勝記在供電局的倉庫位置建起了兩層樓房,二樓大廳可以筵開十桌,還有十來間包房。溫萬年提出,要在大廳砌一個玻璃廚房,這樣既可以給客人觀賞,也便于他們監(jiān)督。
果然,因為廚房透明,廚師們會自覺地把工位收拾得干干凈凈,后來廣州很多酒樓都采用了透明廚房,作為吸引客人的一種手段。據當時報載,經營11年的勝記,“不但為國家安排大量待業(yè)人員,上交國家的各種稅、費達數百萬元,支持社會各種福利資金近百萬元。這些數據,在廣州個體、私營飲食業(yè)中,均居首位”。作為廣州的第一批個體戶大排檔,勝記真正飲到了“頭啖湯”。
今天,回顧過去40多年的歷史,勝記顯然是改革開放的一個鮮活標本,它濃縮了粵菜從“得風氣之先”到“領風氣之先”的奮進史。
廣式早茶從清晨開始,“一盅兩件”或“一盅一件”,喝茶耗時可長可短,茶市的情調體現(xiàn)在一個“鬧”字上——這種“鬧”不是尖銳喧騰的噪音,而是人間煙火味——一家大小圍坐一臺,家長里短,左鄰右里;煎點心的明檔設在大廳里,輕煙裊裊,油香四溢;點心車川流不息,茶客要拿點心,侍應要加茶水收碟子,狹路相逢“借過”聲此起彼落……在浮動的聲浪中進食,恰好是廣州飲茶的必要氛圍,人氣對于吃喝之重要,在早茶里表現(xiàn)得最為充分。
廣式茶市起源于社交需要,其源頭可以追溯到清代咸豐至同治年間的“二厘館”。“二厘館”是廣州最早的公眾茶館,設于馬路邊,以平房作店,木臺木凳,供應清茶及蛋散、煎堆、大肉包、炒米餅等熟食,是供勞工苦力(廣州話叫“咕喱”)喝茶、充饑、歇腳以及街坊大眾聊天的社交場所。茶價只要二厘(每毫錢等于72厘),食品擺在臺上,客人自選自取,吃完結賬。
不久后開始出現(xiàn)“茶居”。茶居是二厘館的升級版,之所以叫“居”,是顯示它的雅致和舒適。茶居所供應的茶與點心都比二厘館高級,品種也較之豐富。茶樓則誕生于清末民初,主要由佛山七堡鄉(xiāng)人所建。茶樓一般有三層,以場地通風清爽、座位舒適、水滾茶靚、茶點精美而大受人們歡迎。
舊時人稱“飲茶上高樓”,這“上高樓”就是當時的全民時尚。飲茶的有富商巨賈、達官貴人,也有藝人、教師、職員、玩鳥提雀籠的閑人及中下層苦力……他們借飲茶之機打探行情、建立關系、聯(lián)絡感情。那時交流行業(yè)信息、傳播社會新聞及坊間八卦、敘說友情、洽談生意、跳槽的、相親的都在茶樓。飲茶不僅是吃吃喝喝,更是一種有效的社交方式,這是茶樓業(yè)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因為社交需求旺盛,只設早茶一市遠遠不夠,于是增設了午茶和晚茶。這種幾近全天候的經營,讓廣州茶市的功能不斷擴大——從最初的早餐以及非正式的、兩頓正餐之外的輔食,漸漸變成可替代正餐的社交型美食。廣州人路上碰到熟人,無論多么匆忙都不會漏掉一句:“得閑出來飲茶!”“得閑”是一種灑脫的生活狀態(tài),只有在悠閑自在時,人的“心”才在現(xiàn)場,才能體悟、感受當下的大千世界。
從第一間茶樓誕生到今天,無論茶樓外表如何升級換代華麗轉身,定價永遠大眾化,始終沒有偏離對底層人群的默默關懷。茶市上出品的茶點“小而精”,價格“低而廉”。小巧、袖珍,不是為了讓人吃不飽,而是恰恰相反,讓人盡量吃得豐富多樣。據《廣式點心》一書記載:廣式點心的皮類有4大類、23種;餡料有3大類、47種。1956年在廣州“名菜美點展覽會”上介紹,廣式點心有815種,發(fā)展至今不下二三千種,為全國點心種類之冠。
上世紀70年代廣交會期間,有一批國外飲食界同行慕名來到廣州泮溪酒家,要求連續(xù)一個月每天吃不同的點心。當其時也,泮溪酒家的點心大師羅坤從容應戰(zhàn),策劃并主演了一場持續(xù)一個月的“點心秀”。結果只吃了7天,客人就折服了,盛贊:“中國點心聞名世界,廣州點心聞名中國,你(指羅坤)不愧為‘點心狀元’?!?/p>
正因為茶點豐富而價格相對低廉,廣式茶市成為性價比極高且長盛不衰的餐飲形式。即便是改革開放之初,廣州人接待外地朋友,不一定請得起飯,但一定請得起茶。廣式茶市讓人們在細細品嘗茶點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美食體驗,連接起人與食物的感情、人與人的感情,創(chuàng)造出注重品質的“廣式”生活方式。
廣州有句俗話:“打拼得來嘆世界?!贝颂幍摹皣@”并非嘆息,而是“享受”,它代表著廣州人的價值理想,這與另一句俗話有異曲同工之妙:“辛苦搵來自在食?!睆V州話把“工作”叫做“搵食”,努力工作、敢打敢拼后要好好享受生活,從“吃得飽”進而“吃得好”,這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廣州人對吃這件事情,從來不馬虎。在吃上面花時間、費工夫、費金錢,都是應該的。吃是“嘆世界”的最佳方式之一。另外,還有一種刁鉆的“嘆世界”,是為享受到極致美食,而不惜花時間、費工夫、費金錢。重要的是,唯有打拼成功才擁有“嘆”的資本和底氣。
這里有一個廣府美食家追求極至之味的故事。廣東有一道美食叫“禮云子”,“禮云子”實為小螃蟹的卵子。這種小螃蟹生長于河涌溪澗之間,永遠長不大,像一枚銀元那樣的個頭,廣東人稱之為“蟛蜞”。為什么叫禮云子?有一種民間的說法是,蟛蜞習慣橫行,偶爾直行的時候,兩只前螯合抱,一步一叩首,就像古人行禮作揖,所以叫“禮云”,它生下的卵就叫“禮云子”。
清末民初時,羊城首席美食家江太史曾命大廚做了一道“禮云子炒蛋”,江太史只吃了一口就說:“蛋太嫩,油太多,欠火候,再炒一碟?!币粫海髲N又端上來一碟,這回江太史吃了一口就皺眉道:“這回又炒得太老了,再來!”原來那大廚一緊張,矯枉過正,炒過火了。第三次端上來,才勉強過關。而那第一和第二次做得不及格的兩碟禮云子,江太史讓大廚用來炒飯給大家吃。那頓炒飯被禮云子染紅了,上面灑了蔥花,蛋黃蔥綠混合著禮云子的紅,斑斕一片。江獻珠很詫異:兒孫輩都想不到,這般美味異常的禮云子,在祖父江太史那兒竟然是次品。
世事難料。禮云子活著的時候是灰黑的一堆小顆粒,一經火烹,馬上脫胎換骨,蛻變成一片珊瑚一樣的艷紅,其味類似蟹黃,卻勝過蟹黃。
記得美食家唯靈說過,有一年復活節(jié)假前,他得了一瓶禮云子,他把送貨來的人稱作“恩人”。那一天,他把禮云子做成兩個菜:一個是蒸粉果,一個是炒飯。前者是用禮云子拌餡包粉果,留著一撮放在粉果面上,再用兩片綠色的芫荽葉遮蓋,以防蒸制時禮云子受熱過度香氣失散;后者以白飯彰顯了禮云子之紅與香。吃了一半,飯稍涼,他再用干蔥頭、姜米、蔥白起鍋,翻炒禮云子飯……盡心盡力,始得其妙。
古人說過,治大國如烹小鮮。有時候我們也可以說,烹小鮮恰如治大國。須知世上英雄,能“大”者多,能“小”者少。美食家忠告食客,若是三五老饕聚會,最要緊的是吃時要靜默,靜默方能聆聽禮云子在嘴里碎開的聲音,那是另一種天籟。
粵菜行家有句老話,都說粵菜是“有傳統(tǒng),無正宗”?!盁o正宗”,指的是粵菜的開放與包容,粵菜擅長廣泛吸收各派之長,不管它來自何方,凡好必納。廣州是粵菜的發(fā)源地,千年商都文化的碰撞與交流,讓粵菜在發(fā)展過程中,融合了不少外來風味——這些風味來自祖國各地,也來自于遙遠的大洋彼岸。
細究粵菜的發(fā)展脈絡,其實早在兩千年前,粵菜就走上了包容創(chuàng)新的道路。秦王朝統(tǒng)一嶺南后,在嶺南設三郡,數十萬漢人帶著中原的飲食文化南下,與嶺南習俗融合,奠定了粵菜的包容風格。唐朝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繁榮,廣州成為世界性貿易都市,今天常見的胡椒、豆蔻、迷迭香、咖喱、天竺葵,都是從那時引進的舶來香料。到宋朝,粵菜在南京烤鴨的基礎上,衍生出廣東人最愛的“脆皮燒鵝”。800多年前,愛吃鴨的南京人就在古老的“炙鴨”基礎上,發(fā)明了“南京烤鴨”,南宋末年,精通烤鴨的宋朝御廚因戰(zhàn)亂流落到廣東新會,重操舊業(yè)的他為躲避追殺,不得不抹去這道菜的皇家印記。他先替換食材,將杭州的鴨換成廣東的鵝,再改變做法,與南京烤鴨“分道揚鑣”,創(chuàng)作出“廣式燒鵝”的雛形。
清末民初是粵菜發(fā)展的鼎盛時期。第一道中西結合的粵菜,其實是老廣餐桌上的常駐嘉賓——紅燒乳鴿。很少有人知道,這道傳統(tǒng)粵菜,最早是用西餐技法烹飪的。而關于它的誕生,也離不開中國第一家西餐廳——太平館。
太平館開業(yè)不久后,有鴿農找到老板徐老高,試圖推銷自家的乳鴿。傳入廣州的西餐多為英式,而英國并沒有食用鴿子的傳統(tǒng)。但徐老高做了一個創(chuàng)舉:用西餐技法烹飪乳鴿,推出新菜式“燒乳鴿”。1963年出版的《名西菜點教材》記錄了當時的做法:先用老抽涂抹鴿皮,再將乳鴿放入熱油浸炸15分鐘,撈起后斬件,澆上番茄汁,伴上炸薯條。徐老高的燒乳鴿現(xiàn)炸現(xiàn)賣,確保了肉質的鮮嫩與多汁。很快,這道菜便成為廣州西餐美食的代表。
20世紀初,廣州的西餐行業(yè)日益繁榮,西式調味品也陸續(xù)從遠洋傳入。伍斯特沙司,一種源自英國的調味料,在上世紀傳入廣州后,一直在粵菜中廣泛使用。它的味道咸酸中帶些鮮辣,上海人稱之為“辣醬油”,常用來蘸生煎包。廣州人稱它為喼(jiē)汁,常出現(xiàn)在早茶,用作山竹牛肉球和炸春卷的解膩蘸料,或是用作炒菜的調味料。
另一種調味品叫美極(Maggi),原產于瑞士。它的口味類似醬油,但咸味更淡,適合蒸炒煎炸燉,能帶出食材本身的鮮味。1930年美極進入廣州市場,直到今天,你還能在許多家粵菜館,看到以它為主調料的經典菜品——美極鴨下巴。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它們早與我們的飲食密切結合,成為不可磨滅的餐桌記憶。
烹飪技法的融合還體現(xiàn)在點心上。廣式早茶里常見的各類酥皮點心,蛋撻、天鵝酥、榴蓮酥……就是借鑒了西式黃油起酥的方式。起酥是傳統(tǒng)的點心做法,水油融合的面團經過多次的折疊和搟壓,便會在烘烤后出現(xiàn)層層分離、酥脆薄香的酥皮。中式的起酥選用豬油,口感更酥松;西式的起酥選擇黃油,奶香更濃厚?;洸藥煾祩冇命S油替代豬油,并在制作中加入淡奶油和芝士粉,便創(chuàng)造出奶香四溢的各類酥皮點心。
廣東的點心師傅還廣泛吸取了全國各地包括六大古都的宮廷面點、京津風味、姑蘇特色、淮揚小吃及西式糕、餅技藝,將其進行“本地化”改造,不斷精耕細作,推陳出新,最終是青出于藍。
比如蟹蓋豬油包和薩其馬。豬油包來自上海,原叫“申江豬油包”。早期的豬油包,糖重、油重,泡打粉多,口感過于黏膩。廣東廚師對此大加改造,讓豬油包升級換代,華麗轉身,變成了“蟹蓋包”。改造后的包子口感松軟醇滑,皮餡勻合,奶香味濃。
另一款點心薩其馬,是一款源自滿族的點心。它在滿語里的意思是“糖纏”,可想它原來甜到什么程度?;淈c大師陳勛介紹,薩其馬最初傳來時,不是現(xiàn)在這樣制成方塊,而是散開的。廣府人把它改造成入口即融卻不粘牙、柔軟松化。用手掰開,要有糖絲相連而不會有面條掉下。怎么做到呢?用全蛋制作,搓面、油炸要講究技巧,上糖是關鍵。糖膠煮不好就不成團,即是失敗。
外來的茶點經過一代代粵點師傅精益求精的改良和優(yōu)化,實現(xiàn)了華麗轉身。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它們早已與嶺南的飲食密切結合,成為不可磨滅的餐桌記憶。
廣府有深厚的商業(yè)文明基礎。廣府人務實、低調,崇商重利,以和為貴,強調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廣州人溫和平淡,較少在公共場所爭吵,“吾啱講到啱(不合適講到合適為止),萬事有商量”。千年商城,就是這樣一天天、一年年發(fā)展起來的,務實又能靈活變通的人,更能把生意做大、做長久。
廣州是中國禪宗的發(fā)源地。第一代和第六代祖師都曾在廣州駐留。
中國的禪學經過六祖惠能的改造,加入了嶺南文化的變通和務實精神,注重當下,關懷現(xiàn)實,最終在嶺南立住腳跟并開枝散葉。惠能開創(chuàng)的南禪,被稱為“農禪”,強調“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擔水砍柴,無非佛道”,惠能理解的禪宗是充分生活化的,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辈槐貟仐壃F(xiàn)實生活去進行修煉。而且,修煉方式不拘一格,“吃、住、坐、臥都是禪師”。所以能深入民心,是生活化、世俗化的禪。
1400多年前,印度高僧菩提達摩乘船經水路來到廣州。達摩把自己身上披的木棉袈裟和吃飯的缽——合稱衣缽,作為禪宗道法授受的信物,傳給第二代宗師,此后代代相傳,直到第六代祖師惠能才終止。為什么不再傳衣缽?因為禪宗的核心是傳心印,傳經典,而非傳衣缽。衣缽無非是象,當初達摩攜禪宗而來,擔心世人不信,才以衣缽為證,證明有法可依,有法可學。到六祖時,禪宗已經大弘于天下,不需要衣缽證明了。
衣缽是塵世爭名奪利的焦點,惠能一生因衣缽之爭而陷于顛沛流離,九死一生。
為了躲避追殺,惠能曾逃到廣東四會一帶藏匿了15年。這15年之中,他與一群獵人一起生活。在山里,獵人每天吃肉都是涮熟就吃,惠能不吃肉只吃青菜,但他從不張揚。在深山老林,只有一只鍋,他不能提出更多要求。他默默地把青菜放入鍋邊,在肉湯里燙熟了再挾到自己碗里吃,他的青菜不可避免地沾上了動物的腥膻油脂,后人稱他吃的為“鍋邊菜”或“肉邊菜”。
惠能的智慧慈悲、外方內圓就體現(xiàn)在這里:身陷誘惑之海,既執(zhí)守素食原則,又靈活應對。在“肉”與“菜”之間,做到了自凈其心。
如今,在廣東四會一帶,老百姓逢年過節(jié)便打邊爐,做一桌“肉邊菜”,以紀念惠能。打這樣的邊爐有大量素菜,但也不必避葷,骨頭和肉作湯底是少不了的。等鍋里的肉湯煮開了,便開始逐一地放入豆腐、豆干、面筋、蘿卜、香菇、針菜、平菇、草菇、蘑菇、金針菇等菌類,最后是各式蔬菜。
素食可謂是中國人的“天賦特權”,因為中國的蔬菜有600多個品種,相當于歐洲的6倍?;浭剿夭死锩孀钫诘囊獢怠傲_漢齋”,其中不僅有“三菇”“六耳”,還有“九筍”“一笙”——“三菇”是草菇、蘑菇、冬菇;“六耳”是榆耳、桂花耳、雪耳、黃耳、石耳、木耳;“九筍”是露筍、毛尾筍、冬筍、筆筍、吊絲筍、豬肚藍、甘筍(紅蘿卜)、菜筍(菜遠或銀芽)、姜筍;“一笙”就是竹笙。匯集19種材料,才成就一缽上等素饌。
遙想當年,惠能天天吃“肉邊菜”其實與“大隱隱于市”異曲同工,既是變通,也是最艱難的堅守。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記·禮運》),飲食習俗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廣東人體現(xiàn)在飲食上的務實精神和敢于嘗試、博采眾長的風格,正是嶺南文化長期潛移默化影響的結果。廣東人將文化基因融入到一日三餐之中,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俗語方式世代相傳,其中蘊含的生活智慧,常常讓人警醒、頓悟,會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