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紅君 孫大兵 何冬燕 付偉 王亞玲 張麗 鄧學良
(1 無為市氣象局,無為 238300;2 蕪湖市氣象局,蕪湖 241000;3 安徽省氣候中心,合肥 230061;4 合肥市氣象局,合肥 230041)
歷史氣象記錄是人類的文化和科學遺產(chǎn),17世紀中葉,西方傳教士將近代氣象儀器傳入我國[1],此后器測氣象觀測記錄陸續(xù)在我國出現(xiàn)。清朝末年,中國內(nèi)憂外患,科學技術發(fā)展步履維艱,氣象工作不健全、氣象記錄不系統(tǒng)。當今,我們所見的清末氣象記錄來源主要有三個渠道,一是西方列強為侵華目的服務而在海關、教會等地點進行的氣象觀測;二是國內(nèi)在各種史料中,包括史書、年報、年表、公文、信件、航海日志、報刊記載、私人日記等,可以提取出各種與歷史氣候有關的信息[2];三是中外探險家、科考團等開展的氣象觀測[3-6]。目前,關于海關氣象和教會氣象的研究較多,諸如:吳增祥[7]、楊萍等[8]、宋建萍等[9]對于中國近代海關氣象觀測有深刻的研究;吳燕[10-11]對徐家匯觀象臺的科學工作及特點、氣象工作以及氣象臺網(wǎng)等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何溪澄等[12]從《海關醫(yī)報》中挖掘相關資料,對1877—1894年廣州的氣象觀測記錄展開研究。而對于清末新聞報刊氣象記錄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開展的較少。對清末上海灘最著名的三大時事新聞畫報之一的輿論時事報《圖畫新聞》中的氣象記錄,還尚未發(fā)現(xiàn)有學者進行研究。
因此,本文選擇《圖畫新聞》作為研究對象,收集其中記錄的氣象相關事件,對這些記錄進行整理和分析,并對其模糊時間進行推斷,確定詳細時間。以期進一步完善和增補現(xiàn)有的氣象記錄,為了解清末我國氣象和氣候情況提供了真實的佐證,也為社會、經(jīng)濟和生態(tài)研究提供有益的線索。
本文使用的《圖畫新聞》資料來自蕪湖市氣象局組織的網(wǎng)絡搜集和文物購買,以及當代出版物轉(zhuǎn)載。網(wǎng)絡搜集、文物購買獲取的資料,刊行時間為:光緒三十四年三月至宣統(tǒng)二年十一月。其中紙質(zhì)原件42張,電子版64件,與氣象相關的畫報共計36張。當代出版物為《光緒老畫刊——晚晴社會的<圖畫新聞>》,其轉(zhuǎn)載的《圖畫新聞》內(nèi)容,刊行時間為光緒三十三年十一月至三十四年二月,共計275張畫報,其中有4張與氣象相關。氣象相關記錄共計40條。
另外,為驗證這些記錄中所記載氣象事件的真實性,將其與同期氣象觀測記錄和現(xiàn)有清代氣象記錄集進行對比。由于年代久遠,其中絕大部分事件發(fā)生地沒有同期觀測記錄,因此,此類對比僅對發(fā)生在安徽蕪湖市的一個事件進行驗證。蕪湖市氣象觀測站是安徽省近代最早的氣象觀測站,自1880年開始進行氣象觀測,距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2020年該站被世界氣象組織(WMO)認定為“世界百年氣象站”。其中1880年3月—1937年11月氣溫和降水資料摘自蕪湖海關的逐日氣象觀測記錄,該記錄現(xiàn)存中國氣象局檔案館。另一種真實性驗證方法是將本文所收集的氣象記錄與由張德二主編的《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13]查對驗證,該氣象記錄集所載我國歷史文獻氣象記錄跨越時間長、覆蓋地域廣、內(nèi)容齊全、考訂認真,是研究我國古代氣候變化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2],為方便行文,《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在下文中均以《總集》為述。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新聞畫報《圖畫新聞》,其內(nèi)容涵蓋了《時事報館印行圖畫新聞》《時事報圖畫雜俎》《輿論時事報圖畫新聞》。為方便行文,文中均以《圖畫新聞》為述。
清末,西方石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降低了刊物成本,從而導致中國報刊出版業(yè)的興旺[14]。當時社會大部分勞動人民目不識丁,畫報的出現(xiàn)滿足了大眾了解時事、獲取知識的渴望。1875—1911年全國大約出現(xiàn)了70種石印畫報[15]。而上海出版的畫報占全國一半,因此也成為全國畫報業(yè)的中心。上海畫報業(yè)的繁盛是《圖畫新聞》產(chǎn)生、發(fā)展的重要前提[16]。
在晚清的畫報中,《圖畫新聞》學界鮮有關注,一方面由于其創(chuàng)刊時間晚,另一方面是其名號多有周折[17]。1907年12月9日,《時事報》于上海創(chuàng)刊[18]。隨刊贈送《時事報圖畫旬刊》,每月出三冊,同時零售[19]。1908年2月29日,上海《輿論日報》創(chuàng)辦《圖畫》???,隨大報附送。1909年3月1日,《時事報》與《輿論日報》合并為《輿論時事報》后仍每日出版畫報,稱《輿論時事報圖畫新聞》,與《點石齋畫報》《飛影閣畫報》并稱為上海灘最著名的三大時事新聞畫報。
《圖畫新聞》的主要畫師和撰稿人都是當時頗具名氣的文人,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報道和記錄了晚清時期國內(nèi)外的要聞奇趣。但從根本上說,它依然是新聞,真實性是最基本要求[20]。因此可以說,《圖畫新聞》忠實地記錄了1907—1911年中國社會的真實狀況[17]。
收集到的40份《圖畫新聞》氣象記錄的內(nèi)容概要、發(fā)生地點和類別具體見表1,這些記錄十分豐富,有風、雨、雪、雷電、雹、龍卷等災害性天氣;還有干旱、水災等氣象災害,描述了災害發(fā)生的范圍、危害程度、災后賑濟、蠲免、饑荒、流亡等。其中,大風相關記錄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最多為15次;其次是雨和水災,分別是11次和10次;雷電和雪均出現(xiàn)了7次;干旱和冰雹分別出現(xiàn)3次和2次;龍卷1次。另外,序號11“菊蕊冬榮”篇,關注了氣候?qū)χ参镂锖虻挠绊?,序?2“用炮致雨之難行”篇,對國外開展的人工降雨試驗進行了報道。
表1 續(xù)
表1 《圖畫新聞》中刊登的氣象記錄Table 1 The meteorological records published in The Pictures News
2.2.1 氣象記錄現(xiàn)有時間信息
收集到的40份《圖畫新聞》氣象記錄中,有一部分標明了刊行的日期(年、月、日均記錄),在畫報配文中也有氣象事件發(fā)生的日期。有一部分因畫報版式不同,或頁面缺失,沒有刊行日期,僅畫報配文中有氣象事件發(fā)生日期。
因新聞具有及時性屬性,所述一般為當年事件,故配文中氣象事件的發(fā)生日期,通常無年份信息,但會寫明“本月”“上月”等月份信息,更嚴謹者則會寫明詳細月、日甚至時刻。還有一部分時間信息不全或沒有時間信息可尋,具體見表2。
表2 40份《圖畫新聞》氣象記錄現(xiàn)有時間信息Table 2 The existing 40 meteorological records’ time information of The Pictures News
2.2.2 根據(jù)制版邊框推斷年份信息
目前收集到的《圖畫新聞》頁面,共有六種不同的制版邊框。制版邊框不同主要有兩種原因,第一是在《圖畫新聞》合并為《輿論時事報圖畫新聞》之前,市面上有《時事報館印行圖畫新聞》《時事報圖畫雜俎》,此兩種畫報制版不同。第二是合并后的《輿論時事報圖畫新聞》在不同的時間段,采用了不同的制版邊框。筆者推斷是為了新穎和美觀考慮。基于已收集到的《圖畫新聞》,具體制版邊框與發(fā)行時段詳見表3。據(jù)此,可確定無年份信息的20份氣象記錄的具體年份。
表3 《圖畫新聞》制版邊框與發(fā)行時段Table 3 The printed borders version and published time period of The Pictures News
2.2.3 根據(jù)其他史料推斷時間信息
40條氣象記錄中,序號8“江寧風”中時間信息僅有配文所述氣象事件發(fā)生時間為“初四午后一時”,無其他時間信息。根據(jù)畫報制版邊框可將該報紙刊行日期確定在宣統(tǒng)二年二月至七月?!敖瓕庯L”配文中提到“勸業(yè)會向幫辦預知雨勢過猛”,地點又在南京江寧,再結(jié)合年份信息,可推知事件發(fā)生的歷史背景為發(fā)生在宣統(tǒng)二年四月十八日至十月二十八日(1910年6月5日至11月29日),中國歷史上舉辦的第一次“世博會”——南洋勸業(yè)會。綜合來看,該氣象事件發(fā)生的時間信息應為宣統(tǒng)二年五月初四或宣統(tǒng)二年六月初四。民國《首都志》卷十六大事記中記載:“宣統(tǒng)二年,南京市,六月,大雨雷電以風?!笨梢耘袛嘈蛱?氣象事件的時間為宣統(tǒng)二年六月初四。
序號2“許醫(yī)生無端喪生”中,無任何時間信息可尋,但根據(jù)畫報制版邊框可知報紙的刊行日期確定在宣統(tǒng)二年二月至七月;其內(nèi)容見表1,氣象事件發(fā)生的地點在蘇垣,與宣統(tǒng)二年六月初八《輿論時事報圖畫新聞》“風災”(內(nèi)容見表1序號1)中所敘地點一致。此外,民國《吳縣志》卷五十五祥異記載:“宣統(tǒng)二年,六月初二日,大風吹覆棗市橋河乘船,溺死楊辛生?!本C合來看,兩者應為同一事件,因此推斷序號2氣象事件的時間為宣統(tǒng)二年六月初二。
2.2.4 詳細時間推斷結(jié)果
根據(jù)上述方法,將收集到的39份記錄中氣象事件的發(fā)生時間做出推斷,部分記錄精確到了時刻,甚至有起止時間。此外,序號9與序號28為賑災相關社會活動記錄,時間信息不全;序號32為記錄國外人工降雨試驗新聞,試驗具體時間無處考證;因此僅登錄其新聞刊發(fā)時間。具體結(jié)果見表4。
表4 推斷補充后《圖畫新聞》氣象事件發(fā)生時間Table 4 The occurrence time of meteorological events in The Pictures News after inferred and complement
不同來源的氣候史料,可靠程度及存在問題均不相同,但經(jīng)過認真的校勘和科學處理后,用以研究各種自然災害的變化規(guī)律,具有相當?shù)目煽啃訹21]。為驗證《圖畫新聞》所記錄氣象事件的真實性,選取其中序號24“蕪湖苦旱”事件進行驗證。該新聞刊登于宣統(tǒng)元年七月初四(公歷1909年8月19日),據(jù)新聞記載,過去一個月蕪湖經(jīng)歷了一場大旱,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帶來了嚴重影響。統(tǒng)計蕪湖海關記錄的1901—1910年7月20日至8月19日同期高溫日數(shù)(≥35 ℃)、降水量和降水日數(shù)(表5),可以看到20世紀初的10年,1909年的高溫日數(shù)同期最多,降水量和降水日數(shù)同期最少,高溫日數(shù)是同期的1.4倍,降水量偏少93.9%,降水日數(shù)偏少33.3%,可以稱得上是苦旱,新聞記錄的事件是真實存在的。
表5 1901—1910年7月20日至8月19日蕪湖部分氣象要素對比Table 5 The contrast of partly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in Wuhu from 20 July to 19 August in 1901-1910
對比《總集》中氣象記錄,本文所收集的氣象記錄中,序號1~9(表1)在《總集》中可查詢到相同天氣過程的記錄。其中,序號1、2為同一過程,3、4、5為同一過程,這9條記錄也說明了《圖畫新聞》中氣象事件的真實性,并且這些氣象事件的過程描述與時間信息詳細、地點明確,可為《總集》補充一定的信息。具體增補情況見表6,其中增補的氣象災害記錄僅統(tǒng)計數(shù)量(同一過程的不同災害記錄),詳細內(nèi)容見表1。
表6 對《總集》中已有氣象記錄的增補情況Table 6 The supplement’s situation of existing meteorological records in China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meteorological records
序號10~40中的氣象事件,《總集》中沒有記載。其中序號20“奉省大雪”、序號40“天變”篇,對雪前天氣狀態(tài)的描述、降雪時間、雪止時間、積雪深度均有記錄;序號40還更加詳細地記錄了降雪過程中雪的狀態(tài)、降雪范圍和是否受災。這些記錄可以增加對清末氣象事件與災情方面的認識,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
收集清末輿論時事報《圖畫新聞》中的40張氣象相關畫報資料,對其中記錄的氣象事件進行整理和分析,對記錄的模糊時間進行推斷,并驗證其真實性。
1)《圖畫新聞》記錄的40個氣象事件中,主要為各類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其中大風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最多為15次,雨和水災分別出現(xiàn)11次和10次,雷電和雪7次,干旱3次,冰雹2次,龍卷1次,另外還包括氣候事件和國外人工降雨試驗各1次。
2)40份氣象記錄中,大部分缺少詳細時間信息,本文通過畫報制版邊框,確定部分記錄的年份,根據(jù)畫報中的歷史事件,地方志等資料對這些氣象記錄的時間、地點信息進行整理、推斷,確定完善其詳細信息,部分記錄精確到了時刻,甚至有氣象事件的起止時間。記錄中的“蕪湖苦旱”事件與同期蕪湖海關的氣象觀測記錄相吻合,有6次天氣過程的9條氣象記錄在《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中已收錄,驗證了《圖畫新聞》中氣象事件記錄的真實性。
3)清末社會動蕩,缺乏系統(tǒng)的氣象災害記錄,這些新聞畫報可以將精確到年、月、日,甚至精確到時刻的氣象事件記錄保存下來,有些還記錄了整個氣象事件過程的起止時間,都是十分珍貴的。通過對這些氣象記錄具體時間的推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該時期的氣象記錄進行增補。另外,記錄中的“電毀木偶”“六月飛雪異聞”“菊蕊冬榮”等,嘗試用自然科學方法解釋天氣現(xiàn)象和自然災害。在“江寧風”中,提到了“勸業(yè)會向幫辦預知雨勢過猛,會場房屋必有倒塌之虞?!币材軌蛴超F(xiàn)清末社會對天氣的預判和防災減災工作的投入。水災類的“大家痛哭”“廣東女人賣物賑災”“難民來申”等,反映了社會各界關注災區(qū)和災民,進行的捐款幫助等社會活動,對于研究清末社會對天氣氣候的關注,自然災害的應對有積極意義。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2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