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利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也是一個容易被濫用的雞湯詞語。所謂復利,本來是一種計算利息的方法,就是在下一期將這一期的利息計入本金計算。通俗地說,就是利滾利。
那這種利滾利的威力有多大呢?比如,一筆24美元的資產(chǎn),如果從1626年開始以9%的投資回報率進行復利增長,到2000年就會變成2386萬億美元。
2386萬億美元是一個在現(xiàn)實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天文數(shù)字,美國2021年國民生產(chǎn)總值不到23萬億美元。24美元在374年間不斷以每年9%的速度增長,會形成一筆相當于100多個美國國民生產(chǎn)總值的巨額財富。復利的力量真的是水滴石穿,積跬步以至千里。
我們平時談的復利思維,主要扣住的是“長期”和“增長”這兩個關(guān)鍵詞?!皬汀蹦憧梢岳斫獬芍貜?、不間斷,“利”則是增長、進步、利潤。但這個理解還沒有抓住復利的另一個核心——復利思維其實是一種加速度思維。
仔細分析這筆財富的增長過程,你會發(fā)現(xiàn):到第10年的時候,這筆投資其實沒有增加多少,只不過從24美元變成了56.8美元;到第50年的時候,變成了1784.6美元。數(shù)字本身并不驚人,但是,到第200年的時候,這個數(shù)字就成了驚人的7.3億美元;到第374年,就變成了2000多萬億美元。
你發(fā)現(xiàn)這些數(shù)字里面的秘密了嗎?隨著時間的推移,復利導致的絕對值增長,呈現(xiàn)出一種加速趨勢。當初始財富很少時,在相當長時間內(nèi),復利的效果不是特別明顯。但是,一旦跨過一定的閾值,絕對財富累積的速度就變得非常顯性了。
在我們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經(jīng)常也會碰到這個閾值帶來的問題:唉,我努力了很久,看得見的效果卻并不是很明顯。這種感覺,經(jīng)常會伴隨著很大的挫敗感,讓人堅持不下去。
比如,背單詞這件事,很多人會停留在一本單詞書的前面幾頁。當年我準備考GRE(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時就是這個樣子。背了一陣子,覺得詞匯量沒有什么顯著提高,反復幾次也沒有什么效果。一直到快考試時被逼急了,才拼命花一周時間死磕,把整本書背完,然后再花一周時間背完第二遍。
這個時候奇跡出現(xiàn)了,在背第三遍的時候,我很明顯地感覺到單詞在腦子里開始呈現(xiàn)出有序的排列,不同單詞之間的聯(lián)系開始浮現(xiàn)。第三遍只花了不到5天就完成了,而且明顯能感覺背的效果要好很多。然后,第四遍、第五遍就完全是越過山丘的感覺了。到第六遍的時候,只花了一天多時間,很多單詞一眼掃過去,例句已經(jīng)自動呈現(xiàn)在腦海里了。
這個時候再做GRE的題,很快就能拿到高分。更重要的是,經(jīng)過這么一次GRE特訓之后,在英語學習上能夠進入一個相對正向的反饋機制了。
換句話說,只有經(jīng)過一個閾值之后,復利的加速效應才能夠真正實現(xiàn)。
“加速度”才是復利奇跡的來源。而實現(xiàn)這個加速度,必須跨過一個基本閾值,也就是要實現(xiàn)從0到0.1的突破。
如果一個人的初始值很大,比如說富人投資,比如說北大、清華的學生畢業(yè)后找工作,硅谷的精英自己創(chuàng)業(yè),那他自然會發(fā)現(xiàn)復利效應更容易實現(xiàn)。
但是,對絕大多數(shù)普通人來說,這個初始值是比較低的。那么,怎么才能完成財富或成長道路上的閾值突破,實現(xiàn)復利效應呢?我的答案是初始速度要快。
假設(shè)初始資金很小,只有10美元,給定9%的增速,到l萬美元要花費81年??墒?,如果我們改變增長速度,以15%的速度進行復利增長,到1萬美元只要花50年,116年后破億元。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只要增長速度夠快,初始值所造成的差異很快就可以忽略不計,而且可以更快地實現(xiàn)復利的加速度效應。
這個邏輯放在企業(yè)和個人成長上也是一樣的。在起步階段,你必須竭盡全力保持高速增長,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突破閾值,進入加速度的進程。這樣才能讓你在后期獲得復利的紅利。就像前面說的背單詞的例子,如果沒有第一遍、第二遍死磕式的狂背,后面的一切都是空話。
所以,當不少學生來跟我抱怨復利的效果在自己身上并不顯著時,我經(jīng)常會問他們一個問題:你的速度夠快嗎?你有沒有把自己逼到墻角,然后奮力一搏?
如果你認為自己的賽道是對的,但又看不到努力堅持的效果,那最好的辦法是什么?就是加速,加速,再加速,直到突破為止。
從這個意義上再來看復利思維,你就會發(fā)現(xiàn),它不僅要求有一個長期增長框架,更基本的是要求有足夠的初始速度。只有突破閾值,才能真正實現(xiàn)復利的加速度,獲得復利的紅利。
(摘自《香帥金融學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