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峰,張云迪,蔣久陽,陸國隆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造山帶與地殼演化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871)
古亞洲洋東段興蒙造山帶在形成和演化過程中發(fā)育大量金屬礦床(毛景文等,2013;許立權等,2016;江思宏等,2018;Boldbaatar et al.,2019;Hart-Madigan et al.,2020;Davaasuren et al.,2021;Deng et al.,2021;Wang L et al.,2021)。這些礦床包括斑巖型銅-金礦床(歐玉陶勒蓋、多寶山、銅山、白乃廟、查干蘇布爾加、蘇廷)、斑巖型銅-鉬礦床(準蘇吉花、查干花、庫里吐、八大關、鍋盔頂子、比魯甘干)、斑巖型鉬礦床(車戶溝、高崗山、元寶山、撒岱溝門)、矽卡巖型多金屬礦床(白音諾爾、翠宏山)、巖漿型銅-鎳-鉻鐵礦礦床(額爾布圖、別力蓋廟、紅旗嶺、賀根山)、海底噴流塊狀硫化物型(VHMS)多金屬礦床(別魯烏圖、霍各乞、小壩梁)、熱液脈-蝕變巖型多金屬礦床(哈達門溝、后石花、朱拉扎嘎、東伙房、老羊壕、夏爾楚魯)及造山型金礦床(圖古日格、楊金溝、浩堯爾忽洞、孟德河)等(表1,圖1)。與古生代相比,印支期的礦種和礦化類型相對豐富(見圖1 中的插圖)。本文在分析研究典型礦床地質特征的基礎上,初步總結了興蒙造山帶中與古亞洲洋演化相關的金屬成礦系統。
興蒙造山帶中金屬礦床的地質特征(表1)顯示,與古亞洲洋演化有關的金屬礦床成礦時間跨越整個古生代并延續(xù)到印支期末,主要成礦作用發(fā)生在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和三疊紀。各類礦種資源量與產出年代的關系如圖1b 所示。古生代和中生代均產出Au、Ag、Cu、Mo、Pb-Zn 等礦床,中生代特有的礦種為W、Fe、Co、Ni。銅礦和金礦在古生代與印支期均有產出,古生代單個斑巖礦床的金屬資源量普遍大于印支期斑巖礦床的金屬資源量。
斑巖型礦床在熱液蝕變、容礦巖石組合以及礦石礦物組合等方面均顯示出一致性。容礦巖石巖性以花崗斑巖、花崗閃長斑巖和石英二長閃長巖為主。主要礦石礦物組合為黃鐵礦、黃鐵礦、輝鉬礦、方鉛礦、閃鋅礦、斑銅礦、黝銅礦。一些礦體呈脈狀產出在斑巖與圍巖的接觸帶中,具有斑巖型-熱液脈型礦化的特點。礦化多與鉀化、硅化、黃鐵絹英巖化關系密切。大多數斑巖礦床含礦巖體的成巖年齡與礦化年齡接近,如多寶山含礦花崗閃長斑巖體的成巖年齡為(477.7±2.8)Ma,輝鉬礦的年齡為(475.9±7.9)Ma(Zhao et al.,2018)。查干蘇布爾加含礦二長花斑巖體的鋯石U-Pb 年齡為(365.7 ±3.6)Ma,輝鉬礦的Re-Os 年齡為(370.4±0.8)Ma(侯萬榮等,2010a;Tungalag et al.,2018)。礦化一般呈細脈狀和浸染狀分布在含礦斑巖體內,表明成巖與成礦過程是同一巖漿熱液活動的產物。
歐玉陶勒蓋斑巖礦床是該地區(qū)最大的銅礦和金礦礦集區(qū),由5 個獨立的礦床組成,從北往南依次為Hugo Dummett 北礦床、Hugo Dumnett 礦床、歐玉陶勒蓋中心礦床、歐玉陶勒蓋東南礦床和歐玉陶勒蓋南礦床。在該礦集區(qū)以南約4 km 處,還發(fā)現了Heruga 斑巖銅金礦。這些礦床均形成于Gurvansayhan島弧中,與晚泥盆世石英二長閃長巖有關。礦化同期的石英二長閃長巖中鋯石U-Pb年齡為(378±3)Ma 和(371±1.2)Ma。礦石中輝鉬礦的Re-Os 年齡為370~373 Ma(Kirwin et al.,2005;Wainwright et al.,2011;Hart-Madigan et al.,2020)。成礦侵入體在成分上屬于高鉀鈣堿性,有島弧親緣性。礦集區(qū)大面積分布英安質凝灰?guī)r,其中的鋯石U-Pb 年齡為(365±4)Ma。斑巖礦床中的石英脈高度扭曲,單個礦脈常分叉裂開,這種結構說明礦脈形成于高溫環(huán)境。強烈水解形成大面積高級黏土化帶是最重要的找礦標志。高級黏土化蝕變帶最接近銅-金礦化帶。葉臘石是歐玉陶勒蓋礦集區(qū)高級黏土化蝕變帶中的主要成分,與高嶺石共生。分布廣泛的地開石脈是這類蝕變在野外的顯著標志。在歐玉陶勒蓋南礦床,巖漿巖的黑云母化蝕變呈環(huán)帶向外,在銅金礦化核部約600 m 外圍形成一個綠簾石-綠泥石-伊利石-黃鐵礦共生組合帶。歐玉陶勒蓋中心礦床是一個非典型斑巖礦床,以白云母蝕變密集的石英二長閃長巖為主。黃鐵礦-銅藍礦化呈圓錐體,延伸深度大于600 m。黃鐵礦-銅藍礦化與白云母有關,硫砷銅礦與明礬石、葉臘石、黃玉、氯黃晶、硬水鋁石和高嶺石-地開石蝕變有關。
Hugo Dummett 是歐玉陶勒蓋礦集區(qū)最大的單個礦床,是世界上最富銅的斑巖成礦系統之一,被英安巖(~369 Ma)不整合覆蓋(Wainwright et al.,2017)。高品位(w(Cu)>2.5%)礦石以浸染狀和裂隙充填型礦化為主,主要礦物為斑銅礦和黃銅礦。礦床中心為石英二長閃長巖中的密集石英脈為Hugo Dummett北礦床發(fā)育富金斑銅礦和鉀化,富礦體寬400~600 m、深約800 m(Khashgerel et al.,2006),形成了一個橫截面90 m 寬、垂直延伸約600 m、走向長度>1500 m的透鏡體。與白云母蝕變有關的斑銅礦石英脈出現在巖體邊緣及上方數百米處。硫化物在大尺度上有一個整體向上、向外的環(huán)帶模式:斑銅礦-黃銅礦、輝銅礦、黃鐵礦-硫砷銅礦。高品位斑銅礦或斑銅礦-黃銅礦礦化與白云母化共生,在一些地方與綠泥石共生。早期蝕變通常以葉臘石、黃玉、氯黃晶、硬水鋁石、高嶺石、地開石為主,并伴隨黃鐵礦、硫砷銅礦和砷黝銅礦沉淀。隨后發(fā)生與白云母蝕變有關的高品位斑銅礦-黃銅礦礦化過程。高品位硫化物集合體的形成時間晚于高級黏土化過程。斑巖系統發(fā)育硫化物環(huán)帶,從核部的斑銅礦-黃銅礦逐漸變化到黃銅礦、再到系統邊部的黃鐵礦-硫砷銅礦。巖漿流體向外運移并逐漸冷卻,遇到發(fā)育高級黏土化的地帶,高硫態(tài)的硫化物沉淀并伴隨黃鐵礦、砷黝銅礦和硫砷銅礦結晶。高品位斑銅礦-黃銅礦礦化與晚期白云母和綠泥石平衡的流體有關。
同位素地球化學數據顯示,斑巖型礦床成礦流體的成分復雜,多數樣品落在巖漿水區(qū)域附近,其他類型礦床的成礦流體具有混合來源。巖漿熱液脈型和矽卡巖型礦床的成礦流體主要以巖漿水為主。與熱液脈型礦床相比,造山型金礦的樣品更接近大氣降水線。熱液脈型礦床和造山型金礦往往受斷裂控制,礦石多呈脈狀、網脈狀、浸染狀、條帶狀產出,金礦化多與石英-硫化物脈關系密切,常常具有多期次礦化的特征,部分礦床具有礦化形式多樣的特征。
古亞洲洋在古生代時期的俯沖-碰撞造山過程中形成了大量與島弧巖漿活動有關的礦床,如多寶山、銅山、白乃廟、歐玉陶勒蓋、查干蘇布爾加斑巖型礦床。二疊紀興蒙造山帶處于碰撞后陸內伸展構造環(huán)境,形成了畢力赫、哈達廟、浩堯爾忽洞、圖古日格、夏爾楚魯、后石花、準蘇吉花等礦床。三疊紀巖石圈伸展減薄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與堿性-鈣堿性花崗巖演化有關的礦床,包括大蘇計、比魯甘干、河坎子、庫里吐、八大關等礦床。在構造環(huán)境判別圖解上(圖2a~c),歐玉陶勒蓋、查干蘇布爾加、蘇廷、白乃廟、圖古日格、車戶溝、多寶山、銅山等礦床主要落在島弧區(qū)域;哈達廟、畢力赫、查干花、白土營子、查干敖包、準蘇吉花、撒岱溝門等礦床的樣品主要落在島弧和同碰撞區(qū)域。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那些落在島弧區(qū)域的樣品并不一定說明相關礦床形成于島弧環(huán)境,因為石炭紀之后,研究區(qū)的構造體制轉化為陸內造山階段(Zhu et al.,2001a;2001b;徐備等,2018)。因此,不能僅僅依據微量元素圖解判別礦床形成的大地構造環(huán)境。在與構造地質研究結論產生矛盾時,這些微量元素判別圖的主要作用是顯示相關巖石在化學組成上的區(qū)別。因此,晚古生代晚期形成的礦床,無論其落在微量元素判別圖的哪個區(qū)域,都應該屬于陸內造山環(huán)境。
圖2 興蒙造山帶中與古亞洲洋演化相關礦床成礦巖石Rb-Yb+Nb構造環(huán)境圖圖例顯示礦床名稱以及成礦年齡,數據來自表1的參考文獻Fig.2 Rb-Yb+Nb plots showing magmatic rock samples hosting deposits related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the number of deposits is identical to number in Table 1 and the data from references in Table 1
中國東北及鄰近蒙古國東南地區(qū)古生代以來向北和向南發(fā)生雙向俯沖增生及碰撞造山,在此漫長而復雜的地質演化過程中發(fā)育了多期次成礦作用。古亞洲洋在早古生代期間分別向北和向南發(fā)生雙向俯沖,并形成了典型的溝-弧-盆體系。早古生代早期,古亞洲洋向北俯沖,形成了奧陶紀多寶山-銅山斑巖Cu-Au成礦系統;早古生代晚期,古亞洲洋向南俯沖并形成了晚奧陶世—志留紀白乃廟島弧以及賦存其中的白乃廟Cu-Mo-Au 成礦系統和別魯烏圖VHMS成礦系統。
古亞洲洋地質演化早期形成了奧陶紀多寶山-銅山斑巖Cu-Au成礦系統。這個時期的古亞洲洋發(fā)生雙向俯沖,在大陸邊緣形成島弧,并形成斑巖型礦床。這類礦床目前并不多見,可能原因是后期強烈的造山過程改造和破壞了先前形成的各類礦床,使早期礦床或者礦化體重新進入大陸地殼物質循環(huán),此過程類似中亞成礦域中發(fā)生的成礦物質多階段富集成礦機制(何國琦等,2006;朱永峰等,2014;Zhu et al.,2016)。這種成礦物質循環(huán)富集過程為包括興蒙造山帶在內的中亞成礦域發(fā)育大規(guī)模晚古生代—中生代金屬成礦作用奠定了物質基礎。白乃廟Cu-Mo-Au 礦床屬于晚奧陶世斑巖成礦系統,但在中泥盆世經歷了強烈的變形和變質改造并發(fā)生新的成礦過程。早期乳白色石英-硫化物脈遭受了角礫化破碎,并被煙灰色石英-硫化物所膠結。成礦帶南端主成礦階段的多金屬硫化物未發(fā)生變形。北部礦帶中,塊狀礦石主要產在花崗閃長斑巖與綠片巖的接觸帶中,礦體由厚層石英脈與薄板狀石英硫化物構成,礦化受EW 向斷裂控制。礦體中Cu 含量隨深度遞減,Mo 含量隨深度遞增,黑云母化和硅化與銅礦化過程密切相關。成礦作用具有多期多階段性。輝鉬礦模式年齡為441~446 Ma,等時線年齡為(445.0±3.4)Ma(Li W B et al.,2012)。北礦帶花崗閃長斑巖鋯石U-Pb 年齡為(445 ±6)Ma。南礦帶礦體中黑云母40Ar/39Ar 等時線年齡為(396±2)Ma。該地區(qū)廣泛出露的白乃廟群主要由綠片巖和長英質片麻巖組成,被花崗巖、花崗閃長斑巖和石英閃長巖侵入。綠片巖中黑云母的坪年齡為(429±4)Ma 和(422±3)Ma,等時線年齡為(429±4)Ma 和(423±4)Ma(Li W B et al.,2015),代表綠片巖相變質作用的時間。產在白乃廟島弧中的別魯烏圖VHMS型多金屬礦床形成于早志留世(Li W B et al.,2021)。
泥盆紀時期,古亞洲洋向北俯沖形成Gurvansayhan 島弧,并在其中形成大型斑巖礦床(Watanabe et al.,2000;Crane et al.,2012;Boldbaatar et al.,2019),包括世界級規(guī)模的歐玉陶勒蓋斑巖Cu-Au 成礦系統和查干蘇布爾加斑巖Cu-Au 成礦系統。歐玉陶勒蓋斑巖銅金成礦系統(圖3)與晚泥盆世石英二長閃長巖的侵入有關。礦化同期的石英二長閃長巖的鋯石U-Pb 年齡為(378±3)Ma 和(371±1.2)Ma。礦石中輝鉬礦的Re-Os 年齡為370~373 Ma(Kirwin et al.,2005;Wainwright et al.,2011)。蒙古國東南部地質演化和成礦作用顯示多階段性,分別發(fā)生在中泥盆世、石炭紀和早二疊世的巖漿活動導致了大規(guī)模成礦作用,并形成了包括歐玉陶勒蓋、查干蘇布爾、蘇庭、Zogdor 在內的大量斑巖礦床(Davaasuren et al.,2021)。
古亞洲洋在晚泥盆世向南俯沖,形成了哈達門溝Mo 成礦系統(圖3),其中,輝鉬礦Re-Os 模式年齡為374~390 Ma,等時線年齡(381.6±4.3)Ma(Zhang et al.,2017a)。該地區(qū)的地質演化和成礦作用顯示多階段性。礦脈與蝕變巖之間斷層泥中鉻云母的最小年齡為(351.4±0.8)Ma(Hart et al.,2002),輝鉬礦Re-Os 年齡為(386.4 ±2.7)Ma(侯萬榮等,2014)。哈達門溝地區(qū)大樺背巖體的鋯石U-Pb 年齡為(353±7)Ma(苗來成等,2001),礦區(qū)含金鉀化蝕變巖和金礦石中的絹云母的40Ar/39Ar 年齡為(322.58±3.24)Ma 和(239.76±3.04)Ma(聶鳳軍等,2005)。
除了發(fā)育斑巖型鉬成礦作用,該地區(qū)在印支期還形成了包括哈達門溝、柳壩溝金礦在內的一些重要金礦。哈達門溝金礦由90多條礦脈組成,這些礦脈中的大部分受控于近東西向斷裂,局部被北東向斷裂所切穿。金礦化主要與石英脈、浸染狀黃鐵礦、鉀化蝕變和硅化巖石相關,石英脈通常在礦體中心出露,在石英脈兩側發(fā)育鉀化和硅化。一般發(fā)育鉀長石-石英-輝鉬礦階段、石英-黃鐵礦-綠簾石/綠泥石階段、石英-多金屬硫化物-自然金階段和碳酸鹽-石英階段。13號礦脈中絹云母40Ar-39Ar 年齡為(239.8±3.0)Ma、礦石中鉀長石40Ar-39Ar坪年齡為(217.9±3.1)Ma(章永梅等,2011),這些年齡數據反映了陸內造山過程對泥盆紀島弧中形成礦床的改造和再造作用時間。位于哈達門溝北部的西沙德蓋鉬礦的Re-Os 等時線年齡為(226.4±3.3)Ma,含鉬礦化花崗斑巖的鋯石U-Pb年齡為(226.8±0.87)Ma(侯萬榮等,2010b)。這些年齡資料記錄了該地區(qū)復雜地質演化史以及相應的成礦事件。
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期間發(fā)育了賀根山裂谷帶。對賀根山地區(qū)的超鎂鐵質巖石的成因有爭議,主流觀點認為它屬于蛇綠巖帶的組成部分,代表洋殼殘余(Jiang et al.,2019),形成了豆莢狀鉻鐵礦成礦系統(圖4a~d)。礦區(qū)堆晶輝長巖和橄長巖虧損輕稀土元素,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其地球化學特征與受俯沖板片流體交代影響形成的類似MORB成分的熔體相似。鐵鎂質巖脈具有平緩或虧損輕稀土元素、虧損Nb、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的地球化學特征,與島弧拉斑玄武巖相似。賀根山蛇綠巖中出現不同虧損程度的地幔橄欖巖,顯示不同程度全巖及單斜輝石虧損輕稀土元素、Sr 和Ba 正異常的特征。雖然賀根山豆莢狀鉻鐵礦母巖漿的Al2O3及微量元素與洋中脊玄武巖相似,但是鉻鐵礦母巖漿的一些差異則反映了其與洋中脊玄武巖顯著的差異(Jiang et al.,2019;2020):鉻鐵礦母巖漿比典型洋中脊玄武巖更虧損Ti,高Al 鉻鐵礦結晶時的f(O2)高于典型洋中脊玄武巖。原始熔體在地幔上升過程中,與地幔橄欖巖圍巖發(fā)生熔體-巖石反應。在巖石圈地幔頂部,地幔對流方向由垂直方向轉為水平,熔體在巖漿通道中上升速度變慢,熔體與中等虧損程度的方輝橄欖巖反應程度達到最高。通過該反應,熔體中Cr2O3達到飽和。含水熔體-地幔橄欖巖反應還導致方輝橄欖巖圍巖虧損程度升高,Ti 以及部分含水熔體/流體遷移元素含量升高,并在反應程度較高的位置形成純橄巖。次生高Si熔體與原始低Si熔體不均勻混合時,高Al 鉻鐵礦在低Si 熔體中不斷富集。地幔橄欖巖中較高的熔體通量有利于熔體-地幔橄欖巖反應持續(xù)發(fā)生。持續(xù)的熔體-地幔橄欖巖反應保證巖漿通道中熔體的混合作用持續(xù)發(fā)生,并可以將混合后熔體的成分長時間鎖定在鉻鐵礦穩(wěn)定域內,有利于高Al 鉻鐵礦持續(xù)結晶。在熔體-地幔橄欖巖反應程度較低的區(qū)域形成稠密浸染狀和中度浸染狀鉻鐵礦礦石,而在熔體-地幔橄欖巖反應程度較高的區(qū)域,形成稠密浸染狀和塊狀鉻鐵礦礦石。母巖漿較高的水含量可能導致含水流體相出溶,最終形成塊狀鉻鐵礦礦石。
除了形成豆莢狀鉻鐵礦外,早石炭世在該地區(qū)還形成了蘇廷斑巖銅-金成礦系統和小壩梁VHMS型銅-金成礦系統(圖4a~d)。小壩梁銅金礦床主要賦存于晚古生代凝灰?guī)r地層中,礦區(qū)直接賦礦圍巖為凝灰?guī)r、細碧巖和火山角礫巖。小壩梁礦床可能形成于大陸裂谷有限洋盆環(huán)境,成礦物質Au 可能來自于成礦早階段海底富Au 沉積物,Cu來自于成礦晚階段巖漿的釋氣作用。賦礦圍巖安山質凝灰?guī)r是受交代的軟流圈地幔部分熔融的產物,并經歷了強烈的分離結晶作用(Zhang et al.,2021)。
晚石炭世—二疊紀時期形成大量熱液-蝕變巖-斑巖型礦床,如準蘇吉花、哈達廟、畢力赫、阿爾哈達、夏爾楚魯、朱拉扎嘎、后石花等礦床。準蘇吉花鉬礦床的形成暗示該地區(qū)成礦環(huán)境發(fā)生了明顯改變。由銅礦化轉變到鉬礦化,記錄了該地區(qū)由俯沖增生體制向伸展構造體制的轉變。這種轉變也顯示了二疊紀及其后高鉀鈣堿性高分異型花崗質巖漿活動與斑巖型鉬礦化的成因聯系。準蘇吉花礦區(qū)出露的花崗閃長巖年齡為(300.0±2.0)Ma,花崗巖巖脈年齡為(299.3±2.0)Ma,鋯石U-Pb年齡與輝鉬礦Re-Os年齡一致,分別為(298.2±3.6)Ma和(298.1±3.6)Ma(劉翼飛等,2012a;2012b)。畢力赫-哈達廟金礦區(qū)出露晚石炭世—早二疊世海相沉積巖、早二疊世安山-流紋質凝灰?guī)r-角礫巖夾雜砂巖和灰?guī)r,并被中晚二疊世花崗閃長巖-石英閃長巖-花崗斑巖侵入?;鹕綆r的鋯石UPb年齡為274~270 Ma,石英閃長巖的年齡為(261±2)Ma和(259±3)Ma,花崗斑巖的鋯石U-Pb年齡為(253±3)Ma(Liu et al.,2015)。
作為巖漿型礦床的代表,額爾布圖Ni-Cu 硫化物礦床產于超鎂鐵質巖體中。巖體由底部的方輝橄欖巖和頂部的輝石巖組成,二者之間漸變過渡。含礦巖體主要由方輝橄欖巖組成。輕稀土元素相對富集,顯示Nb-Ta 負異常和中等Hf 正異常的地球化學特征。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表明,母巖漿類似于玻安質巖漿,在巖漿演化和成礦過程中均遭受地殼成分混染。高品位礦石產于輝石巖下部及方輝橄欖巖中。巖體下部常發(fā)生硫化物網狀結構礦化,其中Ni 品位(質量分數)高達2%(Peng et al.,2013)。
在印支期,巖石圈大規(guī)模伸展減薄,發(fā)生了疊加成礦作用。印支期形成了大量造山型金礦(Zhao et al.,2013;Zhang et al.,2020)和斑巖型銅鉬礦(Zeng et al.,2011;Zhang Y M et al.,2017b;Zhang L L et al.,2019),例如巴嘎旗比魯甘干斑巖鉬礦的輝鉬礦Re-Os 同位素模式年齡變化范圍為(236.9±3.7)Ma~(238.7±2.4)Ma,年齡加權平均值為(237.9±1.7)Ma(李俊建等,2016)。屬于西拉沐倫斑巖礦床成礦帶的鍋盔頂子斑巖銅礦的輝鉬礦Re-Os 年齡為(250.0±1.5)Ma,含礦的蝕變花崗閃長巖的鋯石UPb 年齡為(251.2±2.1)Ma(Yang Q et al.,2021)。印支期形成的礦床應該是興蒙造山帶陸內地質演化的產物,古亞洲洋長期演化為造山帶中形成大規(guī)模成礦作用奠定了物質基礎,起到成礦物質預富集的作用。
古亞洲洋在古生代向北和向南發(fā)生雙向俯沖增生、碰撞造山,并最終形成了興蒙陸內造山帶,在此過程中形成了大量斑巖礦床、矽卡巖礦床、巖漿型銅-鎳-鉻鐵礦、VHMS 型多金屬礦床、熱液型及造山型金礦等。早古生代早期,古亞洲洋向北俯沖,形成了奧陶紀多寶山-銅山斑巖Cu-Au 成礦系統;晚奧陶世—志留紀時期,古亞洲洋向南俯沖并形成了白乃廟Cu-Mo-Au 成礦系統和別魯烏圖VHMS 成礦系統。泥盆紀時期,古亞洲洋向北俯沖形成了歐玉陶勒蓋晚泥盆世斑巖Cu-Au 成礦系統,向南俯沖形成了晚泥盆世哈達門溝Mo 成礦系統。晚泥盆世—石炭紀期間形成了賀根山豆莢狀鉻鐵礦成礦系統、小型斑巖Mo-Cu 成礦系統和VHMS 型成礦系統。印支期礦床是興蒙陸內造山帶陸內地質演化的產物,古亞洲洋在古生代的長期演化為中生代大規(guī)模成礦作用奠定了豐富的物質基礎。
致 謝《礦床地質》審稿專家提供的具體修改意見和建議對完善本文有重要幫助,特此致謝。