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娜 高霞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是一種急性肺損傷,患者肺部遭受侵襲后,出現(xiàn)肺泡毛細血管損傷等情況,引發(fā)一系列臨床綜合征[1,2]。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的臨床典型癥狀表現(xiàn)為嚴重呼吸困難、紫紺、心率加快等,對患者生命安全威脅極大[3]。常規(guī)護理干預措施是在治療期間通過外部環(huán)境護理與??谱o理相結合的方式,較為單一且局限,對患者肺功能的保護和恢復效果有限[4]。早期分階段肺康復訓練更注重對肺功能的改善,可有效縮短患者恢復時間[5]。本研究旨在探究早期分階段肺康復訓練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恢復情況及PaO2/FiO2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2019 年4 月~2021 年1 月本院ICU 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9 例)和試驗組(48 例)。對照組:年齡51~79 歲,平均年齡(63.24±5.88)歲;男25 例,女24 例;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評分Ⅱ(APACHE Ⅱ)[6]20~30 分,平均APACHE Ⅱ評分(24.16±2.33)分。試驗組:年齡49~80 歲,平均年齡(63.30±6.00)歲;男24 例,女24 例;APACHE Ⅱ評分19~29 分,平均APACHE Ⅱ評分(23.91±2.30)分。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院內(nèi)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已經(jīng)知情并批準本次研究。
1.2 診斷、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診斷標準 符合《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與治療指南(2006)》[7]中的相關診斷標準。
1.2.2 納入標準 有呆鈍,面色灰白或青紫,四肢松弛、進行性呼吸困難、呼氣性呻吟及吸氣性三凹征等體征者;具有典型的X 線表現(xiàn),即肺部呈彌漫性浸潤陰影者;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1.2.3 排除標準 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且預計72 h內(nèi)會死亡者;合并多種器官功能衰竭者;伴有其他肺部疾病者;精神障礙且無法配合此研究者;昏迷患者。
1.3 方法 入院后兩組進行抗感染、抗炎、平衡電解質(zhì)以及針對原發(fā)疾病的治療。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干預。①環(huán)境護理:保持病房衛(wèi)生整潔,每日消毒,及時清洗污染床單,定時通風換氣。②生命體征護理:注意患者心率、血壓、體溫、動脈血氣等體征變化,根據(jù)病情變化調(diào)整呼吸機參數(shù)。③嚴格執(zhí)行醫(yī)師的醫(yī)囑,并叮囑患者按時吃藥,標本要及時送檢,并常與患者進行溝通。試驗組進行早期分階段肺康復訓練。包括:①健康指導和針對護理:為每例患者進行肺康復護理的健康宣教,告知患者積極配合護理的重要性,在護理過程中,可定期對患者進行心理輔導,多給予患者鼓勵和支持。②并發(fā)癥護理:嚴格做到在呼吸機接口、回路、濕化裝置等機械方面的消毒,同時護理人員要保持手部無菌。③呼吸功能訓練:指導患者進行縮唇訓練、腹式呼吸、給予新型容量型呼吸訓練器,過程講究循序漸進。④早期肺康復訓:在患者還未完全清醒、無法配合訓練時期,通過對患者四肢進行按摩,幫助四肢功能的恢復;在患者意識清醒后且能較為配合訓練時期,指導患者進行擴胸、抬腿等運動,并進行咳嗽、排痰等訓練;在患者能完全配合訓練時,指導患者進行慢跑、健康操等有氧運動,建立有效的呼吸模式,配合深呼吸進行軀體主動活動。兩組均連續(xù)護理至出院。
1.4 觀察指標 ①PaO2/FiO2。于康復前、康復第1、3、7、14 天使用血氣分析儀測定PaO2/FiO2水平。②恢復情況。包括機械通氣時間、帶管時間、ICU 住院時間。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康復前后的PaO2/FiO2水平對比 康復前,兩組患者的PaO2/FiO2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康復第1、3、7、14 天,兩組患者的PaO2/FiO2水平高于康復前;康復第3、7、14 天,兩組患者的PaO2/FiO2水平高于康復第1 天;康復第7、14 天,兩組患者的PaO2/FiO2水平高于康復第3 天;康復第14 天,兩組患者的PaO2/FiO2水平高于康復第7 天;且試驗組患者康復第1、3、7、14 天的PaO2/FiO2水平高于同期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康復前后的PaO2/FiO2 水平對比(,mm Hg)
表1 兩組康復前后的PaO2/FiO2 水平對比(,mm Hg)
注:與康復前對比,aP<0.05;與康復第1 天對比,bP<0.05;與康復第3 天對比,cP<0.05;與康復第7 天對比,dP<0.05;與對照組同期對比,eP<0.05;1 mm Hg=0.133 kPa
2.2 兩組患者的恢復情況對比 試驗組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帶管時間、ICU 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恢復情況對比(,d)
表2 兩組患者的恢復情況對比(,d)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多呈階段性。在早期,即創(chuàng)傷復蘇階段,患者呼吸系統(tǒng)癥狀不顯著,多無特征性癥狀,在第二階段,患者出現(xiàn)呼吸急促、胸悶等體征癥狀,隨著病情發(fā)展,患者即使吸入高濃度氧氣,臨床癥狀也無法糾正,會逐漸發(fā)展為呼吸衰竭[8]。常規(guī)護理干預僅僅圍繞患者病情和體征變化進行護理,缺乏對患者預后恢復和肺功能改善的幫助,護理較為局限,患者滿意度較低[9]。
早期分階段肺康復訓練通過調(diào)動患者參與的積極性,并為每例患者制定個性化的干預方案,指導患者進行科學有效的呼吸訓練,同時加強對發(fā)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風險監(jiān)控,促進病情恢復[10]。本研究結果中,試驗組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帶管時間、ICU 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說明早期分階段肺康復訓練可避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患者恢復。PaO2/FiO2可反映氧合狀況,其水平低于正常值提示機體缺氧,呼吸恢復情況較差[11]。早期分階段肺康復訓練應用縮唇呼吸訓練鍛煉患者肺泡功能,使肺泡以較大的潮氣量進行通氣,并保持在較低的頻率下,能減少呼吸無效功和減小呼吸機疲勞,改善呼吸恢復情況[12]。本研究結果中,康復前,兩組患者的PaO2/FiO2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康復第1、3、7、14 天,兩組患者的PaO2/FiO2水平高于康復前;康復第3、7、14 天,兩組患者的PaO2/FiO2水平高于康復第1 天;康復第7、14 天,兩組患者的PaO2/FiO2水平高于康復第3 天;康復第14天,兩組患者的PaO2/FiO2水平高于康復第7天;且試驗組患者康復第1、3、7、14 天的PaO2/FiO2水平高于同期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說明早期分階段肺康復訓練能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PaO2/FiO2,促進病情好轉(zhuǎn)。
綜上所述,早期分階段肺康復訓練能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PaO2/FiO2,促進患者恢復,可在呼吸疾病的康復護理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