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鴻彬
一
守在黃土地上的農民父母,供養(yǎng)兒女讀書,總是希望他們考上好的大學,畢業(yè)后到城市——最好是大城市工作,從此擺脫農村,改變命運。所以,2013年,王萌萌從合肥工業(yè)大學法律系畢業(yè),選擇回村做村官時,父母是堅決反對的。除了父母,很多同學對此也不理解。
面對父母的反對和同學的質疑,王萌萌耐心解釋道:“農村比城市更需要大學生。知識能帶給農村希望?!蓖趺让戎杂羞@樣的想法,不僅因為她生長于農村,還因為畢業(yè)前的一次外出,她被學校外的一幕場景深深觸動。在一處建筑工地上,一位年輕的農民工媽媽懷抱著襁褓中的嬰兒,蜷縮在墻角喂奶。喂完奶,旁邊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把嬰兒抱走了。王萌萌了解到這位媽媽是從農村老家到合肥打工的。
“如果家門口就有好工作,誰愿意背井離鄉(xiāng)?”回去后,王萌萌思考了很久,做出了一個決定:回鄉(xiāng)做一名大學生村官,發(fā)展鄉(xiāng)村產業(yè),讓鄉(xiāng)親們在家工作也能致富。
王萌萌的家鄉(xiāng)定遠縣吳圩鎮(zhèn)西孔村,是個貧困村,人均土地面積達3.5畝以上,土地資源豐富,但村民們大多種植稻、麥,經濟效益高的作物幾乎沒有。當今形勢下,發(fā)展現(xiàn)代高效農業(yè)無疑是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之一。而西孔村鄰近高速道口,交通便利,具有發(fā)展休閑觀光農業(yè)的獨特優(yōu)勢。經過認真調研,王萌萌決定種植大棚草莓,吸引周邊城市居民前來采摘、觀光,帶動村里產業(yè)發(fā)展。
對于毫無草莓種植經驗的王萌萌來說,種好草莓并非易事。她聽說合肥市長豐縣一位農戶有著十幾年的草莓種植經驗,便只身前去請教。第一次上門時,60多歲的嚴姓老漢聽說她是來學習技術的,果斷回絕道:“姑娘,你找錯門了,這里沒有什么可學的?!蓖趺让取俺鰩煵焕薄?/p>
“大爺,我是真心拜您為師,想學點知識回去幫助鄉(xiāng)親們共同致富?!蓖趺让葻o奈向老人說明了自己的來意。這次老人沒有拒絕:“你這娃娃還真有一股子韌勁,原先我怕你吃不了苦,才攆你走的。現(xiàn)在看來,你是鐵了心要學這門技術,我不會那么小心眼。你跟我進大棚吧。”
2013年8月,王萌萌貸款近20萬元到杭州購買草莓苗。可是,草莓苗種下后不到一周就死掉了一半,她向嚴師傅請教后得知,原來是草莓苗在運輸途中受熱,栽種后冷熱不均導致的。王萌萌連忙又去杭州買回草莓苗補種,一邊摸著石頭,一邊過河。當年12月底,草莓陸續(xù)掛果。
這一年,她沒有盈利,但樹立了好口碑。原來,春節(jié)期間,家里來親戚時,王萌萌就主動把大家?guī)У讲葺畧@里體驗采摘??粗鵁狒[的采摘場面,村民們逐漸變質疑為接納,紛紛前來參觀咨詢,許多村民跟著王萌萌一起種起了草莓。
2014年3月,王萌萌又在草莓園對面種植大棚西瓜。繼西瓜種植之后,王萌萌還發(fā)展了大棚蔬菜——種植辣椒和缸豆。在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的種植經驗。
王萌萌一直堅持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初衷。2015年5月,她牽頭成立了“吳圩鎮(zhèn)皖圩種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采取“專業(yè)合作社+農戶+貧困戶”模式,吸納社員135戶,免費提供技術培訓指導,引導農戶搞種植、養(yǎng)殖,陸續(xù)建起了草莓園、西瓜園、蔬菜基地、棗園、葡萄園,帶動30多戶貧困戶成功脫貧。同時,還為當地提供了100多個工作崗位,切實解決了當地閑散人員的就業(yè)問題。
“我們的創(chuàng)業(yè)基地既是生產基地,也是服務基地。”王萌萌告訴我,她沒有止步于本村產業(yè)振興,而是把目光延伸到全鎮(zhèn)、全縣直至更廣闊的農村。她牢記自己第一次銷售草莓時“質優(yōu)價卻低”的教訓,通過改善包裝、打造品牌等方法,逐步引領壯大了皖圩草莓、東大崗水蜜桃等一批特色產業(yè)?,F(xiàn)在,“皖圩”已經成為滁州市著名商標,安徽省知名品牌。在皖圩合作社的帶動下,周邊鄉(xiāng)鎮(zhèn)陸續(xù)建起西瓜園、棗園。
2017年5月,王萌萌利用創(chuàng)業(yè)示范基地建成吳圩鎮(zhèn)第一個扶貧驛站,讓貧困人員在家門口就業(yè),將種植技術傳授給更多的貧困戶。扶貧驛站累計吸納貧困戶65戶97人就業(yè),2019年均已實現(xiàn)脫貧。2018年,王萌萌還發(fā)展起種養(yǎng)循環(huán)經濟產業(yè)園,養(yǎng)殖生豬,種葡萄、草莓等,不僅讓參與種植養(yǎng)殖的97戶貧困戶戶均年收入達到2萬元,每年還為村集體增加了不低于15萬元的收入。
二
9年的鄉(xiāng)村歲月,王萌萌記錄了9本厚厚的筆記。這些筆記里,有基本情況調研,有村民意見,有會議記錄,還有基地建設方案,村民糾紛調處等,連著千家百戶,珍藏著許多動人的故事。
2018年,為了發(fā)展規(guī)模高效種植,西孔村引進九梓天香公司,進行土地流轉。這個項目率先在趙莊、咀楊兩個村民組實施,得到了大多數村民的歡迎。村里有不少農戶已經舉家外出打工,他們名下的土地原先大多是無償給親戚朋友耕種的,現(xiàn)在通過流轉土地,每年可以拿到可觀的固定收入。對于那些無法外出打工,在家里耕種土地的老弱病殘人員,流轉土地也是大受歡迎的事情,而且他們到天香公司務工,還能掙到一份工資,皆大歡喜。
但那些原先專門在家種地,且無償耕種別人丟下的土地的人,便不大情愿了。相對來說,他們耕種的土地面積都比較大,有的人家達到五六十畝。為了種好田,有的還投資購買了拖拉機、收割機、噴藥機等設備。原先無償耕種別人的土地,人家要流轉,他們自然不能說什么,但涉及他們自己的承包地,有些人就不愿意流轉。由于這些土地不是連片的,若是不流轉,公司以后耕種會有很多麻煩。針對這一類農戶,王萌萌一一上門做工作,了解他們的訴求,同時與公司進行協(xié)商。最終,公司為了保證流轉的土地連片,愿意在流轉到手的土地四周,拿出最好的土地,與農戶等面積置換。而對于有些農戶投資購買的拖拉機、收割機、噴藥機等設備,公司根據折舊程度,全部購買,不讓農戶設備閑置、浪費。王萌萌站在農戶的角度考慮問題,很多農戶覺得在土地流轉這件事情上,自己沒有吃虧,大都愉快地簽訂了合同。
征地這樣的事情,在當下農村是時常遇到的。西孔工業(yè)園征地時,孔令暉有7畝土地緊挨著吳圩鎮(zhèn)中心醫(yī)院,征地時他要了高價。為此,村干部前后上門十多次,都沒有談好。王萌萌了解情況后,沒有急著找孔令暉,而是先從側面了解,發(fā)現(xiàn)孔令暉早年因為計劃生育問題,被村里處罰過,心中一直有怨氣。對于征地,他還提出一個條件,要求村里給自己全家4口人都買失地養(yǎng)老保險。
了解到這些情況后,王萌萌親自找到孔令暉,先是對當年和當下的計劃生育政策的異同作了解釋,取得了孔令暉的理解。對于購買失地養(yǎng)老保險,王萌萌給孔令暉算了一筆賬:由于歷史原因,孔令暉家共有4.5口人的承包地,一個人3.3畝,共有14.85畝,本次征用7.02畝后,還有7.83畝,依然按4.5口人算(實際上只有4口人),人均還有1.74畝。根據《土地管理法》,征地后,人均承包耕地不足0.3畝,才符合購買失地養(yǎng)老保險的條件。
“這些,村主任他們都跟你說過了吧?”王萌萌有些不解地問。
孔令暉鼻子有些發(fā)酸地說:“這些,他們的確跟我說過了。但是,我就是不信。今天你說了,我信?!焙芸?,孔令暉簽署了征地合同。
這樣的故事,王萌萌的筆記本里還有很多。她到九梓任職后,有兩戶村民因為在田邊栽樹發(fā)生糾紛,鬧到了村里。了解情況后,王萌萌把兩戶人家叫過來,兩位戶主都說對方樹栽得離自己家田太近,將來會遮光,影響糧食生長,而且時間長了樹根會拱壞田埂。經過王萌萌的耐心調解,當天,兩位戶主一起來到栽樹的田頭,各自拔掉了自家的樹,后退3米,重新栽上了樹。有一位記者聽說了這件事后說:“古代桐城有六尺巷,今天定遠有六米道??!”
三
2018年1月,王萌萌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貞泟偖斶x的那段時間,她坦言作為一名剛上班還不滿5年的“大學生村官”,安徽團年齡最小的代表,一開始不懂得什么叫履職,更不知道怎樣去履職。
“記得參加第一次人代會分組討論時,我很緊張,看到許多代表爭先恐后地發(fā)言、提建議時,我不會發(fā)言、不敢發(fā)言,所以很著急。”此后,她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學習上,她還專程拜訪了一些老代表,請他們介紹履職經驗。
因為長期在基層奔走,王萌萌對于農村產業(yè)發(fā)展滯后感觸很深,所以履職這幾年,她提出的30多條建議都是圍繞鄉(xiāng)村振興、發(fā)展鄉(xiāng)村產業(yè)、實施青年人才梯隊建設等。她的一系列建議,均得到了國家有關部委的認真回復和辦理。
鄉(xiāng)村振興,產業(yè)興旺是重點,人才振興是基石。但王萌萌也明白,支持能人下鄉(xiāng)、人才興鄉(xiāng),大力推動鄉(xiāng)村產業(yè)振興,還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zhàn),比如很多人想回來,包括外出務工的農民,但對當地政策不是很了解,回鄉(xiāng)無門或者回到農村不知道能做些什么;還有一些返鄉(xiāng)支持農村建設的大學生、博士等入鄉(xiāng)后,對當地的認同感很弱等問題。為此,她提出了許多建議。
人才振興是一個長期的戰(zhàn)略,9年來,王萌萌一直充分整合資源,采取遠程站點視頻教學、邀請專家授課、企業(yè)觀摩指導、農戶經驗交流等方式,進行人才培訓。自2016年7月起,她在創(chuàng)業(yè)示范基地免費舉辦“馬鈴薯水稻綠色輪作雙千工程”培訓班,培訓500余人次,引導貧困戶種植馬鈴薯1600余畝,實現(xiàn)畝均增收2000余元。9年來,王萌萌共組織舉辦技術推廣活動50余場次,培訓人員4000余人次。
說起技術培訓,西孔村村民王風和汪婷夫婦感受很深。他倆都是“90后”,3年前曾嘗試稻蝦養(yǎng)殖,本想靠此脫貧致富。“但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就是一張白紙,什么也不會,投放的蝦苗基本死完了。”汪婷說。王萌萌得知情況后,趕緊幫忙聯(lián)系做養(yǎng)殖的朋友,尋找稻蝦共養(yǎng)經驗豐富的行家里手,連夜拍照上傳指導?!拔覀冊诿葧浀闹笇?,進行了多次培訓,很好地掌握了技術。我家現(xiàn)在一年養(yǎng)小龍蝦的收入就有好幾萬元。”汪婷說,“這樣不用外出務工了,還能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真的特別好!”
讓村民充分學習互聯(lián)網知識,轉變傳統(tǒng)思想,是王萌萌開展技術培訓的重要內容之一。2020年,王萌萌在村里舉辦了一期“村播”培訓班,請的是南京的宋厚強老師,教村民搭上網絡直播的順風車銷售產品,鞏固脫貧成果。
作為2013年走進鄉(xiāng)村的大學生村官,王萌萌早已“超期服務”。當年名不見經傳的西孔村,如今已成為滁州市遠近聞名的“明星村”。9年來,她兩次放棄轉編和回省城的機會。“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卑嗟倪@句詩,可以詮釋王萌萌對故土深切的情懷。9年來,她先后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三屆中國青年聯(lián)合會副主席、中共定遠縣委委員,被評為敬業(yè)奉獻中國好人和第六批全國學雷鋒標兵,是第二十四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她的青春和鄉(xiāng)村振興事業(yè)一樣光芒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