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顏君 鄭玉軍 王明吉 代璐璐
腫瘤疾病是當前臨床研究中比較常見的研究對象之一,各類實體性腫瘤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1]。很多患者在發(fā)病后會影響到其自身的健康,在實施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后能夠為患者病情控制提供幫助[2]。對于現(xiàn)有臨床發(fā)展而言,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使用已經(jīng)為腫瘤患者治療提供了幫助,尤其對腫瘤患者生存率、治療效果以及治療情況改善上更是具有明顯優(yōu)勢[3]。但是在臨床研究中發(fā)現(xiàn),很多患者治療過程中會選擇同步使用抗生素治療,在這種情況下會影響到患者的治療效果,會對患者的自身健康造成一定損害,不利于患者的治療和預后,所以還需要對抗生素的使用對患者免疫治療效果的影響作出判斷和分析[4]。本研究選取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80 例晚期實體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抗生素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晚期實體腫瘤臨床效果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80 例晚期實體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每組40 例。實驗組患者男25 例,女15 例;平均年齡(35.63±3.63)歲;宮頸癌15例,胃癌10例,肝癌3例,鼻咽癌1例,膀胱癌5 例,結腸癌6 例。對照組患者男16 例,女24 例;平均年齡(35.59±2.63)歲;宮頸癌18例,胃癌9例,肝癌3 例,鼻咽癌3 例,膀胱癌4 例,結腸癌3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已經(jīng)被確診為實體患者,患者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中有關癌癥患者的納入標準;②患者沒有其他并發(fā)癥及不良反應。排除標準:①患有其他并發(fā)疾病,如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等;②研究中途數(shù)據(jù)脫落或退出者。
1.2 方法 實驗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治療,即在患者治療過程中予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具體如下:給予患者免疫檢查點分析,主要從程序性死亡蛋白、細胞毒性T 淋巴細胞相關抗原4、淋巴細胞活化基因3 等著手。做好患者治療的免疫調(diào)節(jié)和分析,然后給予患者對應的用藥指導。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使用包括:帕博利珠單抗、替雷利珠單抗、卡瑞利珠單抗,劑量200 mg/次,每3 周進行1 次,總共治療4 次。對照組患者在實驗組基礎上給予抗生素治療,抗生素的使用原因多數(shù)為治療肺炎、泌尿系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給藥途徑為口服、靜脈給藥,用藥類型多數(shù)為β-內(nèi)酰胺類、喹諾酮類或頭孢類。做好患者治療過程中的相關用藥評價,對其治療的效果進行分析。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治療情況,主要從恐懼感、依從性、心理狀況和身體疼痛4 個方面進行對比,總分值100分,分值越高表示化療質(zhì)量越好高。②臨床療效判定標準,完全緩解:患者治療后病情控制效果較好,患者無副作用出現(xiàn);部分緩解:患者病情控制效果有改善,各項指標有恢復,但是有少部分患者出現(xiàn)副作用;有進展:患者相比于治療前,臨床癥狀有改善,但是總體效果不夠顯著??傆行?(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shù)×100.00%。③1 年生存率,生存率=生存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④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免疫性肺炎)/總例數(shù)×100.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對比 實驗組患者恐懼感、依從性、心理狀況和身體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97.50%,高于對照組的82.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2.3 兩組患者1年生存率對比 實驗組1年生存率為97.50%,與對照組的90.00%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1 年生存率對比[n(%)]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治療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50%,低于對照組的17.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n(%)]
實體腫瘤是當前臨床研究中常見的癌癥。晚期實體腫瘤患者治療過程中應該給予合理的治療方案,做好患者治療方案設計和篩查[5-8]。同時也應該在患者治療過程中完善治療方案,提高患者的病癥控制效果。免疫抑制劑是對機體的免疫反應具有抑制作用的藥物,能抑制與免疫反應有關細胞(T 細胞和B 細胞等巨噬細胞)的增殖和功能,能降低抗體免疫反應。免疫抑制劑主要用于器官移植抗排斥反應和自身免疫病?,F(xiàn)有臨床研究中得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已經(jīng)成為實體腫瘤常用的治療方式,在其臨床治療過程中能夠為患者病情控制提供幫助,同時在實體腫瘤患者治療過程中,能夠快速生成免疫反應,為患者治療應對提供了依據(jù)[9-11]。所以在現(xiàn)有臨床治療過程中應該將上述治療方式與傳統(tǒng)治療結合[12]。同時在臨床研究中發(fā)現(xiàn),很多患者治療過程中會接受抗生素治療,該項治療對患者的病情控制效果會產(chǎn)生影響。并且隨著抗生素的使用,患者的治療效果會出現(xiàn)一定的變化,所以這種情況下應該為患者治療作出科學的評價。同時抗生素治療也會對患者的治療效果、生存率以及副作用造成一定影響,從而使患者治療效果有一定程度減低。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入抗生素治療,經(jīng)最終治療效果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實驗組患者恐懼感、依從性、心理狀況和身體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97.50%,高于對照組的82.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1年生存率為97.50%,與對照組的90.00%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50%,低于對照組的17.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較好,對照組患者治療的效果相對較差。
綜上所述,在晚期實體腫瘤患者治療過程中給予患者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時,使用抗生素對患者總體治療是有一定影響的,所以需要合理的選擇抗生素,以此降低患者治療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